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测试(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答陈正叔二首(其二)王安石田宅荒凉去复来,诗书颜发两尘埃。忘机自许鸥相狎,得祸谁期鹤见媒[注]。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注]:此处“媒”指鹤媒,捕鹤者用来诱捕野鹤的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去复来”三字有离家、归家反复多次的意思,暗示着诗人人生遭际的坎坷。B.诗人高格如鹤,却不料遭人陷害,得祸被贬,这正是诗人此番满面尘埃归来的缘由。C.颈联大意是说,自己所行之路是古人从未走过的路,期待着有志同道合者一路同行。D.尾联“水石”“韦编”照应首联的“田宅”“诗书”,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16.有人说,王安石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事业的人。本诗是如何体现王安石“出世”“入世”观念的?诮简要分析。(6分)重庆市九龙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韦少府李白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赏山园牡丹有感陆游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注:①鄜畤:诗中借指长安一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不写山园牡丹,而是虚写洛阳和长安的牡丹盛开的奇景,为后文蓄势。B.“恨”字写出诗人不能观赏洛阳、长安牡丹的遗憾,也写出了内心的向往。C.末二句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D.诗歌紧紧围绕“有感”而作,叙事、议论熔铸一体,体现宋诗重理的特点。(2)在某堂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五、六句和七、八句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你准备写一篇文学小评论反驳该同学观点,请结合诗歌,列出评论要点。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淮上遇洛阳李主簿①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注】①韦应物于大历八年南下广陵谋事,大历九年无成而归。途中,于淮水边已废弃的渡口偶遇李主簿。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李主簿结茅而居的环境。古渡萧条荒凉,淮水流逝不返已暗含下文人之将老的感慨。B.颈联写出深秋时节,孤雁飞过寒山,暮雨潇潇,舟自远方而来的情景,情景交融,寓意深刻。C.尾联写“我”傍晚偶遇归来的李主簿,热情接待,旧情难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引人遐想。D.本诗运笔精细,言近旨远。诗歌既写出了李主簿的衰颓,也寄寓了诗人自身怅然若失的情怀。16.《公众号山城学术圈》言:“‘木’就是‘树’。”颔联“门前树已秋”中的“树”能改为“木”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重庆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守岁①苏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注]①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遇到年终,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苏辙此时在京师侍奉父亲。②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垂尽岁”比成“赴壑蛇”,化虚为实,用游向幽壑、势不可挡的长蛇喻指华年已逝、容颜衰老的人。B.“儿童强不睡”,描写儿童被强迫着遵循守夜的风俗,后来还是相守着在夜间笑语喧哗。C.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诗人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表达了时光流的无奈。D.诗歌语言晓畅,情感富于变化,最终表达出诗人愿与弟弟共惜年华,积极奋发,不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的愿望。16.清代纪昀称此诗写出了“真景真情”,请分析本诗中的“真景”对表现“真情”的作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出迎使客质明①放船自瓦窑归黄庭坚鼓吹喧江雨不开,丹枫落叶放船回。风行水上如云过,地近岭南无雁来。楼阁人家卷帘慕,菰蒲鸥鸟乐湾洄。惜无陶谢②挥斤③手,诗句纵横付酒杯。[注]①质明:天正放亮之时。②陶谢:指陶渊明、谢灵运。③挥斤:运斤成风,本义指挥动斧头砍下去就是一阵风,后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迎使客的时节、地点和天气,也巧妙地点了题,“鼓吹”写出了出迎使客时演奏的鼓吹乐。B.颔联前句“如云过”三字写出了粼粼细浪仿佛天上的行云的情景,后句则指出了岭南的地理环境。C.颈联描绘了一幅两岸的人家高卷楼阁上的重重帘幕,江中的鸥鸟爱在菰蒲里的流水潆洄的画面。D.这首诗写黎明时分放船归来一路所见的风光,物象鲜明,充满了浓郁诗意,意境广远,格调清新。16.尾联“惜无陶谢挥斤手,诗句纵横付酒杯”蕴含情味,请简要赏析。古代诗歌阅读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测试(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答陈正叔二首(其二)王安石田宅荒凉去复来,诗书颜发两尘埃。忘机自许鸥相狎,得祸谁期鹤见媒[注]。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注]:此处“媒”指鹤媒,捕鹤者用来诱捕野鹤的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去复来”三字有离家、归家反复多次的意思,暗示着诗人人生遭际的坎坷。B.诗人高格如鹤,却不料遭人陷害,得祸被贬,这正是诗人此番满面尘埃归来的缘由。C.颈联大意是说,自己所行之路是古人从未走过的路,期待着有志同道合者一路同行。D.尾联“水石”“韦编”照应首联的“田宅”“诗书”,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16.有人说,王安石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事业的人。本诗是如何体现王安石“出世”“入世”观念的?诮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把握作者的内心感受。【解答】(1)C.“自己所行之路是古人从未走过的路,期待着有志同道合者一路同行”错。诗中“道”指的是儒家“修齐治平”政治理想;“行”指践行,实现;“有待”是道家哲学用语,相对于“无待”而言,指有所依凭,不能自由;“古人不见”即“前不见古人”,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未能追随古代先贤,殊为寂寞。

