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传认知记忆机制的探索_第1页
同传认知记忆机制的探索_第2页
同传认知记忆机制的探索_第3页
同传认知记忆机制的探索_第4页
同传认知记忆机制的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传认知记忆机制的探索

1.口译员的语言记忆能力翻译活动是语言交际和应用的一个特定过程。在不同语言形式的快速转换和信息的有效传播背后,它起到了深刻的认知和心理加工机制。特别是同声传译,往往涉及原语信息听辨、信息意义的表征与理解、信息暂时贮存、译语组织与计划、译语信息表达与监控等一系列彼此影响、相互制约,甚至往往重叠进行的加工任务。显然,在这一过程中,口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保持与处理能力,以确保初始信息的准确理解、前后信息的衔接与连贯、译语表达与原语信息的统一。也就是说,口译活动对口译员的语言记忆能力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而口译员出色的语言记忆能力也就成为成功的口译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之一[12;23]。也正因为如此,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描述并分析口译过程中的记忆机制,特别是具有短时记忆性质的工作记忆与同声传译的相互关系①,已成为当前实证性口译认知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8;28;29]。2.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在口译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始借助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信息学(特别是信息加工与控制原理)等学科的相关成果和研究方法,对同传加工中记忆因素的性质、结构、功能等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论证。2.1信息流动的过程性在借鉴心理语言学语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同传的心理信息加工模型,详尽描述了同传过程的心理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试图揭示同传的真实加工过程(real-timeprocessing)[10;18]。这些模型突出了同传信息加工过程的两个特点,一是记忆结构(包括短期缓冲存储、长期缓冲存储、产出存储等)在口译中的作用;二是口译员对口译过程的各种控制性活动(如输入信息的筛选、译语输出的预测、输出的监控及再加工等)。而且,这些模型显示,口译中信息接收、信息解码与编码、译语产出等各个阶段都有缓冲存储区(临时性存储),并且都在工作记忆中发挥作用,而且不断从长时记忆中得到信息反馈。也就是说,在同传信息加工过程中,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相互作用,“从下到上”过程(bottomupprocessing)与“从上到下”过程(top-downprocessing)在口译各个阶段都同时存在。应该承认,以心理语言学语言信息加工为理论依据,特别是应用计算程序的方法,口译信息加工理论以直观而形象的方式呈现了同传加工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全过程,既有利于清楚认识同传信息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性质、特点和功能,也有利于明确把握各加工环节彼此间的影响与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此建立起来的种种同传信息加工模型或程序,虽然辅以各种复杂的图表,但依然是对同传加工过程的一种纯理论性的阐释,缺乏客观而充分的实证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理论的解释性和预测力。2.2认知负荷模型Gile认为[11:161-169],口译活动中原语信息听辨、信息意义的表征与理解、信息暂时贮存、译语组织与计划、译语信息表达与监控各个处理环节都是控制性加工过程,而成功的口译则是各个环节彼此协调、相互配合的结果。因此,Gile提出了口译操作过程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Model)[11;12],说明认知资源的总体水平以及具体运用效率(即在各个加工环节上的分配与协调状况)如何制约着各个加工环节的处理过程,乃至对口译活动的最终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认知资源的作用来看,成功的口译活动(包括同传和交传)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译员的认知资源总体水平(TA,totalavailableprocessingcapacity)要高于口译操作过程所需的加工资源总体要求(TR,totalrequirements),即TA>TR;二是,分配在口译各个加工环节上认知资源水平要高于具体加工环节所需的加工资源。就同传而言,同传操作过程可基本分解为以下公式:即,同声传译(SI,SimultaneousInterpreting)=听力与分析(L,ListeningandAnalysis)+短期记忆(M,Short-termMemoryEffort)+言语产出(P,SpeechProduction)+协调(C,Coordination)。因此,同传的认知负荷模型,也就是成功的同传活动在认知资源上的条件就是:第一,TA>TR:资源总体水平大于资源总体需求第二,LA>LR:听力与分析资源大于听力与分析加工需求MA>MR:短期记忆资源大于短期记忆加工需求PA>PR:言语产出资源大于言语产出加工需求CA>CR:协调资源大于协调需求因此,Gile认为[11;12],“认知负荷模型”可以有效地解释形成同传失误的两类原因。