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①庐基侧________②会虎为暴________(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B.
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D.
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2)B(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解析】【分析】(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要注意语气。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若:你;过:过分,指失礼;至:极点。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4)结合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可见其尊老爱幼;从“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可以看出其诚信务实;从“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可见其廉洁爱民。故答案为:⑴①搭建庐舍;
②适逢,正赶上。⑵B;⑶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⑷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附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小时候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便自己背着母亲进京。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德秀没有来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几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还要娶妻呢?”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作乱,盗贼请求让他去打虎为自己赎罪。小吏说:“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德秀说:“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人。”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和失去子女的老人买了衣服和食物。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地弹琴来自娱自乐。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丰富的食物。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1)解释划线的词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②三战三走________(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答案】(1)是;跑(2)C(3)愚;怯;无耻(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故答案为:⑴是;跑;⑵
C;⑶愚;怯;无耻;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范仲淹苦学》)(注)①粥:稠粥。②日昃:太阳偏西。(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日昃始食(________)④去之南都(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遂大通六经之旨。(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各划两处)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4)怎样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答案】(1)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2)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3)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4)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心”是一词多义:思想感情;内心;品行;本性;思虑,谋划。微斯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微”是一词多义:如果没有;微小;卑贱;隐隐;稍稍。日昃始食: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始”是一词多义:才;开始;最初。去之南都:离开到南都。“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去。(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居,处在。庙堂之高,高高的庙堂之上。则,就。江湖之远,僻远的江湖。②遂,于是。大通,博通。旨,要旨。(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①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则忧其民(就为百姓忧虑),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就为国君忧虑)。②遂(关联词)/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慷慨)/有志于天下(有兼济天下的抱负)。(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这句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范仲淹把自己的忧和乐和天下人联系在一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展现了一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一种奉献精神。但是结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心中有比较重的忠君思想,这是时代的局限,不值得提倡。故答案为:⑴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⑵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⑶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⑷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⑵本题考查“之”的词义辨析,“之”可当代词,代指人、事、物;可当结构助词“的”;还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往”,有时还可以调节语气,无实义。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析;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整整5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4.古诗文阅读(甲)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小石潭记(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对《饮酒》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他做到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两层含义:忘世、忘我。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之理、造化自然之趣的领悟。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动静结合,写出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全石以为底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C.
斗折蛇行
D.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问君何能尔
尔(________)
②心乐之
乐(________)③亭亭净植亭
亭(________)
④日光下澈
澈(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乙)文首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6)(丙)文作者笔下的“莲”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答案】(1)B(2)B(3)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4)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②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5)移步换景。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6)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解析】【分析】(1)B少了第三层含义,忘言。(2)例句是倒装句,B项相同。A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是被动句。(3)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澈:穿透。词类活用词,乐:以……为乐。(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染:沾染(污秽)。濯:用清水洗,这里指洗涤。(5)第一段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故答案为:⑴B;⑵B;⑶如此,这样;以……为乐;耸立的样子;穿透;⑷①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②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⑸移步换景。