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_第1页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_第2页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_第3页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_第4页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案年级:八年级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是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京腔昆韵》当中的第一首作品,本唱段选自京剧传统戏《定军山》,是谭派老生的代表曲目。唱腔字字清晰,干净利落,表现了老将黄忠刚强豪迈的性格和想出妙计后的喜悦和得意。其中“头通鼓”等四句,一句一顿,丰富了唱腔变化的同时,也表达了下达军令的严肃和不容置疑。之后均为板起板落,最后一句转散板自由节奏,表现出老将成竹在胸、志在必得的气势。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感受、体验京剧唱段中,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兴趣和自豪感。2.过程与方法:在聆听、模唱、合作中体会到学戏的乐趣。3.知识与技能:体会(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并能模仿老生行当的唱腔韵味。教学重点体验、感受京剧老生唱腔的韵味和流水板的特点。教学难点模仿老生唱腔,能尽量表现其韵味,注意“上口字”、“尖团字”的咬字发音。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大锣、小锣、板鼓、钹壹、导

课1、教师自唱《梨花颂》,营造戏曲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同学们,我们中国具有古老的历史文明,艺术种类也非常繁多,光戏曲就有不少种类。最近老师学唱了一段曲子,我个人非常喜欢,在这里给你们唱一遍分享一下吧!(播放伴奏《梨花颂》教师演唱)你们觉得好听吗?同学们,光觉得好听还不行,你们有没有听出了这是哪种戏曲呢?生:京剧。设计意图:传统京剧离学生生活较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选择了一段现代历史京剧《大唐贵妃》当中的唱段《梨花颂》亲自范唱,并设疑让学生判断剧种,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往下深入学习的欲望。2、初步了解京剧艺术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京剧,来感受京味儿文化的独特韵味。课件播放京剧文化视频。(从京剧的起源、行当的划分、表演的意境、服饰和妆容等方面综合展示)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学生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贰、新

学1、揭示课题《这一封书信来得巧》2、剧情介绍(幻灯片展示)3、视频欣赏(谭派老生两代传人同台演唱的《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整体感受剧中情节以及唱腔和韵味。思考:通过刚才对京剧的简要了解和唱段的欣赏,你们觉得这个唱段人物属于“生旦净丑”当中的哪个行当?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属于生行,剧中人物是老生!4、介绍谭派老生地位5、再一次视频欣赏聆听(谭派第三代传人表演)感受不同表演艺术家的演绎风格,并为更好的学唱打牢基础。讨论:通过两次的聆听,同学们说一说老生的唱腔是什么风格?结论:挺拔、苍劲。6、学唱学唱唱段中“头通鼓”等几句。(幻灯出示谱例)a.视唱乐谱。(1)师:同学们在视唱之前,我们首先观察一下这个唱段的节拍是几几拍?思考一下它的强弱规律是什么?生:1/4拍,全是强拍。(2)视唱实践中解决音准、前倚音、空拍的准确性。b.跟唱歌词。随钢琴跟唱,提示同学们吐字清楚,咬字正确。c.了解“呃”、“那”等虚词,是老生唱腔中最为常见的,为了突出板眼、增强流畅性,也为体现人物身份的至高和威严。7、了解京剧声腔和板式师:《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是什么唱腔?什么板式?生:西皮,有板无眼。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老师在一开始为大家演唱的那一段《梨花颂》属于什么唱腔?生:二黄!设计意图:在了解京剧的唱腔和板式之后,回忆对比之前聆听的唱段,进行讨论辨别,借此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深刻记住西皮和二黄两大唱腔的风格特点。8、再次练唱片段模仿老生唱腔韵味。(幻灯出示谱例)唱后思考:旋律唱会很容易,但是总觉得缺点什么?怎么样才能唱出老生唱腔的韵味呢?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a.要用大嗓(真嗓)演唱,字头有力、字尾归韵。b.本唱段采用遥迢辙,每句最后一字归韵为:“ao”,如:造、袍、鞘、交等字,在演唱归韵时要收拢嘴唇。c.还有许多与普通话发音不同的字。师:同学们很棒,通过分析,我们共同找出来唱出京剧韵味的关键所在,由于京剧是在徽、汉调基础上,吸收了昆区和梆子腔而形成的剧种,唱、念中常混杂着“湖广音”和“中州韵”的声韵,咬字常伴有“尖团字”和“上口字”,也就是同学们听出了的与普通话发音不同的字。接下来,我们再次聆听,找出它们是哪些字?分别应该怎么发音?d.老师带领全体同学带着手臂动作,用正确的发音、咬字、归韵等,完整表演唱段,最大努力的唱出老生唱腔的韵味。叁、拓

