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司法认定_第1页
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司法认定_第2页
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司法认定_第3页
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司法认定_第4页
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司法认定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司法认定

一、理解“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一)占有的积极权能在民法和刑法的语境中,“财产”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民法语境里,占有是现代物权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占有和占有权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占有权能是所有权的一项积极权能,它是指所有人对于标的物为管领的事实。通说认为,占有指占有人对于物的事实上的控制和支配。刑法上的占有,是指对财物事实上支配、管理的状态。大体上说,刑法上的占有比民法上的占有在外延上要广,在概念上更为现实。刑法上的占有必须是事实上的占有,而不能是观念上的占有。另外,民法上的占有必须基于为自己的意思,而刑法上的占有则不在此限,还包括为他人占有的情形。正因为民法和刑法语境下占有含义的区别,因此有学者认为占有属于民法上的概念,刑法上的占有实际上就是持有。(二)骗用行为不构成盗罪关于非法占有的含义,在外国刑法中主要存在三种学说,分别为排除意思加利用意思说、排除意思说、利用意思说。(1)英国普通法一直将“永久性剥夺他人财产的意图”作为盗窃、诈骗等犯罪的主观要件,因此暂时的盗用行为,骗用行为不构成盗窃、诈骗罪。本文中,笔者赞同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排除权利人,将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进行支配,并遵从财物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三)诈骗犯罪中主观目的的证明度控制“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诈骗犯罪的主观要件在整个犯罪构成中缺一不可,因此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诉机关就必需用证据对其进行证实,这就涉及到证明度的问题。由于诈骗犯罪作为一种智力犯罪,嫌疑人一般不会主动供述其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因此其主观心理状态就需要我们结合全案证据,通过客观的行为对其主观目的进行证实。诈骗犯罪中,证实行为人主观上“非法占有为目的”一般要达到这样的证明度要求:首先要排除行为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经济上的纠纷,也就是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不存在事前的给付义务;其次有证据证明行为人获取财物通过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第三,在涉及到一方获取钱财需要对方履行相应义务的场合,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本身不具备履行某种义务的能力或资格;最后,要有证据证明行为人获得财物以后,对财物进行了违反财物所有人意志的处分行为。当然,从逻辑周延的角度来说,并非只要是证据达到了以上证明度的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就具备“非法占有为目的”,由于个案的特殊性,在具体到每个案件的时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二、不法所有的目的—认定“非法占有为目的”面临的困境作为传统法律分类中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法领域,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国家公法;而民法则是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生活关系或利益关系的国内私法。部门法依照一定原则进行界分,但人不可摆脱有限理性的束缚,因此刑事与民事在分界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与纠合。为了在刑事与民事领域之间寻求相对清晰的界分标准,许多学者就犯罪的本质进行了阐述,分别有法益侵害说,规范违反说,社会危害性理论,可罚的违法性理论等等,但是笔者认为将犯罪认定为“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行为”比较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众所周知,在一部分财产犯罪的构成要件中,主观超过要素“不法所有的目的”是犯罪成立的必备条件。那么,刑法和刑法理论为什么要如此认为?