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部分达标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三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文言基础(共18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太空)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研究)B.①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旧物)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逃避)C.①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恨)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关闭)D.①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循着)②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发生)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依乎天理,批大郤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B.①庶刘侥幸,保卒余年②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C.①朝秦楚,莅中国而扶四夷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D.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②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甚善,名我固当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成以其小,劣之⑥秦伯说,与郑人盟⑦一夫夜呼,乱者四应⑧成述其异,宰不信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⑩冬,与越人水战A.④⑧⑨/③⑤/①⑩/②/⑥/⑦B.④⑧⑨/②③/①⑤⑩/⑥/⑦C.④⑨/③⑧/①⑥/②⑩/⑤/⑦D.④⑨/③⑤⑧/①⑩/②/⑥/⑦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①“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①儿寒乎?欲食乎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①感吾生之行休②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5.下列各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②戍卒叫,函谷举B.①农人告余以春及②外欺于张仪C.①故不我若也②而今安在哉D.①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②余始循以入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A.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译: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似乎厌烦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更多优质支援请嘉威鑫MXSJ663译: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C.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译:读了《服鸟赋》,将生死同等看待,认为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都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D.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译:一个骑马的宦官与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7.下列句子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故劳苦倦极”《屈原列传》)与“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的“极”字含义相同。B.“及卫律所将降者”(《苏武传》)与“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将”字含义不同。C.“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种树郭橐驼传》)与“行军用兵之道”(《过秦论》)的“道”字含义相同。D.“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宴》与“度义而后动”《答司马谏议书》)的“度”字含义不同。8.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与“克勤克俭”的“克”字含义相同。B.“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与“同舟共济”的“济”字含义不同。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与“欲盖弥彰”的“弥”字含义相同。D.“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过秦论》)与“不可枚举”的“举”字含义不同。9.下列对课文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东宫: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B.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了乡试、府试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C.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苏武传》)通侯:是指爵位名,又称彻侯、列侯。秦代设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朝继承秦制,后来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二、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是如此。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冯至的《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楚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娲(鲁迅《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至《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振铎《桂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归》)、苏秦(魏金枝《苏秦之死》)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晓风杨柳》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存在。伦理辩驳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材料二: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近平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而是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这一基础如若并非建立在历史本质的契合之上,我们也不能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叙述。反之,即使对于某些历史的描写,其事件与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但在更高层面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也依然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摘编自徐刚《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一种概括,“以文见史”的观念传统和写作传统始终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B.