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动态演进研究
1国内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因此,长期以来倍受人口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关注。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关系和人口区域分布与经济的关系两个基本方面。在人口学界,美国学者朱利安·L·西蒙(JulianL·Simon)的《人口增长经济学》是国外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经典之作,重点探讨了人口密度与规模经济、人口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术界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口与经济关系运行的机理、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深入剖析与探讨,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并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国内研究方面,较为系统的研究是1997年王桂新博士的《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书,对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了静态与动态两方面的研究,并对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关系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2000年,卓勇良的《空间集中化战略》一书对浙江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及其空间运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促进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的战略思路。2001年,杨开忠等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西部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提出重建西部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的战略构想和途径。综合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关系的这些研究,可概括出如下基本结论:①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区域再分布紧密关联,互为变量,人口分布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规模经济和收益报酬递减三个方面。因此,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人口对于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其既定的人口为经济发展服务。②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三个方面: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规模经济和空间交易费用的不均匀性。③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的变动,经历空间分布由集中到分散、地区差异由扩大到收敛,由优势地区优先发展到各个地区均衡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在区域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主旋律。④在统一的大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地区经济发展根本道路在于提高竞争能力,关键是提高它的盈利能力。地理位置、距离、自然条件和资源以及社会经济集聚因素是决定一个地区盈利能力,进而获得区际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促进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是有效的,也是易于实施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投资适应人口地理分布的战略,促进人口流动,使人口分布适应投资区位的要求。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域,人口分布表现出我国由东向西过渡的中间类型。揭示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再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特征,总结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实现人口合理再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2全国人口分布现状从全国大背景来看,山西人口分布处于一种过渡类型。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山西省人口为3,247.12万人,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19位,人口密度为207/km2人,居第17位,属于我国人口分布由东向西过渡的中间类型。2.1人口集聚阶段1958—中、东、西三大地带人口分布差异及其变动山西省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开发历史等因素作用下,人口分布形成了明显三个地带差异,总体趋势是中部盆地人口稠密,从中部向东部山地与西部黄土丘陵区由密趋疏。根据建国以来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三大地带人口分布变动具有如下特征:①三大地带人口分布比例的变动趋势为,中部地带所占比例持续上升,东部地带不断下降,西部地带基本稳定。从不同发展阶段分析,1953—1964年是人口向中部地带集中速度较快的时期,1982—1990年是人口集中化最快的时期,1990年以来,人口集中化速度下降,而西部地带人口比重回升。②从人口密度来看,中、东、西人口密度梯度在不断扩大。1953年中部地带人口密度分别为东部、西部人口密度的1.5倍和2.8倍,2000年达到1.8倍和3.1倍。③1953—2000年,三大地带人口增长率以中部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分别为2.01%、1.68%和1.35%。从其动态变化来看,1982年以来,中部地带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较大,东部地带人口增长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且不断下降,西部地带人口增长率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且下降幅度不大,人口增长率的区域差异在逐步缩小。2.2人口规模与地域分布以全省各地级市市区、县级市和县为地域单元分析,人口分布也极不均匀,全省70%的人口,居住在40%的国土面积上。2000年,各市县人口规模差距十分悬殊。人口规模最大的太原市人口255.8万人,在各县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为洪洞县,人口69.3万人,最小的大宁县,人口仅5.6万人。人口规模居前20位的市县合计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0.6%,人口占43.3%;人口规模居后20位的市县合计面积占全省的14.7%,人口仅占6.3%。从地域分布看,人口规模大的市县主要为各城市和晋南县份,规模小的县主要集中于东西部地带,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从人口密度考察,各市县人口分布表现出更大的区域差异。人口密度最大的长治市达到1,898/km2人,在各县中人口密度最大的为长治县,为665人/km2,最小的安泽县,仅39人/km2。