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辽宁省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专题分类真题试卷练习——文言文阅读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①,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节选自《论语·颜渊》)材料二: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周公②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成王与唐叔虞③燕居④,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愿,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注释]①皋陶:偃姓(一说为赢姓),皋氏,名繇,字庭坚。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②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③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因封地在唐,故称唐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姬燮继位,迁居到晋水之旁,故将国号改为“晋”。④燕居:指退朝闲居,也指闲居之所。燕,安乐的意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B.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C.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D.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意思是依从、因循,与成语“因地制宜”中的“因”字意思完全相同。B.《书》,指《尚书》,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C.理,是一种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依其大小以区别尊卑。D.称,意思是颂扬称赞,与《出师表》中“先帝称之曰能”的“称”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舜和汤善于选拔正直的人才,并且让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使得不仁之人远离了自身。B.尹文认为齐宣王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他还引用《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得到了齐宜王的认可。C.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十二州牧,每方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这样做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D.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成王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唐叔虞得到了封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2)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14.虞舜能够“不下堂而天下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铢,字方庆。武后时,累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非,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货,舶酋不胜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查墨民诣府诉府曹素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未有如方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还,且献俘,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晋穆帝纳后,当康帝忌月,时以为疑。荀讷谓《礼》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愈无理据。世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乐无嫌。”诏可。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贺;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是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兼侍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太子名者,晋山涛《启事》称皇太子不名。孝敬为太子,更‘弘’为‘崇’;沛王为太子,更‘贤’为‘文’。今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制可。长安二年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方庆殁后,诸子不能业,随皆散亡。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对曰:‘卢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仓唐悟文侯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部中首领沓A墨B民C诣府D诉E府曹F素相G饷谢H未尝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胜,受得住,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的词义是相同的。B.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如成语“明察秋毫”。C.旧典,旧时的制度、法则。文中具体指东宫的门、殿名称要符合旧时制度。D.业,继承祖业,与“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中的“业”的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方庆的前任路元睿担任广州都督时,侵夺船主所卖的外域珠宝等货物,船主很生气就把路元睿杀了。B.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王及善以忌月为由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引经据典加以劝说,皇帝同意了演奏。C.王方庆认为,群臣都不遵守礼法,不能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于是皇帝下诏申斥责备不遵守礼教的人。D.王方庆藏书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但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保护好,导致收藏的书画散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4分)(2)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4分)14.