故选:C。

(2)①出世:“忘机自许鸥相狎”,意思是忘却尘世的繁杂,自我认为与鸥鸟为伍。诗人思考着如何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诗人自许鸥鸟相狎,因为已然忘却机心;“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意思是何时才能像水石一样长久地安身,并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世人。诗人心念田宅水石,渴望安静读书,又足见其隐逸情怀。

②入世:“得祸谁期鹤见媒”意思是谁能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招来祸患,就像鹤鸟遇上了媒人一样意外。“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意思是这条道路还未实践,个人才能还有待发挥,古代的先贤没有见证过自己的才华白白浪费。诗人想效法古贤,推行大道,只因大道未行,才忍受当下的不自由,乃至遭陷得祸,体现出“修齐治平”的儒者风范。诗人感叹自己的才华被埋没,渴望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对未来充满期待。

C。诗中“道”指的是儒家“修齐治平”政治理想,“行”指践行,实现;“有待”是道家哲学用语,相对于“无待”而言,指有所依凭,不能自由;“古人不见”即“前不见古人”,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未能追随古代先贤,殊为寂寞。

答案:

(1)C

(2)①出世:诗人自许鸥鸟相狎,因为已然忘却机心;心念田宅水石,渴望安静读书,又足见其隐逸情怀。②入世:诗人想效法古贤,推行大道,只因大道未行,才忍受当下的不自由,乃至遭陷得祸,体现出“修齐治平”的儒者风范。【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重庆市九龙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韦少府李白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15.B16.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诗人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错误。“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是说“洗尽心中尘念欣赏句溪之月,静心倾听敬亭山的猿啸”,表达了诗人对所处环境的喜爱之情。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是说“想要追寻商山四皓的足迹,心里依然眷恋汉皇的恩德”。联系注释“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可知,“欲寻商山皓”表达了诗人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而“犹恋汉皇恩”又表达了诗人眷恋“汉皇”垂顾,希望成就功业、报答皇恩的渴望。可见,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此时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说“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那将使我不再有舒心畅意的笑颜!”,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抒发了诗人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诗人不愿放弃尊严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赏山园牡丹有感陆游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①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注:①鄜畤:诗中借指长安一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不写山园牡丹,而是虚写洛阳和长安的牡丹盛开的奇景,为后文蓄势。B.“恨”字写出诗人不能观赏洛阳、长安牡丹的遗憾,也写出了内心的向往。C.末二句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D.诗歌紧紧围绕“有感”而作,叙事、议论熔铸一体,体现宋诗重理的特点。(2)在某堂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五、六句和七、八句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你准备写一篇文学小评论反驳该同学观点,请结合诗歌,列出评论要点。4.【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间关系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末二句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理解错误,周汉故都之洛阳和长安,并非指周汉的覆灭。故选C。