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与柳下惠_第1页
五柳先生与柳下惠_第2页
五柳先生与柳下惠_第3页
五柳先生与柳下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柳先生与柳下惠

宋书、金书、南史和肖通的《陶渊明传》都是用“五柳仙生传”来描述的。当时,人们把它理解为“实录”,后来人们常将它理解为传记。它被称为“五柳仙生”,意思是陶渊明。但是史书和陶渊明作品中并没有说自己号“五柳先生”,那么陶渊明在世时是否被称为“五柳先生”实在不得而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五柳先生”这个雅号是后世读者给予陶渊明的。陶渊明为什么要选用“五柳先生”这个号呢?日本学者矢嶋美都子在《关于中国古诗中“柳树”形象的演变和陶渊明号为“五柳先生”的来由》通过简略考察陶渊明之前文学作品中柳树意象以及陶侃在武昌种植官柳等逸事后,推测陶渊明之所以取号“五柳先生”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即潘岳《闲居赋》“长杨映沼”、“柳垂阴以结轨”等以柳写隐居环境和史书如《晋中兴书》等所记陶侃“武昌道种柳”的逸事。至于说陶“巧借陶侃的名气”、“反映了陶渊明身为三流贵族但是满怀着对陶门荣光的自豪,挑战门阀社会的态度”云云,虽属推测,但或者可以窥测陶渊明较为隐秘的潜意识创作心理。陶渊明之好柳还有其他原因。首先应该值得注意的是柳下惠的影响。陶渊明有阅读柳下惠事迹的机缘。一个直接的途经就是通过嵇康的《圣贤高士传》或者《嵇康集》,《隋书·经籍志》著录云:“《圣贤高士传赞》三卷,嵇康撰,周续之注。”今存嵇康《圣贤高士传》并没有柳下惠的传记。但嵇康《悲愤诗》云:“昔惭柳下,今愧孙登。”又在《六言诗十首》其八、《与山巨源绝交书》、《卜疑集》、《答难养生论》、《家诫》等数次提到柳下惠,因此,在佚失的传主中很可能有柳下惠。即使没有,嵇康的作品和陶渊明的朋友周续之的《上古以来圣贤高士传赞》总是有机会可以读到的。陶渊明《圣贤群辅录》中提到嵇康《高士传》,而且其《归去来兮辞》“何不委心任去留”等受到嵇康《琴赋》“委性命兮任去留”等的影响。至于皇甫谧《高士传》虽然没有柳下惠的传记,但是其中《顔斶传》中提到柳下惠。何况柳下惠的事迹遍及经史如《论语》、《史记》、《列女传》等,尤其是《列女传》,柳下惠妻的传记就在《五柳先生传》中所提到的鲁黔娄妻的传记前面。陶渊明是敬佩柳下惠的,其《饮酒二十首》之十八云:“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用的恰是柳下惠的典故。诗人对于柳下惠的仁者之心深表认同,于其诗文之中也从未言及征战残杀之事,甚至觉得在军用畜力马队边上讲述和校订儒家经典也不合适。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上大夫,儒家先圣给予他崇高的评价,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柳下惠是“言中伦、行中虑”的高尚“逸民”,孟子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汉韩婴撰《韩诗外传》卷三、汉戴德撰《大戴礼记》卷六等几乎重复了孟子评价柳下惠的话。至于他之所以称为柳下,有二说,一说柳下乃地名,是其“采邑之名”;一说,其所居之处有柳。《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许慎《淮南子注》曰:“展禽之家,树柳行惠德,因号柳下惠。一曰邑名。”高诱亦注云:“柳下惠……家有大柳树,惠德,因号柳下惠。一曰:柳下,邑。”许慎“树柳行惠德”的解释当是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解释之一,也是人们看到柳下惠这个名字时的字面联想。故有人猜测说;“展禽亦如李伯阳,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又如晋五柳先生,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者耶?”有意味的是,嵇康曾经柳下“遨戏及锻”,傲视权贵。陶渊明亦居于柳下,作《五柳先生传》傲视门阀,以品德自高,遥承了柳下惠“树柳行惠德”的行为和精神,又增加隐逸自娱的志趣。陶渊明《感士不遇赋》感慨于“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并终生固穷守节,守死善道,以求影响世风,有所成就,而实际上他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萧统《陶渊明集序》说:“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这简直就是孟子评柳下惠的翻版!