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12课长亭送别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12课长亭送别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12课长亭送别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12课长亭送别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12课长亭送别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长亭送别诗海拾贝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赏析】《寻梅》头三句寻觅梅花的过程,事实上是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过程。“冷风袭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两句,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终达彼岸的愉悦。“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曳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花时的那种喜悦心情。“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这支散曲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却处处体现着作者的心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林撷英《西厢记》名句1.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2.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3.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4.柳丝长咫尺情牵惹,水声幽仿佛人呜咽。5.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6.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7.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8.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9.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怎当你倾国倾城貌。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1.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12.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13.甜言慰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1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作者卡片姓名王实甫生卒年月生卒年不详籍贯大都(现今北京)主要成就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他在戏剧结构、矛盾冲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元杂剧创作的一个高峰,成为元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背景呈现《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朝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元稹视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宋、金时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编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戏曲作家王实甫别出心裁,文采斐然,完成了崔张故事由说唱诸宫调到杂剧的重新创造。知识链接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折”相当于现在的“幕”,“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等类型。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长亭送别》莺莺主唱,就是旦本。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筵席(yán) 暮霭(ǎi) 幺篇(yāo)相偎(wēi) 谨赓(ɡēnɡ) 玉醅(pēi)憔悴(qiáo)(cuì) 泠泠(línɡ) 揾做(wèn)绣衾(qīn) 谂知(shěn) 蹙愁眉(cù)金钏(chuàn)2.多音字荫荫庇yìn载千载zǎi荫蔽yīn搭载zài血血气方刚xuè揣挣揣chuài血晕xiě揣摩chuǎi揣手chuāi藉狼藉jí横横生hénɡ枕藉jiè横财hènɡ二、字形辨认eq\b\lc\{(\a\vs4\al\co1(qiàn(倩)疏林,jīnɡ(腈)纶,绥jìnɡ(靖))) eq\b\lc\{(\a\vs4\al\co1(憔cuì(悴),精cuì(粹),荟cuì(萃)))eq\b\lc\{(\a\vs4\al\co1(暮ǎi(霭),和ǎi(蔼)))三、词语辨析1.徘徊彷徨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走,多指人的精神状态。2.留恋流连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词义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表示对人、对事、对物的依依不舍的情感。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指受吸引而不愿意返回,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四、词语积累1.凄凄惶惶:惊慌不安的样子。2.举案齐眉:用来形容夫妻相敬。3.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为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而奔走。1.元杂剧规定每折戏限用一个宫调,下面由若干曲牌组成套曲。________是本折的宫调,【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都是同属于这一宫调的________。[我的理解]正宫曲牌2.文脉梳理eq\a\vs4\al(长亭送别)eq\b\lc\{\rc\}(\a\vs4\al\co1(赴长亭路上——痛,长亭饯别——恨,临别叮嘱——怕,离别后痛苦——念))体会莺莺叛逆性格1.【端正好】一曲共六句二十五字,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名师指津]注意句式的变化、修辞的运用以及融情于景的手法的运用。