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c88dffa41f9bfd3d28e955732bcd4fb/0c88dffa41f9bfd3d28e955732bcd4fb1.gif)
![重庆市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c88dffa41f9bfd3d28e955732bcd4fb/0c88dffa41f9bfd3d28e955732bcd4fb2.gif)
![重庆市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c88dffa41f9bfd3d28e955732bcd4fb/0c88dffa41f9bfd3d28e955732bcd4fb3.gif)
![重庆市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c88dffa41f9bfd3d28e955732bcd4fb/0c88dffa41f9bfd3d28e955732bcd4fb4.gif)
![重庆市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c88dffa41f9bfd3d28e955732bcd4fb/0c88dffa41f9bfd3d28e955732bcd4f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2025级高二上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材料二: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B.“东坡范式”作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进程,影响深远。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B.苏轼和欧阳修的词分别表现出“适”与“闲”的境界,其中有词人主观审美偏好的因素,但也体现了他们追求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努力。C.苏轼认为,词应该像诗一样承载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D.苏轼用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不仅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实际上也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其历史性贡献不容忽视。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3分)()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C.到而今、鱼雁沈沈无信,天涯常是泪滴。D.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4.请简要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这首词如何体现了宋词的雅化。(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贡献[苏联]施·波列沃依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啊—啊—啊—”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在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持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地说:“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B.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C.“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D.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B.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C.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D.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8.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9.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6分)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节选自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文本二: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于多士。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节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见善A称之如恐B不及C见不善D斥之如恐E不尽F见义G勇于敢为H而不顾其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铭,一种文体。文中指“墓志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以表达颂扬追思之情。B.姑,旧时可指妻称夫的母亲,后来又指父亲或者丈夫的姐妹。文中指前者。C.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朝时仍为最高学府。D.冠,文中指男子十八岁举行成人礼以表示成年。与《论语》中“冠者五六人”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选取妻子王弗在世时的几则生活小事,突出了她贤敏睿智的性格特点。B.材料一中作者于记事中寄托情思,感情深挚,“呜呼哀哉”表达了失去爱妻的悲痛之情。C.材料二叙写苏轼被赦北归,饱受奔波之苦,因病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兄长去世的痛惜之情。D.材料二中欧阳修看了苏轼的《论刑赏》之后,又惊又喜,当即在众多士子中取他为第一。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4分)(2)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4分)14.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材料一第三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的这种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本题共2小题,9分)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①此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张署到临武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功曹:官名。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B.颔联写景,给冷落的景象点缀了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春天的生气。C.尾联“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D.诗人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读来为之感动,形成了这首诗晓畅直白的特点。16.