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作人与汪公之《浙诗》
“王公诗”是王景志的“梅风”。鲁迅一九二一年七月十三日(《鲁迅书信集》作八月十三,误)致周作人信中有云:我想汪公之诗,汝可略一动笔,由我寄还,以了一件事。汪公,看来应是汪静之。据《鲁迅日记》,周作人于一九二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因病进山本医院,五月三十一日出院。六月二日又去西山碧云寺疗养,至九月二十一日始“自西山归”。这半年间,鲁迅日记有关汪静之的只两则:一、六月十三日记:“上午寄汪静之信。”二、六月三十日记:“下午得汪静之信。”语焉不详。但恐怕都是关于“汪公之诗”的罢。周作人日记同年九月十五日记:“寄静之函,作汪君诗序一篇。”这应该就是鲁迅所说“汝可略一动笔”的结果了。但,这是汪静之的什么诗呢?我认为就是后来收入诗集《蕙的风》中的诗稿的一部分。我说“一部分”,是指《蕙的风》中一九二一年四、五月份以前的诗作。因为集中有一部分是一九二一年秋后写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一九二二年写的,这些,当时周作人自然不可能过目。奇怪的是《蕙的风》于一九二二年八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时,内有朱自清于该年二月一日为该书写的序,有胡适同年六月六日为该书写的序,有刘延陵同年七月二十二日为该书写的序,还有汪静之同年七月十五日写的自序,却独不见周作人为该书写的序。封面上的“蕙的风”“汪静之作”等字样,倒是周作人的手笔。不过朱自清序中说:“约莫七八个月前,汪君静之钞了他的十余首诗给我看。我从来不知道他能诗,看了那些作品,颇自惊喜赞叹。以后他常常作诗。去年十月间,我在上海闲住,他从杭州写信给我,说诗已编成一集,叫《蕙的风》。我很歆羡他创作底敏捷和成绩的丰富!他说就将印行,教我做一篇序,就他全集的作品略略解释。我颇乐意做这事;但怕所说的未必便能与他的意思符合哩!”汪静之请周作人看诗作序的情况想来也是如此罢。但为什么出书时却独不见周序呢?这事却还待考。孙伏园怎样“搁起”在浦镇的?鲁迅一九二一年九月三日(《鲁迅书信集》作八月三日,误)致周作人信中说:孙公有信来,因津浦火车之故,已“搁起”在浦镇十日矣云云。按,孙公即孙伏园。《鲁迅日记》一九二一年九月二日记:“上午得孙伏园信。”就是所谓“孙公有信来”了。但“已‘搁起’在浦镇十日矣”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孙伏园于该年七月三十日离北京往绍兴探视母病。八月十六日离绍兴北返。在南京换车时,应许钦文邀到浦镇稍事逗留。适逢长江发水,津浦铁路被冲毁中断。孙在浦镇滞留至九月二日始得乘车北上。此事经过,孙在《伏园游记》的第一集《南行杂记》中有详细记载。鲁迅在同年七月三十一日致周作人信中曾说:“孙公因家有电报来云母病,昨天回去了;据云多则半月便来北京。他虽云稿可以照常寄,但我想不如俟他来后再寄罢。”证明已知孙离京事。孙当时任北京《晨报》第七版附刊编辑。鲁迅故有此语。鲁迅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致周作人信中说:“闻孙公一星期内可来,系许羡苏说,不知何据也。”许羡苏是许钦文之妹,也许是她收到了乃兄的来信了吧。鲁迅同信又说:“《小说月报》八号尚未来,也不知上海出否,沪报自铁路断后,遂不至(最后者十四日)。”可见,当时津浦路中断是大家都已知道的。《小说月报》八号,指该刊第十二卷第八号,这年八月十日在上海出版,照正常情况此时应该收到的。《鲁迅日记》同年九月七日记:“下午孙伏园来。”自然是说明孙已返抵北京了。“柏拉图”的疑问鲁迅一九二一年九月十一日致周作人信的末一句是:“诚哉如柏拉图所言,‘不完全则宁无’也。”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他在什么地方说过“不完全则宁无”呢?原来这话不是那位古希腊柏拉图老先生说的,而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所作诗剧《勃兰特》中主人翁勃兰特说的。鲁迅在《热风·四十八》中写有如下两段话:社会上最迷信鬼神的人,尚且只能在赛会这一日抬一回神舆。不知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西哲”易卜生盖以为不能,以为不可。所以借了Brand的嘴说:“Allornothing!”“Brand”,即勃兰特,“Allornothing!”即“不完全则宁无!”鲁迅信中把Brand译成柏拉图了。