[我的理解]这支曲子句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三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两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用得极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2.与【端正好】对比,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有怎样的特点?[名师指津]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我的理解]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用反问句抒写心境,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3.【滚绣球】和【叨叨令】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了什么?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名师指津]第一问,莺莺内心所想和无心打扮的原因;第二问,注意修辞手法与语言风格。[我的理解]【滚绣球】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雅俗共赏。4.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名师指津]注意【朝天子】【二煞】和【幺篇】。[我的理解]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5.《长亭送别》主要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名师指津]谈一谈人物对待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即可。[我的理解]《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偶遇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封建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以来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你是否赞同金圣叹批点本《西厢记》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名师指津]赞成与反对都可,只要能申明理由即可。[我的理解](示例1)赞同。①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竟是如此“合理”。金批《西厢记》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记》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②从读者的角度来看,金圣叹改后的剧本虽结尾凄凄切切,却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设计结尾,就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示例2)反对。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作者“让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局限造成的,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记》尾截王实甫《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情景交融写法指导《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描绘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写作时要做到情景交融,必须做好以下四点:1.抒情的文章要感情真挚,有发自内心的呼唤,作者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抒发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切忌高调虚设或低调呻吟。2.抒情来自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细腻的感悟。3.为抒情而选取的景物要切合所表达的情感,切忌生搬硬套或漫无目的。4.抒情的语言要流畅,具有灵性,能创设一定的意境,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范文示例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和脚步,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的缓缓凝固。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年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节选自《落叶是疲倦的蝴蝶》)《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那份凄凉缠绵的离别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其实,离愁别绪充盈着整个人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管你向左转,还是向右转,都要面对一个问题——离别。适用话题飘逝的绝唱(节选)李存葆绝色女子是上苍鬼斧神工的大艺术。这大艺术喷射出的大美,曾倾倒过几多王朝,也曾风靡过朱门绣户,蓬庐茅舍;这大美,曾使盖世英雄五尺钢化为绕指柔,也曾使布衣韦带神魂颠倒情难自持……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曾有多少人乘着生命的一叶扁舟,驶向鼓荡着大雷雨的爱河情海,不畏舟摧楫折的死生,遥望美丽如海市蜃楼般的彼岸,去进行着灵魂的探险。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张珙就是这样的探险者。似乎上苍早就为这对恋人心灵的约会作过精心的设计。只要细读《西厢记》的人,站在普救寺山门前,双目微合,脑际中便不难幻化出唐贞元七年杏月,那痴男怨女相识的情景。当长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莺莺,遵母命与红娘走出“门掩重关”的梨花深院,穿过月亮门,款款地来到寺内,“敦着双肩,只将花拈笑”时,蓦地被游兴正浓的张生窥见了,莺莺的绝世姿容立时攫住了张生的目光,燃亮了他的双瞳。惊呆过后,张生石破天惊地呐喊道: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张生虽一介寒士,但毕竟是官居一品的礼部尚书的遗孤,且又来自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之故乡、唐时的陪都洛阳,他见过的玉人何止万千,为什么独有莺莺使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呢?这是因为莺莺是一美于众美的殊美之女子。至美者的“秋波一转”,是天国里瑶池里的圣波在人世间的俄而一闪,它仿佛能把世界上的一切曼妙与绚丽都集中于那芳菲一瞬。