用“隔、闻、伐、取、见”等词,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极具动态画面感,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⑹①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体现在:出淤泥而不染;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现在:濯清涟而不妖;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体现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④具有美好的姿态气质,体现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⑵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⑶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⑷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对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要学习一些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注意翻译“信达雅”的原则。内容理解方面可与现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相联系。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⑹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君子的品质其实也就是莲的品质,从文中概括出莲的品质即可。【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5.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节选自《礼记·学记》)【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注】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①说:通“脱”,解脱。(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①故君子之教喻也________②师逸而功倍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②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答案】(1)所以;闲适,轻松(2)①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②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3)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4)“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故”,因此,所以。“逸”,闲适,轻松。(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既:已经;之所由:之所以……的方法。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②道:引导;和:和谐,融洽;强:劝勉
;开:启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这句话把“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句话把“善问者”和“不善问者”进行对比,并且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因此教与学相互促进。故答案为:⑴所以;闲适,轻松⑵①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②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⑶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⑷“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⑶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译文】
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这以后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了。所以,称职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是善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白的。第一是只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他们丧失自己;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如果只作引导,而并不去逼迫学生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来;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制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志趣都能充分发展;教师如果只加以点拨提示,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并不是答案直接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被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毫不费力,学生却学习得很好,并且跟老师一样轻松,还能对老师教学有方非常钦佩。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费力,非常劳累,学生却学得不好,并且跟老师一样劳累,还会对老师严厉的督责心生埋怨。善于提问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节选自《广阳杂记》,有删改)【注】①高邮:地名,在今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指药物。(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子宜急归________②以书致何________(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遂
以
一
书
寄
何。(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4)本文与《范进中举》讲的是类似的故事,哪个作品的讽刺意味更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应该;交给(2)遂/以一书/寄何。(3)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4)《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解析】【分析】(1)①句意:你应该赶快回家。宜:应该。②句意: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致:交给。(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因此断句为:遂/以一书/寄何。(3)句中重点词有:故:所以;以,用;以:用;句子翻译为: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4)作答本题时,认为哪一则作品讽刺意味强都是可以的,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故答案为:⑴应该;交给;⑵遂/以一书/寄何;⑶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⑷《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根据题干要求,此句限断两处,故解答本题可从句意的角度考虑;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附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人,是神医。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袁体庵大惊说:“你这病已经不能治了,活不了十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如果你路过镇江,一定要去找何大夫再诊治一下。”(表体庵)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大夫。这个举人到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体庵的信交给何大夫。何大夫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这人高兴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写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心窍重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呀!也真是神了。7.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①,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②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①晚籁:指秋声。②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王禹偁(chēng),北宋初文学家,政治上主张改革又刚直敢言,屡受贬谪。下列诗文分别写于他被贬商州、黄州期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位改革先驱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①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于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②江濑,幽阒辽夐③,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④,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⑤斯楼之不朽也。(选自《宋代散文选注》)【注】①刳(kū):削剔,挖空。②挹(yì):文章指望见。③幽阒(qù)辽夐(xiòng):幽静辽阔。④稔(rěn):谷子一熟叫一稔,引申指一年。⑤庶(shù):表示期待或可能。(1)解释下列划线词。①奔走不暇________②比屋皆然________③因作小楼二间________④亦谪居之胜概也________(2)与“以其价廉而工省也”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策之不以其道
D.