一类是整体“饱和”(saturation),即整体认知资源不足以应对口译任务的整体要求(TA<TR),造成口译活动的失败。另一类并不是整体资源“饱和”,而是“能力管理”(capacitymanagement)上的问题,即认知资源在各个加工环节上的分配或协调不合理,过多地集中于一种加工任务而影响了其他任务的处理效果[11:171-186]。2.3心理模型构建根据认知科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实际口译语料,Setton提出了口译研究的认知与语用理论,试图分析口译活动中信息意义的产生、表征与转换等认知加工过程。首先,Setton认为[21:15],同传认知加工过程的核心是,口译员要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建立并不断修正包括口译情景(situation)与话语(discourse)在内的“心理模型”(mentalmodel)。而“心理模型”是指根据从话语以及其他表象(tokens)和概念中得出的命题表征,在工作记忆中构建一个类似于实际或想象事态的结构。也就是说,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在对相关表象和概念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的意义或命题,这些命题或意义再在工作记忆中组织起来,其组织结构与真实情景或想象情景一致,从而更有利于信息的保持与提取。其次,在“心理模型”的构建和修正过程中,工作记忆的资源虽然非常有限,但其变化却非常大。译员工作记忆系统须根据口译具体交际情景不断保持话语中最突出、与话语意义最相关的实体、关系、命题等内容,从而形成动态的、自我组织的、与主题相关的结构,为口译意义整合(meaningassembly)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情景。因此,Setton进而认为[21:3-4],在同传培训与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口译效果的变化或改善,更多地是由于更有效地应用语用和知识资源,而不是由于能够更好地协调有限的认知加工资源。也就是说,对同传实际效果而言,语用知识和交际策略可能要比工作记忆的作用更大。3.基于语言认知过程的认知在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利用调查、观察、实验等定量方法,获取客观的实证数据,深化了对口译认知过程的认识,尤其是进一步明确了同声传译中工作记忆资源的特点与作用。3.1记忆能力对标准口腔加工和同传效果的影响口译实践经验及许多实验研究均证实,口译员的工作记忆能力对同传认知加工过程和效果均有重大影响。具体来说,在同等条件下,工作记忆能力越强,同传效果相应越好。而且,相对而言,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对同传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工作记忆资源的使用效率(即,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在口译各个加工环节中的有效配置与协调)对同传效果的影响会更加显著。同时,调查性、观察性研究也显示,在实际口译情景下,记忆能力与口译效果并不总是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时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记忆能力强的个体的口译效果不如记忆能力弱的个体。这一方面说明了记忆能力观察与测量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证实了记忆能力在口译活动中的具体作用的多变性。因此,工作记忆资源往往需要同口译其他专项技能(如语言转换技巧、信息意义与结构的判断等)相互配合,彼此协调,共同影响口译加工过程。而且,在具体口译语境的影响下,为满足具体的口译交际需要,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其他专项技能以及口译策略意识对口译操作过程和最终效果的影响更加突出。3.2工作记录在沟通活动中的发展特征3.2.1译活动对口腔记忆容量与协调能力的影响大量实验性、观察性、调查性研究证实[3;9;15;26;30],在长期口译活动(主要是同传)的影响下,口译人员工作记忆容量与协调能力均有所提高,但同传对记忆协调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且,同传经验越丰富、实践水平越高,同传对工作记忆容量的促进作用相对越小,对记忆协调的促进作用却相对越明显。3.2.2记忆资源的阶段性特点表四实验性和观察性数据证实[30;31],工作记忆资源在实际口译情景中呈现起伏变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口译活动开始与结尾阶段,口译员工作记忆资源对口译加工过程的调控程度较高,资源更多地应用到对输入信息的识别、意义转换、译语调节等环节上,译语产出多表现出结构紧凑、信息密度较大(即省略现象较少)等特点。在口译中间发展阶段,记忆资源对口译加工过程的作用程度有所降低,资源更多地应用到对信息意义的判断与评价、译语组织等环节上,译语产出多表现为结构灵活自如、信息密度较低却又完整充分等特点(即省略现象较多,且多为对非核心意义信息的策略性省略)。另外,工作记忆资源的阶段性发展特点还表现为,工作记忆与口译的关系在口译不同层次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具体来说,在初级口译阶段,工作记忆容量与口译活动的关系更明显。良好的信息保持能力(即记忆容量)能更有效地促进实际口译效果,口译实践经验对记忆容量的促进作用也更明显。随着口译经验不断丰富,口译水平不断提升,记忆资源协调能力与口译的关系更加突出。有效的记忆资源协调能力对口译效果的作用更加显著,口译实践经验也更明显地改善了记忆资源的使用效率。