作者称赞了王方庆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3分)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装领卿署之职。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阁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忠公,而意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选自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论》)材料二: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为A人主者B非欲养C祸于内D而疏E忠臣硕士F于外G盖其渐积而势H使之然也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行辈中,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三,叔是老四。D.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邓太后不能直接参与朝臣的议政,只能委任宦官,所以才打破了不能将国家大事寄托在宦官身上的规定。B.五位宦官合谋诛杀大将军梁冀,因而受到桓帝信任,内、外朝也认为宦官功莫大焉。C.宦官侍奉君主的起居饮食,容易获得信任和亲近,君主与其关系日益亲密而产生依赖,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D.君主如果醒悟,可以撵走女色,而宦官的祸患却不容易除掉,唐昭宗就是一个例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2)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14.宦官干政会引来祸患,其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辽宁省大连市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阶段性学情反馈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法相同。D.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土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辽宁省大连市金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0分)材料一: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①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②。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勃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节选自《韩非子·主道》)材料二: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①纪,纲领,纲纪。②表异,表现违背正常情况,即伪装。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群臣A无不一辞B同轨乎C季孙者D举鲁国E尽化为一F君虽问G境内之人H犹不免于乱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文中指万物本原,与《师说》中“吾师道也”的“道”意思不同。B.素,本义是未经加工的丝织品,引申为本色,与文中的“雕琢”相对。C.门户,指派别、门派,文中指一个派别之言,即“门户之见”的意思。D.偃兵,指停止战争;其中的“偃”与“偃仰啸歌”的“偃”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主张用道来指导君主治国,认为圣明的君主要把握“道”这一本原和准则,去探知万物本原、成败原因。B.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去掉成见与智巧,臣下才会各守其职、各尽其能,而不伪装自己去逢迎君主。C.正如谚语所说的,不听取众人的想法就会迷惑,君主如果只听信某一个人的话,那么就可能会被臣下蒙蔽。D.惠子劝说君王明察臣子的进言,如攻打齐楚确实有利,且国家因此获利,就有问题,因聪明人多不这样认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2)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14.材料一强调君主要虚静无为,而材料二强调君主要主动察言,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3分)辽宁省朝阳市2024届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1\*GB3①“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2\*GB3②”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节选自《韩非子·有度》)材料二: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含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节选自《管子·任法》)【注】①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②氓社稷:“氓”同“亡”,抛下国家死亡之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E而救火也F乱G弱甚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文中指安定,与“乱”相对。《大学》中“欲治其国者”的“治”与文中含义不同。B.信,任凭,随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与文中含义相同。C.规矩,指校正方圆的器具。规,圆规;矩,方矩。也指一定的法度、准则。文中指前者。D.壅蔽,堵塞蒙蔽。《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壅蔽”与文中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认为,君主依法办事国家就强大,君主不依法办事国家就衰弱,楚国和齐国从称霸走向衰亡的历史正说明了这一点。B.韩非认为如今凭借声誉或人际关系获得了地位或奖赏,玩弄个人手段相互勾结,废弃了法度等一系列做法是错误的。C.“任法”,即依靠法律、法度。管仲认为,无论是问罪还是行赏,一切以法度为依据,亲疏、远近、贵贱、美恶都从法,才能有太平盛世。D.韩非和管仲都看到了君主不“就公法”而放任“私”的后果:群臣百姓或私下勾结,或接近奸臣而远离君王,或请托保举,扰乱公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2)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14.结合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哪些法治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仍有借鉴意义。