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谈《中国历代文学选本》中的妇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早期文学选集》是目前全国高校的通用教材。这本书选文章精杂,解决问题简单,注释也非常严格。这真的是一本理想的书。笔者在教学中深得其助,同时也感到有些提法尚有可以商榷之处。愿在这篇短文中提出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朱先生和各位同事。一、有为设立程序启动祭文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的写作年代,教科书说:“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一〇七一)。”(见中编第二册,307页)王安石的这篇文章是悼念欧阳修的一篇祭文,当然要写在欧阳修死后。而宋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还在世,他是熙宁五年去世的。《宋史·欧阳修传》记载:“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见中华书局《宋史》第10380页)在宋代,是否有为活人写祭文的习惯,不得而知,不过从情理上讲,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有的。清人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亦认为是熙宁五年之作:“熙宁五年壬子年五十二。……八月,太子少师致仕欧阳修薨。(有)《祭欧阳文忠公文》。”此论为当。二、“妇”是妇人苏轼《前赤壁赋》,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句。对“嫠妇”一词,教科书注释为“孤居的妇女”(见中编第二册,328页)。这种解释,词意不甚分明。“嫠妇”,就是寡妇。《左传·昭公十九年》:“莒有妇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杜预注:“寡妇曰嫠”。所以“嫠妇”一词专指意义是很清楚的。如讲成“孤居的妇女”,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夫死而孤居的妇女,一种是因夫远离而孤居的妇女。“孤”字,并不含有“寡”的意思,鳏、寡、孤、独,是相互并列的四种概念。是“父死为孤”,而不是夫死为孤。三、“举成数”的解释苏轼《荔支叹》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对“宫中美人”一语,教科书上注释为“指杨贵妃”,接下来又注“千载”一词道:“谓由汉至唐(举成数而言)。”(见中编第二册160页)这两条注释有矛盾。从汉和帝永元年间进贡荔支起,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止,这一段时间有七百多年,举成数可以说成“千载”。但在这“千载”之中,“惊尘溅血”送荔支,仅仅是为了一个杨贵妃吗?这从事理上是说不通的。作者的原意恐怕是这样的:历代统治者为了使他们的宠妃开颜一笑,不惜劳民伤众,惊尘溅血的惨象绵延了千载。“宫中美人”应指“历代帝王的宠妃”为宜。四、从“合成”到“源”秦观《踏莎行》词有“桃源望断无寻处”句,教科书注释“桃源”句,认为是“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事,喻所向往的事物渺不可寻。相传东汉时,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路,旬余粮绝,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攀援得上,各啖数枚。后度山出一大溪,遇二女子,姿质绝妙,相邀还家,设款接。食毕饮酒,有群女来,各持三五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居十年求归。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问讯,得七世孙。至晋太元八年(三八三),忽复去,不知何所。(见《幽明录》)”(见中编第二册,393页)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一段爱情佳话。用它来注释秦词的“桃源”,有三个问题。一、与词旨无关。秦观的这首词不是抒写爱情方面的苦闷与追求,而是表达个人被贬谪的失意。正如教科书在解题时说的:此词“乃宋哲宗绍圣四年(一〇九七)秦观在郴州(今湖南省郴县)贬所之作。当时作者以旧党关系受到当政者的排斥,官职被削,一再远徙,精神上至感痛苦。这首词正是用比兴手法,抒发了他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惆怅、失望和寂寞、愁苦心情。”这几句解题甚中窍要。但是,既然认为这首词是表达政治上的失意,那么把“桃源”解释为爱情的佳境,显然是隔得远了些,不如理解为作者是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源记》是抒写政治上的追求和向往的,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痛苦、自由欢乐的理想境地。而秦观当时正处于一种被编管、无自由的环境中,他希望能找到桃花源那样的美好环境,以改变自己的现状。他所渴望的应是政治上的桃花源,而不会是爱情上的天台山。二、与创作构思相抵触。刘晨、阮肇所入的天台山远在浙江,而“武陵人”所见到的“桃花源”正是在湖南常德,后者与作者当时所在的湖南郴州相距较近。眼前景,身边事,以写心中情,是创作构思的常识,作者身在湖南,自然会想到湖南的桃花源;也正是由于近在身边,他的“望”、“寻”,这些动作才有来由。如果他望的寻的是远隔万水千山的天台,那么“望断无寻处”的感叹就显得虚假了,三、刘晨等人所入的天台山,虽有一棵大桃树,而且他们还吃到了桃子,但与“桃源”二字尚有不小距离。一棵桃树,便称“桃源”,实在牵强。