“关于爱情定则的讨论”鲁迅一九二三年六月十二日致孙伏园信,全部谈的都是“《副镌》上关于爱情定则的讨论”的问题。《副镌》,指《晨报副镌》,亦即《晨报附刊》。当时孙伏园是这个副刊的主编,在稿件方面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关于爱情定则的讨论,是一九二三年六至八月间在这个副刊上展开的,先后在该刊发表的有关文章达三十余篇,在当时的知识界颇为轰动。事情的源起是一位陈姓女士断了和一位沈姓男士的爱情,另爱一位谭姓男士。一九二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晨报副镌》第一〇九号刊出张竞生作《爱情的定则与陈淑君女士事的研究》一文,就陈女士去沈就谭事,提出所谓“爱情定则”四条,一曰“有条件的”,二曰“是比较的”,三曰“可变迁的”,四曰“夫妻为朋友的一种”。张文发表后,引起争论,孙伏园遂在《副镌》中开辟专栏,以“爱情定则的讨论”为题,陆续发表有关文章。例如该年五月十八日《晨报副镌》第一二九号在《关于爱情定则的讨论(一)》栏中发表了署名梁国常作的文章,内云:“谭熙鸿为北京大学教授,既自身受过高等教育,又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师表,处在全国的一个模范领袖人物的地位,他的一举一动,对于世道人心都很有些影响,所以他受道德的制裁,应该比普通人严的几倍。”又如同年六月三日《晨报副镌》第一四五号《爱情定则的讨论(十七)》中发表了署名张畏民作的文章,内云:“谭君若承认张君的定则是对的,那末就应该完全限制陈女士的自由,千万不要叫她再和社会去交际!否则若再遇见一个条件比你优的,而变迁她的爱情,和你断绝朋友的关系,张君他还能抱定他的主见,替第三者再发表一篇议论,吃苦的就是你欲求如沈君之退步而不可得了,加点小心吧!”鲁迅在信中讽为“着想都非常有趣,令人看之茫茫然惘惘然”的所谓“教员就应该格外严办”,“主张爱情可以变迁,要小心你的老婆也会变心不爱你”之类,恐怕就是读梁、张两文后留下的印象。至于鲁迅信中开头所说“今天《副镌》上关于爱情定则的讨论只有不相干的两封信,莫非竟要依了钟孟公先生的‘忠告’,逐渐停止了么?”则是指该日《晨报副镌》上发表的署名陈锡畴和钟孟公的两封来信。前者主张持“中立态度”,“平心静气来讨论”,“不可来作武断的评判”,“记者既是第三者的地位,也不当表示倾向某方底意思”。钟孟公则攻击这次讨论“除了是为中国人没有讨论的资格的左证之外,毫无别的价值。”因此他“忠告”记者应定出限期,“至期截止”,以免“青年出丑”。鲁迅对钟的“忠告”显然是极不同意的。关于鲁迅“寄梁生为信”《鲁迅日记》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五日记:“寄梁生为信。”按,此信即现《鲁迅书信集》所收之第67信。不过不知为什么竟被误作“致傅筑夫、梁绳祎”二人的了。香港《七十年代》月刊一九七七年六月号影印刊出了这封信的手稿,同时发表了梁容若寄自美国的一篇文章,题为《从鲁迅先生读小说史》,记述了他收到鲁迅此信的经过。那么梁容若,即梁生为,也即梁绳祎。据梁文,他第一次访谒鲁迅是以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身份,奉系主任杨树达命往请鲁迅补填教员调查表事。但此次会见,《鲁迅日记》未载。《日记》初见梁名系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四日记:“傅筑夫、梁绳祎来,师范大学生,来论将收辑中国神话。”关于此事,梁文倒是谈到了。文云:“一次我和同学傅作揖去问关于神话的资料。因为我们正为中华书局编一个石印的全部注音的儿童周刊,想找古书上的神话,改写成儿童故事。先生高估我要上下古今作一部研究中国神话的书。告别之后,还写了一封长信来指示:(见文后书影)”。鲁迅此信是答复梁的来信的。《鲁迅日记》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记:“得梁生为信。”因此才有三月十五日的复信。梁信未见。估计是再次问及中国古代神话事,而且一定还涉及了“沈雁冰君之文”和“所评西洋人诸书”,因为鲁迅复信第一段便是:前承两兄过谈,甚快,后以琐事丛集,竟未一奉书,前日乃蒙专简,俱悉。关于中国神话,现在诚不可无一部书,沈雁冰君之文,但一看耳,未细阅,其中似亦有可参考者。所评西洋人诸书,殊可信。中国书多而难读,外人论古史或文艺,遂至今不见有好书也。惟沈君于古书盖未细检,故于康回触不周山故事,至于交臂失之。“沈雁冰君之文”,指沈雁冰作《中国神话研究》,载一九二五年一月《小说月报》第十六卷第一期。