梁启超、鲁迅等人采用历史批判的路径来解构人性,客观上推动了“以文见史”这一写作传统的形成。C.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和文学形式的变革助力“以文见史”传统的发展,这促成了历史表达作品的出现。D.现实中,作家常常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选择史料,因此具备“史识、史才、史德”就显得尤为重要。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题材的文学创作。B.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具有时代性,因此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明确中国社会审美价值的变化。C.当代小说作家承继“以文见史”传统,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历史,才能在创作中避免历史虚无化。D.即使是情节完全虚构的作品,只要在更高层面上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就可以看作是真实的。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以文见史”观点的一项是()(3分)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献给一位普通农妇的颂歌,对她一生遭遇的描写,揭示了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B.《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展示的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再现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C.《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抗战时期根据地一对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新面貌。D.《边城》描绘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偏安一隅的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讴歌了当地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13.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但论述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14.《阿Q正传》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传统的。(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材料一: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困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材料二: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佑。”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15.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填在横线上,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使之A而义也B桓公C宿义D须遗E冠F而后G行之H则是I桓公G行K义L非为M遗冠也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耻,指感到耻辱,“越国以鄙远”的“鄙”指作为边界,两者用法相同。B.发,指打开,与“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中的“发”意思不相同。C.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D.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B.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失了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C.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D.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后认为生死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4分)(2)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4分)19.齐恒公和唐太宗对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0-21题。猛虎行高启阴风吹林乌鹊悲,猛虎欲出人先知。目光炯炯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几家插棘高作门,未到日没收猪豚。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着意描写山中寒风阵阵,乌鹊悲啼,为猛虎的出现蓄势,烘托出猛虎的森然可怖。B.第三句“炯炯”写出猛虎的目光十分明亮,突出了猛虎的贪婪凶狠。C.第四句写将军一见到猛虎就大惊失色,以致惊掉了手中的弓箭,侧面表现出老虎的威猛。D.猛虎出没人先知,山中百姓提前做好防护,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21.有人评价尾联“虽曰可喜,然多可悲,意在言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四个类比,推出了“,”的结论。(2)杜牧在《阿房宫赋》用“”一句写秦将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而用“”一句感叹其掠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势。(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诸侯为了削弱秦国,“”来招纳天下的贤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却“”,最终“从散约败”。(4)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巧妙地运用叠词,表现春景的美好和自己对自然的热爱。(5)《报任安书》中指出自己写就此文的目的是“”,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而《屈原列传》中提及屈原写就《离骚》主要是为了控诉当时的黑暗统治,即“”。四、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火爆全网。它的成功并非(1),而是源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积累。ChatGPT不仅能够写诗、写代码、写文案,甚至能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其出色的表现,既让人赞叹,也让人不禁担心机器将会取代人工。其实,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受实在是一言难尽。相较而言,ChatGPT能更聪明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面对各式各样的要求,ChatGPT并未表现出捉襟见肘的窘态,反而能()。ChatGPT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但它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2)。①有人忧心忡忡,②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③但这恰恰说明,④很多文字工作不仅是思想的创新,而且是材料的堆砌。随着机器自身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有人(3),认为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文化从业者应该意识到,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促使自身思想个性化发展。23.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2分)A.秤砣虽小压千斤B.比上不足,比下有余C.兵来将挡,水来土掩D.船到桥头自然直2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5.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6题。