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第五号战国木墓_第1页
长沙第五号战国木墓_第2页
长沙第五号战国木墓_第3页
长沙第五号战国木墓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第五号战国木墓

第五号是一座被挖掘的古庙。墓主人用木盖将其插入“边箱”和木棺中,并将大部分埋在墓地,其余的也被摧毁。只有玉、陶瓷、腐殖器、竹木、皮革材料等。在整理时發現了圆形絲袋、絲带及一幅織錦,是三件杰出的絲織物,我們認为对研究战国紡織手工艺具有重大价值,特作簡单报导。第五号墓是座落在长沙市南区广济桥省銀行干校工地內,地表情况,据基建部門談,原先是一座半球形的山丘,上層有許多近代坟墓,地表有層浮土,浮土下層即是紅土,墓葬即埋在紅土層內,現存的墓口距当时的地表約有六米多。連同挖至墓底的深度1.8米,墓底距地表深八米多。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穴,方向东偏北20度,墓口与墓底大小約同,墓底东寬2.06米,西寬2.1米,南长3.46,北长3.42米,清理时没有發現墓道,故其形制無法知曉。墓室塡土上層为“本坑土”(紅土),經过夯筑,土質很紧。在紅色塡土的下層,不是常見的白色膏泥,而是在葬具周圍塡塞一种黑色的土,从顏色及土質来分辨,与湖南农村稻田里的土壤相似,粘性不大,內部比較干燥。黑色塡土的厚度,在外槨盖板上面为36厘米,外槨底板下面为26厘米,四壁的厚度由14—18厘米。依据塡土厚度与平时習見的同时代的完整木槨墓內所塡塞的白膏泥比較,并不太厚,但是葬具在这种黑色泥土的封閉下,保存情况仍然良好,不仅木質未曾腐朽,木棺上所縛的絲繩也能保存,由此可以說明这种黑色土質与白膏泥具有同样的防腐作用。在清理塡土过程中,發現黑色土質中夹杂着許多不規則形状的黄色小泥塊,硬度大,用手力捏不碎,断面現有許多細小黑色的斑点,由硬度及断面組織看,好像与赤鉄矿相似。有人說它是“琉璜”,但又没有琉璜气味。究竟是什么物質,夹杂在黑色土質中起什么作用,是否有助于防腐?这些問題,有待专家研究。板式的制作葬具有三重,外槨、內槨、木棺。木棺紧套在內槨里面,内槨西北两边与外槨相接,在外槨与內槨东南內向,用木板构成两个彼此可以相通的曲尺形“头箱”与“边箱”,随葬物即放在这两个箱內。外槨、內槨、木棺的細部結构分述如下:外槨长3.16米,寬1.96米,高1.32米,壁框东西两档板向两側略为伸长,平面构成Ⅱ形,壁框用套,在两档板挖槽,边板由上往下嵌入,完全可以拆开或复合。壁框平放在較长的底板上,底板因形制較大,用三塊木板以“边”构成。在底板东西两近端,横垫着两根枕木,幷用槽将底板固定,使之不会移动。外槨壁框上平盖着一層盖板,盖板共六塊,除第三塊为盗墓者鑿破掀开外,其余都很完整,厚度均为18厘米,其結构与底板相同。盖板之上又平鋪着一床长3.16米、寬1.74米人字形織紋的篾席,篾席虽然早被盜墓者斫断,但是殘存的两大塊保存得尙好,还可以卷折,这种篾席可能即是仪礼上所謂的“抗席”,其作用在于避塵。內槨长2.3米、寬0.98米、高0.9米,結构与外槨相同。不同之处是两档板不向外伸出,平面成长方形,边板不是全部嵌入档板槽內,而是出与之吻合。內盖板形制很特殊,在盖的四角出,上均用絲繩捆縛几圍,这些繩子的用处,毫無疑义是为了当时提系的。盖板与壁框在两端以公母密合。在整个內槨的上層又平盖着五塊木板,每塊木板厚2厘米,結构为“齐头合縫”。木棺长1.99米、寬0.63米、高0.6米,外塗黑漆,內髹朱漆,棺身用两道寬16厘米的絲帛封閉,上面又用絲繩縛住。在棺盖及两边按有銅質兽面銜环八个,盖板上四个,左右边各两个,銅环上有絲繩套住。有个銅环在出土时脫落,环孔里殘存着漆灰与砂粉末。銅环不是釘子形,而是束腰圓柱式。根据脫落的痕迹推測,銅环按装的方法是:先鑿一个較环釘稍大的圓孔,将环釘插进去,然后将漆灰調以砂末塡塞其空隙,待漆灰干燥后,环釘即能固定。銅环的兽面是用生漆胶住。