“所评”的“西洋人诸书”,指英人腾尼斯(N.B.Dennys)一八七六年出版的《中国民俗学》(《TheFolk-LoreofChina》)和英人威纳(E.T.ChalmersWerner)一九二二年出版的《中国神话和传说》(《MythsandLegendsofChina》)。沈雁冰指出前一书“内有一部分是论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材料倒很丰富,然可惜太杂,有些地方又太简。我不能恭维这部书。”对后一书,沈氏亦认为“最大的毛病就是材料庞杂得很。”“所以我们老实不客气的说,这四百多页厚册的《中国神话与传说》实在不能叫我们满意;因为他的材料太芜杂,议论太隔膜。”鲁迅认为沈评“可信”。但沈文谈及我国古代神话时,却又有这样一段话:“原始人又相信天是一块大青石板,盖在地上,故必有柱,于是他们乃说是女娲氏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在地的四角,作为撑天之柱。不过天何以忽然有破隙,劳女娲氏炼五色石来补,中国的古书上都没有说起。据我想来,中国本来应有一段神话讲天何以破裂,但现在竟失传了。”其实这样的一段神话,确是有的,也并未失传。在《列子·汤问》、《淮南子·天文训》、《博物志》、《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等书或文中,均有共工(即康回)怒触不周山,以致“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之类的记载。因此鲁迅信中才有“沈君于古书盖未细检,故于康回触不周山故事,至于交臂失之”的议论。鲁迅还对沈文认为神话不当杂入“现今杂说”一事,提出了不同看法。原信云:沈君评一外人之作,谓不当杂入现今杂说,而仆则以为此实一个问题,不能遽加论定。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的确尚有新神话发生。譬如“日”之神话,《山海经》中有之。但吾乡(绍兴)皆谓太阳之生日为三月十九日,此非小说,非童话,实亦神话,因众皆信之也,而起源则必甚迟,故自唐以迄现在之神话恐亦尚可结集,……沈君评的“外人”之作,即威纳的《中国神话和传说》。沈文云:“威纳先生的确是把中国凡言神怪的书都算作神话,并且依照那些书里说的是那一时代的事情就断定这些‘神话’是那一时代发生的,因此他说中国神话的创造直到西历九百年方才止歇。我想威纳先生大概不知道他所视为中国神话重要典籍的《封神演义》等书竟是元明人做的;否则,他将说中国大部——或竟全部的神话,是在西历六百年顷始由文学家从口头的采集为书本的了。”鲁迅的意见则是“现今杂说”未始不可成为“神话”。但,绍兴谓太阳生日为三月十九日,鲁迅根据什么断言此说“起源则必甚迟”呢?正好手头有一本署名观鱼著的《回忆鲁迅房族和社会环境35年间(1902—1936)的演变》。书中附录《绍兴的风俗习尚》有“朱天素”条,云:“俗传旧历三月十九日是朱天大帝的生日,妇女们都在这天燃香烛膜拜茹素,并有念佛宿山者,这一动作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因为清兵于1644年(甲申)入关,明思宗(崇祯)在这年三月十九日缢死煤山殉国。人民慑于清兵淫威不敢公然纪念,特假朱天大帝的名义以祀朱明。年深月久,以讹传讹,数典而忘其祖,甚有指为系太阳菩萨者,更是牛头不对马嘴了。”从崇祯吊死日,化为朱天大帝生日,朱天大帝又讹为太阳菩萨,明其所以,自然可以断言此说“起源则必甚迟”了,因为再早也不会早过旧历甲申年(1644)的三月十九日。“琴心”疑案的揭穿鲁迅在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致向培良信中说:“琴心”的疑案揭穿了,这人就是欧阳兰。以这样手段为自己辩护,实在可鄙;而且“听说雪纹的文章也是他做的”。想起孙伏园当日被红信封绿信纸迷昏,深信一定是“一个新起来的女作家”的事来,不觉发一大笑。鲁迅同年七月十二日致钱玄同信中提到欧阳兰,同月十六日致许广平信中提到“文艺”是“整个”的,同月二十日致钱玄同信中又提到“偷文如欧阳公”,以及S妹、“捏蚊聂文,即雪纹耳”,等等,都和“琴心”一案有关。同时期《两地书》中亦一再涉及。因此,把“琴心”疑案的经过弄清楚,看来还是有必要的。查《鲁迅日记》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六日记:“夜赴女师校同乐会。”事情即从这次同乐会引起。这次同乐会上演出了当时北京大学学生欧阳兰作的独幕剧《父亲的归来》。五天以后,即一月二十一日,《京报副刊》第四十三号上登出了署名许子所作的《<父亲的归来>和<父之回家>》一文,揭发欧阳兰的《父亲的归来》是抄袭日本作家菊池宽的《父的回家》而成。次日,即一月二十二日,《京报副刊》第四十四号上发表欧阳兰《关于<父亲的归来>》一文,进行辩解,同时又有一位署名琴心的女师校学生也撰文为他辩护。