扇子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不过扇子起初并不是用来纳凉的,①。古代皇帝、后妃及达官贵人出行时,多以成双的仪仗扇来表示高贵的社会地位。古代文人墨客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手握一把扇子,用以显示自己高雅、有品位。因“扇”与“善”谐音,②。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欢在房间里挂一幅大的扇面画,或开一面扇形窗,祈祷善心、善行永驻,吉祥安康。扇子还是儒雅智慧的象征。诸葛亮手执羽毛扇,运筹帷幄。纪晓岚摇扇吟诗作对,口吐莲花。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③。汉代宫廷女诗人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时,写下了《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将人比作扇,道出了被弃女子的悲惨命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云:“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诗人将团扇与失宠女子联系在一起,委婉地表达了女子内心的怨愤和惆怅。2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五、写作(60分)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战胜疟疾。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长期、反复的实验,终于提炼出青蒿素,甚至还自己充当新药试验者,最终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材料三: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逄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哪些想法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福建省部分达标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物故:死亡。2.B[解析]B项,①“侥幸”古今均指由于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不幸的事。②“放浪”古今均指放纵,无拘束。A项,①“天理”在本句中指牛的自然结构,今义为天然的道理。②“细说”在本句中指小人的谗言,今义为详细地说。C项,①“中国”在本句中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②“纵情”在本句中指放纵性情,今义则指尽情。D项,①“从事”在本句中意为行事、做事,今义为投身到事业中。②“心动”在本句中指心惊,今义为内心有所触动。3.C[解析]④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⑨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弱。/③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⑧异:形容词作名词,奇特本领。/①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起名。⑥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立盟约。/②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兄长一样。⑩水: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水上。/⑤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劣。/⑦四:数词活用作状语,在四方。4.D[解析]D项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①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②代词,指石头。B项,①连词,表承接关系;②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②助词,表推测,吧。5.C[解析]C项均为宾语前置。A项,①判断句,②被动句。B项,①状语后置,②被动句。D项,①判断句,②省略句。6.A[解析]烦:繁多。正确的翻译: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7.A[解析]A项,极:疲困/达到极点的。B项,将:率领/将要。C项,道均指方法。D项,度:估计,推测/考虑。8.B[解析]B项两个“济”字含义都是“渡河”。“同舟共济”:本义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A项两个“克”字含义都是“能够”。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C项两个“弥”字含义均为“更加”。欲盖弥彰:想要掩盖事实的真相(指坏事),结果反而更加显露出来。D项“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的“举”指“乔并”;“不可枚举”的“举”是“列举”,指不能够一个个地列举,形容数量、种类极多。9.B[解析]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10.C11.B12.D13.①材料一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概念、源起、特征和研究价值。②材料二论述当代文学创作中如何正确进行历史叙事。(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14.①关注现实,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呈现在作品中。(2分)《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1分)②表达对社会进步愿景的向往。(2分)《阿Q正传》剖析国民劣根性,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1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促成了历史表达作品的出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5、6段可知,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文学形式的变革都与“以文见史”传统相关,再结合第6段的“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可知,选项中“这”指代义变化,强加因果。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明确中国社会审美价值的变化”错误。根据材料一第4段“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与第7段“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可知,此选项强加因果,绝对化了。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从材料一“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可知,“以文见史”是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边城》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作者的主观内心世界出发,主要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不能论证“以文见史”观点。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的标题《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和关键信息“所谓‘以文见史’,是……”“‘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可知,材料一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概念、源起、特征和研究价值。从材料二的标题《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和关键信息“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可知,材料二论述当代文学创作中如何正确进行历史叙事。1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等处可知,“以文见史”传统的特征是关注现实,使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呈现在作品中。而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真实深刻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的文学作品。