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正好说明这个道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3)《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 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② ,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 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D.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亚运赛事正酣,中秋佳节共度,①,尽显“中国式浪漫”。通过亚运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呈现在世界面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文盛会、江南情致,②,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窗。特别是开幕式上,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一抹丹青”将时光拉回千年前……“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中国元素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文化是岁月的陈酿、时间的沉淀,不仅关乎过去,③。可以说,透过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看见中国的时代风采,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精神风貌。杭州亚运会如同一座桥,不仅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更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映入大众视野。杭州亚运会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架起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沟通的桥梁,为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舞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奔驰和宝马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前者诞生于1886年,后者始于1916年。长期以来,两者既互相竞争,又彼此尊重,不断超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2016年3月,宝马诞生100周年,奔驰公司发布祝贺海报,写道:“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好孤独。”常言道,商道亦人道。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2025级高二上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材料二: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B.“东坡范式”作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进程,影响深远。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答案为:D【解析】就文中材料而言,并非李侗以“光风霁月”来形容黄庭坚的人格气象,而是黄庭坚以此形容周敦颐之人品。同时,文中并未提及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故D选项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B.苏轼和欧阳修的词分别表现出“适”与“闲”的境界,其中有词人主观审美偏好的因素,但也体现了他们追求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努力。C.苏轼认为,词应该像诗一样承载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D.苏轼用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不仅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实际上也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其历史性贡献不容忽视。B【解析】A项,逻辑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提到:“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据此,词的表达功能的拓展只是与个人当时的际遇有关,并非是词人在困境下进行人生思考的充分的前提条件。最后两句间的逻辑不成立。手法的改变跟词是否突破音乐束缚没有逻辑关联。D项,根据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可知,词的雅化在北宋只是有了较高的完成度,不能理解为已然状态,另可依据材料二末段“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句,亦可作出推断。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3分)()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C.到而今、鱼雁沈沈无信,天涯常是泪滴。D.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答案为:C【解析】依据材料二内容,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由此可知,要判断是否符合“诗人之雄”的特质,首先要看是否“言志”,同时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其“志”应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A项出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征人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这体现了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B项出自姜夔的《扬州慢》,两句话展现了曾经繁华的扬州在战火之后的萧条与荒芜,内蕴着对金人入侵的控诉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C项出自周邦彦《瑞鹤仙》,虽亦抒情言志,但此情志只是指闺妇愁思,“鱼雁”传书常用于夫妻之间,而“天涯”又指向彼此天各一方,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其情志并非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故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D项出自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北宋王朝边关告急,而自己却无路请缨——这里的“不请”是“不能请”之意——不能为国御敌,生擒西夏酋帅,就连随身的宝剑也在秋风中发出愤怒的吼声。刻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与悲愤。