(3分)文言文阅读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樊迟)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①,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节选自《论语·颜渊》)材料二: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周公②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成王与唐叔虞③燕居④,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愿,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注释]①皋陶:偃姓(一说为赢姓),皋氏,名繇,字庭坚。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②周公: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③唐叔虞:亦称叔虞、太叔,姬姓,名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因封地在唐,故称唐叔虞。唐叔虞死后,其子姬燮继位,迁居到晋水之旁,故将国号改为“晋”。④燕居:指退朝闲居,也指闲居之所。燕,安乐的意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B.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C.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D.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意思是依从、因循,与成语“因地制宜”中的“因”字意思完全相同。B.《书》,指《尚书》,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C.理,是一种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的礼器,依其大小以区别尊卑。D.称,意思是颂扬称赞,与《出师表》中“先帝称之曰能”的“称”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舜和汤善于选拔正直的人才,并且让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使得不仁之人远离了自身。B.尹文认为齐宣王应该采用无为且能够宽容臣民的理念治国,他还引用《书》中的语句加以佐证,得到了齐宜王的认可。C.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十二州牧,每方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这样做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D.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成王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唐叔虞得到了封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2)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14.虞舜能够“不下堂而天下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10.(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明君在上”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设四佐以自辅”结构完整,应在“自辅”后断开,“贤者进以显荣”和“罢者退而劳力”是并列关系,应在“显荣”处断开,排除A项。故选B。11.(3分)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说法错误。“法省易因”中的“因”是“沿袭”的意思,“因地制宜”中的“因”是“依据”的意思。B、C、D说法正确。故选A。12.(3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叔虞怕成王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错误,从原文“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可知,唐叔虞听了成王的话很高兴,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旦,并非怕成王反悔而请求周公旦帮忙。故选D。13.(8分)(1)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什么居住在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2)做君王的人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才能治理得好天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果真、果然;“居”,居住在深宫中;“而”,表示转折,却;“岂”,难道。每翻译到一处给1分。(2)“王者”,做君王的人;“何以”,为什么;“自辅”,辅佐自己;“治”,治理得好或天下太平。每翻译到一处给1分。14.(3分)示例:①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②虞舜能任用贤能,让他们各司其职,又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要答到“有识人之智”和“能任用贤能”,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给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原文“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和材料二原文“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可知,虞舜有识人之智,他在众人中选拔出禹、皋陶等贤才,使得不仁之人远离自身。结合材料二原文中针对“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可知,虞舜能任用贤能,让他们各司其职,又使贤才的爵位尊贵、俸禄优厚,让他们显赫荣耀。[参考译文]材料一:(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们的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义太丰富了!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离开了。”材料二:齐宣王对尹文说:“国君的政事应该怎么办呢?”尹文回答说:“国君的政事,就是清静无为而又能够宽容臣民。政令减少了,百姓就容易遵从;法令简省了,百姓就容易沿袭,所以百姓便不会因为触犯政令、法令而犯罪。宽阔的大路可以容纳众多的人,博大的品德可以包容天下臣民,圣明的君王少做(纵欲扰民的)事,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尚书》上说:‘宽容通达就能成为圣人。’”齐宣王说:“好!”周公旦登上天子之位(其实是摄政)后,颁布德政,施行恩惠,使边远的地方更加昌明。他任命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委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如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人,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有怀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人,就入朝将这些情况禀告给天子。