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 -论《红楼梦》的女性死亡_第1页
汉语言 -论《红楼梦》的女性死亡_第2页
汉语言 -论《红楼梦》的女性死亡_第3页
汉语言 -论《红楼梦》的女性死亡_第4页
汉语言 -论《红楼梦》的女性死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红楼梦》的女性死亡摘要:死亡话题是如此久远,在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的文学中,死亡话题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死亡主题表现出它恒久的魅力。然而我们说起死亡这个词语,似乎总让人心生抗拒。但死与生一样,都非人力所能掌控。无论是在青春萌动的少年,还是步入沉稳的中年,又亦或是已知生死的老年,死亡始终与我们相伴。它或许幽微隐秘,或许不为人知,但是,从花开花落的四季变化中,从自然永恒的存在中,从别人的死亡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气息。《红楼梦》研究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蔚为大观。作者曹雪芹倾尽一生心血,使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峰之作呈现出千姿百态、言之不尽的魅力。小说用诸多意象,使全文隐透着死亡始终在场的气息,很多人物,在纷繁的红尘里,最终用死亡的方式结束了无奈的命运。而《红楼梦》对女性的描写也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红楼梦》对于死亡的思考,对女性死亡的描写,剖开了人类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本文主要分析了《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死亡,阐述了他们的命运走向,从而深入分析曹雪芹的死亡观念。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死亡OnthedeathofwomeninadreamofredmansionsAbstract:Thetopicofdeathissolongago,asoneoftheimportantformsofartinliterature,thetopicofdeathalsoplaysapivotalrole.InChineseclassicalliterature,thethemeofdeathshowsitslastingcharm.Butwhenwetalkaboutdeath,thewordseemstostrikeusasirresistible.Butdeath,likelife,isbeyondhumancontrol.Whetherintheyounggerminating,orintoastablemiddle-aged,orknownastheoldageoflifeanddeath,deathisalwayswithus.Itmaybehidden,perhapsunknown,butfromtheflowersbloomandfallofthefourseasons,fromtheeternalexistenceofnature,fromthedeathofothers,wecanfeelitsbreath.Thestudyofadreamofredmansionshasahistoryofmorethantwohundredyears.Caoxueqin,theauthor,devotedallhislifetomakethis"unprecedented,afterthepeakofthe"showingavarietyofcharm,endlesswords.ThenovelUSESmanyimagestomakethewholetextfullofthebreathofthepresenceofdeath,manycharacters,inthenumerousreddust,finallyendedthehelplessfatewithdeath.Andthedescriptionofwomeninadreamofredmansionshasreachedalevelunprecedentedbeforeandsince.Thereflectionondeathanddescriptionoffemaledeathinadreamofredmansionshaveopeneduptheunbearableburdenofhumanlife.Thispaperfocusesonthethemeoffemaledeathinadreamofredmansionstointerprettheinextricablehumandestinyexpressedbythefemaleindividualthroughthechoiceofdeathinthisgreatwork,aswellasthehighattentiontolifeinthisbleaksituation.Keywords:Adreamofredmansions;Women;death目录一、引言 1二、病死或自杀——女性之死的方式 1(一)病死 1(二)自杀 3三、流水落花——女性之死的意象创构 5(一)流水意象 5(二)落花意象 5四、万艳同悲——女性之死的共同命运 6(一)女性的无助抗争 6(二)对社会罪恶的控诉 7五、以死观生——曹雪芹的死亡意识 7结论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2一、引言《红楼梦》的文本中,大量笔墨用于疾病与医药描写绝非偶然。