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继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赛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继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通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3分)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义C以成D胡服之功E使维谒F之叔G请服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畔学者”的意思是反叛,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畔”字意思相同。“五伯不同教而政”中的“五伯”在文中就是指春秋五霸,他们是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D.“使者报王”中的“报”是报告的意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中的“报”是奔赴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但他仍然坚持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C.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展现出了高超的劝说艺术。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4分)(2)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4分)14.结合文章,概括赵武灵王的形象特征。(3分)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贤。任吏责臣,主母不放;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分势不贰,庶适不争;权籍不失,史弟不侵;下不一门,大臣有拥;禁赏必行,显贤不乱。臣有二因,谓外内也。外曰畏,内曰爱。所畏之求得,所爱之言听,此乱臣之所因也。外国之置诸吏者,结诛亲暱重帑,则外不籍矣;爵禄循功,请者俱罪,则内不因矣。外不籍,内不因,则奸充塞矣。官袭节而进,以至大任,智也。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节持之:曰质,曰镇,曰固。亲戚妻子,质也;爵禄厚而必,镇也;参伍责怒,固也。贤者止于质,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忍不制则下上,小不除则大诛,而名实当则径之。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仇:此谓除阴奸也。蔽曰诡,诡曰易。论功而赏,见罪而罚,而诡乃止。是非不泄,说谏不通,而易乃不用。(节选自《韩非子·八经》)材料二: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①,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注释】①啬(sè)夫:掌诉讼赋税的地方官。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间伦之为A人也B佞C而不仁D若使间伦E下之F吾G可以H不赏之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即称王,《鸿门宴》“沛公军霸上”的“军”表示驻军,两者用法相同。B.爱,指宠爱、宠幸,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词义不相同。C.帑,指国家库藏的金帛,古代常将“廪”“帑”连用,用来代指粮仓钱库。D.经年,文中是指终年、经过一年,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经年累月”意思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认为乱臣会利用君主对国内亲信和国外诸侯的不同态度作乱,对此明君当赏罚分明,杜绝内外祸乱产生的可能。B.对于贤能、贪婪、奸邪三种不同类型的位高权重之臣,韩非子主张分别采用质、镇、固三种不同的办法来控制他们。C.对于那些留着坏事、杀掉影响自己名声的奸邪,君主须用食物毒死他,如果不这样做,就是给自己的仇人增添助力。D.馈间伦自荐可以轻而易举攻克鼓,但穆伯因其奸诈不仁,用他有可能会起到宣扬“舍仁而为佞”的风气,没有理睬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2)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君臣关系,观点有什么不同?(3分)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歙县孔子庙学记宋濂歙,汉县也。初属丹阳,自吴、晋而下,虽屡更为郡若州,而县仍旧名不废。其地为东越奥区,号多佳山川。黟川如龙前行,偃蹇不受羁;紫阳、问政二山又矗起东南,势若翔凤。故士之生其间者,或以气节著,或以道艺名,时有其人,近代尤称多士,立言著书,动足名家。是固因山川之灵攸钟,其沉涵陶育之者非立学之所致欤!初,学在县市之东。壬辰兵起而歙为斗争之场,官庐民舍焚燕无遗,而学亦废矣。淡烟荒照,榛荆蔽途,而狐兔或暮出冲人,识者为之彷徨太息,如是者十年。辛丑之夏,张侯齐来为县,喟然叹曰:“歙为徽国文公①父母之邦,道德之化衣被天下-虽时当尚武而其乡学可久废乎?”