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流泻出的美,与轻佻女郎吊眉眼时所传递出的,有着云泥之别。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所生发的美感,与美学家理论上的美感最为接近,它是人们像崇拜圣母时一样的圣洁的美感。随着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沉浸于“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的氛围里的张生,心灵中产生了一种如沐圣雨,如饮琼浆的不可言喻的愉悦。张生却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异类”。这位原本有着“云路鹏程九万里”志向的才子在接受了绝色莺莺那“秋波一转”的朦胧的深浅莫测的爱的信号后,便断然决定不再赴考,抛弃那触手可及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而去追求眼前的“颜如玉”。他几经周折,终于借居于普救寺大雄宝殿的西侧一厢,去作灵魂的探险者。今普救寺的佛洞里,藏着一块刻有莺莺手掌印的唐砖。据传,当莺莺来大雄宝殿追荐先父亡灵时,被众和尚盯得娇羞难禁,做罢道场,不待红娘搀扶,便匆匆欲返闺房,在抬脚迈越大殿门槛时,不慎腰一闪,险些跌倒。莺莺右手提着罗裙,只得将左手触地,因支撑力过大,便在门前的砖尘上,留下了那沾有香脂腻粉的纤纤玉手的清晰印记。当时被寺内的青年匠工发现,便画影刻形,烧砖标记。这遗存千年的至美者的掌印,印证着当美的闪电划过时,人们崇拜美的心态是何等狂颠……王实甫是美的鉴赏家,细检《西厢记》,他笔下的崔莺莺、张生也是美的鉴赏家。莺莺蔑视众和尚那贪婪而充满肉欲的目光,选择的是夺路而逃;而对才情俊逸的张生对她的鉴赏,却显得不嗔不喜,仪态万方,且临去时报以“秋波一转”。我猜度,张生在“惊艳”时,必定会从大家闺秀莺莺那“秋波一转”里,读到了比国风、楚辞、汉赋、唐诗还要美的风韵,读到了比中条山中那挂有露珠的龙柏花、连翘花还要美的风雅,也读到了比翔舞在辽阔黄河水面的鹳鸟还要美的风姿……我徜徉在普救寺中,思绪绵绵。打起治霾的十二万分精神治理雾霾,政府应该体现应有的责任担当。然而,近期曝出的几条消息,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一是,中央派出环保督察组到地方进行环保督察,有的企业却跟督察组玩起了“躲猫猫”,来即停,走则继续排污。二是,在重污染天气应对中,有的地方政府未及时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信息,应急处置形同虚设甚至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某地教育局官网晚上10点多发布消息称,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应急响应,中、幼儿园停课,但半夜2点多,又临时发出更正消息,恢复“正常上课”。以上几条消息不同程度地说明,政府在治霾方面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治霾不能“一阵风”,也不能“忽强忽弱”;治霾不能“想当然”,也不能“盲目出手”。提高治霾能力并取得更大成效,政府必须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做到“稳准狠”,打出“组合拳”。“稳”是要常态化、长效化。治霾是一场持久战,关键就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长期可行的机制,以及坚定的执行力。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监管、应急响应、问责等机制,在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发力。同时,政府还应督促企业转变生产方式,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企业发展及地方GDP考核,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一起抓。“准”是要打击精准、服务准确。通过督察等监管措施,对拒不履行环保责任、屡教屡犯的企业或个人,要坚决曝光并把处罚落到实处。通过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准确的预警信息,加强有关防霾知识宣传,让民众既能有效应对雾霾,也能感知政府治霾的决心与行动。治霾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不能懈怠。“狠”是要不留情面、铁腕治霾。要完善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法治建设,加大惩处力度。之所以出现有的企业偷排偷放、有的企业被查处后又“死灰复燃”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理还不够“狠”,没有彻底撼动排污者的利益。对于这些企业,不仅要动真碰硬,还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真正使其“不敢排”。同时,对地方政府来说,也要将治霾责任逐级落实,对领导干部的治霾成绩考核发力、问责发力。治霾的“稳准狠”,正是政府治理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正因此,治霾,必须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学生用书P123(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妇孺/懦弱料峭/刀鞘打折/折本B.惊蛰/真挚喟叹/称谓着陆/着急C.蜗牛/女娲灼热/斟酌风靡/奢靡D.簇拥/箭镞倚靠/绮丽纤细/纤维解析:选B。A项,分别读rú/nuò,qiào/qiào,zhé/shé;B项,分别读zhé/zhì,kuì/wèi,zhuó/zháo;C项,分别读wō/wā,zhuó/zhuó,mǐ/mí;D项,分别读cù/zú,yǐ/qǐ,xiān/xiān。2.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杯盘狼藉蝇头微利相见恨晚鸿雁传书水土不服B.司马青衫举案其眉娇娇滴滴重重叠叠棒打鸳鸯C.状元及第功名利禄望穿秋水难忘今霄夕阳古道D.衰柳长堤衣带渐宽一时半刻白头偕老金榜提名解析:选A。B项,“举案其眉”应为“举案齐眉”;C项,“难忘今霄”应为“难忘今宵”;D项,“金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3.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②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③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④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A.①反问②夸张③借代④对偶B.①比拟②夸张③借喻④对偶C.①比拟②对偶③借喻④夸张D.①比喻②对偶③借代④夸张解析:选C。①句中的“谁”,指眼泪,把眼泪比作可以染色的其他事物来写,是比拟。②句中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③句中把花草比喻为美女,但不出现本体,所以是借喻。④句既是对偶,也是夸张,夸大了泪和恨的作用;这一句也是比拟,把无形的“恨”当作有形、有重量的物体来写。4.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西厢记》的主角是一个使女。