可见陶渊明高洁自立的精神与柳下惠是息息相通的。其《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居于“柳下”,显然在精神上受到了柳下惠有形无形的浸润。当然,陶渊明之爱柳,与柳树这种自然物象的美好、常见以及日益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密不可分。柳树是陶渊明的家乡常见的植物。从陶渊明的诗歌来看,柳树也是农家房屋周围经常栽种的树木之一。其诗歌中共四次写到柳树:“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这些柳树都是种在房屋前后的,由此看来“宅边有五柳树”中的五棵柳树当也是如此。至少从《诗经》“杨柳依依”开始,柳树日益变为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汉末魏晋时期,柳树已经成为独立而成熟的表现对象了。如《艺文类聚》卷八九连着引录了曹丕、应玚、繁钦、王粲、成公绥、傅玄的《柳赋》(其中王粲赋名《杨柳赋》)和晋伍辑之《柳花赋》、曹植的《柳颂序》。这些赋作除了描写柳树的婀娜多姿,还寄寓了时光流逝的感伤之情。《五柳先生传》虽非写“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伤,但无疑是把柳树作为一种美好意象来接受的,其审美心态既与陶渊明热爱自然事物有关,也与前贤文学作品的熏陶分不开。但为什么是“五柳”先生而不是“三柳”、“四柳”、“六柳”先生呢?是恰好种了五棵柳树吗?但又为什么要种五棵呢?有人突发奇想,认为五柳是“乌有”的谐音:“‘五柳先生’即‘乌有先生’,作者在这里传递的隐含信息不是没有这个人,而是不知何许人也。因此文题与文章首句应联系起来理解,它们是同一个意思的反复。”这样一个大胆的联想,提供了一个解读《五柳先生》的独特视角,简洁传神地突现了《五柳先生传》的精神侧面。但如此训释在形式上实在有曲解之嫌,正如今天九江市德安县吴乡镇陶氏后裔五十八代孙陶辉老人解释“五柳”代指陶渊明的五个孩子,虽然新奇,但实为民间传说,而且“五柳”之“五”的根源仍然没有解决。从文化心理角度来看,“五柳”之“五”与中国古代在阴阳五行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以数字“五”指称、概括事物的习惯心理有关。中国先民在观察宇宙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阴阳五行思想,五行从阴阳变化而生,而五行又变化生成万物。早在《尚书·周书·洪范》就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至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思想已经很成熟了,他用五行相克的学说来论证新、旧朝代更迭的宿命性,提出五德始终说。后来被秦汉道家、儒家和神仙方士以及魏晋道教所吸取。在后代,阴阳五行的生克变化被普遍用来解释社会伦理、人体生理和自然现象,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古人乐于用数字“五”来思考和概括事物,如《文心雕龙·原道篇》、《程器篇》称人为“五行之秀”、“人禀五材”,《情采篇》云:“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至于文化典籍有“五经”,伦常道德有“五常”,礼仪风俗有“五礼”、“五服”、“五福”。日常称谓更是不胜枚举,如“五味、五谷、五药”、“五更”、“五木”、“五斗”、“五碗盘”、“五石散”、“五弦”琴、“五亩之宅”等。由于特殊的原因,这还是一个五言兴盛的时代,要之,以“五”来概称事物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和心理习惯,至少“五”在魏晋时具有相当的褒义色彩,不是心理所忌讳的数字。陶渊明《感士不遇赋》也说人“秉三五而垂名”,这里的“五”就是从陶渊明尊崇的子思所谓“五行”(“仁、义、礼、智、圣”)发展而来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可见陶渊明对于五行观念和以五所概括的人文事象地称呼并不陌生。因此,《五柳先生传》中称“宅边有五柳树”,在“吾庐”这样一个栖身之所周围种五棵柳树,也就是自然的心理选择。陶渊明为“五柳先生”自我起号的做法也不是偶然的,这受到魏晋文人自我起号做法的启示。个体称号不称名最先不在文学领域,当主要在政治军事领域。如汉李广号称“飞将军”,“张燕剽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范增“号曰亚父”。另外,隐士群体因特殊原因而往往失其真实姓名,而被人以号相称,如《论语》中的荷蓧丈人,《史记·苏秦列传》中提到的鬼谷子、《留侯世家》提到的甪里先生等,这类号体现了主人某种特点,但皆非自号。而生活于社会中的文化人自我称号当始于司马迁,而成立于魏晋。