闽南沿海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成因分析_第1页
闽南沿海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成因分析_第2页
闽南沿海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成因分析_第3页
闽南沿海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成因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闽南沿海地区土地沙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福建省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土地沙化严重威胁福建沿海地区生态安全,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构建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福建沿海地区是福建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土地沙化形势严峻,因此防止土地沙化已成为福建沿海地区的一项重要任务。继2004年全省第三次土地沙化监测后,福建省于2009年开展了第四次土地沙化监测,本次监测基本摸清了福建沿海地区土地沙化现状、成因及动态变化的趋势,为防止土地沙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1沙化土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本文的闽南沿海地区是指福建省第三次沙化监测所划定的地域,即惠安、泉港、晋江、石狮、南安、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等10个县(市、区)的沿海沙化地区,位于23°48′~25°28′N、117°34′~119°05′E。闽南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土壤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最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最显著。闽南地区地形多样,低丘起伏,河谷与盆地错综其间,海拔一般在500m以下,属于太姥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系延伸余脉。沙化土地沿曲折多弯的海岸线相间分布,呈狭长状,沿海地区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沙区纬度低,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年日照时数1700~2200h;年平均气温15~28℃,无霜期280~365d,年降水量900~1800mm。沙区季风特征明显,夏季多东风,冬季多东北风。沙区土壤为风沙土和盐土,沿海一带的沙区多因海积而成,并籍海风向内陆迁移。沙区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仅余次生群落和人工植被。主要乔木树种有木麻黄、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厚荚相思、肯氏相思、黑松、马尾松、湿地松等;常见灌木种类有杜鹃、桃金娘、酸枣、冬青、胡颓子等;草本植物多由沙蓬、老鼠刺、五节芒、白茅、龙须草、大米草、线叶菊、狗牙根、灯心草等组成。2目前,福建沿海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特点及动态变化分析2.1沙化耕地分布2009年闽南沿海地区沙化土地面积24233.32hm2;非沙化土地3102.71hm2;不存在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在沙化土地中,流动沙地233.38hm2,半固定沙地135.81hm2,固定沙地6689.24hm2,沙化耕地14072.18hm2,分别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10%,0.64%,31.66%,66.60%。各类沙化土地面积相差悬殊,总的来说,以沙化耕地最大,其次为固定沙地,详见表1。本期流动沙地漳浦县净减78.27hm2,诏安县净减38.68hm2,石狮市净减30.08hm2,净减率分别为43.77%,40.80%,71.43%。主要原因是对流动沙地进行人工造林治理的结果。本期半固定沙地东山县净减35.90hm2,漳浦县净减34.96hm2。主要原因是人工造林、开荒耕种等。诏安县净增21.10hm2。主要原因是沙化耕地抛荒及流动沙地治理等。本期固定沙地漳浦县净减1760.06hm2,东山县净减251.58hm2,龙海市净减89.84hm2,石狮市净减87.29hm2,净减率分别为40.34%,15.31%,44.45%,30.03%。主要原因是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沙化土地所致。漳浦县固定沙地净减面积占全省净减面积的89.20%,最为明显。本期漳浦、东山、龙海等沙化耕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漳浦县净增435.83hm2,位居榜首。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来大力发展高优农业,部分地方毁林造田所致。晋江、惠安、诏安等地沙化耕地较前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对沙化耕地采取营造林措施,并有相当一部分已转化为固定沙地。2.2沙化土地现状近年来,通过采取封育、造林、种草、造田、客土改良等措施,以及水面养殖、修路、建房和开发区建设等征占用沙化土地的影响,福建沿海地区土地沙化总体呈现缩减的态势。1995-2009年,监测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7406.99hm2,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化耕地均始终呈现下降的态势,详见表2。究其原因,福建沿海地区通过开展沙荒风口造林、基干林带断带补齐、农田林网、老林带更新、红树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国债投入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等,土地沙化扩展的态势基本被遏制。闽南沿海地区为福建省内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扰动最为强烈,因此福建沿海地区土地沙化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要综合分析,处理好经济发展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3沙化的原因和确立土地沙化是发生在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气候因素造成的土地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丧失和食物多样化减少。福建沿海地区造成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催化、海水冲刷、林带断带等;造成土地沙化的两大人为因素是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工农业活动,这也是导致福建沿海土地沙化发生、发展和加剧的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滨海地区地势平坦,沙区高温多雨,经过长期雨水和台风共同作用,大量有机质被淋溶,促使土地沙化,而解放前沙区群众缺粮、缺柴、生活穷困,为了维持生计,对土地利用以传统的刀耕火种为主,加剧了水土流失。在海岸和大江河流沿岸地带,大量的地表河沙随着地表径流和江河水的共同作用被移动,经过长年堆积和移动,积聚在海岸边,形成风沙土。沿海地区土地沙化与人口增加有必然的联系,增加的人口对土地沙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大了环境承载力。沙化监测区平均人口密度737人/km2,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295人/km2的2.5倍。由于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加,过度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能力,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此外,不合理的工农业活动也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规模也不断加大。尤其是沿海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致使部分区域出现较大规模的毁林开垦、毁林开发海产养殖、毁林采沙、弃耕等,造林治沙的成果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局部地区沙化显现加剧态势。4福建沿海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管理策略4.1防沙沙工程建设方针防治土地沙化是一项群众性、社会化、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宣传土地沙化的危害,明确当前土地沙化的形势和任务,使群众意识到防沙治沙是一项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大业。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继续坚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建设方针。在国家专项资金增加有限的情况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已有的投入机制,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投入。按照权责一致,分级负担原则,对沙岸基干林带断带造林、老林带更新、基干林带中受病虫危害林分的改造等重点骨干工程以中央投资为主,省级实行配套;农田林网、城乡绿化、低效林改造等工程项目由地方投资为主,中央和省级进行补助。4.2强化管理,确保防沙常用工程措施不断完善一要强化对破坏海防林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强化对破坏沿海防护林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能姑息迁就,遏制破坏沿海防护林的现象。二要严格沿海防护林林地征占用管理。实行“政府组织领导,业主为主负责,林业搞好服务”相结合的机制。在建设中推行征地与造林相结合,即路网建设时,由业主在道路两旁同时再征一定面积的林地或农地用于海防林建设,做到路与林带一道设计、一同施工、一并验收。港口、码头建设时,由业主同步征用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港口、码头周围林网建设。乡村建房征地时,参照城市建房要求,在建房的同时强制规定绿化面积。防沙治沙工作要坚持做到合理规划,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并重,注重效益。要注重科学技术,强化组织管理。特别是在今年全省大造林消灭荒山荒地后,要注重林种结构调整,沿海沙区应该相应及时做好沙区治理的总体规划,提出新形势下沙区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4.3核心环节,积极协作,落实土地沙化监测成果增强科技兴林意识,促进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全面推进。要整合各单位技术力量,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做好防沙治沙新技术推广,搞好沿海防护林树种更新换代与品种改良等难题的攻关,下大力气解决沙岸强风区断带的造林等关键技术难点,推广在沙岸基干林带、沙荒风口治理、老林带更新和农田林带等重点骨干工程中的成果。土地沙化监测是防治土地沙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需要农、林、水、国土、统计等多个部门积极协作。要完善沙化土地监测体系,建立市级、县级土地沙化监测网络和档案建档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