身体哲学是西方兴起的一种思潮,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在中国文化研究中也多有涉及身体的研究,张再林在其论文《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中谈道:“中国古代哲学则为一种以身体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比如《红楼梦》中的诸多疾病,也是身体哲学范畴之内的。从身体哲学角度研究《红楼梦》,有利于开拓小说研究新思路。《红楼梦》中,病人身体上有明显症状的疾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晴雯的“风寒”症;第二类是月经病,可卿的“闭经”症、凤姐的“崩漏”症和香菱的“干痨”症;第三类是“咳血”症,黛玉的“咳血”症比较严重,袭人有轻微“咳血”症。因香菱和袭人的病情不够典型,也没有详细诊断记录,作者的笔墨用之甚少,所以舍去。薛宝钗的“热毒”症和贾宝玉的“痴傻”症属于身体上没有明显症状的疾病,但作为《红楼梦》的代表人物,对其疾病的分析具有典型意义,所以本文选取秦可卿、林黛玉二人为主,兼及王熙凤、贾宝玉、薛宝钗和晴雯等人,基于身体,对《红楼梦》中的诸多病症和死亡进行分析论证。《红楼梦》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尤为突出,特别是对女性死亡的描写,发人深思。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几乎没有追求爱情的自由,其命运被男权社会牢牢控制,人们只能将对美好感情的向往诉诸超然于残酷现实之外的文艺作品。《红楼梦》中,女主角在男权社会中敢于追求美好爱情,为把握自己的命运而苦苦挣扎和奋力抗争,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这些众多形形色色的死亡事件,成为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病死或自杀——女性之死的方式(一)病死《红楼梦》中因病而死的女性主要有秦可卿、晴雯、林黛玉、王熙凤等。秦可卿因病而死,作者写得很模糊,重点是写其死后贾府为其举行的盛大葬礼,烘托出贾府的奢靡、虚伪。而晴雯得病而死是正面描写的。这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小的高潮。晴雯小小年纪就三换主子,却摆脱不了奴才的命运。虽是如此,她依然没有奴颜媚骨,决不谄媚讨好,在她身上奴性荡然无存。晴雯来到人世一无所有,连家世也不可知晓。她只有一个“醉泥鳅”姑表哥哥与色情狂的表嫂。在她十岁时就被贾府管家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赖大母亲把她作礼物“孝敬”给贾母,贾母喜她生得“十分伶俐标致,”又将她送给了爱孙宝玉,由此她成了“主子的奴才”。虽然她尽心做好份内之事,甚至在病中为宝玉挑灯夜补孔雀裘。但是,由于晴雯“风流灵巧招人怨”,心直口快,平日树敌过多而成众矢之的。王夫人派人抄检大观园,晴雯箱中“也无甚私弊之物”。王夫人不顾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息”的严重病情,仍命人将蓬头垢面的晴雯拖下坑来,赶了出去。“王夫人吩咐,只许把她贴身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们穿。”终于晴雯死在姑舅哥家的一领苇席上。她是大观园中最悲惨的牺牲者。究其罪过,无非是“太太只嫌她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而这漂亮竟成了她用私情勾引宝玉的罪证。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宝玉去探望,生死离别之际,晴雯将内心深处的怨怼火山爆发般倾倒出来。她怨自己无端受谤:“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她怨自己枉担虚名。因为自尊自重,从没有过越轨行为。可是她的自尊自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抗议与挑战最终还是失败了,死在姑舅哥家的一领苇席上,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晴为黛影”,林黛玉居正册之首。晴雯居副册之首。作为影子的晴雯在苇席上凄凉的死去,黛玉之死也更能说明女性是走向衰落的封建制度的殉葬者。林黛玉的死亡是《红楼梦》中的重点章节,林黛玉丧失双亲后寄居在贾府,深得贾母溺爱。她在这个大家族中所受的一切优待和爱护归根结底都缘于她的外祖母。老祖宗的存在和保护就是黛玉在贾家生存所仰赖的根本。黛玉心里对此十分清楚,贾府上下诸人也都明白。所以,贾母一旦病亡,林黛玉在府中的处境必然风雨交加,辛酸之极,不堪想象。而她与宝玉的爱情却又不被封建家庭所承认,虽然有时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但当爱情受到挫折以后,她又会陷入绝望忧虑之中。