遂请于大府而经营之。会故基已更构紫阳书院,遂于书院之东立表考宜,剪刈秽荒,别畚新土充其亏洼,高爽垲疏有逾其旧。中峙王寝,象厥正配2;外敞正门,列以画载;栏楯翼遮,术道直修。庙左别筑论堂、直斋,以处讲师暨弟子员。经始于秋九月,考成于明年壬寅之秋八月。侯帅儒师行释奠礼。牲币有饬,神来顾歆。观者叹慕,至于咏蹈。金谓侯之嘉惠吾民者深,不可无以贻永久。于是教谕江君材,奉币请文,刻诸丽牲之碑。惟先王之制,自诸子以至公卿、大夫、士之子,“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④。是文事武备均出于学也。侯于下车之初,能汲汲建学于用武之日,可谓知斯道矣。歙之士尚当专心一力,惇于明体适用之学,平居之时,则谈俎豆而攻遗经,一遇四郊有警,则操戈上马,以收献馘之功,使议者咸曰:生文公之邦,而无忝山川之灵者,庶几不负建学之意。侯字仲贤,齐,其名也。某郡人,以行中书據擢为歙县令。招徕怀集,民欢趋之,遂成市落。县廨、驿舍皆新作之,而尤急于农功,其善政盖不一而足。当时相其成者,则丞胡拱辰、主簿王某及江君云。(有删改)【注】①徽国文公:指朱熹。②象厥正配:指塑的孔子像和配祀者像。③语出《周礼·夏官司马第四》。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道A德之化B衣被C天下D虽时E当尚武F而其乡G学可久H废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出名,有名声,与蒲松龄《促织》“自名‘蟹壳青’”的“名”意思不同。B.畚,用畚运送,与《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用法相同。C.牲币,牺牲和币帛,古代用以祀日月星辰、社稷等。后来泛指一般祭品。D.进退,文中为升降,与《孔雀东南飞》中“进退无颜仪”的“进退”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歙县山水俱佳,水如游龙,山若翔凤,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很好地体现出了环境对人的化育作用。B.过去的县学毁于兵火后,作者十年来多次到旧址凭吊,面对荒芜破败的景象,感慨叹息,唏嘘不已。C.耗时近一年,于紫阳书院东择址而建的孔子庙,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建成后行祭孔之礼并刻碑以纪。D.作者引用《周礼》的话强调学文习武的重要性,点明修建县学的目的,并希望歙县学子能够文武兼备。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金谓侯之嘉惠吾民者深,不可无以贻永久。(4分)(2)生文公之邦,而无忝山川之灵者,庶几不负建学之意。(4分)14.张齐在歙县任县令时有哪些重要成就?(3分)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熙王昶字休道,文帝第九子也。元嘉二十二年,年十岁,封义阳王。废帝即位,为徐州刺史,加都督。昶轻钞褊急,不能事孝武,大明中常被嫌责,人间常言昶当有异志。江夏王义恭诛后,昶表求入朝,遣典签蘧法生衔使。帝谓法生:“义阳与太宰谋反,我政欲讨之,今知求还,甚善。”又问法生:“义阳谋反,何不啓?”法生惧,走还彭城,帝因此北讨。法生至,昶即起兵,统内诸郡并不受命。昶知事不捷,乃夜开门奔魏,弃母妻,唯携妾一人,作丈夫服骑马自随。在道慷慨为断句曰:“白云满郭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因把姬手南望恸哭,左右莫不哀哽。每节悲恸,遥拜其母。昶家还都,二妾各生一子,明帝即位,名长者曰思远,小者曰怀远,寻并卒。帝以金千两赎昶于魏不获,乃以第六皇子燮字仲绥继昶,封为晋熙王。(选自《南史·列传第四》)材料二义不可袭者也,君子验之于心,小人验之于天。心所弗信,君子弗为。天所弗顺,小人无成。徒曰义而遂执言以加人则义在外也故辟外义之邪说而乱以不生。刘昶以宋室懿亲,拥拓拔氏之众三十万以向寿阳,流涕纵横,遍拜将士,求泄其大雠,于义无不克者也,而困于垣崇祖之孤军,狼狈而退;再举以向甬城,周盘龙父子两骑驰骋万众之中,胸缩旋师。盖昶者,非可以义服人者也。其奔也不仁,其仕于拓拔氏也不正;而其假于报雠以南侵也,又豫为称藩于魏之约,以蔑中夏之余绪;则其挟强夷以逞也,乘国之亡而遂其私也。呜呼!昶诚拊心而自问,果闵宗国之亡、祖考之不血食、合族之歼死邪?否也?昶方流涕之时,不能自喻,而天下又恶从而喻之?然而天鉴之矣。故愤盈以出,而疲攰以归,天夺之也。若夫昶之耽荣宠于索虏,则千载以下,可按迹以知心者也。义不义,决于心而即征于外,验之天而益信,岂可掩哉?(选自《读通鉴论·卷十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徒曰A义而遂执B言C以加D人E则义在外也F故辟外G义H之邪I说J而乱K以不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与“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意义相同。B.诛,被杀害。与《屈原列传》中“兵挫地削”的“挫”用法不同。C.典签,刘宋中叶后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员,代替诸王批阅公事。D.丈夫,可以指成年男子,也可以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文中指前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昶起兵造反,但是统辖的各郡都不接受命令,于是刘昶连夜打开城门逃到了北魏。B.明帝用黄金千两赎买刘昶没有成功,就让第六皇子刘燮继任刘昶的职位,封为晋熙王。C.刘昶统率着拓拔氏的军队,泪流满面地巡视各军营,拜见各位将士,很快攻下了寿阳。D.