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不求甚解》课件(共18张)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3课《不求甚解》课件(共18张)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3课《不求甚解》课件(共18张)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3课《不求甚解》课件(共18张)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3课《不求甚解》课件(共18张)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求甚解马南邨

新课导入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请唐伯虎来作诗,他第一句就说:“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唐伯虎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唐伯虎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撸起袖子,欲围上来。紧接着,便听到唐伯虎说:“偷来蟠桃献母亲!”儿孙一听,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作得好。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能发现这是首赞美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的现象。作者介绍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文体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和统帅。在文中即用来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1)对论点的要求:①正确②鲜明(2)论点的形式: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论据。在文中即用来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据有两种形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事例、史料、统计数据等;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3、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在文中即用来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⑴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举例论证(事例论证):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已为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使论证具有说服力。③比喻论证: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④对比论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确立正确的论点。在文中突出强调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⑤引用论证:引用名人名言等论证论点的方法。阅读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⑵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驳论的三种方法:驳论点: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不真实,难以置信。驳论证: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检查字词不求甚解(shèn)狂妄自大(wànɡ)王粲(càn)死抠(kōu)豁然(huò)词语释义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不求甚解”出处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论证。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第五部分(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解读课文第1段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2、第1自然段中“其实也不尽然”里的“然”指的是什么?“也不尽然”是什么意思?“然”是指“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也不尽然”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2——8段1.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此读书方法,作者持什么态度?陶渊明喜欢读书,不在字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时,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作者认为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理解是错误的,陶渊明的读书方法是正确的、可取的。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应该全面,它们是紧密相连、交互阐明的。2.第3段中“应该承认,……就都毫无意义了。”这两句话阐明了什么问题?这两句话阐明了“好读书”与“不求甚解”的关系。“好读书”是“不求甚解”的前提,不读书就不了解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不论是不读书,还是不喜欢读书,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是毫无意义的。第3段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然后,是“不求甚解”;再然后,就是“会意”。3、说说“真正的会意”为什么很不容易?4.说说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含义。"真正的会意”是说真正在内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实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知识储备、语感外,还有阅历问题,所以做到真正会意是很不容易的。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不要骄傲自负;二要前后贯通,不固执于一点。5.第5、6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读书为反面事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阐明应该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举例论证。以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为例,从正面论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高明的。6.“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中“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7、第7段论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观其大略”是指“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从反面论述"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而是不死抠字眼。这一段是从反面进行论证,具有重要的作用:(1)使论证更严密;(2)辩证地看待问题,使观点更客观。8.如何理解“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句话?9.第8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是指“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巩固己方观点,使论证更严密。课堂小结本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提倡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