②那权倾朝野的当朝一品宰相,那统领十万雄兵的元帅将军,那宰相的千金小姐,那满腹锦绣的著名才子,统统都是配角。③在这一点上,《西厢记》比《水浒传》还好。④毛泽东曾称赞《水浒传》好,说《水浒传》的主角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些普通人。⑤中国人谁不知道红娘!⑥若问中国自从有文艺作品以来,哪一个女角最出名?红娘!⑦虽是个侍候人的使女,却胜似那身着官服的须眉。A.④③①⑦②⑥⑤ B.⑥⑤⑦④③①②C.①⑤⑥⑦④③② D.①⑤②④③⑦⑥解析:选A。由④,即毛泽东的话引出对《西厢记》的评论,③中的“这”紧承④,①⑦②解释原因,⑥⑤总结观点。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琵琶记·寻夫(改本)【胡捣练】(旦上)辞别去,到荒丘,只愁出路煞生受。画取真容聊藉手,逢人将此免哀求。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奴家昨日,独自在山筑坟,正睡间,忽梦一神人,自称当山土地,带领阴兵,与奴家助力;却又嘱咐,教奴家改换衣装,径往长安寻取丈夫。待觉来,果然坟台并已完备,这分明是神道护持。正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今二亲既已葬了,只得改换衣装,扮作道姑,将琵琶做行头,沿街上弹几个行孝的曲儿,抄化将去。只是一件,我几年间和公婆厮守,如何舍得一旦撇了他?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象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但遇小祥忌辰,展开与他烧些香纸,奠些酒饭,也是奴家一点孝心。不免就此画描真容则个。(描画介)【三仙桥】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够。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苦要描,描不就,暗想象,教我未描先泪流。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前腔】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带厚,他可又饥荒消瘦。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展舒,他自来长恁面皱。若画出来,真是丑,那更我心忧,也做不出他欢容笑口。不是我不会画着那好的,我从嫁来他家,只见他两月稍优游,其余都是愁。那两月稍优游,我又忘了。这三四年间,我只记他形衰貌朽。这真容啊,便做他孩儿收,也认不得是当初父母。休休,纵认不得是蔡伯喈当初爹娘,须认得是赵五娘近日来的姑舅。真容既已描就了,就在这里烧些香纸,奠些酒饭,拜别了公婆出去。(拜辞介)【前腔】公公,婆婆,非是奴寻夫远游,只怕我公婆绝后。奴见夫便回,此行安敢久。苦!路途中,奴怎走?望公婆,相保佑我出外州。天那,他兀自没人看守,如何来相保佑?这坟啊,只怕奴去后,冷清清有谁来祭扫?纵使遇春秋,一陌纸钱怎有?休休,你生是受冻馁的公婆,死做个绝祭祀的姑舅。奴家既辞了坟墓,只得背了真容,便索去辞张太公。呀,如何恰好张太公来也。(末上白)衰柳寒蝉不可闻,金风败叶正纷纷。长安古道休回首,西出阳关无故人。(旦)奴家适间拜辞了坟茔,正要到宅上来告别。(末)呀,五娘子,你几时去?(旦)太公,奴家今日就行了。(末)你背的是什么画?(旦)是奴公婆的真容,待将路上去,借手乞告些盘缠,早晚与他烧香化纸。(末)是谁画的?(旦)是奴家将就描摹的。(末)五娘子,你孝心所感,一定逼真,借我看一看。咳,画得像,画得像。(作悲介)老员外,老安人。【鹧鸪天】死别多应梦里逢,谩劳孝妇写遗踪。可怜不得图家庆,辜负丹青泣画工。衣破损,鬓蓬松,千愁万恨在眉峰。只怕蔡郎不识年来面,赵女空描别后容。五娘子,我听得你要远行,将几贯钱与你路上少助些盘缠。(旦)多多定害公公了,奴家又有不识进退之恳:奴家去后,公婆坟茔,早晚望太公可怜见,看这两个老的在日之面,与奴家看管则个。(末)这个不妨。你但放心前去,老夫少不得如此。(拜辞介)【注】《琵琶记》写蔡伯喈新婚两月,受父命上京赶考,高中状元,他虽再三请求回乡尽孝道,但皇帝不准,只得勉强带上乌纱帽。牛丞相要招他为婿,他再三推辞不下,无可奈何,只好入赘,却时时惦记着家乡的父母妻子。蔡伯喈上京后,其妻赵五娘独力撑着家庭重担,受尽辛苦,后家乡大灾,公婆皆饿死,赵五娘葬了公婆进京寻夫,沿途弹琵琶卖唱为生。后来历尽磨难,终与丈夫团聚,并得到朝廷的旌表。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戏的内容。答:解析:结合节选部分的标题答题,因为标题是内容的概括。答案:赵五娘上京寻夫,行前绘公婆画像为念,并在坟前哭别公婆。6.谈谈这段曲词的语言特色。答:解析:元杂剧的语言采用当时的口语,自然,易懂。答案:曲词语言浅显易懂,很少用修辞,平易婉转,自然天成。7.据说高明的《琵琶记》曾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并诏令推广。试结合这段戏的内容,简要谈谈明太祖为什么这么做。答:解析:明太祖这样做的原因与赵五娘的孝心有关,符合这个意思即可。答案:明太祖认为这出戏宣扬了忠孝仁义的儒家道德标准,有利于他的统治,像这段戏中赵五娘对公婆可谓至孝,公婆死后,画像以供纪念,这正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三、语言表达8.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便引起社会的轰动,特别是明清之际,注家蜂起,译本迭出,出现了一股“西厢热”,《西厢记》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连当时的手工艺人也深受影响,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令人追忆凭吊的艺术品。右图是清朝嘉庆时期描绘《西厢记》中场景的青花瓷大缸。请发挥你的想象,描摹画面的故事内容。答:解析:仔细观察瓷缸上的画面,并结合王实甫的《西厢记》剧情,组织答案,如实反映画面内容。答案:画面表现《西厢记》中“长亭送别”的场景:杨柳旁、古槐下,莺莺在丫环的陪伴下持酒送别,与张生依依不舍。丫环执壶,张生与莺莺含情脉脉地对视着,难以举杯。旁有一书童持琴,一书童牵马,他们急切地盼望主人上路。9.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考的人,我可能会遇到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子,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曾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上墙壁,或者写在宣纸上。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正在做什么的人呢?是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林的隐士,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请你从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恰当化用古诗文(可回忆教材过的诗词文章),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解析:注意审明题干要求:在“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游子、官员、隐士、离人),这是隐性要求;而化用古诗文是显性要求。答案:(示例1)(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