刘昶率军攻打甬城,周盘龙父子两人骑马冲入敌军阵地往来驰骋,使敌军胆怯而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昶轻訬褊急,不能事孝武,大明中常被嫌责,人间常言昶当有异志。(2)义不义,决于心而即征于外,验之天而益信,岂可掩哉?14.刘昶不是一个讲信义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山东省滕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改)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善善A恶恶B贤贤C贱D不肖E存F亡国G继H绝世,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省,觉悟,明悟。与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用法不同。B.俭同“检”,拘束,约束。与《齐桓晋文之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含义相同。C.敝,破坏,损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含义和用法相同。D.雍同“壅”,遮蔽,壅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壅”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大传》说,天下学派追求是一致的,而学说却多种多样,目的相同而采用的途径不一样。B.选文分类评价先秦诸子学说,认为阴阳、儒、墨、名等学说对人施加主观约束,各有优劣。C.《春秋》记录了万物聚散,用具体历史事件阐述了孔子思想,远比只用空话记载更加深刻。D.《春秋》是关于礼义的经典著作,太史公提醒读者关注,它能够发挥礼防患于未然的作用。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2)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14.请简要概括孔子创作《春秋》的缘由。(3分)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节选自《战国策》)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处。(3分)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4分)(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4分)14.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3分)文言文阅读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继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赛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继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通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吾计决,子其勿反也。”(选自《战国策·赵策二》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这三处的字母。(3分)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义C以成D胡服之功E使维谒F之叔G请服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思相同。“畔学者”的意思是反叛,与《屈原列传》中“被发行吟泽畔”的“畔”字意思相同。“五伯不同教而政”中的“五伯”在文中就是指春秋五霸,他们是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D.“使者报王”中的“报”是报告的意思;“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中的“报”是奔赴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武灵王对国情、人情的洞察准确透彻,知道推行胡服骑射一定会招来非议,但他仍然坚持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赵造一开始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C.同是说服反对者,赵武灵王对叔父从国家形势和往事说起,动之以情;对另外两位反对者则晓之以理,展现出了高超的劝说艺术。D.赵武灵王反复给反对者讲述道理的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策》“智谋细,文辞妙”的特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4分)(2)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4分)14.结合文章,概括赵武灵王的形象特征。(3分)10.CEG【解析】原文译为: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派王孙绁来拜望您,请叔父穿上胡服吧。11.B【解析】意思不同。《屈原列传》“披发行吟泽畔”的“畔”的意思是岸边。12.B【解析】赵造先表明忠臣为国尽忠,即使获罪也不应当回避,这是在为下文的委婉劝谏做铺垫,并非明确地表达反对意见。13.