林黛玉本来就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听傻大姐说,贾宝玉将迎娶薛宝钗,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时的她不像过去一丁一点小事就大哭,而是痴笑起来,傻笑起来,让林黛玉走路更快,行动更加迅速。打击太大了,麻木了。走了一段,一口鲜血吐出来,心理麻木转化为生理的创伤。这是正面描写,然后,医家的解释是:一时急怒,所以迷惑了本性。及至回来吐了这一口血,心中却渐渐的明白过来,把头里的事一字也不记得了。等到一口血吐出来以后,心里明白了:这会子见紫鹃哭,方模糊想起傻大姐的话来,此时反不伤心,惟求速死,以完此债。爱情没有了,命也不要了,自我糟蹋身体,睡觉不盖被子。紫鹃她们给她盖上,走了以后,她又把它褪掉,巴不得早死。贾母来了,她讲了一句话:“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了!”“白疼了我了”,一是对贾母有怨恨,你既然疼我,让我和贾宝玉在一起,有感情你也都知道,你的决策却不疼我的感情,你这算什么疼?第二,对贾母有歉疚,你这么疼我,我不能按照你的愿望生活,把身体搞成这样,对不起你啊。临终弥留之际,又讲了一句话:“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这里面是一个正面的“好”字,所表现的却是怨、怒、恨、悲、苦,都是负面的含义。林黛玉本就身子虚弱,受了这样大的打击,只能含恨而亡。她的敏感、刻薄、小心翼翼、追求自由,是很难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生存的,而她与宝玉爱情的苦果更是造成她死亡的直接原因,在封建社会腐烂至极,新思想却又没有生存空间的环境下,黛玉之死是必然的。林黛玉虽为阆苑仙葩,亦逃不过封建礼教戕害。生于封建社会末世,一个弱女子如何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正如她在《葬花辞》中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道出了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其时宝玉和黛玉二人情分尚未确定,寄居贾府的黛玉心有爱而抗不过王夫人之流对真爱的阻挠,徒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惟愿“一抔净土掩风流”。宝玉和宝钗完婚,黛玉爱情落空,终于“魂归离恨天”。(二)自杀《红楼梦》中自杀的女性主要有瑞珠、金钏儿、尤二姐、尤三姐、鲍二媳妇、司旗、鸳鸯等。第一个直接描写自杀的是金钏儿的死亡。王夫人午睡,金钏儿给她捶腿,贾宝玉跑来跟她开玩笑。金钏儿说:要不要吃女孩子嘴唇上的唇膏?宝玉和金钏儿以为王夫人睡着了,哪知王夫人半醒着,马上给金钏儿一个耳光,“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立马把她赶走,也就是开除。后来得到消息,她自杀了。金钏儿死后,王夫人感到很后悔,甚至于流泪了,还给了几十两银子,很不小的一笔钱。王夫人以为,这么多钱,和金钏儿生命的价值相抵,她已经很慈悲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下等丫鬟的命还比不过几十连银子。王夫人给的几十连银子只是为了来减轻她内心对金钏儿的愧疚。薛宝钗安慰她,也许并不是你的原因,可能是她自己失足掉到井里去了,为了安慰王夫人,不惜说谎,把死亡与王夫人的因果关系脱开。王夫人在听了宝钗的劝慰以后,也就释然了,此刻封建统治者的伪善表现得淋漓尽致。金钏儿的死,更高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导致贾宝玉被他爸爸狠狠地打了一顿,打得皮开肉绽,然后引起贾母和王夫人的抢救。王夫人说我就剩下这么个儿子,你这要把他打死,我怎么办?贾母说你要把他打死还不如把“我”打死算了,“我”不跟你过了,弄得贾政马上跪下。在主人们看来,一个丫鬟的死亡比不上宝玉的品性,金钏儿死了不要紧,带坏宝玉可就不得了了。由此可以看出,封建社会下层的女性是没有生命最基本的尊严的。金钏儿的死是无辜的,无尊严的,鸳鸯的死却是像这个社会抗争的表现。鸳鸯漂亮温柔,聪明伶俐,服侍得贾母离不开她,惹得贾赦谗涎欲滴,命其妻邢夫人说媒劝鸳鸯嫁他。可是鸳鸯坚决拒绝:“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大太太(指邢夫人)这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证的娶我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这话是对邢夫人乃至贾赦一个响亮的耳光,显出她不甘为人蹂躏的烈性。接着又大骂为虎作伥的嫂子,作者将这位不甘作奴才的奴才与甘做奴才的奴才的斗争写的十分动人。贾赦让人传话逼得她无路可走,她就坚决地当众向贾母立誓:“我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是该讨吃的命,伏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铰了头发当姑子去。”这一连串的恶誓、死志,表明了她永不回头,永不屈服的决心。到了贾母归西时,鸳鸯连不嫁的日子也过不下去了。