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潍坊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_第1页
2023潍坊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_第2页
2023潍坊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_第3页
2023潍坊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_第4页
2023潍坊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北京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因为此地()A.可以展示北京古老的民俗风情B.在这里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C.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D.地处郊区,环境优美,景色秀丽2.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3.史前史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A.考古资料的发掘 B.古本文献的考订 C.神话传说采用 D.口述史料引入4.“天子建国,诸侯立家。”材料中所涉及的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禅让制5.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甲骨文字形举例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日明河正借为征田从柄右借为佑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现代汉字很多都是会意字6.春秋时期,一些诸侯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吏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诸侯们的这些做法()A.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使春秋战争连绵不断C.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D.使大国走上争霸道路7.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建立县制 D.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8.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9.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的兴修,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是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10.“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涉及的两个人物是A.晋文公项羽B.项羽勾践C.夫差刘邦D.周幽王刘邦1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白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独尊儒学A.推动了封建教育发展与繁荣 B.吸收了各家学说的合理成分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D.强化了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12.由下表可知,汉初统治者A.重农抑商 B.提倡节俭 C.减免刑罚 D.轻徭薄赋13.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14.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三国鼎立格局的是()A. B. C. D.15.广告词.“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是兵马俑的故乡”。“这里”是()A.陕西西安 B.河南洛阳 C.江苏南京 D.甘肃敦煌16.下列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②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③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一条通道④这条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7.《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 B.自然条件优越 C.劳动力充足 D.技术先进18.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C.诸葛亮—创立太平道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19.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中外交往 B.国家统一 C.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20.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着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A.顾恺之 B.王羲之 C.钟繇 D.胡昭二、综合题21.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思想创新)材料一.学派代表人物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技术创新)材料二.(政策创新)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七年级《中国历史》(制度创新)材料四.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哪一时期何种局面?儒家、道家创始人分别是谁?(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那时是应用何种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材料三反映哪一事件?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事件有何关系?最能反映该事件性质的内容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是什么?(5)请你谈谈对创新的认识。22.阅读如图,回答问题。(1)根据图一指出西周统治者在他的统治范围内实行的制度叫什么?(2)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谁主持变法的?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4)秦王朝仅存15年就灭亡了,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想一想秦朝速亡的教训,你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2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经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称鲜卑语为“北语”,称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下图是少数民族传入内地的坐具和二胡。(1)据材料一,你推论修建长城的是哪一个“皇帝”?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修长城的看法。(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3)观察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民族的交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演变的总趋势。2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政治方面.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方面;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请你写出横线部分商鞅变法中确立封建经济制度的关键措施。你认为商鞅变法哪一项内容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材料二.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请回答.(4)材料二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北魏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二回答“一系列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C符合题意;可以展示北京古老的民俗风情不是“北京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主要原因,A排除;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云南元谋人,B排除;地处郊区,环境优美,景色秀丽不是“北京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原因,D排除。故选择C。2.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还不会种植棉花,因此对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来穿棉布衣服是不可能的,故D符合题意;ABC项在当时来说都已经出现了,故排除ABC项。故选D。3.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前史时代是指在有文字记载之前,人类所经历和演变的历史(约前170万年~前4000年,即在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由于史前史是指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因此,它的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考古资料的发掘,故选A项;古本文献考订属于文献史料,不符合史前史时代,排除B项;神话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因其主观性较强,神化色彩浓厚,史料价值不如实物史料,且不符合史前史时代,排除CD项。4.A解析.A【详解】依据题干“天子”“诸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A正确;秦朝在地方推行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B排除;科举制是隋朝建立的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与诸侯无关,C排除;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选举首领的制度,当时还没有天子,D排除;故选A。