①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先王对此深以为耻。(得分点:微,社稷,几于,丑)②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得分点:势,俗化,变,道)14.①不拘泥于成制,善于变通;②坚持主见,勇于变革;③能言善辩,善于劝说(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平日没事闲坐时,肥义在旁边陪坐。武灵王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赵武灵王)派王孙绁对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成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派王孙绁来拜望您,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原这个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袭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离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赵武灵王报告。于是,(赵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用方便;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方便。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秦、韩紧紧相邻。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武备,凭什么能守得住呢?早些时候,中山国依仗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又引水围鄗城;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先王对此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这不是我对您期望的!”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饰不同却能统一天下,春秋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赵造规劝说:“不竭尽忠心,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危害国家,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赵造说:“圣人不交换百姓而进行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王天下。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效法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我的主意已定,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的话了。”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贤。任吏责臣,主母不放;礼施异等,后姬不疑;分势不贰,庶适不争;权籍不失,史弟不侵;下不一门,大臣有拥;禁赏必行,显贤不乱。臣有二因,谓外内也。外曰畏,内曰爱。所畏之求得,所爱之言听,此乱臣之所因也。外国之置诸吏者,结诛亲暱重帑,则外不籍矣;爵禄循功,请者俱罪,则内不因矣。外不籍,内不因,则奸充塞矣。官袭节而进,以至大任,智也。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节持之:曰质,曰镇,曰固。亲戚妻子,质也;爵禄厚而必,镇也;参伍责怒,固也。贤者止于质,贪饕化于镇,奸邪穷于固。忍不制则下上,小不除则大诛,而名实当则径之。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仇:此谓除阴奸也。蔽曰诡,诡曰易。论功而赏,见罪而罚,而诡乃止。是非不泄,说谏不通,而易乃不用。(节选自《韩非子·八经》)材料二: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①,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注释】①啬(sè)夫:掌诉讼赋税的地方官。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间伦之为A人也B佞C而不仁D若使间伦E下之F吾G可以H不赏之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即称王,《鸿门宴》“沛公军霸上”的“军”表示驻军,两者用法相同。B.爱,指宠爱、宠幸,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词义不相同。C.帑,指国家库藏的金帛,古代常将“廪”“帑”连用,用来代指粮仓钱库。D.经年,文中是指终年、经过一年,与现在人们所说的“经年累月”意思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认为乱臣会利用君主对国内亲信和国外诸侯的不同态度作乱,对此明君当赏罚分明,杜绝内外祸乱产生的可能。B.对于贤能、贪婪、奸邪三种不同类型的位高权重之臣,韩非子主张分别采用质、镇、固三种不同的办法来控制他们。C.对于那些留着坏事、杀掉影响自己名声的奸邪,君主须用食物毒死他,如果不这样做,就是给自己的仇人增添助力。D.