木棺底板內向垫有一塊厚2厘米的几何形圖案花板,花板系斜刀平雕,上面有朱黑两彩繪。花板已被盗墓者砍成碎塊。木棺結构很严整,棺盖、棺底之档板,都用挂結构,由外向内嵌入,盖、底用子口合縫。头箱与边箱用厚2厘米的木板隔成,上面各按有一塊盖板。边箱的隔板幷不是一塊整木板,而是用六塊木板合成,每塊下端以公母固定在外槨底板上,上端一角砍成“刀形”,与盖板相吻合。头箱隔板由三塊木板組成,左右两塊結构与边箱完全相同,当中一塊却做成一扇門,上下有門眼作樞紐,可以关閉自如,这种形制在湖南尙不多見。竹材木俑、木俑、木俑、木俑、木俑、袋死者遺骸只殘存一些骨架,位置被盗墓者扰乱,头向面向無法測知,如果以玉环放置的位置为头向,那么死者的头向为东偏北20度。骨架有上肢骨、下肢骨、盘骨等部分,据湖南医学院解剖科王志曾先生的鑒定,死者是屬于男性。墓葬内的随葬物大部分被盗走,余下的仅有二十余件,形制殘破的較多,放置位置,因被扰乱,加以“边箱”“头箱”內淤泥积水过多,出土的位置無法弄清,除一件玉环系竪立在内槨与木棺档板的空間外,其余都出自“边箱”与“头箱”內。随葬物的形制分別介紹于下:陶鼎殘腿八件,耳五件,腿为蹄形,耳为坿耳,从腿、耳形制看,应为坿耳蹄足鼎。陶壶,殘存口緣、腹部、圈足及盖等部分,形制口微外張,长頸、鼓腹、高圈足,腹部两侧有兽面环,并有弦紋数道,壶盖扁圓形,上有三个S形鈕饰。陶盘两件,形制很完整,口大16.5厘米,底大7厘米,寬边,淺腹,平底。陶勺两件,一为鍋鏟形,口緣部份用手捏成波浪形;另一件为杯状,歛口,矮底,两者之柱都是圓柱形。以上陶器均为泥質灰胎,表面有層黑衣,火候較高,可能为实用品,从形制及胎質来看,与长沙战国晚期木槨墓所出土的完全無异。殘竹筐两件,一件盖底各一,长方形,长37厘米,寬17.5厘米,人字形織紋,筐身用經过刮削的細篾織成,以竹子鑲边。一为竹簍盖,徑大27厘米,用粗篾作干,細篾織花,有六边形与小三角形两种空花,整个形制与湖南盛水果之竹簍極为相似。竹簡(?)一件,长18厘米,寬1厘米,上端为方角,距上端4厘米处,两侧各有一缺口,可能为編系之处,表面修治得很光滑,但沒有發現文字。木俑,殘存俑手臂一件,足两件,手臂长13厘米,形制粗壮,手指系“陽刻”,足呈靴形,高2.5厘米。木劍一件,全长18厘米,用一长条形的木塊雕成,雕有劍首、劍鞘、劍末、劍脊各个細部,雕工較粗糙。木戟,。长15厘米,鐮刀形状,前鋒为鳥嘴式,脊刃細部雕得甚为明显。木刀,全长16厘米,刀身长6厘米,寬2厘米,柄成圓柱形。上述三件木制兵器,形制很小,都是木俑所配带的。玉环,外徑9厘米,內徑4.2厘米,表面黑色透明呈黄色,上有陽刻谷粒紋。銅鏃,长6厘米,三棱式,無后鋒,鋌为圓柱形,殘长17厘米。皮袋口两件,袋子像麻織物織成,已腐朽,口緣部份以皮革包边,用細皮綫逐針縫綴,袋口徑大20厘米,皮边寬1.5厘米。方形皮塊两件,长7厘米,寬8厘米,是用一塊皮革折叠两重做成,两方边緣上有几个細小圆孔,但没有見到縫綴痕迹。小皮包一件,形制極为完整,与現代女用小皮包相似,长6.5厘米,寬8厘米,除正面一方系用絲帛之外,其他部分都是皮革做成,周圍以細皮綫縫口。奇怪的是没有袋口,里面装的什么东西,目前也無法知道。这件器物是湖南首次出土的一件皮制品。皮条三件,长21厘米,寬0.25厘米,两端成刀形,各有一个小圆孔,表面非常光滑,靱性强,撕扯难以断脫。肉脯,数量很多,长条形,能看出肉的纖維,每塊脯內夹有一根細小的篾片,有人說这是当时对死者的“祭菜”。圓形絲袋一件,殘长24厘米,徑大55厘米,用一长条形絲帛捲折縫成,縫綫很細,縫針很小,織工極为精美,系平織組織,經緯密接,其細腻程度,据长沙市染織公司技术人員鑒定,認为可以与現在的印度綢比美。空花絲带两件,一件殘长15厘米,一件殘长22厘米,全寬5厘米,两者形制相同,是以斜紗織成旣規則又均勻的网目空花,下端垂有4厘米长整齐的絲縚。此带的織造方法,据长沙紡織部門談,以目前长沙技术条件,尙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