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生成解释的最简方案_第1页
把字句生成解释的最简方案_第2页
把字句生成解释的最简方案_第3页
把字句生成解释的最简方案_第4页
把字句生成解释的最简方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字句生成解释的最简方案

1.生成语法理论研究该词属于汉语的一种独特的短语模式。对其特点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把字句的问题,汉语语法研究者如黎锦熙(1924)、王力(1943)、赵元任(1947)、王还(1956,1987)、LiandThompson(1981)、FrancisLi(1971)、曹逢甫(1987)、崔希亮(1995)、金立鑫(1997)、蒋绍愚(1997)等已经作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其主要方法多为传统的语义描写法。生成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为把字句的句法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方面主要包括王士元(1965)、李英哲(1970)、桥本万太郎(1971)、邓守信(1971)、张洪年(1973)、黄正德(1982,1992)、李艳惠(1985,1990)、Travis(1984)、Goodall(1987,1990)、Sybesma(1992)等,他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基本上都是以转换生成语法经典模式作为研究分析的理论框架的。近几年来,邹科(1995)、程工(1999)等学者按照生成语法最简方案的模式对把字句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成语法经历了重大的思想变化,特别是Chomsky(1998,1999)发表的关于最简方案探索框架和语段推导论文,把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Chomsky,1993)的新思潮推向了新的高度(戴曼纯,2003)。依据最简方案新框架的精神对把字句进行专题研究还不多见。本文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探索和尝试,对把字句的句法生成和推导进行讨论和解释。2.发表单位分布Chomsky的两篇论文《最简探索:框架》和《语段推导》分别于1998、1999年作为工作论文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表,2000、2001年将它们正式发表。这两篇文章对他1995年发表的《最简方案》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进和发展,在此,我们简述Chomsky最简方案新框架的相关理论。2.1词汇矩阵的生成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语言L首先从普遍特征集F中选择特征[F],再组合特征[F]构成词汇LEX(lexicalitem);然后从词汇项LEX中选择词汇矩阵LA(lexicalarray);再从词汇矩阵LA中选择一个语段(phase)所需的词汇项并构成词汇次矩阵LS(lexicalsubarray),最后将词汇次矩阵LS映现到表达式。在运算的过程中不再访问普遍特征,只访问词库一次,构成词汇矩阵。进入运算的操作有合并(Merge),一致(Agree)和移位(Move)。合并是循环操作,将两个句法体α和β合在一起。一致是α与β之间的关系,α带有可诠释性屈折形态特征。β带有在一致条件下可删除的非诠释性特征。β称为探头(Probe),α为目标(Goal)。当探头和目标都有非诠释性特征时,二者形成匹配关系(Match),进行特征一致核查。移位是一致、并移(Pied—Pipe)和合并的组合操作,即探头选择目标进行一致核查,再将目标移到探头的EPP特征所决定的位置。2.2强名词特征—核心功能语类的选择特征Chomsky在新框架里明确指出,核心功能语类(corefunctionalcategories)只包括标句成分C、时态T和轻动词v,并提出了核心功能语类的选择特征。在语类选择方面,C可以不被选择,T和v必须被选择。C可以被一个实词语类选择,而v只能被一个功能语类选择,T可以被C或V选择。