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课题1分子和原子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教学准备】1.教师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品红溶液、水、烧杯。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带一瓶香水走进教室,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1.你们闻到香味了吗?为什么闻得到?2.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3.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4.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而且夏天要干得快些?5.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二、推进新课[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特点。[演示]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较长。可以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来解释)[提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回答]不可以。[提问]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回答]也不可以。[提问]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回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如刚才照片中提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讲解]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活动与探究](可用多媒体打出探究内容和步骤)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①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②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少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实验①的结论]溶液为无色。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实验②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实验③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回答]分子的运动。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其实利用他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讨论交流][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分别取100mL水与100mL的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mL。[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总结、思考、讨论][请学生代表陈述结论]把100mL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200mL,而是小于200mL。[追问]原因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mL。[过渡]知道了这一原因,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回答](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补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提问]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进行分割了呢?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课件展示]投影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等的模型。[总结]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即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渡]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课件展示]展示“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所示)。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在水的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3)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氯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总结]从我们刚才分析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知: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而这些变化后的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课件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讲解]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总结]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以上分析说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也是原子的概念。[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呢?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就比原子大,只有拿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如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水分子肯定比氢原子和氧原子大。再比如1个氧化汞分子中有1个汞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氧化汞分子肯定比汞原子和氧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如水分子和汞原子则无法进行比较。三、典例剖析例以下四位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解析】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着,A错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B错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C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正确。不失分的关键是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答案】D四、课堂检测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五、课堂小结[提问]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具有三个特点:(1)体积很小、质量很小;(2)处于永恒运动之中;(3)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分子具有的这三个特点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且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去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分子的观点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③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的观点①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发生变化。②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节课在本教材中是微观重要的探究点,在教材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了解微观世界。而微观世界是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是用日常生活最常见的问题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宏观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两个突出:一是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二是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课题2原子的结构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因此教材编写了“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材第二部分主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第三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质量也很小,所以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核外电子排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二、推进新课[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过渡]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问题促思]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学生1:原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学生2:在原子内部一些小的微粒在围绕一个大微粒运动,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微粒是什么?……[呈现情景]那么这些微粒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引导探究]及时用投影出示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学生1: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a粒子没有受到阻挡,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学生2: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反弹了回去,我们可以想象到a粒子碰到了坚硬的东西,原子内部可能有一个实心的核,就象我们家乡的杏子中有一个“核”一样。……[小结]大家猜测得很对!(教师适时地点击动画中心的“球体”,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字样,点击“微粒”出现了渐放的“电子”字样。)学生观看动画印证自己的猜想。[引导探究]原子核是否和大家的猜想一样可能是一个实心的核呢?请大家看动画(点击“原子核”屏幕上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结构示意图)。[交流讨论]学生1:原子核不是一个实心球,它也是由许多微粒构成的。学生2:从图示上看,应该说它是由一些带正电的微粒和不带电的微粒构成。[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原子的构成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系统观看“原子结构”的动画,并试着用文字简述原子的构成。[活动探究]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交流讨论]学生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个部分构成。学生2: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学生3:我认为应该加“一般”两个字。学生4: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学生5: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学生6: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我的理由是……[思考](1)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课件展示]动画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学生阅读]请大家阅读课本“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段内容,总结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及排布特点。[分析]由刚才的动画模拟可知: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排布时,总是最先排布在离核较近的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依据能量高低逐渐向外层排布。(2)原子结构示意图[过渡]为了简明、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我们引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以氧元素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小结]①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分别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②弧线表示电子层;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排布的电子数。[练习]结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画镁原子、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小结]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2)电子排布时依据电子层能量的高低,由里向外排布。三、典例剖析例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一定等于质子数或核外电子数C.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解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不是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里都有质子和中子,普通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而没有中子,所以A、C错误;对于D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确实不可以再分,但在其他变化(如核反应)中可以再分。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答案】B四、课堂检测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五、课堂小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认识了原子的内部结构。现在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1)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分层排布,能量低,离核近,能量高,离核远(2)原子结构示意图(3)原子结构与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种类及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关系最密切。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解决“原子构成”的问题中,教师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整个设计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该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气氛浓烈;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注重现有教学资料的整合与利用,使课堂结构与信息输入更加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始终随学生的思维起伏,特别是在学生群体思维停滞之处,充分利用图表、史料、动画模型,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让学生反思悟法,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