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太史公”自称,既有官号意味,也有史学家自谓的意味,自号的色彩并不明显。之后,三国时期诸葛亮人称“卧龙”、“伏龙”,庞统人称“凤雏”,曹植以文采号称“绣虎”,“(许)褚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这些称号仍是他人褒扬,有“外号”或者赞颂的特点,但已颇见主人特点。魏晋六朝时期,随着人的觉醒和个体对自我的重视,特立独行的士人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名与字。名是长辈所取,字虽可能自取,但多与名相配合,受名制约,于是他们开始用可以表现自我志趣的自号来指称自己。如据《晋书·葛洪传》葛洪“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此号当还是他人的称呼,而葛洪就“自号抱朴子”;又皇甫谧“自号玄晏先生”,嵇含“自号亳丘子”,臧荣绪“自号披褐先生”,陶弘景“自号华阳陶隠居”等等。陶渊明“少无适俗韵”,为人颖脱不群,为“五柳先生”起号恰好表现了他脱俗高逸的志趣。这是对高士传统中知号不知姓名传统的接受,也是对魏晋时期借号明志新风的接纳。陶渊明之所以以传记的形式来为“五柳先生”立传,还得益于史传文学的滋养。《咏贫士七首》、《扇上画赞》、《五柳先生传》等诗文中的贫士和贤妻形象大多依据《史记》、《汉书》、《三国志》、《高士传》、《列女传》等史传文学作品。如果说《史记》之后的正史主要发展了它的实录精神,那么后来逐渐兴盛的别史、自传等则发展了它的文学精神。《五柳先生传》基本传承了《史记》以来的史传精神,但它比别传走得更远,已经是纯文学的笔法了,虽然看作实录,但也主要是诗人精神面貌的实录。它篇幅短小,空灵飘逸,所写皆琐事,与史传写军国大事的传统背道而驰;它不按时间陈写事件,打破空间限制,以略带夸饰的幽默笔法选择突显个性志趣为中心,变事实的实录为心灵的“实录”。《史记》卷末有《太史公自序》,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一篇自传,班固《汉书》卷末的《叙传》继承了《太史公自序》的写法。但两篇传记都倾向于写实,对传主自我个性的展示并不明显。后来注重表现自我个性的自传如扬雄《自叙传》和王充《自纪》却从中发展而来,这两篇自传对《五柳先生传》的影响很直接,尤其是前者。《汉书·扬雄传》载《自叙传》云: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净亡为,少耆(通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陶渊明是很赞赏扬雄的。其《劝农》云“担(一作“儋”)石不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十八云“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此两处明显用扬雄典故,表现了仰慕之情。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之五云:“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这样对待贫穷的态度明与扬雄《逐贫赋》的处世的态度如出一辙。对照《五柳先生传》和《自叙传》,人们会很容易发现:不管是“不”字句式的运用,还是傲立世俗的处世态度;不管是“汲汲”、“戚戚”的引语,还是处贫“晏如”的洒脱,都是如此神似!可以说,扬雄《自叙传》是一篇直接影响《五柳先生传》的传记作品。“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虽然直接受到扬雄《自叙传》的启发,但与魏晋时期带有自我表现性质的‘自叙’写作风气的浸润也有相当关系。”史传文学化的极端表现是出现了虚构性传记,阮籍《大人先生传》最具代表性。《大人先生传》开篇即云:“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莫知其生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咸谓之。”嵇康《圣贤高士传》中《石户之农》、《伯成子高》、《卞随、务光》、《商容》、《荣启期》、《长沮、桀溺》、《河上公》等篇开头亦云“不知何许人”。《五柳先生传》模糊里居姓氏的虚构思路就受了《大人先生传》和嵇康《圣贤高士传》开头的影响。这种虚构性传记因其自传性特点大致可以归于别史之列,而又走到纯粹的文学道路上去了,其篇幅的短小、风格的空灵飘逸等却是独树一帜。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结构叙事模式仍然可以归于史家传记。其在叙事脉络上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