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后附答案)一、基础积累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1)远看山腰岩石的那些zhězhòu,是那么的沧桑,看上去像是自然给予它的jiénàn。(2)那一点点拖着光尾的yǔnshí,也许曾是一颗huìxng,闪烁在层层雾霭之后,偶尔和地球上的众生擦肩而过。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画中的老翁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一片冰天雪地中垂钓。B.这位老师傅做旗袍的手艺超群,每件旗袍都可谓天衣无缝。C.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寓言和喜剧。D.年华似流水,很多重要的事情会随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科普作品,一般或多或少地运用文学手段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理趣和情趣。B.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社戏》选自《呐喊》。C.课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都是科普作品,其作者是阿西莫夫。D.阿西莫夫,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二、课内精读阅读《恐龙无处不有》,回答问题。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说明对象】6.文章第8-15段对“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进行了科学推理,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说明思路】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①→泛大陆逐渐分离→②→恐龙化石无处不有7.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按括号里的要求回答问题。【说明文语言特点】(1)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驮”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2)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都”字为什么不能删去?)答:8.“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三、课外阅读拓展地震是怎样发生的①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平均半径长约6371千米,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千米,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千米。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②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千米,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③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千米。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地改变形状。④地核在地幔之下,厚度约为3400多千米,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千米的固体内核。⑤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⑥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⑦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⑧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前者。9.下列最符合选文说明对象的一项是()【说明对象】A.地震是怎样发生的。B.地震发生的原因。C.地球的内部构造。D.地震发生的全过程。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理解辨析】 A.本文先从地球构造说起,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向读者说明地震的成因。B.第②段画线句中的“约”字不可以删去,否则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在地幔之下的地核,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千米的固体内核。D.第⑧段分析岩石破裂的原因,主要采取由主要到次要这样的逻辑顺序来说明。11.作者在写了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后,为什么又写了“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这样一段话?【句子作用】答:12.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四、语言运用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但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效应正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地球环境的恶化。低碳生活就是指在生活中要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选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学校开展了“走进低碳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3.班级同学准备制订一份《低碳生活指南》宣传手册,宣传日常生活中的众多低碳行为,请结合你的理解,补写两条低碳生活建议。《低碳生活指南》①节约水电②不使用一次性用品③④尽量少用洗衣机,多用手洗⑤_14.在谈到“如何践行低碳生活”时,小明同学认为“原始社会,人们住山洞,穿兽皮,采摘果子,男耕女织,这是人类社会最环保的形态,只要进入社会化发展,低碳生活就很难实行。”请结合你所了解的低碳生活知识,向小明同学做一个科学的解释。答:15.学校拟邀请著名环境保护专家刘教授来我校给同学们做讲座,下面是邀请函的初稿,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邀请函刘教授:①您好!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的目的,我校初二语文组将开展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②您在生态环保方面有深入研究,故我校特地邀请您3月17日下午三点在我校学术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做“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专题讲座。③请您务必按时到场。④某中学初二语文组3月15日答:答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基础积累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1)远看山腰岩石的那些zhězhòu褶皱_,是那么的沧桑,看上去像是自然给予它的jiénàn_劫难_。(2)那一点点拖着光尾的yǔnshí陨石_,也许曾是一颗huìxng彗星_,闪烁在层层雾霭之后,偶尔和地球上的众生擦肩而过。2.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A.画中的老翁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一片冰天雪地中垂钓。B.这位老师傅做旗袍的手艺超群,每件旗袍都可谓天衣无缝。C.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寓言和喜剧。D.年华似流水,很多重要的事情会随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解析】A项,“冰天雪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B项,“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此处使用对象有误;C项,“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D项,“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A.科普作品,一般或多或少地运用文学手段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理趣和情趣。B.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社戏》选自《呐喊》。C.课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都是科普作品,其作者是阿西莫夫。D.阿西莫夫,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解析】D项,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二、课内精读阅读《恐龙无处不有》,回答问题。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板块构造理论_。【说明对象】6.文章第8-15段对“恐龙无处不有”的原因进行了科学推理,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说明思路】最后一次泛大陆形成→①恐龙生活在泛大陆→泛大陆逐渐分离→②每块大陆携恐龙而去→恐龙化石无处不有7.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按括号里的要求回答问题。【说明文语言特点】(1)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驮”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驮”字形象地说明了板块承载着大陆漂移时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简单易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2)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都”字为什么不能删去?)答:“都”是全部的意思,从范围上说明了每块大陆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8.“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①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全球的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特点,并说明了恐龙化石难以发掘的原因。②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十分之九”准确地说明了南极洲冰的储量十分丰富,并说明了恐龙化石难以发掘的原因。三、课外阅读拓展地震是怎样发生的①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平均半径长约6371千米,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千米,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千米。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假如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白,地核相当于蛋黄。②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千米,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③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千米。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岩层之下的地幔物质,温度很高,具有塑性,在力的长期作用下,以一种半粘性流动的形式,缓慢地改变形状。④地核在地幔之下,厚度约为3400多千米,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千米的固体内核。⑤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千米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⑥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⑦我们可用两手弯曲一根木棒,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木棒的弯曲处便会破裂,在其断裂的一刹那,两只手会感到振动。木棒的破裂处就是震源,感觉到的振动便是地震。⑧钢硬的岩石为什么会像受力的木棒一样破裂呢?首先,因为它是钢硬的,所以才会破裂,其次是有力作用在它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这些力会在某些地方积累增强,当增大到岩石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破裂。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壳运动。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会引起断裂变动,这种变动是地震发生的主因。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此外,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前者。9.下列最符合选文说明对象的一项是(A)【说明对象】A.地震是怎样发生的。B.地震发生的原因。C.地球的内部构造。D.地震发生的全过程。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理解辨析】 A.本文先从地球构造说起,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向读者说明地震的成因。B.第②段画线句中的“约”字不可以删去,否则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在地幔之下的地核,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千米的固体内核。D.第⑧段分析岩石破裂的原因,主要采取由主要到次要这样的逻辑顺序来说明。【解析】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千米的固体内核,不是“存在”。11.作者在写了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后,为什么又写了“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也可造成地震,但其数量少、规模小”这样一段话?【句子作用】答:一方面补充说明地震发生的其他原因,使说明更加全面,使文章更加严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12.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句话把震源比作木棒的破裂处,把地震比作我们折断木棒时感觉到的振动,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说明科学道理,形象生动,显得通俗易懂。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