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其一,如果不具有某种主观超过要素,其行为脱逸社会相当性的不法不可能达到严重的程度;其二,是否具有某种主观的超过要素也从侧面反映出行为的罪责程度及其严重性。详言之,对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只要行为人追求利益的目的及行为手段符合社会的一般伦理秩序,那么该追求行为就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此不同,“非法占有为目的”却是彻底、永久地破坏相对人的所有权或是持有状态,从而实现自己对财物彻底、永久的所有或占有。行为人的这种主观意愿,虽然表面上是否定某人对财物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但实际上却表明行为人对现存所有权制度或占有制度的彻底否定,并且最终敌视、否定所有权制度或占有制度所欲维护的社会一般、开放的交往关系。如果行为人缺乏“非法占有为目的”那么该行为或许也侵害了受害人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但行为人并非永久地、完全的剥夺相对人的所有权或占有状态,从而行为人也就没有完全否定现存所有权制度或占有制度的存在,并且没有对一般的交易往来关系造成损害,所以这样的侵害就不能开放性地针对所有的社会成员,而只能局限在受害者个人的范围。例如,行为人暂时盗用他人财物,而不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那么这种暂时盗用财物的行为最多构成民法上的故意侵权而不构成犯罪。因此,在行为人与他人存在民事纠纷,以及行为人辩解欲通过占有该财物实现其它目的的情形下,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显得十分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能在“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证据判断与运用上寻找到正确的路径,也能最大限度的走出困境,做到不枉不纵。三、本案的证据证明案例:2007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犯罪嫌疑人甲以可以帮助乙、丙(二人系夫妻)的女儿丁安排调动工作为由,分别多次向乙、丙二人索要钱财。在索要钱财的同时,甲分别向乙、丙出具了16张借条,并约定若甲能在2008年4月30日前把丁安排进入城关医院工作,则借条上的钱无需归还,如果不能安排丁进城关医院甲就还钱。乙持有借条的金额共计27600元,丙持有借条的金额共计22800元。因甲一直不能将丁安排进城关医院,乙、丙逐于2008年5月15日要求甲还钱,甲答应次日还5000元而未能兑现。乙、丙因怀疑被骗,于是向公安机关报案。经查,该5万余元已被甲挥霍殆尽。经审查,主要证据如下:1、犯罪嫌疑人甲的供述和辩解证实:a、2007年4月甲经人介绍认识了乙,甲承诺帮助将乙的女儿丁安排到城关医院工作。b、2007年5月,经甲联系把丁先安排到了某厂职工医院当护士。c、从2007年4月至12月期间,甲共从乙、丙处拿走了52000元钱,但每次拿钱都写了借条,借条的内容是丁的存档费、集资款、风险抵押金等。甲当时写借条的目的是想万一翻脸,甲是向乙、丙借的钱。d、甲将这些钱用于做药品生意亏了30000多,其他用来还债和花消掉了,钱都没有用来帮丁安排工作。e、甲用欺骗的手段借钱主要是两手打算,一方面尽力去帮助丁安排工作,如果办不成到时再想办法还钱;另一方面想用这笔钱去做自己的药品生意,但实际一次生意也没做成。2、被害人乙、丙的陈述证实:a、2007年4月至12月期间,甲以帮助丁安排工作为由先后10余次分别向乙、丙要钱,共计51000余元。b、甲与乙、丙约定:甲帮助将丁安排到城关医院工作后,乙、丙就不让甲还钱,不能安排丁进城关医院就必须还钱。3、证人戊证实:甲为了丁工作的事情找过戊帮忙,但戊只是个农民,戊没有将事情办成。4、证人己证实:甲因为丁工作的事情找过己帮忙,己为此给某职工医院院长打过电话,院长答应可以考核。后来的结果己没有过问,丁去没有去工作不知道。5、证人庚证实:a、庚系职工医院的院长,丁从2007年7月份来职工医院工作。丁属于临时性招聘的工作人员。b、庚认识甲,丁到医院工作不是通过甲的关系,而是医院正常招聘的。6、书证证实:甲向乙、丙出具的借条共32份,从乙、丙处共拿走的金额为50400元。检察机关审查后认为,上述两个案件因不能判定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最终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对二犯罪嫌疑人作存疑不起诉。(二)对案例的评析以上案例涉及到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由于嫌疑人都辩解其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那么要认定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就只能通过其他证据加以认定。在本案中,检察机关认为全案证据能够证实甲为帮丁安排工作找了戊、己帮忙;同时能够证实甲每次向乙、丙要钱都打了欠条,而且还签有协议。虽然嫌疑人借的钱用于了吃喝玩乐,且其做生意的辩解也没有相关证据证明,但是由于甲出具了借条,乙、丙完全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将借款追回。因而该案中认定甲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证据不足。