究尝试敲打锣鼓经----四击头四击头: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和亮相的锣鼓经。1.教师示范敲打四击头锣鼓经的节奏和亮相动作。2.学生统一练习,再分四组,每组代表一种乐器,共同配合敲打“四击头”节奏。3.出示大锣、小锣、板鼓、钹的实物,请几位同学上台演奏,感受锣鼓经的音响效果和烘托出的情绪气氛。肆、知识梳理与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欣赏学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了解和学习了我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基本常识和老生唱腔的演唱要领,感受了锣鼓经在伴奏音响中产生的作用和情绪,所谓“皮黄声声传千里,京腔京韵震世界”,中国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希望大家今后能够多接触、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京剧,进而激发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过程与方法】积极参与演唱、欣赏等实践活动,体会(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知识与技能】学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唱段,知道京剧的声腔、板式,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并能模仿、体验老生行当的唱腔韵味。【难点】学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片段,感受西皮流水的节拍特点。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播放歌曲《唱脸谱》,温习上节内容师:同学们歌曲《唱脸谱》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它在流行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哪种戏曲?(戏歌,京剧)2.了解京剧的行当3.老师演唱京剧片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感受京剧的唱腔美,引入课题(二)新课教学1.简单了解西皮和二黄(1)聆听两段唱腔的不同师:作为国粹之一的京剧他的唱腔有两种,大家先来听一听这两种唱腔的特点(二黄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的情绪。西皮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变化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2)给出西皮和二黄的连线题,学生作答(3)欣赏《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判断其唱腔与行当(西皮、老生)师:行当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它是根据人物的自然尾性(性别、年龄)及社会尾性(身份和职业〉来划分的,但是,更主要的是要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来划分的。)(4)找学生模仿老生的特点2.欣赏《这一封书信来得巧》片段(1)了解剧情师:谁知道这首乐曲选自京剧哪一部戏?他讲了什么内容?(《定军山》选段,三国时期曹蜀之争,蜀将黄忠杀退曹将张郃,攻占天荡山、智斩敌将夏侯渊,夺取了曹军重镇——定军山。)(2)播放《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感受乐曲的板式①找同学回答京剧的板式—板三眼类主要有(慢板)、(快三眼)等。—板一眼类主要有(原板)、(二六)等。有板无眼类主要有(流水板)、(垛板)等。散板类(节奏自由)主要有(摇板)及(散板)。②播放四种京剧板式的视频,感受其特点③视唱乐谱,体会西皮流水板式的节拍特点:叙述性强,适合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④欣赏乐曲中的“明天午时三刻要劳”,体会西皮散板的节拍特点:自由节拍、无板无眼的唱腔结构,根据剧情的需要,演唱速度可快可慢。(3)学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①老师示范整首乐曲,学生小声跟唱②学生跟着视频学唱西皮流水:“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③找学生演唱(三)巩固提高1.了解京剧的其他剧目,感受京剧唱腔的博大精深。(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欣赏《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对京剧的一般常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国的戏曲艺术非常丰富,作为华夏子孙,应深刻认识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热爱祖国的戏剧艺术。希望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