馈间伦自荐可以轻而易举攻克鼓,但穆伯因其奸诈不仁,用他有可能会起到宣扬“舍仁而为佞”的风气,没有理睬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2)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1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君臣关系,观点有什么不同?(3分)10.BDF【解析】句意: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11.D【解析】经年,一指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有时又表示多年或好几年。“经年累月”形容经历的时间十分长久,经历很多年月。与文中意思不一样,所以选D。12.C【解析】“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是给自己仇人增添助力”错误,文中“不然,而与其仇”意思是:不这样做,就交给他的仇敌杀掉他。13.(1)因此,英明的君主仔细考察公私的不同和各自利害之所在,奸臣就没有所凭借(利用)的机会。(2)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案板上腐烂,这样做该不会妨害称霸吧?【解析】(1)得分点:“故”,因此;“审”,仔细考察,详究;“所乘”,所凭借(利用)的机会。得分点:“爵”,酒器;“得无……乎”固定句式,译为该不会……,恐怕……;“霸”,称霸;特殊句式。14.①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利益是不同的,圣明的君主当采有效的策略控制臣子,防止乱臣产生;②材料二认为君臣之间应保持相互信任,这对治理国家至关重要。(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共3分)【解析】两则材料中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非常明显,如材料一“知臣主之异利者王,以为同者劫,与共事者杀”“官袭节而进,以至大任,智也。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节持之:曰质,曰镇,曰固”等;材料二“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参考译文】材料一:君主懂得君臣之间的利益是不同的,才能称王于天下;认为利益是相同的,就要被臣下所挟制;和臣下共同执政的,就会被臣下所杀害。因此,英明的君主详察公私的不同和各自利害之所在,奸臣就没有可乘之机。产生祸乱的根源有六种:太后、妻妾、子孙、兄弟、大臣、名贤。依法任用官吏,按律督责臣下,太后就不敢放肆;区分不同的礼仪等级,妻和妾就不会混淆界限;权势不平分给后代,庶子就不会与嫡子争夺;权位不丧失,君主的兄弟就不会来侵害;臣民不为权臣私门所控制,权臣就不能蒙蔽君主;禁令和奖赏要坚定地实施,名贤就不敢暗中作乱。臣子有两种可以利用的力量,这就是国内的和国外的。国外的诸侯是君主所害怕的,国内的亲信是君主所宠爱的。对所害怕的人的要求总是给予满足,对所宠幸的人的意见总是言听计从,这就是奸臣所依据的力量。由外国暗中安插的各个官吏,君主要追查和惩办跟外国关系密切并接受贿赂的人,这样臣子就不敢借助外国的力量作乱了;爵位俸禄要根据功劳授予,对于无功而请求爵禄的人,连同替他求情的人一起办罪,这样左右亲信也就不会成为臣子作乱的凭借了。国外的诸侯不能借助,国内的亲信不能利用,那么内奸和外奸作乱的途径就都被堵塞了。官吏逐级提拔,一直到担任重大的职务,这才是明智的用人方法。对于官位很高并担任重大职务的人,要用三种办法来控制他们:一是质押,二是安抚,三是稳固。厚待他们的亲戚妻子而暗中加以软禁,叫做“抵押”;爵位俸禄优厚并坚决兑现,叫做“安抚”;多方检验他们的言论,威严地责求它的功效,叫做“稳固”。贤能的人由于“质押”而不敢有任何活动,贪婪的人由于“安抚”而消除野心,奸邪的人由于“稳固”而无计可施。容忍而不制裁,臣下就会侵犯君上;小的奸邪不除掉,势必导致大的诛罚;罪名和罪行相符,就直接除掉他。有些人留着会坏事,杀掉又会败坏名声,就通过饮食毒死他;不这样干,就交给他的仇敌杀掉他:这叫做“除阴奸”。蒙蔽君主,就是诡诈;所谓诡诈,就是变化无常。君主能够按功行赏,见罪行罚,奸臣就不敢欺诈。君主不泄露自己对是非的判断,不透露臣下的进谏和劝说,奸臣随机应变的诡诈手段也就不敢使用。材料二: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上不信任臣下,就无以不能役使臣下,下臣不信任君上,就不能侍奉君上,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过去,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案板上腐烂,这样做该不会妨害称霸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对治国也无害。”齐桓公问:“那么什么会危害国家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有损于霸业;知道是人才而不能恰当地任用有损于霸业;任用了又不肯信任有损于霸业;信任而又让小人从中掺和有损于霸业。”晋国的中行穆伯攻打鼓这个地方,一年都攻克不下,馈间伦说:“鼓这个地方的吏民,我是知道的。不必兴师动众、出兵打仗,我就可以攻下鼓这个地方。”穆伯不理他,左右的官员说:“不用一兵一卒,而鼓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不听馈间伦的意见呢?”穆伯说:“馈间伦的为人,奸诈不仁义。如果他夺取了鼓地,我可以不赏他吗?如果赏赐了他,不是在赏赐奸邪小人吗?如果让小人得志,那就是让晋国的人放弃仁义而宣扬奸邪。即使得到了鼓地,又有什么用呢?”