4.请简要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本文为总分总论证结构。(1分)①开头提出核心议题“宋词雅化”,强调宋代士人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1分)②接着分别从宋代三个典型文人的创作实践来论证人格精神对于宋词雅化的推动作用;(1分)③最后总结,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1分)(答出总体论证结构特征“总分总”给1分,概括出三个部分的要点各给1分)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这首词如何体现了宋词的雅化。(6分)①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对偶等手法表现赤壁之景。夸张写景,雄奇壮阔;用英雄之典,典雅豪放。同时,如“乱石穿空”与“惊涛拍岸”,结构相同,意义相关,与律诗中严格对仗的诗句没有区别。(结合诗句内容任选一例列举即可,不必求全)②创作心理的雅化:此词创作出于词人胸有建功立业壮志而不得的心理。③创作内容的雅化:雄奇的赤壁风光,豪壮的英雄事迹,一尊还酹江月的人生哲思,让词内容一改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绮艳之风。(答出一点2分,其中雅化角度即观点1分,结合材料内容分析1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贡献[苏联]施·波列沃依过了一些时候,河两岸已竖起了耸入蓝天的、像镂空了一样的巨大铁架子,架设在两岸铁架子上的电线,在湍急的河流上空微微下垂。在预定输电的前一天,检查员发现在河中心上空的某一相电线上有一个断头。这是一个可怕的发现。只有一个办法:找一个人,不是一般的人,而要找一个高手,让他顺着悬在河面上空一百多米高的电线,爬到断头的地方,安上接线套管。这样的活儿,电网建设公司的安装工人中谁也没有干过。过去在前线打仗时,遇有危险而艰巨的任务,往往派志愿者去执行,现在工程师也这样做,他把优秀的安装工人集合在一起,问他们之中谁志愿去完成这项艰巨而危险的工作。谁都没有说话。彼得·西尼津也在场。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他突然想起扎哈雷奇那天夜里对他说过的话,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这个想法在他头脑里闪了一下,他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就走到工程师身边,急忙说:“我爬上去。”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我爬上去,我去安装套管!”彼得·西尼津背着工具袋,敏捷地向铁架子顶上攀登,从下边向上看,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碰到铁架子上,被碰成一块一块的;这时,彼得的同伴们都焦急不安地注视着他。他们看见彼得变得越来越小。他的脸已经看不清了。只有他的身影在匆匆掠过的污浊的浮云中,时隐时现。“还刮风,真可恶!”在场观察的高空作业工人中有人这样说道。“又潮湿……电线现在很滑,”另一个人补充说。“别说话!”扎哈雷奇像呻吟似地哼了一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远处小小的身影。彼得·西尼津到了断线的地方。开头,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这里没有可用来支撑手脚的坚实的东西。他将要在上面爬的钢索,摆动得很厉害,好像要从他身体底下滑走一样。胸口产生了一股冷气,心里直发怵,这股冷气很快使全身肌肉变得僵硬起来。手脚失去了平时的弹性,变得不听使唤了。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爬到断线处,装上接线套管。彼得·西尼津在无底深渊的上空慢慢地晃悠着。他在给电线安套管。这活儿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摇晃不定的电线上做这件事可不简单!而且还有风,一会儿停,一会儿又出其不意地刮起来,仿佛原来藏了起来,然后悄悄地向你扑过来,竭力想要把你推下去似的。“不行,你想捣乱,没有用!”彼得咬着牙说,两只手不停地工作着……不久,一切都弄好了。可以往回爬了。但在身边,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个高空作业工人立刻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高得可怕,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他的头立刻晕了起来。双手失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他紧紧地抓住电线,而且开始令人讨厌地颤抖起来。一切仿佛都变得模糊不清。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啊—啊—啊—”这一声意思不十分清楚的叫喊,同时从躺在船尾朝上看的工长嘴里,从工程师嘴里,从在岸上观看同伴干活的安装工人嘴里,从这一时刻看到彼得·西尼津的所有人的嘴里迸发出来。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但是过了一会儿,看到他挂在固定在电线上的安全带上了。工程师由于着急咬破了嘴唇,血慢慢地沿下巴须往下流。工长又把两手放在嘴边,扯开嗓门,使劲地喊道:“彼得,彼得!别摇晃……静静地挂着……休息一下。彼得,休息一下,留着劲儿!听见吗?留着劲儿!”然而彼得·西尼津什么也没有听见。他恢复常态后,喘了口气,发现是链子和安全带救了他,可是能支持很久吗?他知道他不会掉进河里。这立刻使他有可能很好地考虑一下处境。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但是怎么办呢?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一定会放下来的!瞧,现在已有人爬到铁架子上去了,工作量很大,主要问题在于,不能很快地重新架好电线,这个工作需要几个星期。怎么办,怎么办才好呢?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这可太好了。他头朝下挂着,又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电线不需要放下来了。他用双手抓住救了他性命的链子往上拔,够着了电线。一纵身,他重新又到了电线上。在下面注视着他的人,发现他这次很快就爬到了铁架子,都感到很惊奇。而他正好相反,感到慢得折磨人,每挪动一下,他都当作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彼得累了。有时仿佛是在机械地移动着,但是在前进,刚才经受住了严重考验的意志和信心正确无误地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手终于接触到了铁架子。由于疲乏而被抑制的全部感情,更猛烈地爆发出来。喜悦撑破了胸膛,心里似乎感到憋得慌。这不仅是得救的喜悦,不,这喜悦要大得多。彼得·西尼津回到地面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夸他,祝贺他,而他却只用沙哑的嗓音费劲地说:“想喝点水,行吗?水要清凉清凉的,给我喝点!”(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以彼得高空抢修电线接头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内容紧凑,扣人心弦,深深吸引了读者。B.文中“如果他这样挂着,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C.“喜悦撑破了胸膛”,喜悦包括两重内涵,有得救的狂喜,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D.彼得算不上英雄,只是遇到险情时,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因为人们认为他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错,人们就会把电线放下来,是因为他这样挂着,处于危险境地,人们想救他。C.“更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的喜悦”错,此时他还没有被众人簇拥成为英雄,“喜悦撑破了胸膛”主要是摆脱了危险、得救的喜悦。D.“善于把握机会、爱表现自己并战胜自我的机会主义者”错,虽然彼得最初有表现自己的冲动,但抢险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称得上英雄。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贡献”为标题,点明了彼得抢险的意义重大,简明扼要揭示了文章主题,暗含了对主人公敬业精神的高度评价。B.小说描写了电网架设工地的蓝天、水气、浮云等优美的环境特点,与后文刮起的大风形成对比,为抢险的艰难做铺垫。C.为体现彼得高空作业的难度,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对地面观察人员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D.