五、以诗为典,用典密度作为诗的使用,是个前提孟浩然诗《过故人庄》开头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教科书注释“鸡黍”的出处说:“《论语·微子》:‘子路从(跟随孔子)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筿(竹器)。……止(留)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语本此。”(见中编第一册,33页)认为“故人具鸡黍”之语是由《论语·微子》这段话中来的。我认为大可不必作此论,不如把孟浩然的诗句解释为生活的实录,而不去以为他是在翻弄古书。炖鸡、蒸黄米饭,是农家待客的方式,孟浩然的友人不一定是读了《论语》之后才这样招待客人的,孟浩然也不一定因为《论语》中有“杀鸡为黍”的字样才写了这句诗。诗,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理解诗的时候,也不应把它看成古书的翻版。江西诗派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结果把创作引入脱离生活的岐途。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字词一律纳入古书的园囿,势必会败坏诗的活力。试想,把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鸡黍之宴理解为拾啜古人的唾余,那是多么索然无味!那么写诗就不用典故了么?诗歌创作不废用典,但用典的目的是为了加深诗的内涵,是用典故中所包含的特定内容、情绪,来增加诗的容量和余味,凡是具有这种效果的,我们认为是在用典;如果仅仅是字面上的一致,而在内容上无所补充的,在感情上无所深化的,就不能视为用典。《论语·微子》中写到老人杀鸡为黍招待子路,这件事对于孟浩然的友人设鸡黍之宴,没有在内容上和感情上起到任何深化作用,仅仅是方法的一致,字面的一致,除此之外,没有给人什么新的联想,所以还是不要视为作者在用典。如果说成是用典,只能让人觉得孟浩然是在抄书,是在编造生活,那么这首诗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就会在读者心目中减弱了。六、关于“疑是吾来”“来”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的句子,前一句中“来”的主语,教科书认为是承上省略的“群冰”(前两句是“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说“崆峒,山名,在今甘肃省岷县。泾渭二水都从陇西流下,故疑来自崆峒。”(见中编第一册,108页)这条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一、崆峒山,在今甘肃省平凉县,而不是岷县,《辞海》有注,地图有标。二、崆峒山就是泾水的发源地,所以不必“疑是崆峒来”。三、那么诗人所“疑”的究竟是什么呢?换句话说,“疑是崆峒来”“来”的主语究竟是什么?不是“群冰”,而是“峒崆”,是作者怀疑崆峒山飘来了。作者当时站在河边上,西望群冰自上游高高悠悠地顺流而下,于是产生惊疑:莫非是崆峒山顺水飘来了吗?所以在下句才生出“恐触天柱折”的忧虑。如果把“来”的主语解为“群冰”,全句就成了“怀疑群冰是从崆峒下来的”了,这毫无意义,因为群冰就是从崆峒山来的,崆峒山是泾水的发源地,杜甫不会生疑的。他生疑的是,那“高崒兀”的群冰怎么就象崆峒山一样高啊。这样解释,突出了群冰的险恶,符合作者当时那颗对于时局的忡忡之心。七、月日而转,其花与叶都倾向太阳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的句子,用葵藿始终朝向太阳,比喻自己的忠君之心不变。对于“葵藿”一词教科书释义说:“葵藿,冬葵和豆,其花与叶都倾向太阳。”(见中编第一册106页)葵花随日而转,世人皆知;豆叶(藿,本义为豆叶)随日而转,尚属罕见。所以“葵藿”似释为偏义复词为好。词义偏在“葵”字上,“藿”字只是陪衬。八、“于高堂麻黄之中,照见实践而生悲”,第65页李白诗《将进酒》开头四句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对“高堂”一词,教科书注释为处所名词:“意谓于高堂明镜之中,照见白发而生悲。”(见中编一册75页)这两个“君不见”句是排比句。前句的主语是“黄河”,后句也应有个主语,是谁“于高堂明镜之中,照见白发而生悲”呢?应该有个着落,否则意念不情,句式不协。这个“高堂”显然应该作为“悲”的主语——“父母”来理解,才符合作者的原意,此句意谓:您没看见您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白发吗!“高堂”一词,有两种意义:一是讲成厅堂,二是讲成父母。李白诗《送高秀才从军》:“抱剑辞高堂,将投霍冠军”,“高堂”即指父母。九、天瑶山的意境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到天姥山傍晚景色时,有两句诗云:“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教科书解释说:“意谓岩泉发出巨大声响,有如熊咆龙吟,使得出入于深林层巅的山中游人,为之战慄而惊恐。”(见中编一册89页)此种说法有背于全诗的情调。李白对天姥山非常之喜爱和向往,所以才积思成梦,醒而为诗。诗人用瑰丽的笔墨写出了天姥山的夜境、晓境、暮境、雨境、仙境五种境界,通过这五种境界赞美天姥山的壮丽、雄奇,字字句句表现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喜爱之情。“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写的是其中的暮境,作者意在表现天姥山暮境的神奇,是说:熊的咆哮,龙的长鸣,震动着岩石和泉水,使幽深的树林为之颤慄,使重迭的山峰为之惊惧。“慄”与“惊”绝对不是“山中游人”也就是作者的心理活动。诗中并未交代还有别的同游者,即使有同游者也不行,因为使人心惊肉跳的环境绝不是个好环境。判断一字一句的含义,必须顾及全篇,从作者的整个思想情绪上入手,才能比较准确;离开这个基本点,将会把抒情形象搞乱。十、“三千尺”版本李白著名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水》,其中有“飞流直下三千尺”句,教科书取“三千丈”之说,这是由于版本不同,取舍各异之故吗?