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威严地对他们说:“莫非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治理下的百姓,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有怀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呢?”那些诸侯国君回去后,便召集本国的大夫并把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高兴地说:“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什么居住在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因此所谓州牧,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明察四方情况、通达四方意见的。这样就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成王与弟弟唐叔虞在一起闲耍,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授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来分封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成王,他说:“天子您封了唐叔虞吗?”成王说:“那是我偶尔与唐叔虞开的玩笑。”周公旦回答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话说出来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颂扬它。”于是(成王)就把晋国封给了唐叔虞。做君王的人为什么要选用贤才呢?君王只有得到贤才来辅佐自己,才能治理好天下。(不然的话,)即使像尧、舜那样英明,而不配备重臣,那么君王的恩德就不能传布,教化惠泽就不能施行。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应谨慎地挑选官吏,致力于求得贤才,设置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有才智出众的人才来管理百官。要使他们的爵位尊贵,给他们的俸禄优厚;对贤才要进用并使他们显赫荣耀,对行为不端的人要黜退并让他们从事劳作。这样,君王就不会留下忧患,臣民中就不会有奸邪之人,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恩泽遍布众生,滋润草木。从前虞舜左有禹,右有皋陶,不下殿堂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辽宁省朝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铢,字方庆。武后时,累迁广州都督。南海岁有昆仑舶市外区琛非,前都督路元睿冒取其货,舶酋不胜忿,杀之。方庆至,秋毫无所索。始,部中首领查墨民诣府诉府曹素相饷谢未尝治。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议者谓治广未有如方庆者,号第一,下诏赐瑞锦、杂彩,以著善政。神功初,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还,且献俘,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请鼓吹备而不作,方庆曰:“晋穆帝纳后,当康帝忌月,时以为疑。荀讷谓《礼》有忌日无忌月,自月而推,则忌时忌年,愈无理据。世用其言。臣谓军方大凯,作乐无嫌。”诏可。方庆尝以“令,期及大功丧,未葬,不听朝贺;未除,弗豫享宴。比群臣不遵用,颓紊教谊,不可长”。有诏申责,内外畏之。是岁,真拜左庶子,进封公,兼侍太子读书。方庆奏:“人臣于天子未有斥太子名者,晋山涛《启事》称皇太子不名。孝敬为太子,更‘弘’为‘崇’;沛王为太子,更‘贤’为‘文’。今东宫门殿名多嫌触,请一改之,以协旧典。”制可。长安二年卒,赠兖州都督,谥曰贞。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方庆殁后,诸子不能业,随皆散亡。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对曰:‘卢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仓唐悟文侯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一》,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部中首领沓A墨B民C诣府D诉E府曹F素相G饷谢H未尝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胜,受得住,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中的“胜”的词义是相同的。B.秋毫,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如成语“明察秋毫”。C.旧典,旧时的制度、法则。文中具体指东宫的门、殿名称要符合旧时制度。D.业,继承祖业,与“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中的“业”的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方庆的前任路元睿担任广州都督时,侵夺船主所卖的外域珠宝等货物,船主很生气就把路元睿杀了。B.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王及善以忌月为由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引经据典加以劝说,皇帝同意了演奏。C.王方庆认为,群臣都不遵守礼法,不能放任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于是皇帝下诏申斥责备不遵守礼教的人。D.王方庆藏书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但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保护好,导致收藏的书画散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方庆约官属不得与交通,犯者痛论以法,境内清畏。(4分)(2)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4分)14.作者称赞了王方庆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3分)10.BEH[(原文标点)部中首领沓墨,民诣府诉,府曹素相饷谢,未尝治]11.A(“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的意思是“尽、完”,不是“受得住”)12.D(“比皇家秘府还多,图画也都有不同版本”分析错误,根据文中“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的信息可知,应是王方庆家藏书与皇家秘府不相上下,图画也都是精本)13.(1)王方庆约束官吏不得与当地首领有来往,违者要按照法律严厉论处,(于是)境内都清廉畏法。(关键点“交通”、“清畏”和状语后置句每点1分,大意1分)(2)求学的人有询问质疑的,王方庆答复得深刻精到,所以他的门生们把他的答问辑录成《杂礼答问》一书。(关键点“学者”“咨质”“次”每点1分,大意1分)14.①仓皇急迫之时,不忘劝导君王为善。②建议不直呼太子之名,来启发群臣。(每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参考译文】王绯,字方庆。武后时,王方庆多次升迁后任广州都督。南海每年都有昆仑岛的船来卖外域的珠宝,前任都督路元睿侵夺了货物,船主十分生气,将路元睿杀了。王方庆继任都督,丝毫都不向船主索要。当初,部中的首领们都极贪婪,百姓到都督府来控告,府中官吏平时接受首领的贿赂,从未治过他们的罪。王方庆约束官吏不得与当地首领有来往,违者要按照法律严厉论处,(于是)境内都清廉畏法。那些评论者说治理广州还没有一个像王方庆这样治理有方的,可号称第一,皇帝下诏赐给(王方庆)瑞锦、杂彩,表扬他的善政。