C选择T,而T和v选择动词成分,v也可以选择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为它的外主目语(externalargument)。另外,Chomsky还将强名词特征EPP的概念从T扩展到C和v上,即所有的核心功能语类都可以有EPP特征。为了区别T的EPP特征与其它两个核心功能语类的EPP特征,Chomsky用代表peripheral的P表示C和v所具有的EPP特征。Chomsky认为,边缘系统的P特征可以驱动句法移位,边缘系统包括主题(topic)、焦点(focus)等。2.3生成导句词/短句在最简方案的新框架里,Chomsky引进了语段的概念。所谓语段就是句法实体(syntacticobject),它可以是轻动词短语vP,也可以是导句词短语CP。语段的中心词触发合并、一致和移动操作,而操作按语段依次自下而上逐个进行。非诠释性特征是操作的动因。特征核查就是特征匹配(featurematching),即在每个语段上将非诠释性特征通过核查逐一消除,否则语段推导失败;所有语段上的所有非诠释性特征全部消除,句子推导成功。3.单词的生成和导出3.1“vp+n”式的含义关于把字句的句法结构,汉语学界看法不一。有的用“A把B—VP”来表示把字句(崔学亮,1995),有的将其概括为“A把B+C”,或把它分为三类(金立鑫,1997)。蒋绍愚(1997)对《石头记》和《儿女英雄传》中的把字句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最后将其总结成四类,但大部分都属于可以变成“VP+N”的一类。最常见的观点是认为“把”字的前面必须是一个施事性成分,后面紧跟一个动词的宾语或任何一个受事主语句;动词除了有受事宾语之外,后面还可以接一个类似宾语的成分。例如,(1)他们把豆奶喝光了。(2)师傅把徒弟批评了一顿。句(1)中,“把”的作用是提前动词的宾语,可以变成“VP+N”句式:“(他们)喝光了豆奶”;也可以是带有一个受事主语句,变成“豆奶喝光了”。这是汉语言中最典型的把字句,我们称之为“VP+N”式。句(2)中的动词“批评”带上一个被吕叔湘(1948)称作“额外宾语”的“一顿”。额外宾语与受事宾语之间有固定的语义联系,常常是整体与部分或所有的关系,或表示与受事宾语相关的结果,因此,这一类可称为“额外宾语”式。3.2把把作为功能语类“把”字的语类,一直是学者争议的话题。黎锦熙(1924)认为“把”是一个介词,王力(1943)认为它是个助动词,赵元任(1947)认为它是一个“前及物动词(pretransitive)”。在生成语法框架内,黄正德(1982)认为“把”是个动词,其宾语是移位产生的。李艳惠(1985,1990)认为它是一个能使名词短语获得格位的介词。邹科(1993)认为它是虚词词缀,构成一个功能语类,并以一个以体助词为中心词的功能语类为补足语。程工(1999)按照最简方案雏形阶段(Chomsky,1993)的模式,认为“把”是通过广义转换(GeneralizedTransformation)的推导手段来标记受事的,它属于动词。如“我们把饭吃了”就是从词库里选取“把”动词词项嵌入形成的(程工,1999:252—253)。本文接受邹科的看法,把“把”当作一个具有语法功能却没有实际语义的功能性中心词。不过本文按照最简方案新框架的精神,认为“把”虽然不属于普遍语法中的核心功能语类,但却像核心功能语类一样,是一个汉语特有的带有EPP特征的功能语类。本文把它表示为Ba。3.3对名词性社会各非诠释性特征的核查关于把字句的生成,基于Chomsky(2000)有关“边缘系统”的认识,本文认同一部分汉语研究者这样的观点,即把字句的宾语“具有话题性”(沈家煊,2002),在起始阶段它是动词的宾语(黄正德,1982),在随后的句法过程中提升到“把”字后,突现其话题性,成为“焦点”(何晓炜,2004)。另外,有关论元阶层及其合并顺序问题,本文借鉴何晓炜根据最简方案新框架的精神提出的论点,即“动词先和具有客体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合并,再和具有目标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合并,最后再和具有施事者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合并”(1999:342)。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在把字句的推导过程中具有客体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不能占据汉语功能语类Ba的标志语Spec位置。根据最简方案新框架的精神及上述假设,我们对把字句的转换与生成进行推导。