“三千尺”之说在社会上较为流行,编者应加必要的注释。况且李白用这个题目写了两首,另一首是五古,其中有“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可参证。教科书在诗后注明所依版本为:《四部丛刊》影明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二十一。经查此书,亦为“飞流直下三千尺”,而非“三千丈”。十“手举苍狼”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写道作者打猎时所带之物:“左牵黄,右擎苍”。教科书注释这两句为:“左手牵黄狗,右手举苍鹰”(见中编二册26页)。“手举苍鹰”的说法不妥。古人打猎,是把鹰放在手腕上架着,而不是用手举着。古书多用“臂鹰”一词以状其态,“臂”是名词动用,即用手臂架托的意思。如《史记·李斯传》:“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不可得矣。”又如《梁书·张充传》:“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可知,苏词“左牵黄,右擎苍”应讲成“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举苍鹰。”十《隋书》第5页“为报,亲射虎,孙郎”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有“为报倾城随太守”句,“倾城”,是指倾城而出的百姓,“随太守”是说这些百姓跟随太守(作者自称)出城,观看太守打猎。教科书注释此句说:“极言随往观猎的人众之多。”(见中编二册26页)这样解释,把“为报”二字丢开了。后来,该书简编本又对此条作了修正,说:“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三句“意谓请为我报知全城老姓,使随我出猎,看我象当年孙权一样亲射猛虎。”(见简编本下册14页)如此修正,亦觉未尽原意。把“报”解释为“报知”,说苏轼在以壮言来动员百姓出城看他打猎。调子是低沉的,与全词壮阔的情调不合。仔细揣摸,百姓的倾城而出,应是自愿的,主动的,并非经过动员而来,这使苏轼十分感激。“报”,应理解为“报答”,为了报答倾城而出的百姓之盛情,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射一只猛虎,露一手,让百姓开开眼,以不负众望。百姓的自动倾城观看,作者的由感激而生成的豪迈誓言,这样解释,才与全词的壮阔情调相合。否则,按教科书的说法,作者出猎,无人观看,不得已而用壮言来发动群众助兴,那不是颇有些兴味索然了吗?十“三时”为“春夏叶片农作之时”的注意事项高适《燕歌行》云:“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教科书注:“上句写白天战场杀气腾腾,天昏地暗,下句写夜晚军营戒备森严,警报频传。”“三时”写白天,“一夜”写夜晚,两句写出战士们从早到晚,从夜到朝的苦战与戒备。句注是正确的。但接下来注释“三时”一词,却与句注发生矛盾:“三时,意指历时甚久。三,不表确数,一说,三时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见中编一册58页)无论是“指历时甚久”也好,“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也罢,都与“白天”关系不紧,“历时甚久”包括白天和夜晚,“春夏秋三季”自然也不能甩开夜晚不过。怎么能从这些说法中提取出“白天”的意思来呢?“三时”一词见于古书者,可能只有“历时甚久”和“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两种意义,但词义的发展、扩大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象,到高适的年代,还一定要用春秋战国时的词义去注释,就不能不出现如上的问题。“三时”,依据前后两句的对偶关系,应该解释为“白天”,即早、午、晚三时。十通过立法上的批评教科书中编二册224页,在《岳阳楼记》的解题中,编者写道:“篇中通过写景以抒情,又转而言志,颇具匠心。”这种理解是欠妥的。首先,所谓“通过写景以抒情”,这种说法与原文对不上号。文章中有三处写景,都不是在抒发作者的什么情。第一处,总写洞庭湖的“大观”,是为了写其“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开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质量承诺书范文汇编(32篇)
- 幼儿园毕业典礼园长讲话稿
- 广州版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八年级(下)期中英语试卷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模拟(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集锦
- 高二历史会考必修三复习教案
-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教案 项目八 任务二:单向起动反接制动控制线路设计安装与维修
-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多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DL∕T 1475-2015 电力安全工器具配置与存放技术要求
- 投诉法官枉法裁判范本
- 密封条范文模板(A4打印版)
- 辛亥革命(共16张PPT)
- 班前安全技术交底记录表
- 2023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题库附答案(712题)
- 家庭农场项目建设方案3篇
- 爆破施工工艺流程图
- 最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在磁控溅射卧式铝镜生产技术中应用
- 梁场临建技术交底
-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