醒能述以文者(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4)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5)赏析古诗中画横线句子。(6)这两篇诗文都描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诗文结尾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结合诗文内容阐述你的理解。【答案】(1)空闲;挨着,靠近;于是;优美的(2)B(3)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4)我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哪里害怕竹楼容易朽烂(败坏)呢?(5)①前句从听觉写傍晚秋声,后句从视觉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与“无语”相衬,(以动衬静)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傍晚的寂静。②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6)第一首诗歌,作者在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乡村晚晴图,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后句作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第二篇文言文,作者记叙了在黄州小竹楼的生活片段,虽身处困境但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画对,但又想到短短四年多次贬谪,为将来仕途迷茫而感慨。【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比”“因”“胜”的解释。(2)“以其价廉而工省也”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来;B因为;C按照;D用。故选B。(3)这句话的大意是:适宜投壶,箭入壶中铮铮动听。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因为竹楼才得以听到。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岂:难道;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这个句子是反问句,翻译时要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哪里害怕竹楼容易朽烂(败坏)呢?(5)
这句话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从感官角度赏析,“万壑有声”是从听觉角度写傍晚的求生,数峰无语立斜阳是从视觉角度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的情形;从表现手法赏析,前一句写傍晚的声音,后一句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的情形,这是一种以静衬动的写法,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傍晚的寂静
;从修辞方面进行赏析,“无语”这个词语把“山峰”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的情态,饶有韵味。(6)结合诗文结尾内容分析,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作者自问自答,我为什么会突然惆怅呢,原来是看到这里的景色和我家乡的景色比较相似,由此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篇结尾写到自己短短四年多次贬谪,不知明年又将在何处,作者为为将来仕途迷茫而感慨。故答案为:⑴空闲;挨着,靠近;于是;优美的⑵B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⑷我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哪里害怕竹楼容易朽烂(败坏)呢?⑸①前句从听觉写傍晚秋声,后句从视觉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有声”与“无语”相衬,(以动衬静)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傍晚的寂静。②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有韵味。⑹第一首诗歌,作者在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乡村晚晴图,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后句作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第二篇文言文,作者记叙了在黄州小竹楼的生活片段,虽身处困境但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画对,但又想到短短四年多次贬谪,为将来仕途迷茫而感慨。【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的积累。“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①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②作介词,相当于“用”,“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③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④通假字通“已”,已经。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⑶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⑷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⑸此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⑹此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文的语句内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文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参考译文】
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竹子像椽子那样粗。竹工破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用它盖房子,因为它便宜而且省工。黄冈子城西北角的城垛子都塌毁了,野草丛生,荒芜污秽。我清理了那里,盖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互相连通。登上竹楼,远山的风光尽收眼底。平望出去,能看到江中的浅水流沙。那幽静寂寥、高远空阔的景致,实在无法一一描绘出来。
夏天适宜听急雨,雨声有如瀑布之飞流直下;冬天适宜听密雪,雪花坠落发出玉碎之声;适宜抚琴,琴声和畅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俗;适宜下棋,棋子落盘有丁丁清响;适宜投壶,箭入壶中铮铮动听。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因为竹楼才得以听到。
公事办完后的闲暇时间里,披着鹤氅衣,戴着华阳巾,手持一卷《周易》,焚香默坐,驱散尘世中的种种杂念。除了水色山光之外,只见到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意退去,煮茶的烟火熄灭,便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正是谪居生活的快乐之处啊。
那齐云楼、落星楼,高是很高了;井干楼、丽谯楼,华丽是很华丽了,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妓女和能歌善舞的人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傲的事,是我所不屑去做的。
我听竹工说,竹子做屋瓦,只能用十年,如果覆盖两层竹瓦,可以支持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那一年,由翰林学士而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调到扬州,丁酉年又到中书省任职,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己亥年闰三月才到了齐安郡城。四年之中,奔走不停,还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难道还会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趣相同,能继我之后接着修整它。或许这座竹就永远不会腐朽吧。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此知之难也。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选文有改动)【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非知其姓与名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百不得一焉/得不偿失C.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则几乎罔矣/罔不因势象形(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而成为屈原的知音?【答案】(1)B(2)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3)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解析】【分析】(1)A.知道;通“智”,智慧。B.得到,C.具备;详细。D.可能;无,没有。故选B。(2)这句话的大意是: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3)“知其所以为言”意思是: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故答案为:⑴
B⑵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⑶司马迁“知悲其志”。(或: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附参考译文】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了。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然而世人都说:“我能读他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懂得”的难处啊。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司马迁读《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这是贤人懂得贤人啊。没有司马迁那样(高远)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则几乎不可能啊。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景公游于海而乐之。号令诸大夫曰:“言归者死。”颜涿聚曰:“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击之。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至三日,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齐景公所以遂有齐国者,颜涿聚之力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言归者死/男有分,女有归
B.
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非同小可C.
君乃释戈趣驾而归/爱不释手
D.