从材料一“‘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可知,“以文见史”的传统表达对社会进步愿景的向往。而鲁迅的《阿Q正传》剖析国民劣根性,引导人们进行反思和自省,同时也呼吁改革者们来做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促进国民的进步。15.BDH16.B17.C18.(1)赏赐没有功劳的人,民众就存在侥幸心理而希望在君主那里得到意外赏赐;不惩罚有罪的人,民众犯了罪不受惩罚就容易为非作歹。(2)如果涵养福气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向来没做过坏事;如果做善事都没有效果,那么又去乞求什么福分呢?19.(1)齐恒公认可赦免,认为赦免可以得民心,洗刷自身问题。(2)唐太宗反对赦免,认为赦免是小仁,让小人受益,伤害好人心,导致混乱朝纲,四海不宁。[解析]l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句意:假使这样做就是义,齐桓公不及时行义,要等到丢失帽子以后才去做,那么齐桓公行义不就是因为丢失了帽子吗?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的能力。A.正确。均为意动用法,感到羞耻:/把……看作边疆。句意:丢了帽子,感到羞耻。/越过别国而把远地作为自己的边邑。B.错误。意思相同,均为揭开、打开。句意:于是打开粮仓将粮食分赐给贫穷的人。/看到父亲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C.正确。句意:长孙皇后生了病,日渐危重。D.正确。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错,原文是“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逻辑关系不成立,文中梁武帝的事情并非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的原因。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诛过”,惩罚有错之人,1分;“民不惩”,被动句,1分;“非”,坏人坏事,1分;句意1分。(2)“修福”,涵养福气(行善积德),1分;“素”,向来,1分;“求”,乞求,1分;句意1分。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可知,齐恒公认可赦免,所以多次实行了赦免。齐恒公认为,赦免是一种体现仁爱的方式,可以安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洗刷自己的耻辱。由“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惠奸完者贼良人。……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可知,唐太宗反对赦免,称帝后绝不赦免,认为赦免是小二,受益的是图谋不轨的小人,让他们心存侥幸,而且会伤害好人的心,最终导致法律失去威严,社会混乱,甚至亡国。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喝酒喝醉了,丢失了帽子,感到羞耻,三天不上朝理事。管仲说:“这不是国君的耻辱吗?您为什么不用搞好政事来洗刷它呢?”齐桓公说:“您的意见多么好啊!”于是打开粮仓将粮食分赐给贫穷的人,审查狱中的囚犯放掉罪轻的人。这样办了三天以后,民众就唱着说:“齐桓公为什么不再丢失帽子啊!”有人说:管仲在小人中洗刷了齐桓公的耻辱,却在君子中滋生了齐桓公的耻辱。假使齐桓公打开粮仓把粮食分赐给贫穷的人,审查狱中囚犯而放出罪轻的人,是不合乎义的,就不能够洗刷齐桓公的耻辱;假使这样做就是义,齐桓公不及时行义,要等到丢失帽子以后才去做,那么齐桓公行义不就是因为丢失了帽子吗?这虽然在小人中洗刷了耻辱,却在君子中滋生了耻辱。况且打开粮仓把粮食分赐给贫穷的人,是赏赐没有功劳的人;审查狱中囚犯而放出罪轻的人,是没有惩罚有过错的人。赏赐没有功劳的人,民众就存在侥幸心理而希望在君主那里得到意外赏赐;不惩罚有罪的人,民众犯了罪不受惩罚就容易为非作歹。这是国家混乱的根源,怎么可以用来洗刷耻辱呢?(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材料二: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天下无知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人不会做坏事,无知的人却屡屡触犯法律。大凡国家赦免宽恕的恩典,只是惠及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年两次赦宥罪人,好人都不想再发表意见了。凡是侍养杂草会伤害禾苗,施恩惠给犯法作乱的人会伤害好人。过去周文王对罪犯严加惩处,从不赦免。另外蜀先主刘备曾对诸葛亮说:‘我曾和陈元方、郑康成往来,常听到他们讲治乱之道,很详细周全了,但从来不曾讲到赦宥。’因此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不赦,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几次赦宥,终于导致倾覆败亡。这种谋求小仁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大仁的损害,所以我取得天下以来,绝不颁发赦令。如今天下安宁,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只怕赦宥会使无知的人常存侥幸之心,只想犯法,而不能改正过错。”长孙皇后生了病,日渐危重。皇太子对皇后请求说:“所有的医药都用遍了,现在母后的尊体仍不能痊愈,请奏知父皇赦免犯人,超度一些人入道,以求上天保佑母后痊愈。”长孙皇后说:“生死都是命里注定,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如果涵养福气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向来没做过坏事;如果做善事都没有效果,那么又去乞求什么福分呢?赦免犯人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不过是皇上有意保留的一种外来宗教罢了,担心那会成为治理国家的弊端。现在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度?不能按你说的办。”(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20.D[解析]“日落前收回牲畜,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错误。“未到日没收猪豚”意在强调人们非常害怕猛虎,以至于天还没全黑就收回了外放的牲畜,并不能说明人们因此就可以避免被猛虎侵扰。21.同意。①诗歌表面上写猛虎只在深山横行值得庆幸,但暗指深山之外有比猛虎更可怕的东西。(3分)②借以批判当时苛政无处不在,表现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因而足见可喜之外多可悲。(3分)(评分参考:第2点的“苛政”,学生如能答“统治者的剥削”之类的也给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所引评价的含义:看起来是可喜之事,其实多有可悲的地方,表达的情感在文字背后。注意重点在“意在言外”,解题时需从诗句表层挖掘其言外之意。尾联的言内之意是猛虎虽然凶猛,但还有让人庆幸的地方,就是它只在深山里逞凶狂。猛虎只在山内横行,言外之意是山外的人世间还有比猛虎更凶猛的东西。这里字面写老虎的凶猛,实际影射比猛虎还要可怕的苛政和人间作威作福的当道者,老百姓只能任由苛政盘剥,统治者的可恨之处也体现了出来。综上,这些情感绝不可能是“喜”的,因而足见可喜之外的可悲之处。(此题可联系孔子“苛政猛于虎”的典故或《种树郭橐驼传》思考)22.(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弃掷逦迤奈何取之尽锱铢(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逡巡而不敢进(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5)亦欲以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班对应关系课件
- 教育集团财务报告
- 电工电子技术 课件 3.多电源电路的分析
- 感悟类作文课件
- 中心静脉压监测护理要点
- 公路养护机械安全操作
-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农业农村知识培训
- 压力性损伤风险管理
- 奖学管理部竞选部长
- 《抗肿瘤药物遴选和评估制度》(2021版)
- 《药理学》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
- 国开2023秋《人文英语3》第5-8单元作文练习参考答案
- 关节活动度检查(ROM-T)徒手肌力检查(MMT)记录表(2-1)
- 高三一模总结主题班会课件
- 药剂科妊娠患者处方点评统计表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大类一览表
- 环保危险源辨识清单
- 济南英语介绍
- XBD型消防稳压泵性能参数表
- 《专四语法重点题》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