小说结尾举重若轻,以彼得要水喝作结,与众人对他的祝贺、夸奖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优美的环境特点”“对比”错,原文“春天水气很重的浮云”“污浊的浮云”表现的是恶劣的环境,与刮起的大风共同渲染了环境气氛,烘托现场的紧张气氛。8.文中画线部分写到了“风”,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①因为有风,彼得失去平衡,从支撑点上掉下来,使故事情节突转、推向高潮;②写风“发出呜呜的声音”“可怕”,生动再现彼得面临的险境,营造紧张气氛,凸显“贡献”不易的主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情节上,“风吹得电线和钢索来回直晃”“感到被风吹动的电线很不稳当,感到风的力量非常凶狠”描写风吹电线和钢索,又描写彼得在风中的感受,正是因为有狂风肆虐,彼得才会时刻面临掉下来的危险,下文才有“彼得慢慢地失去了平衡,抽搐似地一扬手,就从摇摆不定的支撑点上朝灰蒙蒙的、微波荡漾的无底深渊往下落……”,彼得从电线上掉了下来,是风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人物塑造和主旨效果上,“发出呜呜的声音”描写风的呜呜声,一方面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气氛,另一方面,越是紧张危险,越能够表现彼得抢修任务的艰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艰难,从而更好的塑造形象,使人物在困难中完成从普通劳动者到英雄的蜕变。风的描写突出了“贡献”不易的主题。9.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性格是在人的内动力和外环境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彼得内心成长的过程。(6分)①面对艰巨的任务,彼得主动请缨、有急切表现自己的冲动;②面对高空的大风、湿滑的电线和钢索,彼得心里恐慌,但不断给自己打气,坚定完成任务的决心、体现了他坚定与勇敢;③从电线掉下,悬挂空中,为不耽误工期,彼得以集体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克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他清醒冷静,完成了从普通劳动者到英雄的蜕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当工程师问谁志愿去修理时……当时工长说,人不管干哪一行,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时刻……急忙说……然后唯恐别人把这一任务抢去似的向其余的安装工人看了一眼,为了争这个冒险的权利又加了一句……”,当抢修电线的艰巨任务摆在面前,彼得主动请缨,有急于表现自己的冲动;“当他爬上嗡嗡作响的、被风吹得有点颤动的铁架子顶端,看到伸展在他面前的电线和钢索,他吓得腿都哆嗦了”“怎么办?爬回去?……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向前,只能向前!……他的思想、意志、精力等,全都集中在实现一个坚定不移的决心上”,彼得在攀爬的过程中有过动摇、恐惧,但最终他战胜了自己,坚定地前行,体现了他的坚定与勇敢;“不可能没有出路!不管链子多么结实,总不能这样在河上空挂着!要知道他已爬到断线处,安上了套管,故障排除了,可以送电了”“这些想法使他彻底清醒过来”“现在他不再受风的玩弄了。他可以自觉地指挥自己的行动了”“现在他甚至不害怕了,他有了信心”,在彼得从电线上掉下来,悬挂空中,挂在安全带上的时候,他变得冷静而清醒,终于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任务,彼得也完成了从普通人到英雄的蜕变。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节选自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文本二: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于多士。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节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见善A称之如恐B不及C见不善D斥之如恐E不尽F见义G勇于敢为H而不顾其害CFH译文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铭,一种文体。文中指“墓志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以表达颂扬追思之情。B.姑,旧时可指妻称夫的母亲,后来又指父亲或者丈夫的姐妹。文中指前者。C.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朝时仍为最高学府。D.冠,文中指男子十八岁举行成人礼以表示成年。与《论语》中“冠者五六人”意义相同。D.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选取妻子王弗在世时的几则生活小事,突出了她贤敏睿智的性格特点。B.材料一中作者于记事中寄托情思,感情深挚,“呜呼哀哉”表达了失去爱妻的悲痛之情。C.材料二叙写苏轼被赦北归,饱受奔波之苦,因病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兄长去世的痛惜之情。D.材料二中欧阳修看了苏轼的《论刑赏》之后,又惊又喜,当即在众多士子中取他为第一。D.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4分)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哭泣,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子瞻),(子瞻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都叹息流泪。(每句1分)(2)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4分)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考试,疾,定语后置,有以)14.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材料一第三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的这种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①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②提醒苏轼远离阿谀奉承之人。③帮助苏轼辨别出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文言文翻译:文本一:治平二年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河北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城洛阳病故。六月甲午将灵枢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我们育有一子苏迈。她还未出嫁前,侍奉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的父母,都因为端庄矜持家教甚好而有很好的名声。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坐在我的旁边,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别的书,她都能够大略知道,由此我才发现她端庄矜持之外,还聪敏娴静。她陪同我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嘱咐我:“你距离亲人遥远,在这办事一定要小心谨慎。”每天都把先父用来告诫我的话讲给我听。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她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何必跟这种人敷衍闲费工夫!”