人口密度大的市县主要集中于晋南盆地、晋中和上党盆地,人口密度小的县主要分布于东西部地带,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各市县人口分布变动特征表现为:①总体趋势是趋于集中化,人口分布的区域不均衡程度在不断提高。以市县为单元计算,建国以来五次人口普查年份的人口与土地面积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73.58、71.32、69.78、68.79、66.91,总体趋势是由大变小。分时段分析,建国初期和1990年代以来两个时段人口集中化趋势最为明显。②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的县市主要为三种类型:一是设市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和工矿城市,二是分布于晋南中部盆地的县和资源型县,三是西部地带人口规模较小,人口密度较低的县市。人口增长幅度低下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带的丘陵山区。3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3.1地区经济总体效率与人口比重关系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间密切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以11个地市为样本,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总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大专以上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02、0.92和0.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大专以上人口比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7、0.92和0.82。据以上相关分析的结果,选取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大专以上人口比重4个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系数大的指标,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共选取了非农业人口比重、大专以上人口比重两个变量,复相关系数(R)为0.87,决定系数(R2)为0.77。回归模型为:PERGDP=116.5UI+181.83ED+1815.5ΡERGDΡ=116.5UΙ+181.83ED+1815.5(PER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UI——非农业人口比重,ED——大专以上人口比重)上述结果表明:区域经济总量与人口总数相关不大,而人均经济水平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水平,都与城镇化水平和区域人口文化素质高度相关。3.2人口与gdp的地理联系率动态变化特征在分县市的层次上,人口与经济布局的集中、分散化变动总体趋势可从人口与土地地理联系率、GDP与土地地理联系率和GDP与人口地理联系率变动曲线来分析。总体的变动趋势表现出如下特征(图1):①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集中化程度)低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程度(集中化程度)。人口与土地的地理联系率在不同时段均高于GDP与土地的地理联系率。②人口与经济分布变动的总体趋势均趋向集中,两者的空间匹配程度不断提高,但集中、分散化变动的波动特征不同。人口分布基本态势变动较小,基本趋向于集中、不均衡化,GDP则不断地发生着集中化与分散化变动的相互转换。③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相关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52—1965年人口与经济布局均表现出集中化趋势,但经济集中化速度远高于人口集中化速度,人口与GDP地理联系率下降;1966—1990为人口与经济反向空间运动阶段,人口呈缓慢集中化趋势,而经济布局表现出明显的分散化特征,人口与GDP的地理联系率有一定提高;1990年以来人口与经济布局又表现出同步集中化特征,但集中化速度均较慢,人口与GDP的地理联系率也有一定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大地带之间,1982年以来,山西省东、西部地带人口与经济的动态演变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东部地带人口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GDP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人均GDP相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率,但西部地带人口所占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GDP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人均GDP与中部和东部地带差距在不断扩大。3.3全国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较为明显综合1982年以来分县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情况,对山西省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分类。首先根据人均GDP指标,将各县市经济水平划分为经济水平较高、经济较低和经济水平低下三种类型,然后根据人口与GDP占全省比重的对应变化关系和人均GDP增长率指标,进一步将各经济水平类型再划分为协调型和滞后型两类。协调型,即人口与经济集中化同步推进或经济集中化程度高于人口集中化程度,经济水平较高或有较大增长潜力,人口与经济发展运行状况相对良好的人口与经济动态配置类型;滞后型,即经济集中化程度滞后于人口集中化程度,GDP比重所占份额逐步下降,而人口所占份额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相对缓慢,人口与经济发展运行状况相对较差的人口与经济动态配置类型。一类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对协调的市县:太原市、临汾市、朔州市、河津市、阳泉市、古交市、晋城市、介休市、清徐、蒲县、山阴、灵石、襄垣、阳城。二类地区:经济水平较高,经济集中化滞后于人口集中化的县市:大同市、长治市、怀仁、候马市、霍州市、晋中市、潞城市。三类地区:经济水平较低,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对协调的市县:古县、高平市、曲沃、榆社、柳林、乡宁、安泽、黎城、右玉、中阳、洪洞、襄汾、沁水、陵川、定襄、大同县、临猗、离石市、运城市、阳曲、交口、汾阳市、忻州市、祁县、平遥。四类地区:经济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的县市:原平市、太谷、闻喜、长治县、寿阳、永济市、盂县、翼城、平定、垣曲、孝义市。五类地区:经济水平低下,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对协调的市县:交口、汾西、稷山、平顺、芮城、壶关、浮山、永和、应县、保德、娄烦、文水、长子、交城、静乐、繁峙、左权。六类地区:经济水平低下,经济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的县市:偏关、吉县、岢岚、万荣、代县、沁源、和顺、绛县、夏县、沁县、五台、隰县、浑源、新绛、平陆、昔阳、石楼、河曲、武乡、灵丘、神池、天镇、大宁、五寨、方山、宁武、临县、阳高、兴县、左云、岚县。上述分类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市县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具有极为明显的地域特征。