第2课时离子与相对原子质量【教学目标】(1)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1)逐步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推导思维的方法。(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教学重点】1.离子的形成过程。2.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教学难点】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复习]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讲,原子核外空间很大,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那么,电子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这节课研究的重点。二、推进新课[阅读]请学生阅读课本P55“离子的形成”一段内容,同时思考问题。(1)什么叫离子?什么叫阳离子和阴离子?(2)如何来表示离子的符号呢?(3)讲述NaCl的形成过程。(4)离子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回答]问题(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补充]在化学反应中,由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容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容易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失去电子带的是正电荷,得到电子带的是负电荷,原子失去几个电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回答]问题(2)化学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24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离子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标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在数字后面,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如:①阳离子:Na+,Mg2+,Al3+,NH4+等;②阴离子:Cl,SO42等。③3个硫酸根离子:3SO42;两个镁离子:2Mg2+。[回答]问题(3):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表示为Na+);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成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即Cl),Na+与Cl由静电作用结合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像这种由于阴阳离子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课件展示]动画演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回答]问题(4):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提问]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你知道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回答][小结]①一般来说金属和固态非金属还有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铜、铁等。②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氧气等。③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互相作用形成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硫化钾等。[课件展示]展示下列练习:下面的物质中,哪些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是由原子构成的?哪些是由离子构成的?①Ne②S③KCl④Al⑤N2⑥Fe⑦CO2⑧MgS⑨Cu⑩Ar⑪SO2⑫P[答案]①②④⑥⑨⑩由原子构成⑤⑦由分子构成③⑧由离子构成(5)物质的构成②大部分物质由分子构成。③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讨论](6)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有何种关系。[归纳][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1026kg×1027kg×1026kg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来表示原子质量呢?[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诱思]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了。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售汽水的量……[交流讨论]学生1:我明白了,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学生2:这样的数字最好在两位数以内,这样用起来方便一些……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比如学习“摩尔”、“量”等就是这样。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课件展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提出问题]上面所说的碳原子,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为1.993×1026kg,其1/12是1.993×1026kg×1/12≈1.66×1027kg,下面请同学们按组分别具体计算一下氢、氧、铁三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请三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学生演练]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氢、氧、铁三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16、56。[阅读感知]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艰难的测定过程计算出来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做出卓越的贡献。大家阅读课本资料,了解有关张青莲教授的事迹。[讲解]经过这样的计算得到的数据都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由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已经被全部测定出来,所以在平时做题过程中,并不需要再计算,只需要查阅书后的元素周期表即可。现在看谁又快又准地把课本表42中的五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查出。[学生查表]氢—1碳—12氧—16钠—23氯—35.5铁—56[引导探究]同学们观察表中数字看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的关系?[讨论交流]思考、讨论。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教师小结](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1,一般不写出)。(2)因为跟质子、中子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相比较,均约等于1。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三、典例剖析例1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属于原子的是。(2)属于阳离子的是。(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是。【解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阳离子中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阴离子中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电子层结构相同包括电子层数相同,各层容纳的电子数也相同。【答案】(1)ACD(2)E(3)BE例2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①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原子的质量;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③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是一个比值;④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千克”;⑤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⑥一般化学计算常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③⑤⑥【解析】相对原子质量不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是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不是千克;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致相等,跟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相比均约等于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答案】D四、课堂检测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五、课堂小结[提问]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还知道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还是稀有气体元素,是易得电子、易失电子还是具有稳定结构时,只要看其核外电子排布,观察其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即可。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离子与相对原子质量(1)离子的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的符号(3)NaCl的形成过程(4)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5)物质的构成(6)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物质间有何种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是比值(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课题3元素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学生在学本单元之前,并没学多少元素,尚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3)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有关知识,并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3.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内涵。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3.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一、导入新课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中含有氧元素;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中也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二、推进新课[课件展示]介绍几种原子我们把质子数都是6的一类原子叫做碳元素,而质子数都是8的一类原子叫做氧元素等等。(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例: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所有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等等。(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在生物细胞中(包括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可谐音记作“氧探亲”。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图片展示][分析]由上图可看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提问]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什么?[回答]都是指元素[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O2→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小结]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讲解]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总结]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课件展示]展示下列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答案]a.错误。改正: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元素和汞元素。b.错误。改正: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c.错误。改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小结]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宏观→物质→元素→组成微观→分子→原子→构成(1)书写[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知识是无国界的”,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阅读]请大家阅读资料,了解元素符号的来源和书写方法。[小结]①发明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②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如,氧——O,氢——H,碳——C。③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如,铜——Cu,钙——Ca,氯——Cl。[归纳]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提问]从课本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回答]①知道一种元素,可以查出元素符号。②知道一种元素,还可以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说明]相对原子质量一般是不要求记忆的,做题时可查阅此表格或后面的相对原子质量表,有的题中会给出,但是元素符号却必须要记下来。(2)意义[思考]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讲解][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小结]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练习]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①2N②3S③nFe[答案]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3S表示3个硫原子③nFe表示n个铁原子(3)元素的分类[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意义,再来想想元素中文名称有什么特点呢?[回答]元素中文名称造字有规律,从它们的偏旁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元素:有“钅”字旁的是金属元素,有“石”字旁的是固态非金属元素,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有“氵”字旁的是液态非金属元素。只有汞例外,通常状况下它是液态金属元素。[思考]请大家结合教材资料,来分析一下元素可以怎么分类?(金属活动顺序氢除外)非金属元素:“气”“氵”“石”旁表示其单质在[简介]许多化学家致力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尤其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称为“一代科学勋臣”。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所含有的信息有哪些?[回答]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提问]关于核电荷数我们学过什么等量关系?[回答]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分析]原子序数和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所以我们可将以上等量关系拓展为如下等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提问]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和纵行,分别叫什么?[回答]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小结]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记忆:横是周期,纵是族)[思考]元素周期表上有几种颜色?不同颜色表示的元素有什么区别?[回答]共有两种颜色,一种颜色表示的全部为金属,另一种颜色表示的元素全部为非金属。[小结]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活动与探究]学生分小组完成课本的探究(1)以邻座的同学为一小组,从元素周期表上查找原子序数为6、7、12、14、16、18、20、29、47的元素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并指出它们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每个同学查找几种元素,并互相订正答案。(2)考查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与这个规律有没有关系?[活动(1)]①6号元素为碳,符号C,核外电子数6,相对原子质量12,为非金属元素(以下顺序相同)。②7号:氮,N,7,14,非金属。③12号:镁,Mg,12,24,金属。④14号:硅,Si,14,28,非金属。⑤16号:硫,S,16,32,非金属。⑥18号:氩,Ar,18,39.95,稀有气体。⑦20号:钙,Ca,20,40,金属。⑧29号:铜,Cu,29,63.5,金属。⑨47号:银,Ag,47,108,金属。[活动(2)]除第一周期外,每周期开头为金属元素,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名称与这一规律有关。三、典例剖析例1(1)写出下面符号表示的含义。①C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