总之,在口译语境的不同阶段中、在不同的口译层次上,工作记忆资源的应用水平及具体效果都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说明了工作记忆资源在口译活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特点。3.3语言性质与结构实验性研究证实,在不同方向的口译活动中,工作记忆能力的作用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相对而言,工作记忆能力与B→A同传(外语到母语)的相关性更加显著,对B→A同传效果的影响也更加明显。而且,口译信息处理压力越大,工作记忆资源对B→A同传的影响越明显,B→A同传效果也越差于A→B(母语到外语)同传的效果。这一结果显示,语言性质与结构始终是影响口译认知加工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语言间不同方向的转换过程对记忆资源的应用水平和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4.同传记忆操作模式在借鉴认知心理学关于工作记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口译记忆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据,许多研究人员试图构建同传记忆操作模式(或模型),详细描述同传认知加工过程中记忆因素的性质与作用(2)。4.1同传记忆traft与口语心理认知相关的研究在借鉴Baddeley工作记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证数据,Darò&Fabbro提出了同声传译中记忆系统的一般模型(见图1)。根据该模型,首先,原语输入信息通过译员听觉系统直接进入工作记忆,并进行存储与加工,然后进入翻译系统(外语译母语,或母语译外语)(6),然后形成译语产出(5)。当然,原语言语信息也同时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分别与情景记忆(1)、语义记忆(3)和程序性记忆(4)相联系,或直接与程序性记忆相连接(2))(3),然后再进入翻译系统(7),然后形成译语产出(5)。同时,在同声传译活动中,译语产出与原语信息听辨同时进行,形成了语音干扰(8),影响了工作记忆中对原语信息的默读复述,对原语信息的保持水平也随之下降,而长时记忆对同传中言语信息的保持也相应下降,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同传后对原语信息的回忆效果要劣于单纯听解后的回忆效果[5;13]。该模型第一次应用工作记忆原理,针对口译心理认知加工过程,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同传操作与工作记忆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同传操作对口译信息保持效果的影响的具体认知机制。此外,该模型在理论上肯定了不同方向口译中工作记忆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但是,该模型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缺点。(1)该模型并没有利用具体的实证数据明确说明不同方向的同传中,工作记忆的作用或效果是否有显著差异。也未说明不同方向同传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是否有显著差异(参看3.3)。(2)从记忆内部结构来看,该模型没有充分考虑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等不同记忆体系在同传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关系,特别是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间彼此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参看2.1)。(3)从同传加工情景来看,没有充分考虑口译语境在同声传译信息认知加工中的具体作用,特别是各种口译语境因素对工作记忆能力在同声传译过程中的作用所施加的制约性影响(参看2.3)。4.2内嵌式同传记忆模型Mizuno认为,Cowan提出的工作记忆模型更能有效说明同传中工作记忆的性质及加工过程(4),并据此提出了同传的“内嵌式”加工模式(embeddedprocessesmodelforsimultaneousinterpreting)(见图2)。根据该模型,工作记忆系统与语言理解与产出系统相互连接,影响着语言的理解与产出整个过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其中,长时记忆系统包括原语与目的语的词汇存储以及自动化的转换(翻译)程序。中央执行系统负责对注意焦点的控制以及对工作记忆系统的协调。同时,同传中的各种信息始终处于不同的状态下。口译员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在各个不同任务之间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激活长时记忆的相关信息,根据具体任务选择信息的注意焦点,完成信息解码与转换任务。也就是说,口译员强化了注意焦点,加强了相关信息在语音存储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译语产出所形成的发音抑制的影响。但是,正如Mizuno本人所承认的[17:750],该模型的一个重大不足是,这种“内嵌式”的同传加工模式还仅仅是一种解释性的假设,许多方面还需详细确定和说明,并应通过实证性检验加以证明。因此,相对与其他同传记忆模型而言,这也正是该模型的关键弱点,即,它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论证、推断和猜想,没有客观的实证数据来支持模型的组建过程。更进一步讲,该模型所依据的工作记忆“内嵌式”模型或理论仅仅是认知心理学中关于工作记忆系统研究的一种理论性设想,还没有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