(2)本诗五、六句“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见辄谓无”,发表议论,批评俗人见识狭隘,仅仅因为自己没有亲眼见到过这样的花,就否认其存在的可能。诗歌的七、八句“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棰驱群胡”,我们的故都就在左近,何时能够操起长鞭将胡人赶跑,重铸我大汉江山!点明作者心中所感,托出诗人抗金之志。以“周汉故都”点明长安、洛阳两地的历史地位,以不能扬鞭执笔驱除敌人表明两地还在被占之中;“亦岂远”,愤恨当权派软弱无能、不能收复并不很远的失地。“安得”,什么时候能够,既有驱逐胡人、收复失地的理想,也有志不得伸的无奈。这两句点明“有感”的中心思想,是又一层的议论,这层议论,表现出诗人的一贯的理想愿望,带着他的更深的感慨,呼应开头两句。因此,四句诗都关涉当时的形势,都表现了诗人的愤怒和尤奈,所以不断裂。答案:(1)C(2)不断裂。五、六句道理,表面上是针对普通人没有亲眼见到就认为不存在的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写出朝廷无视北方土地的沦陷,不思恢复的现状;七、八继续写洛阳、长安不远,只是为群胡盘踞,没有办法驱逐群胡;四句诗都关涉当时的形势,都表现了诗人的愤怒和尤奈,所以不断裂。【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淮上遇洛阳李主簿①韦应物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注】①韦应物于大历八年南下广陵谋事,大历九年无成而归。途中,于淮水边已废弃的渡口偶遇李主簿。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李主簿结茅而居的环境。古渡萧条荒凉,淮水流逝不返已暗含下文人之将老的感慨。B.颈联写出深秋时节,孤雁飞过寒山,暮雨潇潇,舟自远方而来的情景,情景交融,寓意深刻。C.尾联写“我”傍晚偶遇归来的李主簿,热情接待,旧情难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引人遐想。D.本诗运笔精细,言近旨远。诗歌既写出了李主簿的衰颓,也寄寓了诗人自身怅然若失的情怀。16.《公众号山城学术圈》言:“‘木’就是‘树’。”颔联“门前树已秋”中的“树”能改为“木”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C16.不可以。①“木”有干燥、疏阔、叶落枯黄的意蕴,“树”相较则有湿润、绵密,树叶仍在枝头的意味。②颔联中“树已秋”对应“人将老”,将老之人并未全衰,入秋之树叶也不应全枯而凋零。③颈联的“暮雨”带有湿润的水汽,与带叶之树搭配更符合审美意境,“木”给人只剩下枝干的印象。④尽管是秋季日暮之时,主客境遇俱不佳,但老友相逢毕竟乐事,用“树”而非“木”,更能显出一些生机况味。【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尾联写‘我’傍晚偶遇归来的李主簿,热情接待,旧情难忘”错误,尾联是写李瀚傍晚时遇到北归的朋友,不忘旧情,热情接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比较颔联中门前“树”或“木”的不同形象效果,“木”已秋给人以干燥、疏阔、叶落枯黄的鲜明色彩,而“树”已秋呈现出枯树的整体状态,“树”相较则有湿润、绵密,树叶仍在枝头的意味。从诗歌的意象分析可知,“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相衬,“树已秋”对应“人将老”,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有互文效果,将老之人并未全衰,入秋之树叶也不应全枯而凋零,写出人与树的生命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门前树高大直立,孤独更显,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与人的孤独境遇融为一体,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从诗歌意境看,颈联的“暮雨”带有湿润的水汽,“暮雨”与颔联秋天的“树”照应,带叶之树搭配更符合审美意境,而“木”给人只剩下枝干的印象,与诗歌的意境不符合。从表现的情感看,结合注释“韦应物于大历八年南下广陵谋事,大历九年无成而归。途中,于淮水边已废弃的渡口偶遇李主簿”可知,尽管是秋季日暮之时,主客境遇俱不佳,但此时老友相逢毕竟属于他乡遇故知的乐事,用“树”而非“木”,更能显出一些生机况味,让人聊以慰藉。可见,此处不可以把“树”改为“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守岁①苏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注]①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遇到年终,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苏辙此时在京师侍奉父亲。②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垂尽岁”比成“赴壑蛇”,化虚为实,用游向幽壑、势不可挡的长蛇喻指华年已逝、容颜衰老的人。B.“儿童强不睡”,描写儿童被强迫着遵循守夜的风俗,后来还是相守着在夜间笑语喧哗。C.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诗人守岁时的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