笔者认为本案中的证据能够证明嫌疑人甲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理由在于:首先,若我们仅从甲的供述中确实不能看出他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该5万余元的目的,其辩解自己向乙、丙要钱的行为属于民事上的借贷,且附有条件,即若甲能够帮助乙、丙把女儿丁安排进城关医院工作则不用归还借款,否则应归还借款。但结合全案证据可以证实甲是以帮助丁安排工作需要花钱为由向乙、丙借的钱,甲没有向乙、丙明示要将钱用于其它方面。甲从乙、丙处拿到钱后,没有将钱用于为丁安排工作的花销上。由于资金的实际用途与帮助丁安排工作没有任何的牵连关系,所以至少可以认定甲是通过虚构事实的方式从乙、丙处获取了现金。其次,我们在判断甲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时不能受到甲出具了借条这一行为的干扰(2),而要综合全案证据判定其主观上是否具有归还乙、丙财物这种内心想法。证人戊、己的证言证实:戊没有能力帮甲办事,己又证实自己仅仅是给某医院院长打了个电话,没有具体关注丁是否进了该医院工作。医院院长庚则证实他们医院通过正常的途径将丁招为临时工。这三个证据可以证明这样一个问题:即甲客观上不具备将丁安排到城关医院上班的能力。最后,从甲获取资金后的用途上看,无论是甲将钱用于吃喝玩乐,还是用于做生意,都无关紧要。本案证据能够证实甲并没有将钱用于为丁找工作的花销,而甲却以为丁安排工作需要花销为由,连续向乙、丙要钱。在此认定甲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刑事推定就显得非常重要。甲在明知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为丁安排工作的前提下,通过虚构事实的方式从丁的父母乙、丙处获取大量现金,然后又没有将钱用于与安排丁的工作具有牵连关系的事宜上,在乙、丙要求甲归还还现金时,甲又无力还款。通过这些客观事实我们可以推断出甲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他获取钱财时所出具的借条只不过是他每次都能够顺利取得钱财的一个“道具”。因此甲的行为已经构成诈骗罪,不存在认定甲主观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证据不足的障碍。四、刑事推定的结论以上案例说明,诈骗犯罪中嫌疑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往往没有直接证据予以证明,难以直截了当地作出准确判定。对此,刑法理论与实践一般均认可运用刑事推定的方法认定诈骗犯罪目的。所谓推定,是指根据事实之间的经验常态联系,基于某一确定的事实,而推断另一不明事实的存在。推定的方法对于查明被告人主观心理状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推定的方法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推定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因而在审查诈骗犯罪案件的过程中,我们在运用推定的同时必须努力克服其局限性,使推定的结论达到唯一性的标准。对此,笔者认为主要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生有的事实基础推定是由此及彼的推衍过程,因此推定不能无中生有,必须以一定的事实为前提条件和基础。如果基础事实都不清楚、可靠,我们则不能适用推定去推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二)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为目推定可以根据一定事实推导出某一结论而不是其它的结论,是按照一定的经验法则作出的。这些经验法则是通过长期实践证明的结果,具有先验的性质。例如从人的穿着打扮上可以判断人的性别、大概年龄、精神状况等。笔者之所以认为在案例中,嫌疑人甲的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也正是借助了先验法则:甲没有能力替别人办事还以此为借口获取钱财,主观上可能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获取钱财后擅自改变财物用途的,主观上可能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约定获取财物后要归还,但客观上不能归还的,主观上也可能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些所有的“可能”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确定无疑的结论,即甲主观上一定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三)整体判断原则一般认为在判断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时,必须以其实施的客观活动为基础,应当综合考虑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整体判断。从行为人的诈骗技术过程及各个行为环节着手,综合所有事实,经过周密论证,排除其它可能性,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四)反证的成立与否推定无法杜绝错漏,所以,一旦有相反的证据否定了推定,推定的结论就不可以作为证据加以运用。在诈骗案件中,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结论必须是当然的、唯一的,不存在合理怀疑的结论。为了达到该效果,必须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