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的人来跟我套近乎,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恐怕是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么快就和你交上朋友了,背弃你也是很快的。”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证实了。她刚去世时,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我。我遵奉父亲的遗嘱把她安葬在我们家的墓地中。我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你走之后,我身边永远也没有可以依傍的亲人了。你虽然去世了,但你能够与我的母亲葬在一起,仍然做她的媳妇,没有什么遗憾了吧!悲哀啊!文本二:家兄子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一起在集市上相聚哭泣,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子瞻),(子瞻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本题共2小题,9分)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①此诗是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张署到临武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功曹:官名。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B.颔联写景,给冷落的景象点缀了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春天的生气。C.尾联“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D.诗人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读来为之感动,形成了这首诗晓畅直白的特点。D.“晓畅直白”错,诗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16.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①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颔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②色彩浓淡相宜。既有淡墨勾勒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③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了此处环境的幽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正好说明这个道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3)《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暴霜露,斩荆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 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② ,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 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独一无二②相形见绌③坚不可摧(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史沫特莱在此处是突出长征的独特性,将它与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等著名事件相比较,指出这些事件无法和长征相比,故可以填入“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第二空,从后文“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可以推知,列举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为了突出长征的伟大,那么,由此可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虽然是历史上一件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但它与长征比起来就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可以用“相形见绌”。“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第三空,通过前文“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可知,通过检验,证明苦难、曲折、死亡,是无法摧毁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所以可以填入“坚不可摧”。“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①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②句式整齐,简短有力,增强语势。(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的运用,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句中将长征说成“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属于比喻中的暗喻。将长征比喻为宣言书等,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同时,这句话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同一语素“长征是……”构成排比句式,“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通过排比修辞的运用,可以让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连绵,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加强了表达的强度,强调内容、加重了感情,突出了长征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巨大作用。20.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宝宝生长发育》课件
- 《icu患者镇静》课件
- 《酒类包装设计》课件
- 《劳务经营部总结》课件
- 商务考试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 实验动物练习试卷附答案
- 助理企业培训师练习测试题附答案
- 《阻抗人格心理学》课件
- 《张氏帅府》课件
- 《高数》数列极限课件
- 2025年度化妆品电商平台流量互换销售合作合同
- 学习解读2025年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课件
- 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的质量、进度、保密等保证措施
- 县城屠宰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25学年六年级数学寒假作业《每日一练》
- 2025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8章-第3节 圆的方程【课件】
- DB3301T 1088-2018 杭州龙井茶栽培技术规范
- 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环保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工程机械租赁服务方案及保障措施 (二)
- 保障性住房补贴委托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