穆伯,是战国时的大夫,管仲,是霸主的得力助手,他们尚且能够如此的被重视信用,疏远小人,更何况陛下是德冠千古的圣明君主,怎能有损于巍巍盛德呢?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歙县孔子庙学记宋濂歙,汉县也。初属丹阳,自吴、晋而下,虽屡更为郡若州,而县仍旧名不废。其地为东越奥区,号多佳山川。黟川如龙前行,偃蹇不受羁;紫阳、问政二山又矗起东南,势若翔凤。故士之生其间者,或以气节著,或以道艺名,时有其人,近代尤称多士,立言著书,动足名家。是固因山川之灵攸钟,其沉涵陶育之者非立学之所致欤!初,学在县市之东。壬辰兵起而歙为斗争之场,官庐民舍焚燕无遗,而学亦废矣。淡烟荒照,榛荆蔽途,而狐兔或暮出冲人,识者为之彷徨太息,如是者十年。辛丑之夏,张侯齐来为县,喟然叹曰:“歙为徽国文公①父母之邦,道德之化衣被天下-虽时当尚武而其乡学可久废乎?”遂请于大府而经营之。会故基已更构紫阳书院,遂于书院之东立表考宜,剪刈秽荒,别畚新土充其亏洼,高爽垲疏有逾其旧。中峙王寝,象厥正配2;外敞正门,列以画载;栏楯翼遮,术道直修。庙左别筑论堂、直斋,以处讲师暨弟子员。经始于秋九月,考成于明年壬寅之秋八月。侯帅儒师行释奠礼。牲币有饬,神来顾歆。观者叹慕,至于咏蹈。金谓侯之嘉惠吾民者深,不可无以贻永久。于是教谕江君材,奉币请文,刻诸丽牲之碑。惟先王之制,自诸子以至公卿、大夫、士之子,“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④。是文事武备均出于学也。侯于下车之初,能汲汲建学于用武之日,可谓知斯道矣。歙之士尚当专心一力,惇于明体适用之学,平居之时,则谈俎豆而攻遗经,一遇四郊有警,则操戈上马,以收献馘之功,使议者咸曰:生文公之邦,而无忝山川之灵者,庶几不负建学之意。侯字仲贤,齐,其名也。某郡人,以行中书據擢为歙县令。招徕怀集,民欢趋之,遂成市落。县廨、驿舍皆新作之,而尤急于农功,其善政盖不一而足。当时相其成者,则丞胡拱辰、主簿王某及江君云。(有删改)【注】①徽国文公:指朱熹。②象厥正配:指塑的孔子像和配祀者像。③语出《周礼·夏官司马第四》。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道A德之化B衣被C天下D虽时E当尚武F而其乡G学可久H废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出名,有名声,与蒲松龄《促织》“自名‘蟹壳青’”的“名”意思不同。B.畚,用畚运送,与《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用法相同。C.牲币,牺牲和币帛,古代用以祀日月星辰、社稷等。后来泛指一般祭品。D.进退,文中为升降,与《孔雀东南飞》中“进退无颜仪”的“进退”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歙县山水俱佳,水如游龙,山若翔凤,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很好地体现出了环境对人的化育作用。B.过去的县学毁于兵火后,作者十年来多次到旧址凭吊,面对荒芜破败的景象,感慨叹息,唏嘘不已。C.耗时近一年,于紫阳书院东择址而建的孔子庙,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建成后行祭孔之礼并刻碑以纪。D.作者引用《周礼》的话强调学文习武的重要性,点明修建县学的目的,并希望歙县学子能够文武兼备。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金谓侯之嘉惠吾民者深,不可无以贻永久。(4分)(2)生文公之邦,而无忝山川之灵者,庶几不负建学之意。(4分)14.张齐在歙县任县令时有哪些重要成就?(3分)10.(3分)BDF11.(3分)B(《愚公移山》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12.(3分)B(“作者十年来多次到旧址凭吊”错。)13.(8分)⑴(4分)大家都认为张齐施予我们百姓的恩惠太多,不能没有用来永久留下的东西。(注意“佥”“嘉惠”“无以”“贻”的翻译。)⑵(4分)生在文公的家乡,且无愧于灵秀的山川,(这样)或许才能不违背新建县学的本意。(注意“忝”“灵”“庶几”“负”的翻译。)14.(3分)①重建孔庙(县学),培养人才;②招徕百姓,聚成市落;③新建县廨、驿舍;④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每个要点1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3分。)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熙王昶字休道,文帝第九子也。元嘉二十二年,年十岁,封义阳王。废帝即位,为徐州刺史,加都督。昶轻钞褊急,不能事孝武,大明中常被嫌责,人间常言昶当有异志。江夏王义恭诛后,昶表求入朝,遣典签蘧法生衔使。帝谓法生:“义阳与太宰谋反,我政欲讨之,今知求还,甚善。”又问法生:“义阳谋反,何不啓?”法生惧,走还彭城,帝因此北讨。法生至,昶即起兵,统内诸郡并不受命。昶知事不捷,乃夜开门奔魏,弃母妻,唯携妾一人,作丈夫服骑马自随。在道慷慨为断句曰:“白云满郭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因把姬手南望恸哭,左右莫不哀哽。每节悲恸,遥拜其母。昶家还都,二妾各生一子,明帝即位,名长者曰思远,小者曰怀远,寻并卒。帝以金千两赎昶于魏不获,乃以第六皇子燮字仲绥继昶,封为晋熙王。(选自《南史·列传第四》)材料二义不可袭者也,君子验之于心,小人验之于天。心所弗信,君子弗为。天所弗顺,小人无成。徒曰义而遂执言以加人则义在外也故辟外义之邪说而乱以不生。刘昶以宋室懿亲,拥拓拔氏之众三十万以向寿阳,流涕纵横,遍拜将士,求泄其大雠,于义无不克者也,而困于垣崇祖之孤军,狼狈而退;再举以向甬城,周盘龙父子两骑驰骋万众之中,胸缩旋师。盖昶者,非可以义服人者也。其奔也不仁,其仕于拓拔氏也不正;而其假于报雠以南侵也,又豫为称藩于魏之约,以蔑中夏之余绪;则其挟强夷以逞也,乘国之亡而遂其私也。