她左思右想,实在无路可走,便由秦氏来引魂,用一条白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人已死,主子们仍不放过对她的利用,贾政讲她是“殉葬的人”,用“殉主”的葬礼“强奸”其意。鸳鸯与贾赦的斗争,是奴与主、美与丑、人性与兽性的斗争,鸳鸯的勇敢抗争,使其形象焕发出耀眼的光辉。在封建制度管束下的夫权社会,司棋是个女性,已是不幸;可是她还是个奴婢,就更加不幸;而她又偏偏性情刚强坚毅,这就难免杀身之祸了。她与表弟潘又安青梅竹马,立誓相爱。在十分严酷的环境里,司棋竟敢买嘱园内老婆子们,留门看道,进园二人私会,她敢于接受但又在慌乱中丢失了潘又安的绣春囊。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箱中的情书、情物被查,但她只是“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她面对主子与走狗的淫威不羞不怕,认为真正的爱情与自由婚姻是天地间最正当、最重要的事情,为了它甚至可以牺牲一切!她被王夫人撵出去,是表现了她没有人身自由;接着是表现出她没有婚姻自由。她说:“(潘又安)他一辈子不来,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妈要给我配人,我愿拼着一死的。今儿他来了,妈问他怎么样。若是他不改心,我在妈跟前磕了头,只当是我死了,他到哪里,我跟到哪里,就是讨饭吃也是愿意的。”其母哭着骂着说:“你是我的女性,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着。”司棋竟然一头撞在墙上,头破流血而死。潘又安又买来两口棺材,自己也用小刀抹脖自杀而死。这样双双殉情的壮烈情景,真是感天动地!司棋与潘又安用自杀表示最后的抗争,用生命与鲜血控诉封建统治、封建制度的罪恶。三、流水落花——女性之死的意象创构(一)流水意象《红楼梦》中的水意象有流水、眼泪、雨水、灵河等,它是大观园众女性高洁心灵与情爱的象征。林黛玉《桃花行》诗云: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第七十回)香泉影中胭脂凄冷,鲜艳的胭脂又有什么可以相比的呢?那也只有桃花的颜色与人的泪珠了。然而人的泪珠与桃花共在时,桃花易谢,人泪易干,那鲜艳的胭脂也不知归于何处了。蔡义江先生说:“《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其实,《红楼梦》中的众女子哪个不命薄如桃花呢?因之,《桃花行》则又可看作是《红楼梦》中众女子悲剧命运的写照。所谓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正是她们心灵之纯洁与世事之肮脏矛盾的外化与显现;那落花乱坠的迷乱与感伤,那流水无情的无语东流,表达了她们一如李煜般的深愁;“孤标傲世偕谁隐”的心灵追求,将如落花一般地化为尘土,流水一般地流逝于虚无。因此,眼泪与流水,落花与情爱正是一对互相解释的文本。如同葬花一样,林黛玉的泪水正是她心里爱情期望缥缈无根的焦虑恐惧的心理表现。在她的生命期待中,她只能看到落花与流水,而她也只有葬花与流泪了。如果把林黛玉看作是大观园众位女子高洁品格的化身的话,落花与流水便只能是她们唯一的生命归宿。落花与流水这对人文景观正是这样向我们昭示出整部《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因此,李劼先生说:“眼泪与流水互文,道出一种绵绵不断的悲怀和诗意十足的畏惧;情爱与落花对照,推出一种至死不渝的风骨和衰亡没落的崇高。死亡以眼泪和流水为意象,灵魂以情爱和落花为现身。一场以泪相伴的爱情,一脉流水落花的气韵,合成一种在死亡面前的审美观照。”(二)落花意象落花的美好、易逝、飘零无主,恰恰契合了“薄命司”女性身世的惨淡凄凉,令人扼腕之余,又不觉为其中蕴含的死亡之美所震撼。文本中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林黛玉的葬花了。她所埋葬、怜惜、哀悼的,不仅仅是“锦重重落了一地”的凋零的花朵,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她自己以及其他有着相似遭遇的女子的美丽生命。她在诗中悲愤地吟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锦囊收艳骨”,这是何等凄美而又高贵的葬礼!与其说《葬花吟》反映的是林黛玉在面对死亡时灵魂深处的惆怅与战栗,毋宁说是她对“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人世所作出的决绝的背离。为保全清净洁白,她宁愿以生命为代价。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类怎样以他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林黛玉正是以这样一种傲视尘俗、傲视生死的超然姿态,造就了其永恒的、不死的艺术形象。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之上,“落花”这一意象第一次摆脱了绝对的柔弱,构成了一种声势浩大的悲壮。