这是第一个回合。同年二月四日《京报·妇女周刊》第九期又发表欧阳兰诗作《寄S妹一篇——有翅的情爱》。四月十日《京报副刊》第一一四号刊出陈永森作《抄袭的能手》一文,揭发欧阳之诗系抄袭《创造季刊》第四期郭沫若译雪莱诗《欢乐的精灵》,指出两诗有“三分之二相同”。四天后,即四月十四日,《京报副刊》第一一八号,即同时刊出署名“雪纹女士”的《“细心”误用了!》和署名“琴心”的《又一个不平鸣》,为欧阳兰辩护。“文学是整块的”之类,即雪文中的话。同月十九日《京报副刊》第一二三号载欧阳兰作《我心里常常想》,当然也是为自己辩解的。这是又一个回合。鲁迅四月二十三日给向培良写信时,则是已经看到了当天《京报副刊》第一二七号上发表的甘人所作《希望自爱的青年勿学欧阳兰》一文。甘文说:“我知道雪纹女士在女师大读书,听说不长于撰文,凡署名雪纹的东西,大都是‘欧公’代笔。至于琴心女士呢,我也曾听说雪纹女士已经承认就是她自己的别号。”又说:“我们现在不问雪纹、琴心、欧阳兰,三个名字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我们只问这次三篇答辩的文字究竟是三个人做的呢?还是一个做的?我把这三篇东西看了几遍,决定他们是一个人的手笔。”因此,鲁迅信中认为“‘琴心’的疑案揭穿了”。至于鲁迅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日致钱玄同信中所说“《民众》误收之聂文”,则是指同年六月二十三日《京报·民众周刊》第二十五号刊出的署名聂文的《今后所望于民众者》一文。这是后话不提。《民众周刊》是《京报》附设之第二种周刊,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九日创刊,原名《民众文艺周报》,十六期起改名《民众文艺》,二十五期起改现名,出至四十七期停刊。关于《唐宋传奇集》的封面画鲁迅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七日致陶元庆信中说:已收到寄来信的(疑为“和”之误——引者)画,感谢之至。但这一幅我想留作另外的书面之用,因为《莽原》书小价廉,用两色版的面子是力所不及的。我想这一幅,用于讲中国事情的书上最合宜。《莽原》是鲁迅主编的刊物,初为周刊,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刊,作为北京《京报》附刊的一种,附《京报》发行。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至第三十二期停刊。后改半月刊,独立发行,第一期于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出版。同年八月鲁迅离京南下,由韦素园接编。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满两卷四十八期停刊。看此信,陶元庆寄来之画,大概是鲁迅约他为《莽原》半月刊作的封面画。可是鲁迅说要“留作另外的书面之用。”后来用了没有呢?用在哪本书上了呢?用了。我认为即《唐宋传奇集》的封面画。《唐宋传奇集》是一九二七年夏鲁迅在广州最后编成的,同年十二月和次年二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分上下两册出版。鲁迅在一九二七年九月十日写的“序例”中说:至陶元庆君所作书衣,则已贻我于年余之前者矣。时间显然正合。画用赭石和黑二色,也和鲁迅所谓要用“两色版”一致。《唐宋传奇集》自然更是“讲中国事情的书”。鲁迅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致陶元庆信中说:《唐宋传奇集》书面用之赭色样本,今日送来了。今并原样一同寄上。对否?希示复。这自然是将书面样本送请陶元庆作最后审订了。至于此画为什么“用于讲中国事情的书上最合宜”?请读者诸公找来《唐宋传奇集》一阅便知。缺的是哪一篇?鲁迅在一九三二年五月十四日致李小峰信中说:昨得函并版税后,即托店友持归《二心集》稿子一本,内尚阙末一篇,因本将刊载《十字街头》而未印,以致稿子尚未取归也。缺的是哪一篇呢?查《二心集》,末一篇是《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译文,并附记)》。但此文是鲁迅在一九三〇年一月十六日写了附记,载同年三月《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的。和一九三一年年底才创刊的《十字街头》有何相干?原来鲁迅所说的末一篇,乃指现《二心集》的倒第二篇《关于翻译的通信》。