神功初年,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击破契丹后凯旋,将要献俘,内史王及善提出这是孝明帝的忌月,主张陈设鼓乐却不演奏,王方庆说:“以前晋穆帝娶皇后,正当康帝的忌月,时人都为之犹豫。荀讷说《礼》中提到了忌日但没有忌月的提法及礼仪,如果从忌月推论,就还可以有忌时、忌年,那就越发没有理论根据了。那时晋穆帝就用了荀讷的意见。臣以为现在正是我军获得大胜的时候,作乐是不会有妨碍的。”皇帝诏令允许作乐。王方庆曾经提出“依照礼法,守大功之丧的九个月内,在未下葬时,不允许朝贺;丧期未满,不能参加宴会。近来群臣都不遵此令,弄乱了、败坏了礼教,这种情况不能放任”。皇帝下诏申斥责备不遵礼教者,于是朝廷内外都很怕王方庆。这一年,王方庆正式拜授左庶子,晋封公爵,兼侍太子读书。王方庆奏称:“人臣对于天子,没有一个直呼太子名字的,(以前)晋时的山涛《启事》称皇太子而不称名。孝敬皇帝为太子时,改名字中的‘弘’字为‘崇’字;沛王为太子时,即改名字中的‘贤’字为‘文’字。现在东宫的门、殿名称很多涉嫌触讳,请求一一改去,使能符合旧规。”武后下诏同意。王方庆长安二年去世,被追赠为兖州都督,被赐谥为“贞”。王方庆博学多才,熟悉朝廷规章,著书二百多篇,特别精通《周礼》《校礼》《礼记》。求学的人有询问质疑的,王方庆答复得深刻精到,所以他的门生们把他的答问辑录成《杂礼答问》一书。王方庆家藏书极多,与皇家秘府不相上下,图画也都是精本。王方庆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不能继承祖业,以后这些书画都散失了。评论:李德裕著书称道:“王方庆任宰相时,他的儿子任眉州司士参军。武后问他:‘你位居宰相,为什么儿子在那么远做官?’王方庆回答:‘庐陵王是陛下的爱子,现在尚在远方,臣的儿子怎敢放在近处?’用以比况仓唐警悟文侯的事。”唉,王方庆确实是个君子!即使是仓皇急迫之时,也不忘诱导君王为善。等到建议不直呼太子的名字,来启发群臣,显示了中兴的萌芽,所谓人难言之事,对于王方庆有什么困难呢?德裕的称道,实在不假啊!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装领卿署之职。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阁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忠公,而意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选自范晔《后汉书·宦者传序论》)材料二: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为A人主者B非欲养C祸于内D而疏E忠臣硕士F于外G盖其渐积而势H使之然也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行辈中,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三,叔是老四。D.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邓太后不能直接参与朝臣的议政,只能委任宦官,所以才打破了不能将国家大事寄托在宦官身上的规定。B.五位宦官合谋诛杀大将军梁冀,因而受到桓帝信任,内、外朝也认为宦官功莫大焉。C.宦官侍奉君主的起居饮食,容易获得信任和亲近,君主与其关系日益亲密而产生依赖,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D.君主如果醒悟,可以撵走女色,而宦官的祸患却不容易除掉,唐昭宗就是一个例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2)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14.宦官干政会引来祸患,其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10.BDG(评分参考:每处1分,共3分,三处以上不给分)“……者,非……,.…也”是判断句,“夫”是句首语气词。“……于内”“……于外”两个句式一致。据此断句。句意: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11.C叔是老三,季是老四。12.A错在“所以才打破了不能将国家大事寄托在宦官身上的规定”,文中没有依据。13.(1)没有办法进内宫参加谋划,下达诏令,不超出皇后所居的地方,不得不任用宦官,把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宦官身上。(评分参考:“无由”,没有办法;“制”,帝王的命令;“寄”,寄托。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2)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从前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评分参考:“向”,从前;“恃”,依靠;“者……也”判断句。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14.①材料一认为,宦官干政,朝臣阿谀宦官,即能荣耀三族;忤逆宦官,就会祸及五族,朝廷纲纪陷入混乱。②材料二认为,宦官一旦获得君主的完全信任,就能挟持其作为人质,君主即使有所悔悟也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从明帝以后,直到延平年间,对宦官任用范围渐渐扩大,名额也稍为增加。中常侍增到十人,小黄门二十人,帽子上的装饰全改为金珰右貂,兼任九卿等外朝官的职务。邓太后以女主身份主持朝政,政事纷繁,朝臣议处国家大事,没有办法进内宫参加谋划,下达诏令,不超出皇后所居的地方,因此,不得不任用宦官,把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宦官身上。他们手操封爵大权,口含王法诏命,不再只是担任掖廷、永巷、闺牖房闼的职务了。后来宦官孙程立了拥立顺帝的大功,曹腾参加了拥立桓帝的谋划,继之以五个侯爵的合谋,使外戚梁冀受到诛杀。他们所作所为公允正大,恩情在皇帝心中,所以朝廷内外都服从,上上下下不敢非议。有的人称赞他们有伊尹、霍光一样的功勋,无愧于前代;有的说张良、陈平的谋略,又出现在今天。虽然当时也有忠心为公之臣,终归遭到排斥。他们的举动移山倒海,呼吸变霜化露。对他们的索求,想方设法满足的,就光耀三族;直情不隐、违背他们心意的,则远近亲族都要遭到夷灭。汉朝的朝纲法纪乱到了极点!材料二: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忠小信获得君主的信任,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辽宁省大连市一中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阶段性学情反馈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的意思是“削弱”,两者用法相同。D.瓮牖,用瓮做窗户,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都应受到法律惩处。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招揽土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10.CDG11.C 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句意: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来削弱天下的百姓。12.B B.“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说法错误,是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13.