一类、二类地区主要集中于中部、东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人口类型大部分属于都市型,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人口与经济集聚的较强能力,特别是一类地区是全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最好的地区;三类、四类地区也主要集中于中部、东部地带,也有西部地带经济发展较快的部分县市,人口类型大部分属于平川型,影响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都处于中等水平,人口与经济发展相对协调;五类、六类地区则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带和东部地带丘陵山区,人口类型大部分属于山区型,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不佳,为我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差的地区,特别是六类地区经济水平低下,发展条件差,经济增长缓慢,而人口增长较快,是人口与经济发展最不协调的一类地区。4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和对策4.1人口与经济分布的逆向配置关系根据区域发展非均衡模型和区域经济与人口分布变动的波动推进过程,在区域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的主旋律。山西省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区域人口与经济非均衡发展是重要战略选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大项目《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提出,“实行人口与经济的地理集中,重组西部地理空间格局是西部大开放的战略枢纽”。山西省与西部地带有许多相似的地理特征,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指导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布局调整的实践。山西省经济与人口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在三大地带层次上经济与人口分布均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特征,在集聚程度上,经济的集中程度高于人口集中的程度,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1990年以来人口集中化趋势大为减缓,西部地带与东部丘陵山区部分县份人口所占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GDP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人均GDP与中部和东部地带差距在不断扩大,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在分县市层次上,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的区域匹配关系在不断提高,但人口地理分布的集中化程度低于经济分布的集中化程度。人口增长幅度较大的县市主要是三种类型:一是设市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和工矿城市,二是分布于晋南中部盆地的县份和资源型县份,三是西部地带人口规模较小,人口密度较低的县市。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水平表现出较高的相关关系。山西省城镇经济与人口集聚功能不强,城镇人口集聚程度仍较低。城市平均人口规模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近年来发展速度较慢,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缺少区域增长的“引擎”和亮点。4.2以市场为基准,推进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山西省人口与经济格局重组应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采取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战略模式。具体思路是,遵循经济可达性、社会可达性和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利用市场经济的动力机制,结合政府行政指令和政策引导,以人口分布和投资分布的调整为手段,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人口集中为基本环节,城镇发展为基点,积极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向发达区域、重点开发轴带、重点开发据点和重点城镇集中,逐步使全省区域发展具有良好的规模效益、低交易成本和高投资回报率,获取区域竞争优势,同时缓解生态脆弱区域的人口压力,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区域格局。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分为四个层次:①在三大地带之间,积极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向中部地带和东部地带的阳泉—平定—盂县区域、上党盆地、晋城盆地集中;②在东部、西部地带内,积极推进偏关、吉县、岢岚、万荣、代县、沁源、和顺、绛县、夏县、沁县、五台、隰县、浑源、新绛、平陆、昔阳、石楼、河曲、武乡、灵丘、神池、天镇、大宁、五寨、方山、宁武、临县、阳高、兴县、左云、岚县等欠发达县份人口与经济要素向重点开发据点集中;③在分县市层次上积极推进人口与经济要素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④在乡村层次上,积极推进人口向中心村集聚。重点压缩三种类型的居民点,包括: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环境差的居民点、生态条件脆弱区域的居民点、经济规模性低下的居民点。4.3战略对策4.3.1建立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改革重点是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首先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其次,要逐步改变按行政区划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办法,根据我省实际,适当增加城市、重点开发区、经济发达县份的非农建设用地供给,严格控制生活环境差、生态条件脆弱区域和经济规模性低下的居民点建设用地扩展,并积极建立土地流转制度,逐步打破土地对人口流动的束缚。4.3.2促进重点区域的发展,确保落后地区劳动力和人口的迁移利用政府的导向作用,通过投资、倾斜政策,对公共产品、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玉米供销合同范例
- 水饺技术合同范例
- 混凝土浇筑的合同范本 2篇
- 绿植花卉租赁养护合同版
- 退休员工劳动合同范本大全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某品牌与广告公司2篇
- 荒山承包合同范本完整版
- 模具开模费合同
- 房屋出租合同
- 租赁简易场地合同范例
- 2024年04月天津市应急管理局招考聘用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专职技术检查员笔试历年高频考题难与易错考点摘选后附答案详解
- SBT 10538-2017 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修订 SBT 10538-2009)
- 《人体发育学》课程标准
- 2024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
- 大学生生涯发展展示
- TGRM 075-2023 煤矿井下防水密闭墙注浆加固技术规范
- 医院肺结核的培训课件
- 矿井地面维修电工培训课件
- 铁道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建筑工程基础知识培训
- 建筑面积计算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