在这个题目下,收了署名J.K的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五日致鲁迅信,和鲁迅同月二十八日致J.K的回信。“本将刊载《十字街头》而未印”的,特指回信。按,J.K即瞿秋白笔名易嘉罗马字拼音的简写。J.K来信原连载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和二十五日出版的《十字街头》第一期及第二期,题为《论翻译》。《十字街头》是当时左联的机关刊物,鲁迅编辑,原为半月刊,第三期改旬刊。鲁迅给J.K的回信,大概是准备载在应于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五日出版的《十字街头》第四期上的。谁知该刊出至第三期就被国民党政府查禁了。不过这封重要回信,后来还是设法刊出来了,载一九三二年六月出版的《文学月报》第一卷第一号上,题亦为《论翻译》,但加了副标题:“答J.K论翻译”。关于删掉“和《爱经》”三字鲁迅一九三二年七月二日致李霁野信中,有如下的一句话:“和《爱经》”三字,已经删掉了。请看鲁迅一九二九年四月七日致韦素园信中的下面一段:上海去年嚷了一阵革命文学,由我看来,那些作品,其实都是小资产阶级观念的产物,有些则简直是军阀脑子。今年大约要改嚷恋爱文学了,已有《唯爱丛书》和《爱经》豫告出现,……原来鲁迅声明“已经删掉”的,就是这封信中的“和《爱经》”三字。经查阅,一九二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上海《申报》曾刊载《爱经》出版广告,内云“罗马沃维提乌思作,戴望舒译著,水沫书店刊行,四月二十五日出版”,其中并有“多情的男女青年当读”等语。次日同报又刊登《唯爱丛书》出版广告,云为“世界书店发行,唯爱社出版,已出二十种”。《唯爱丛书》自然是无聊之作,但《爱经》却是二千年前罗马大诗人的三卷长诗,一向被认为是西欧古典名著,鲁迅一时疏忽竟把两者相提并论,误作一路货色了。因此事隔三年,鲁迅还有把“和《爱经》”三字删掉之举。不过,为什么鲁迅偏要向李霁野作此说明呢?这就还要看一看鲁迅一九三二年六月五日致李霁野的一封信,信中说:雪峰先前对我说起,要编许多人的信件,每人几封,印成一本,向我要过前几年寄静农,辞绝取得诺贝尔奖金的信。但我信皆无底稿,故答以可问静农自取。孔君之说,想由此而来也。我信多琐事,实无公开价值,但雪峰如确要,我想即由兄择内容关系较大者数封寄之可也。由此可知,冯雪峰当时打算编一本大概是名人或作家书信集之类,向鲁迅索取致台静农等人的信件,鲁迅便委托了李霁野。李霁野自然遵嘱照办。因此鲁迅一九三二年七月二日致李霁野信中便有了“信的抄本,是今天收到的”,“其时刚刚遇见雪峰,便交与他了,自己也不及细看,让他去选择罢”等语。看来李霁野来信中,大概还提出了一些建议请鲁迅考虑的,删掉“和《爱经》”三字,应该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冯雪峰打算编的这本书信集并未编成。倒是又三年后,孔另境编了一本《当代文人尺牍抄》,鲁迅为之作了序,后改题《现代作家书简》于一九三六年五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关于别德内依的《НекогдПлюнуть!》鲁迅一九三三年二月九日致曹靖华信中说:前回曾发一信(忘记月日),托兄再买别德纳依诗(骂托罗茨基的)之有图者一本,又《文学家像》第一本(第二本我已有)一本,未知已收到否,能得否?按,“前面曾发”的那“一信”,现亦存,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致曹靖华信。鲁迅在那封信中说:Д.Бедный的《НекогдаПлюнуть!》已由它兄译出登《文学月报》上,原想另出单行本,加上插图,而原书被光华书局失掉(我疑心是故意没收的),所以我想兄再觅一本,有插图的,即行寄下,以便应用。这两封信中说的,都是苏联作家别德内依(ДемьянБедный,1883—1945)所作长诗《没工夫唾骂》。此诗当时曾由瞿秋白译出,署名向茹,载一九三二年十月《文学月报》第一卷第三期,鲁迅信中的“它兄”,即指瞿。但后来曹靖华是否又购得该诗插图本寄给鲁迅了呢?现存鲁迅书信中,未见下文。鲁迅和萧伯纳的会见鲁迅一九三三年三月一日致台静农信中说:萧在上海时,我同吃了半餐饭,彼此讲了一句话,并照了一张相,蔡先生也在内,此片现已去添印,成后当寄上也。这里提到的“萧”,自然是指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当时他来远东游历,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七日到达上海。当天宋庆龄设午宴招待,鲁迅亦出席。