呜呼!昶诚拊心而自问,果闵宗国之亡、祖考之不血食、合族之歼死邪?否也?昶方流涕之时,不能自喻,而天下又恶从而喻之?然而天鉴之矣。故愤盈以出,而疲攰以归,天夺之也。若夫昶之耽荣宠于索虏,则千载以下,可按迹以知心者也。义不义,决于心而即征于外,验之天而益信,岂可掩哉?(选自《读通鉴论·卷十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徒曰A义而遂执B言C以加D人E则义在外也F故辟外G义H之邪I说J而乱K以不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与“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意义相同。B.诛,被杀害。与《屈原列传》中“兵挫地削”的“挫”用法不同。C.典签,刘宋中叶后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员,代替诸王批阅公事。D.丈夫,可以指成年男子,也可以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文中指前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昶起兵造反,但是统辖的各郡都不接受命令,于是刘昶连夜打开城门逃到了北魏。B.明帝用黄金千两赎买刘昶没有成功,就让第六皇子刘燮继任刘昶的职位,封为晋熙王。C.刘昶统率着拓拔氏的军队,泪流满面地巡视各军营,拜见各位将士,很快攻下了寿阳。D.刘昶率军攻打甬城,周盘龙父子两人骑马冲入敌军阵地往来驰骋,使敌军胆怯而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昶轻訬褊急,不能事孝武,大明中常被嫌责,人间常言昶当有异志。(2)义不义,决于心而即征于外,验之天而益信,岂可掩哉?14.刘昶不是一个讲信义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10.EFJ(3分)11.B用法相同。(3分)12.C“很快攻下了寿阳”错。(3分)13.(1)刘昶性格轻浮急躁,不能孝顺孝武帝,大明中期常受到责备,人们常说刘昶会有非分之想。评分标准:“褊急”“事”“异志”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2)是义还是不义,实则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并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若被上天所验证,就更加可信。这难道是能够被掩盖的吗?评分标准:“决”“征”各1分,被动句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14.①刘昶逃亡时抛下了母亲和妻子。②他投靠了拓跋氏是不正当的行为。③他假借报祖先之仇进行南侵,事先又与魏国订立称藩的条约,蔑视中原王朝的传统。评分标准:每条1分,共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晋熙王刘昶,字休道,是文帝的第九子。元嘉二十二年,他十岁时被封为义阳王。废帝即位后,担任徐州刺史,加都督。刘昶性格轻浮急躁,不能孝顺孝武帝,大明中期常受到责备,人们常说刘昶会有非分之想。江夏王刘义恭被杀后,刘昶表奏请求入朝,派遣典签蘧法生来朝进贡。废帝对蘧法生说:“义阳王与太宰阴谋反叛,我正准备征讨他,现在他知道了我的打算请求回京,这很好。”又问蘧法生:“义阳王阴谋反叛,你为什么不开口告诉我?”蘧法生害怕,逃回彭城。废帝因此向北征讨。蘧法生到了彭城,刘昶就起兵造反,统辖的各郡都不接受命令。刘昶知道事情不会成功,就在夜里打开城门逃到北魏,抛下母亲和妻子,只带着一个爱妾骑马跟随着。在路上慷慨悲歌写了一首断句诗:“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于是握着姬妾的手向南痛哭,左右的人没有不感动得流泪的。每次悲伤痛哭时,都遥拜他的母亲。刘昶的家眷回到京都后,两个妾各生了一个儿子。明帝即位后,把大儿子命名为思远,小儿子命名为怀远,不久两个儿子都死了。明帝因为用黄金千两赎买刘昶未果,就以第六皇子刘燮继任刘昶的职位,封为晋熙王。材料二义是不可以因袭的,君子在自己的内心中验证义,而小人则依靠上天来验证义。自己内心所不坚信的事情,君子是不会去做的。如果上天不帮助、庇佑,小人就无法成功。如果只是口头上去要求别人坚守忠节义气,那么义也就只会停留于内心之外。因此,要驳斥使义停留在内心之外的邪说,祸乱才能不发生。刘昶是宋室的皇亲国戚,他统率着拓拔氏的三十万军队向寿阳进攻,他泪流满面地巡视各军营,拜见各位将士,请求他们攻下寿阳,从道义上讲没有攻不下的道理。然而他却受困于垣崇祖的少数孤军,狼狈而退;后来他又率军攻打甬城,周盘龙父子两人骑马冲入敌军阵地往来驰骋,使敌军胆怯而退。那么,是否说明刘昶的智谋和能力得到伸张因而道义也就存在了呢?将天意极力护佑萧齐来助乱贼挫败忠孝呢?其实刘昶这个人不是能够通过道义来使他人信服的。他逃亡在外不仁义;他投靠拓拔氏也不正当;他假借报仇以南侵,又预先请求称藩于魏国,这便蔑视了华夏的传统;那么他依仗着强大的外兵而肆意行事,这是乘着国家灭亡的机会而实现自己的私欲。唉!刘昶若真能扪心自问,他果真是怜悯国家宗室的灭亡、祖宗祭祀的断绝、合族之人的惨死吗?还是并非如此呢?当刘昶痛哭流涕之时,并不能将这些很好地表白出来,那么天下人又怎么能够明白他内心所想的东西呢?但是,上天可以鉴别一切。所以,他满腔愤恨地出兵,却疲惫不堪地回师,这是上天不让他成功。像刘昶这样靠取悦夷狄来获得荣宠的人,即使千年以后,人们也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来知晓他真正的心意。是义还是不义,实则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并由内而外地表现出来,若被上天所验证,就更加可信。