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二号错患者病因机制的研究_第1页
骨性二号错患者病因机制的研究_第2页
骨性二号错患者病因机制的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性二号错患者病因机制的研究

骨性假牙是临床上常见的假牙类型。根据anb角大于5的诊断,这种错误的诊断通常是基于角大于5。但是在很多病例中,尽管都是ANB角大于5°的骨性Ⅱ类错,却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骨性机制,如有些病例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机制是由于上颌前突造成的,而有些则是由于下颌后缩造成的,这种不同的机制直接影响着病例的矫治设计,因此深入地研究骨性Ⅱ类错的不同机制,对于这种错的矫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目的,从上、下颌骨矢状结构特性的角度,研究导致骨性Ⅱ类错的不同机制。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的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3~2005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错患者300例,对其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以ANB>5°为纳入标准,从中选出骨性二类错患者56例。年龄11.5~21.5岁,平均16.5岁。病例选择的其他纳入标准如下:1)上下牙列无牙齿缺失。2)以前未接受过正畸治疗;3)无唇腭裂、颌骨外伤、颌骨手术等严重影响颌骨发育的病史。1.2下颌前突、下颌正常组sna将每个患者治疗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输入计算机,由同一测量操作者用Photoshop7.0.1软件进行绘图,然后以“电子测量尺”软件分别测量SNA、SNB角,将测量结果分别与临床正常值比较,将SNA高于正常值范围(SNA>86°)的判定为上颌前突,将SNB低于正常值范围(SNB<76°)的判定为下颌后缩,SNA、SNB在正常范围(78°<SNA<86°;6°<SNB<84°)判定为上下颌骨矢状位置正常。按照这种判定方法,分别将这56例二类骨性错患者进行如下分组:上颌前突、下颌正常组(SNA>86°;76°<SNB<84°)上颌正常、下颌后缩组(78°<SNA<86°;SNB<76°)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组(SNA>86°;SNB<76°)上、下颌都后缩组(SNA<78°;SNB<76°)上、下颌都前突组(SNA>86°;SNB>84°)上、下颌相对异常组(SNA、SNB角都在正常范围,即78°<SNA<86°;76°<SNB<84°,由于上、下颌位置的相对异常造成了骨性二类错牙合)计算各组中病例的例数,及各组病例分别占总研究样本的百分比,以分析我国二类骨性错患者究竟是以上颌前突为主、还是以下颌后缩为主,通过计算上颌前突和下颌后缩两种机制的百分比的95%可信区间的方法分析这种主导性趋势的显著性。2存在上颌后缩机制的病例数表1为56例下颌后缩患者在各研究分组中所占的例数及其分布比例。表2为56例患者的上颌前突与下颌后缩两种机制存在情况的比较分析表,以SNA角度为评价指标,将SNA角大于86°的病例视为存在上颌前突机制,以SNB角度为评价指标,将SNB角小于76°的病例视为存在下颌后缩机制,分别计算存在这两种机制的病例数,并计算其所占百分比及95%可信区间,结果如表2所示。3讨论与分析3.15骨性类错患者是以下颌后缩为中心的主要机制由表1所示的56例骨性二类错患者中上、下颌骨矢状骨性结构机制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们研究中的骨性二类错患者主要的病因机制为下颌后缩,其中上颌正常、下颌后缩的患者占了研究样本的绝大多数(53.57%),而且尚有较多的患者(占14.29%)属于上、下颌都有后缩的情况,这样下颌后缩患者在所研究的骨性二类错患者中占近70%的比例,具有绝对的优势。而相比之下,有上颌前突机制的患者仅占约7%,这之中包括上颌前突、下颌正常的患者,也包括上、下颌都有前突的患者,提示上颌前突机制在我们所研究的骨性二类错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小于下颌后缩机制所占的比例。从表2中上颌前突机制与下颌后缩机制百分比的95%可信区间上可以看出这两者的可信区间无重叠,说明这两种机制的差异性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骨性二类错患者是以下颌后缩为主要机制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还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占25%)具有上颌相对前突或下颌相对后缩机制,即这部分患者从上、下颌骨本身的矢状结构位置看,上、下颌骨都在正常位置,但是相对的位置异常造成了ANB角增大,形成骨性二类错。这也是一种主要的病因机制,且优势性仅次于下颌后缩机制。3.22例骨性错误患者的康复策略3.2.1下颌前突的治疗本研究中发现上颌突度正常、下颌后缩是我国人群骨性二类错存在的主要病因机制,这与一些资料中报道的国外人种骨性二类错患者以上颌前突为主要机制不同。所以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不能象外国资料上常见的以抑制上颌的生长发育为主,而是应抓住生长发育时机,早期治疗,使下颌向前生长是其治疗成功的关键。但是作者在临床工作中感觉,对于骨性二类错患者的早期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已经被较为广泛地接受和推广使用,而对其下颌前移早期矫治还尚未引起重视。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还是应该注重对这类患者的早期下颌前移矫治。3.2.2根本原因与下颌后缩面型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对恒牙早期的骨性二类错患者,仍可尝试使用功能矫治器使下颌向前,而对于生长发育期已结束的患者,就很难利用矫形力来达到使下颌向前生长的治疗目标,只能靠牙齿代偿的方式来掩饰骨性的不调。我们研究中显示这类患者是以下颌后缩为主要机制的,上颌的矢状位置往往还是正常的,因此从代偿这种骨性机制的角度来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下颌不拔牙的矫治方案,相对于那种双颌拔牙的矫治方案要更具备这种代偿机制。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也发现,如果对这种存在下颌后缩机制的骨性二类错患者采用双颌拔牙(一般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往往会造成结束后前牙区仍为深覆盖、后牙区仍为远中磨牙关系的情况,这之中固然有支抗控制不充分的情况,但也不可否认对这种机制的患者采用这种治疗方案会造成支抗需要量大、上前牙腭向控根内收需要量大的问题。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选择适宜的病例(一般为下颌拥挤量和下切牙前倾度较轻的病例)对下颌后缩机制造成的骨性二类错牙合患者采用单颌拔牙(一般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矫治方法,感觉相对于上面那种双颌拔牙的矫治方法能取得矫治时间短、前牙区覆牙合、覆盖关系容易控制的特点,而且矫治后能较好地改善下颌后缩面型。从我们本研究发现的我国骨性二类错患者以下颌后缩为主要机制的情况看,这种单颌拔牙的矫治方法是值得重视与推广的价值。3.3骨性类错的判定我们在本研究中,以SNA角高于临床正常值范围、SNB角低于临床正常值范围为标准,研究骨性二类错中存在的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机制情况,这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普遍应用的方法,但是我们研究中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约占25.0%)单从数值上来看,上、下颌骨的矢状位置都属于正常状态,只是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造成了ANB角增大的骨性二类错对于这种上、下颌骨位置异常造成的二类错如何判定,究竟是上颌前突还是下颌后缩、还是两种机制兼而有之,是一个难题,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有这种明确的判定依据,本研究由于方法的限制对这个问题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然而,这种问题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