(1)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了、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提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材料二: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辽宁省大连市金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20分)材料一: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①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②。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勃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节选自《韩非子·主道》)材料二: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注]①纪,纲领,纲纪。②表异,表现违背正常情况,即伪装。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群臣A无不一辞B同轨乎C季孙者D举鲁国E尽化为一F君虽问G境内之人H犹不免于乱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文中指万物本原,与《师说》中“吾师道也”的“道”意思不同。B.素,本义是未经加工的丝织品,引申为本色,与文中的“雕琢”相对。C.门户,指派别、门派,文中指一个派别之言,即“门户之见”的意思。D.偃兵,指停止战争;其中的“偃”与“偃仰啸歌”的“偃”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主张用道来指导君主治国,认为圣明的君主要把握“道”这一本原和准则,去探知万物本原、成败原因。B.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去掉成见与智巧,臣下才会各守其职、各尽其能,而不伪装自己去逢迎君主。C.正如谚语所说的,不听取众人的想法就会迷惑,君主如果只听信某一个人的话,那么就可能会被臣下蒙蔽。D.惠子劝说君王明察臣子的进言,如攻打齐楚确实有利,且国家因此获利,就有问题,因聪明人多不这样认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2)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14.材料一强调君主要虚静无为,而材料二强调君主要主动察言,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3分)10.DFH。句意:现在群臣没有不和季孙统一口径的,全鲁国都变成了一个人,您即使问遍境内百姓,仍然不免于混乱。“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为状语后置句,“群臣”是主语,“无不”是状语,“一辞同轨”是谓语,“乎季孙”是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者”一般用在上句末尾,“者”后D处断开;“举鲁国尽化为一”,“举”是“全”,修饰主语“鲁国”,“化为”是谓语,“一”是宾语,后面F处断开;“君虽问境内之人”,“君”是主语,“问”是谓语,“境内之人”是宾语,后面H处断开。11.D.A.正确。万物本原;道理。句意:道,是万物的本原。/我学习道理。B.正确。C.正确。D.错误。停止战争;倒下。句意: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或躺或卧高声吟诵诗歌。12.D。D.“因聪明人多不这样认为”错,原文“是何智者之众也”,意思是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13.(1)让明智的人完全使出他们的智慧去思虑问题,而君主借助他们的智慧去决断政事,因此君主不会在智慧上有穷尽。(“尽”,完全使出;“因”,借助;“不穷于智”,不会在智慧上有穷尽,状语后置句式。上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共4分。)(2)现在我所有的事情都和群臣一起谋划,但国家却越来越乱了,那原因是什么呢?(“举”,全,所有的;“虑”,谋划;“故”,原因。上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共4分。)14.不矛盾。材料一针对使臣子保持本真、各尽其能而言。材料二针对君主不被蒙蔽、不盲信盲从而言。(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由“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勃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等可知,材料一针对使臣子保持本真、各尽其能而言。由“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等可知,材料二针对君主不被蒙蔽,不盲信盲从而言。辽宁省朝阳市2024届高三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1\*GB3①“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2\*GB3②”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节选自《韩非子·有度》)材料二:治世则不然,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其杀戮人者不怨也,其赏赐人者不德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今乱君则不然,有私视也,故有不见也;有私听也,故有不闻也;有私虑也,故有不知也。夫私者,壅蔽失位之道也。上含公法而听私说,故群臣百姓皆设私立方以教于国,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人用其心以幸于上。上无度量以禁之,是以私说日益,而公法日损,国之不治,从此产矣。(节选自《管子·任法》)【注】①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②氓社稷:“氓”同“亡”,抛下国家死亡之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国乱A弱矣B又皆释国法C而私其外D则是负薪E而救火也F乱G弱甚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文中指安定,与“乱”相对。《大学》中“欲治其国者”的“治”与文中含义不同。B.信,任凭,随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与文中含义相同。C.规矩,指校正方圆的器具。规,圆规;矩,方矩。也指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宅小区外墙改造协议
- 矿泉水厂保温系统安装协议
- 网络短视频副导演招聘协议
- 装饰装修劳务协议
- 市场调研门头租赁合同
- 污水处理工程劳务合同模板
- 创业学校租赁合同
- 花艺作品销售顾问聘用协议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生态保护工程
- 花园租赁协议模板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1《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
-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1.2《走向共同富裕》说课稿
- 职业生涯规划书教师职业分析
- 一年级拼音默写表
- MIL-STD-202-211-2020美国美军标准
- 申请征地信息公开范文
- 初一奥数思维训练100题
- 学校公众号运营事迹材料
- NFPA 90A 2018 通风空调系统防火要求(中文翻译)
- 胃肠镜健康宣教胃肠镜检查注意事项适应症与禁忌症宣传课件
- 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探索+全系统大单元整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