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_第1页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_第2页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_第3页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_第4页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与防治

山羊病于全球传播,每年报告给人50万人。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国内多见于内蒙古、东北、西北等地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病,可以由染疫动物直接感染人,据报道羊布鲁氏菌病感染人的机率明显高于其他家畜。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进入21世纪之后,布鲁氏菌病的发病人数激增,到2009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人数达到37104人,是1992年的169倍。因此我国加强了对布鲁氏菌病的防制技术能力的研究。一、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布鲁氏菌引起,为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本属细菌为非抗酸性,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以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其余三种仅犬种偶感染人。布鲁氏菌病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布鲁氏菌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d,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儿、2%的甲醛、5%的生石灰水15min可杀死病菌。布鲁氏菌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鲁氏菌病的交叉感染。动物布鲁氏菌病可传给人类,但人传人的现象较为少见。布鲁氏菌病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鲁氏菌,传染力强。而且其皮毛、粪尿、奶液中也含有此菌,排菌可长达3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含菌的尘土或细菌进入眼结膜等,皆可遭受感染。家畜中羊、牛、猪易感。母畜比公畜多发,成年畜比幼年畜多发。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生产季节后的春、夏季多发。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是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所有感染羊只均会发生流产,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精神委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影响受胎。公羊表现睾丸炎,睾丸上缩,行走困难,拱背,饮食减少,逐渐消瘦,失去配种能力。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剖检常见的病变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二、血清学诊断技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流产胎儿及胎膜的变化即可初步诊断。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清学诊断,其中以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为准。通过公羊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的疼痛性肿大、变形;母畜的流产,流产后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等病症可初步诊断。实验室诊断1.新鲜病料的培养和接种⑴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肝、脾、淋巴结、胎儿胃内容物等组织,制成抹片,用科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布鲁氏菌为红色球杆状小杆菌,而其他菌为蓝色。⑵分离培养。新鲜病料可用胰蛋白胨琼脂面或血液琼脂斜面、肝汤琼脂斜面、3%甘油、0.5%葡萄糖肝汤琼脂斜面等培养基培养;若为陈旧性病料或污染病料,可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培养时,一份在普通条件下,另一份放于含有5%~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37℃培养7~10d。然后进行菌落特征检查和单价特异性抗血清凝集试验。为使防治措施有更好的针对性,还需做种型鉴定。如病料被污染或含菌极少时,可将病料用生理盐水稀释5~10倍,健康豚鼠腹腔内注射0.1~0.3mL/只。如果病料腐败时,可接种于豚鼠的股内侧皮下。接种后4~8周,将豚鼠扑杀,从肝、脾分离培养布鲁氏菌。2.其他血清学试验血清凝集试验常用者有试管法和平板法。前者较灵敏,操作也较简单,特异性也较好,故一般实验室常用;后者操作更简单,灵敏性也高,但可有假阳性,故适用于筛查。平板法也有很多种,其中以虎红缓冲液玻片凝集试验(RBPT)效果最佳。其他血清学试验,如被动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免疫电泳以及斑点免疫法(应用银标记的布菌特异性抗原)等均可应用。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布病诊断结果的判定。未免疫动物的结果判定如下:具有布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时,判定为疑似疫情。符合布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且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全乳环状试验阳性时,判定为患病动物。未免疫动物的结果判定如下: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全乳环状试验阳性时,判定为疑似患病动物。显微镜检查或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阳性时,判定为患病动物。判定为疑似患病动物但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阴性时,30d后,应重新采样检测,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全乳环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的判定为患病动物。三、分离动物的消毒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疫情,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发现疑似疫情,畜主应限制动物移动;对疑似患病动物应立即隔离。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开展实验室诊断。确诊后,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下列要求处理:对患病动物全部扑杀;对受威胁的畜群(病畜的同群畜)实施隔离,可采用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两种方式隔离;患病动物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制品等按照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对同群动物进行检测。对患病动物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严格进行消毒。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有效消毒药消毒;饲养场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2%烧碱等有效消毒药消毒;饲养场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粪便消毒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皮毛消毒用环氧乙烷、甲醛熏蒸消毒。发生重大布病疫情时,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扑灭措施。非疫区以监测为主;稳定控制区以监测净化为主;控制区和疫区实行监测、扑杀和免疫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确定免疫对象范围:疫情呈地方性流行的区域,应采取免疫接种的方法。对象:免疫接种范围内的牛、羊、猪、鹿等易感动物。根据当地疫情,确定免疫对象。疫苗选择:布病疫苗S2株、M5株、S19株以及经农业部批准生产的其他疫苗。2.血清学监测及品质检测监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诊断方法,结合病原学诊断进行监测。监测范围、数量:免疫地区,对新生羊羔、未免疫羊只、免疫一年半或口服免疫一年以后的羊进行监测。监测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牧区县抽检300只以上,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抽检200只以上;非免疫地区,监测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达到控制标准的牧区县抽检1000只以上,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抽检500只以上;达到稳定控制标准的牧区县抽检500只以上,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抽检200只以上。所有的奶山羊每年应进行两次血清学监测。监测时间:对成年羊监测时,在5月龄以上,怀孕动物则在第1胎产后半个月至1个月间进行;对S2株、M5株、S19株疫苗免疫接种过的动物,在接种后18个月进行。监测结果的处理:按要求使用和填写监测结果报告,并及时上报。判断为患病动物时,按前述处理规定处理。异地调运的羊只,必须来自于非疫区,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调运。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对调运的种用、乳用羊只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调入后应隔离饲养30d,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解除隔离。饲养人员每年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患有布病的应调离岗位,及时治疗。布病监测合格应作为奶羊场、种羊场《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发放或审验的必备条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对辖区内奶羊场、种羊场的检疫净化情况监督检查。四、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危害与影响很大,作为二类动物疫病,一旦发现该病,必须立即进行相关处理,否则会造成布病的地方性流行,甚至危害周边人类的健康。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情况下,牧区感染率高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