关于此事,《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七日是这样记的:午后汽车赍蔡先生信来,即乘车赴宋庆龄夫人宅午餐,同席为萧伯纳、斯沫特列女士、杨杏佛、林语堂、蔡先生、孙夫人共七人,饭毕,照相二枚。同萧、蔡、林、杨往笔社,约二十分后复回孙宅。……傍晚归。蔡先生,指蔡元培,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和孙夫人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当时也是盟员之一。斯沫特列,即史沫特莱,当时她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身份在华,参加中国进步文化活动。作为日记,对这次会见的记载自然是简略的。一周之后,鲁迅为日本东京《改造》杂志用日文写了一篇《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后由许霞译出,载一九三三年五月《现代》第三卷第一期,后又收入《南腔北调集》,记载得就详细多了。例如文中提到他到达孙夫人寓所时,“一走进客厅隔壁的一间小小的屋子里,萧就坐在圆桌的上首,和别的五个人在吃饭”,“午餐象是吃了一半了”。这就可作为信中所谓“我同吃了半餐饭”的注脚。不过文中说“午餐一完,照了三张相。”却和信中说“照了一张相”,日记中说“照相二枚”,都不一样的。查文物出版社印行的《鲁迅》相片集,里面的确收了此日所照的相片三张,一张是鲁迅和萧伯纳、宋庆龄、蔡元培、斯沫特莱的五人合照。另两张则是和萧、蔡一起的三人合照。那么,文章所说是对的了。现在要弄清的是,信中说:“彼此讲了一句话”是怎么回事。日记中当然不会记的。《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中,也未记,不但未记,反而说:“我对于萧,什么都没有问;萧对于我,也什么都没有问。”幸而一九三三年三月一日《论语》半月刊第十二期登载了镜涵的一篇《萧伯纳过沪谈话记》,提供了材料。《谈话记》中提到鲁、萧会见时,萧伯纳曾对鲁迅说:“他们称你为中国的高尔基,但是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答:“我更老时,将来还会更漂亮。”如果镜涵文中所记无误,这恐怕就是鲁迅信中所谓“彼此讲了一句话”的极宝贵的孤证了吧!《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和《中国人气质》鲁迅一九三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致陶亢德信中,提到一本《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说是“还是在北京时买得,看过就抛在家里,无从查考,所以出版所也不能答复了,恐怕在日本也未必有得买。”又提到一本“斯密司之《中国人气质》”,说是四十年前,此书日本已有译本。关于这两本书,鲁迅在《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是都曾谈及的。在“七月二日”记中鲁迅写道:午后,在前门外买药后,绕到东单牌楼的东亚公司闲看。这虽然不过是带便贩卖一点日本书,可是关于研究中国的就已经很不少。因为或种限制,只买了一本安冈秀夫所作的《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就走了,是薄薄的一本书,用大红深黄作装饰的,价一元二角。按,此书是日本东京聚芳阁一九二六年四月出版的,作者安冈秀夫就是鲁迅信中说的那位有“支那通”之名,“实则浮浅”的后藤朝太郎。不过此书并非七月二日购得,当时买的也不是仅此一本,如文中所说。查《鲁迅日记》一九二六年七月二日无购书记载。但该年六月二十六日日记却记着:“往东亚公司,买《猿の群カ)ら共和国まご》一本,《小说から见たろ支那の民族性》一本,共泉三元八角。”这后者自然是《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无疑。鲁迅在《马上支日记》中介绍了该书目录后,接着说道:他(指安冈秀夫——引者)似乎很相信Smith的ChineseCharacteristics,常常引为典据。这书在他们,二十年前就有译本,叫作《支那人气质》;但是支那人的我们却不大有人留心它。按,“Smith的ChineseCharacteristics”,即美国斯密司(A.H.-Smith,1845—1932)的《中国人气质》,日译本题《支那人气质》,日译者涩江保,一八九六年日本东京博文馆出版。鲁迅信中说“此书四十年前,他们已有译本”,是不错的。