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3)结合选文,说说齐景公为什么先要杀死颜涿聚,后来为什么又放过了他。【答案】(1)C(2)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3)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后来得知颜涿聚进谏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为伍。所以,最终放过了他。【解析】【分析】(1)A项,回去/归宿,出嫁。B项,可以/寻常,一般。C项,放下。D项,国都/国家。故选C。(2)技巧:句意;关联词;句子成分;虚词。君游海而乐之(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奈臣有图国者何(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君虽乐之(您现在虽然快乐)/将安得(您现在虽然快乐)。(3)①“杀死”原因。“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击之。”从这句话中看出,要杀死颜涿聚的原因是齐景公认为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②放过原因。“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从这处内容看出齐景公放过颜涿聚是因为他把自己和比干等人放在一起,如果杀死他,那么齐景公自己就变成纣王一样的昏君了。“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这句话说明颜涿聚的谏言和行为拯救了齐景公,所以最后齐景公放过了他。故答案为:⑴C⑵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⑶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后来得知颜涿聚进谏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为伍。所以,最终放过了他。【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根据句意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来接我中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分析理解。【附参考】
过去齐景公到渤海游玩,非常高兴。下令给诸大夫说:“说要回去的处死。”颜涿聚说:“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您现在虽然快乐,您现在虽然快乐”齐景公说:“我下令说谈论回去的就处死。现在你违犯了我的命令。”拿起戈来就要击杀。颜涿聚说:“过去夏桀杀了关龙逢,商纣杀了王子比干,现在您即使杀死我,把我和关龙逢、比干凑成三个也是可以的。我说话是为国家,不是为了自身。伸着脖子上前说:“您杀了我吧!”齐景公便放下戈催促驾车赶了回去。回去三天以后,就听说都城里有人图谋不让景公回城的了。齐景公、之所以能继续统治齐国,靠的是颜涿聚出了力。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一)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①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②恐不能遍览。喁喁③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④矣。(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⑤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⑥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浸:水。②諰諰(xǐxǐ):恐惧的样子。③喁喁(yúyú):小声读书的样子。④腹笥(fùsì):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⑤三牲:牛、羊、猪。⑥卜:选择。(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常云于湖州置贷(办货)
B.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供养)C.
就乡人席坦受书(到)
D.
带经而农(农活)(2)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B.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C.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D.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②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4)余文坼、皇甫谧虽所处时代不同,但两人为人处事有相同的地方,请简要分析。【答案】(1)D(2)B(3)①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②(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4)①孝敬长辈:余文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改过向学。②勤奋读书:余文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带经而农”中的“农”这里是干农活的意思。(2)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正确断句方法为: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举业:读书;作贾:做生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②阙:通缺,缺欠,何:什么;尔: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4)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从“事母极孝”“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等可以看出两人都非常孝顺。从“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恐不能遍览”“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等可以看出两人都勤奋读书
。故答案为:⑴D;⑵B;⑶①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②(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⑷①孝敬长辈:余文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改过向学。②勤奋读书:余文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⑵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参考译文】
(一)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病了(什么病不是很确定)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
(二)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的人认为他是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岁,眼中没有教育,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他于是叹息说:“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于是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
生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清心寡欲,开始有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工作,自号为玄晏先生.著有《礼乐》、《圣真》这样的作品。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①原:原国。②卫:卫国。(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答案】(1)A(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①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②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解析】【分析】(1)A项划线词语意思相同。两句中的“期”都是“约定”之意。B项,攻克/下达;C项,粮草/动词,吃;D项,投降,投靠/归宿。(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译为: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此题要注意标志性的虚词“也”。(3)此题具体考查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赞成晋文公的行为可从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的角度作答。不赞成晋文公的行为可从墨守成规会错失良机的角度作答。也可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故答案为:⑴A;⑵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⑶①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②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醉翁亭记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②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③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句,既交代了“醉翁”之号的来历,又与下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相呼应。B.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描写亭周边的环境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C.
第三段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以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为顺序来安排材料,其中“太守醉”是核心。D.
同是描写山水游记、借景抒情之作,《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而《岳阳楼记》则流露出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答案】(1)寄托;投壶;茂盛(2)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3)D【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主要“射”这里是“投壶”游戏;“秀”这里指茂盛的意思。(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
述以文:以文述,用文章来记述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3)ABC分析正确。D《醉翁亭记》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故答案为:⑴寄托;投壶;茂盛
⑵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⑶D【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班小寒生活课程设计
- 客家语拼音方案使用手册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饮食
- 水污染课程设计论文
- 生产管理的课课程设计
- 笔筒塑料课程设计
- 幼儿手工种蘑菇课程设计
- 2024年中国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琼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方塞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按摩喷嘴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玻璃厂质检工作总结
- v型开槽机安全操作规程
- 2023叉车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解读
- 医用注射器原理与使用方法
- 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
- 110KV高压线路检修方案
- 国开02181-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机考复习资料
- 药用植物硒多糖的
- 课程设计列车变频空挪用直流电源系统的设计
- 物业保洁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