5.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选项B符合题意;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在题干信息中无法获取,C排除;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D排除。故选B。6.C解析.C【详解】依据材料“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对方的控制,这样使分封制逐步瓦解。C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走上争霸道路,进行争夺霸主的地位,使春秋战争连绵不断,春秋争霸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的诸侯国吞并小的诸侯国,实现了局部的统一,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ABD与题干诸侯作为无关,排除;故选C。7.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县至今还在沿用,是商鞅变法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C正确;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属于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排除AB;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属于军事方面的内容,排除D。故选C。8.B解析.B【详解】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的主张,“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法治”是韩非子的主张。故答案选B,排除ACD三项。9.A解析.A【详解】由材料信息“它的兴修,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知,它是灵渠,A项正确;都江堰是在四川盆地,排除B项;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排除C项;郑国渠是在关中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10.B解析.B【详解】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刘邦进入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卧薪尝胆和春秋争霸中的越王勾践有关。故选B。11.C解析.C【详解】根据材料“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可知,儒学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12.D解析.D【详解】根据“秦朝赋税约三分之二、一年数次”“刘邦时期十五税一、一年一次”“文景时期三十税一、三年一次”可知,表格反映的是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D符合题意;ABC项表格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D。13.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与公元纪年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世纪”和“年代”。按照公元纪年法,世纪指的是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世纪多少是年份的百位前面数值加1,例如1069年为11世纪,公元前221年为公元前3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故公元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故B符合题意;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14.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B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15.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汉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秦兵马俑反映了秦代雕塑艺术的成就,秦兵马俑遗址在今陕西西安,故A符合题意;河南洛阳、江苏南京、甘肃敦煌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16.A解析.A【详解】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①②④符合题意;汉朝还有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不是汉朝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③不符合题意。所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7.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所以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稳定。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18.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所以对应正确的是B,B项符合题意;A项曹丕—建立魏国,排除;C项张角—创立太平道,排除;D项司马炎—灭吴统一全国,排除。故选B。19.D解析.D【详解】依据图片“汉人胡食图”说明汉人吃的胡人的食物;“北魏孝文帝着汉服图”说明了北魏人穿着汉人的服饰。反映了汉人与少数民族食物、衣着的相互影响,体现了民族的交融,D正确;ABC与题干图片无直接关系,排除;故选D。20.B解析.B【详解】依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选项B符合题意;顾恺之是画家,排除A;钟繇、胡昭与“书圣”称号不符,CD排除。故选择B。二、综合题21.(1)百家争鸣;孔子、老子(2)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3)商鞅变法;因果关系;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4)建立县制(5)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解析.(1)百家争鸣;孔子、老子(2)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3)商鞅变法;因果关系;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4)建立县制(5)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随着当时社会的急剧变法,众多学派对春秋战国时政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的一种学术繁荣局面,这种繁荣局面就是百家争鸣;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2)从材料二图片的场景,可知判断是牛耕;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战国启示,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3)依据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可知是商鞅变法;由第二问已知是材料二是牛耕技术。结合课本所学,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使得生产力提高,各国积极进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民,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秦国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商鞅变法。由此可知材料二、三是因果关系;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促使秦国项封建社会转变。(4)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全国设31县、官吏有由中央直接任免”,可判断是建立县制。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依据前面的材料,牛耕、铁制农具等新技术的出现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闱绕创新言之有理即可,如.创新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创新是强国兴邦之路;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等。22.(1)分封制(2)商鞅;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3)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解析.(1)分封制(2)商鞅;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3)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4)秦的暴政;统治者要让统治稳固就要做到政治清明、勤政爱民;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详解】(1)依据图一“周初形势图”中要燕、齐、鲁、宋等诸侯国,可以是西周的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商鞅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1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朝。(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秦始皇推行暴政,实行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苛的法律;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阶级不断起来反抗,最终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依据秦朝灭亡的教训,统治者要让统治稳固就要做到政治清明、勤政爱民;爱惜民力,轻徭薄赋。23.(1)皇帝.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解析.(1)皇帝.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2)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作用.促进了民族的交融。(3)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4)总趋势.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解析】【详解】(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