以上文提到的“VP+N”式把字句(1)“他们把豆奶喝光了”为例。按照新框架的思路,推导从底层的VP开始,如(4)所示。首先,从词库中提取动词词组“喝光”和具有客体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豆奶”合并形成句法体VP。为了满足轻动词v对语类的要求,VP被v选择,及物动词“喝光”与v黏合构成v’,然后,具有施事者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他们”被从词汇矩阵中提取与v’合并。在本运算阶段,共有四个非诠释性特征需要核查。第一个是v的强动词特征,第二个是v的ф特征,包括格特征,第三个是宾语的ф特征和格特征,第四个是v的P特征。v的强动词特征激发V移至v,移位合并消除了v的这个强动词特征。通过把v的ф特征看作探头,名词性词组“豆奶”的ф特征作为目标,探头探到目标后,匹配的特征就建立了一致关系,二者的非诠释性特征通过一致操作得到消除。这样一来,还剩下v的P特征未被核查。依据Chomsky(2000)的观点,核心功能语类v可以选择一个名词性词组充当它的外主目语(EA),名词性词组“他们”便从词汇矩阵中引入并占据Spec-vP位置,于是,v的P特征得到核查。至此,词汇次矩阵中的词项已用完,非诠释性特征被全部消除,该语段的中心词v已不能再激发进一步的操作。推导进入第二阶段,T与vP合并,T投射并标注这个新的句法体,如(5)所示。在(5)中有三个非诠释性特征需要核查:T的φ特征、T的EPP特征和外主目语的φ的特征。在此T的φ特征作为探头,探测到目标即外主目语的φ特征,一致操作消除二者的非诠释性特征。T的EPP特征属于选择性特征,它寻求一个NP与之合并,这样就探测到名词性词组“他们”,“他们”移位合并,T的EPP特征得到核查。推导继续进行,C与TP合并,C投射并标注句法体CP。当C从词库中提取时,由于有成为主题的NP“豆奶”,所以C就带有P特征,该特征为非诠释性特征,通过将宾语“豆奶”移位到Spec-CP位置进行核查,如(6)所示。推导进入第四阶段,Ba从词汇矩阵中提取并与CP合并。作为功能语类的Ba像核心功能语类C和v一样,带有一个P特征,这个P特征要求有一个NP或DP移到它的标志语Spec位置,通过特征核查予以消除。在此情况下,可供选择的NP有两个,即名词性词组“豆奶”和“他们”。根据前文中的假设,在把字句的生成过程中,具有客体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不能占据汉语功能语类Ba的标志语Spec位置。因此,只有具有施事者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他们”可以移到Spec-BaP的位置。“他们”的移位消除了Ba的P特征。至此,所有非诠释性特征被全部消除,推导成功。如(7)所示。对于带额外宾语的把字句的推导,我们借鉴Thompson的及物性概念(石定栩,1999:119)予以解释。按照Thompson的观点,如在“他把门踢了一个洞”一句中,额外宾语“一个洞”与动词“踢”构成一个整体“踢了一个洞”,它代表一个动作,该动作影响到“门”,使原来完整的“门”变得有了“一个洞”,即在句法上“踢了一个洞”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能带一个直接宾语。这样,根据何晓炜(1999)有关合并顺序的观点,该句中的动词词组“踢了一个洞”首先和具有客体论元角色的名词性词组“门”合并构成VP,使其在词汇矩阵中被赋予的客体论元角色得到实现。其后,VP与v合并,动词词组“踢了一个洞”黏附于v构成v’。鉴于此,带额外宾语的把字句(2)“师傅把徒弟批评了一顿”的推导可用(8)表示。在(8)中,“批评了一顿”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在句法上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带一个直接宾语。这样,动词词组“批评了一顿”先与名词性词组“徒弟”合并构成VP,然后VP与v合并,动词词组“批评了一顿”黏附于v构成v’。(8)与(7)相比,除了动词词组的结构差别之外,其余的过程完全一样。如果认同Thompson有关这类动词具有及物性概念的观点,那么,所谓的带有额外宾语的把字句与“VP+N”式把字句的推导就没有区别,这两种不同的句式实质上是如出一辙的同类。4.动词的推导及统一本文根据最简方案新框架的精神,假设把字句中的“把”字是汉语中特有的、具有强名词性P特征的一个功能语类,这个P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