围绕“焚草之变”的几封通信鲁迅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日致曹聚仁信中说:我要奉托一件事——《大业拾遗记》云,“宇文化及将谋乱,因请放官奴,分直上下,诏许之,是有焚草之变。”炀帝遇弑事何以称“焚草之变”?是否有错字?手头无书,一点法子也没有。先生如有《隋书》之类,希一查见示为感。《鲁迅日记》同日记:“午后寄曹聚仁信。”自然就是此信。曹聚仁的复信来得极快。《鲁迅日记》十一月十三日记:“得曹聚仁信。”次日又记:“复曹聚仁信。”鲁迅的复信其实是收曹聚仁信的当天夜里写的。此信现存。内云:顷得惠书,并录示《宇文化及传》,“焚草”之义已懂,感谢之至。《宇文化及传》见《隋书》卷八十五,为列传第五十。但鲁迅急于要这个材料做什么呢?原来这是为了答复增田涉的问题。增田涉,日人,鲁迅的一位忘年朋友。一九三一年,他曾来上海从鲁迅学《中国小说史略》。据《鲁迅日记》,增田涉初访鲁迅是一九三一年四月的事。同年七月十七日记:“下午为增田君讲《中国小说史略》毕。”同年十二月十一日记:“增田涉君明日归国,于夜来别。”增田涉回国后,一直和鲁迅保持书信往来。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日鲁迅有致增田涉信,内云:“《小说史略》如难以出版,就算了罢,如何?此书已旧,日本当前似亦并不需要这种书。”看来至迟此时增田已有翻译《中国小说史略》在日本出版的打算,并正式征求鲁迅的意见了。大概增田随即开始了翻译工作。因为此后一段时间内鲁迅曾多次回信答复增田所提关于此书的问题。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三日鲁迅署名洛文致增田涉信中说:十月二十四日信已收到,因手头没有《隋书》,“焚草之变”不能确说。借书查明后,今天才将答复寄出,谅可与此信同时到达。这其实也是答复关于《中国小说史略》的问题。《史略》第十一篇《宋之志怪及传奇文》中有如下一段:不知何人作者有《大业拾遗记》二卷,题唐颜师古撰,亦名《隋遗录》。跋言会昌年间得于上元瓦棺寺阁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移动河北公司校园实习生招聘44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电力贵州工程限公司招聘667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广核集团联合培养招聘(黑龙江)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校园招聘10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中铁华南区域总部(中铁南方)毕业生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福建宁德霞浦县事业单位招考紧缺急需人才20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事业单位考试笔试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安徽黄山市黟县事业单位招聘3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四川遂宁市安居区部分事业单位考试招聘29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聘2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临时操作平台施工方案(33页)
- 墩柱施工操作平台相关计算
-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ppt课件
- 35kv及以下架空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 导光管采光施工工法
- 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解读
- 配电工程竣工资料
- Y-△降压启动控制线路ppt课件
- 急危重患者的手术护理.ppt
- 一次风机动叶调节装置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
- 新提拔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和家庭财产申报备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