这难道是能够被掩盖的吗?山东省滕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改)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善善A恶恶B贤贤C贱D不肖E存F亡国G继H绝世,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省,觉悟,明悟。与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用法不同。B.俭同“检”,拘束,约束。与《齐桓晋文之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含义相同。C.敝,破坏,损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含义和用法相同。D.雍同“壅”,遮蔽,壅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壅”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大传》说,天下学派追求是一致的,而学说却多种多样,目的相同而采用的途径不一样。B.选文分类评价先秦诸子学说,认为阴阳、儒、墨、名等学说对人施加主观约束,各有优劣。C.《春秋》记录了万物聚散,用具体历史事件阐述了孔子思想,远比只用空话记载更加深刻。D.《春秋》是关于礼义的经典著作,太史公提醒读者关注,它能够发挥礼防患于未然的作用。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2)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14.请简要概括孔子创作《春秋》的缘由。(3分)10.(3分)BEG11.(3分)C(C项,敝,破坏,损坏。选文中“敝”是形容词,从“破坏”引申为“疲惫”;《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是“损害”,二者用法和含义都不同。)12.(3分)B(B项,文中提出四家学说都无法使人全部遵从,阴阳家、名家是“使人拘、使人俭”,墨家、儒家没有强调约束。)13.(1)(4分)道家学说是遵循(或者“依据”)阴阳家所推行的四时顺序掌握天时运行,采用儒家、墨家的长处。(“术”“因”“善”,句意通畅各1分。)(2)(4分)孔子知道他的建议不会被接受,他的政治主张也行不通,于是评判二百四十二年历史的是是非非,把这个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不用”的被动用法,“是非”“以为”“仪表”各1分)14.(3分)(1)周朝政治衰败,孔子遭受排挤,才不被世用。(2)为天下人提供行为准则,阐发王道的需要。参考译文《周易·系辞》中说:“天下的人倾向是一致的,而心思却是多种多样的,目的相同而采用的途径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这些都是探讨治国之道使国家强盛的学派,只不过他们所尊奉的理论之间,对于治国所采用的途径不同,有考虑全面与不全面的区别罢了。我曾私下研究过阴阳家的方术,他们注重吉凶祸福的征兆和众多的忌讳,使人感到拘束而畏惧颇多;然而他们排列四时运行的顺序,是不可遗弃丢失的。儒家学说博大,但缺少治国的切要纲领,出的力气大而收的功效少,所以他们的主张难以全部采纳;然而他们制定君臣父子次序的礼仪,排列夫妇长幼的分别,是不可更改的。墨家提倡节约却难以遵循,所以他们的主张不能全部照办;但他们加强本业(农业与手工生产)节省费用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严酷而缺少恩德;但他们纠正君臣上下的名分,是不可更换的。名家使人知道名位不同,礼节也不相同;但繁文缛节却容易失真;但是他们辨正名(概念)和实(实际)的关系,却不能不认真考察。道家使人行动合乎无形的“道”,使万物富足。道家学说是本着阴阳家的四时大顺,采用儒家、墨家之长,提取名家法家的要领,与四时一起变化,适应万物变化,树立风俗,用于人事,无所不宜,主旨简明,容易操作,办事少而功效大。儒家则不然:认为君主是天下的楷模,君主倡导而大臣应和,君主先行而大臣随从。如此这般,君主劳累而大臣闲逸。至于大道中的要点,舍去贪欲和要强,不玩弄聪明和智慧,放弃了这一重大问题而用智术治理天下。精神使用过度则必会衰竭,体力使用过度则必会疲惫。形神不安而想和天地一起长存不灭,还从来没听说过。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落破败之时,孔子出任鲁国的司寇,诸侯害他,大夫们排挤他。孔子知道他的建议不会被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张再也行不通了,于是评判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把这个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阐明王道。’孔子说:‘我想把我的思想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表现更加深刻、明显。’《春秋》,从上而言,阐明了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政治原则;从下而言,辨明为人处事的纲纪,分清疑惑难明的事物,判明是非的界限,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主意,褒善贬恶,崇敬贤能排抑不肖,使已经灭亡的国家保存,使已经断绝的世系延续,补救政治上的弊端,兴起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有用了。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