在脂批本中,旁边批注“隐哭字”,即表示“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由此可见,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初就为整部书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他借“千红一窟”这杯茶中珍品来暗示贾府日后衰败,众人落得只有哭泣的下场。“千红”就是贾府上下众多美貌的女性,虽在大观园中姹紫嫣红,各领风骚,却也最后落得悲伤哭泣的下场,各自命途多舛,结局难料。正是如此,才落得“三春去后诸芳尽”的凄凉结局。四、万艳同悲——女性之死的共同命运(一)女性的无助抗争《红楼梦》中的女性之死,除上述的外在作用之外,有的则是内因占了主导地位,反映女性们在百般无助时的抗争。如前面所提的尤三姐,一方面是由于外在生存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她赴死的绝决。与其说她是在殉情,倒不如说她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当她知道马上要失去她心爱的男子时,她完全明白其人生理想的骤然破灭。她只能以死来表白自己的真情,谴责所钟情者的冷面冷心,控诉这无情的现实,表现出抗争的勇气和决心。再如迎春的大丫环司棋,不顾森严之封建礼教,与表兄潘又安相爱,私定终身。在抄检大观园时,他们的行为暴露无遗。司棋在苦求无效之下被赶了回来,虽然无奈也只好伤心地接受现实,但她对爱情仍然是坚贞执着的。表兄逃走回来后,司棋母亲责骂并且要打她,可司棋表示:“妈要打他,不如勒死了我”,“妈要给我配人,我原拼着一死的。今儿他来了,……若是他不改心,……他到那里,我跟到那里,就是讨饭吃也是愿意的。”其痴情专注可见一斑。然而母亲不依,司棋便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竟死了,一个刚烈的女奴走到了爱情的尽头。她可以失去谋生之路,但她不能没有爱情,因为这是她的生命支柱,一旦失去,她就无以为生,只能一死。她的死,显然是对封建礼教和没有自由爱情生存的现实的抗争,具有敢于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和个性解放的意义。还有贾母的贴身丫环鸳鸯,同样是一位具有抗争品格的女子。当贾赦要纳她为妾时,她不从,她说:“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痛快淋漓地表达出自信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至贾母寿终后,她心一横:“倒不如死了干净”,果真悬梁自缢。总之,《红楼梦》的女性之死,充塞着读者的眼帘,让人目睹着一个无限悲惨的世界,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作品已超出“红颜薄命”的一般范畴,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内涵。它从更广阔的生活环境及其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揭示了人生的悲剧,体现着作家鲜明的创作意图,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效应。(二)对社会罪恶的控诉秦可卿死,她的随身丫环瑞珠也撞柱而亡,“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表面上瑞珠之死是“殉主”,实际上她是因为没有生路,怕贾珍报复。因为她是贾珍与儿媳秦可卿通奸的目击者;秦可卿怕“爬灰”丑事传开,忧惧而亡,瑞珠是唯一知情者,岂有活路?所以,瑞珠之死也是遭受迫害的结果,是贾珍及封建压迫的罪孽与血债。写瑞珠之死带出了贾珍与秦可卿的奸情,贾珍在与妻妹尤二姐、三姐有私情的同时又占有儿媳,做出翁媳乱伦之举。《红楼梦》写其难以满足的淫欲,正是对贾府主子们道德沦丧的深刻揭露。所以,《红楼梦》中写女性之死,就是为表现贾府的黑暗腐朽,表现出女性们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五、以死观生——曹雪芹的死亡意识《红楼梦》中涉及很多人物,每个人物病情各不相同,但都成功地暗示了人物命运,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晴雯由小病到迅速死亡,是她的身体对封建大家长的无声控诉,预示了她寿夭的命运。第五十一回,晴雯半夜起来玩闹,受了风寒,又与大奶奶置气。第五十二回,晴雯熬夜补了孔雀毛裘,开始渐渐咳嗽。七十四回到第七十七回,王夫人怀疑晴雯引诱宝玉,大发雷霆,后又直接把晴雯撵出贾府,不久便去世了。晴雯判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由生病到死亡是极迅速的,主子的孔雀毛裘比生命重要,带病熬夜都要补好,王夫人看到晴雯模样标致,怕宝玉被引诱,先是限制晴雯的日常,再撵出贾府,自始至终都没有半分证据,以莫须有的罪名任意处置晴雯。晴雯的死是她的身体发出的抗议,也是对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大家长最有力的控诉。红楼梦》中以疾病预示人物命运这一手法,还有叙事功能,疾病预示人物命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也构成了文学叙事。感情放在日常生活中,就会非常琐碎、乏味,这样的宝黛爱情恐怕受众不如预期。病了就会有生病、探病、治病等环节,疾病参与了文学叙事。第三十四回,宝玉挨了打,黛玉眼睛哭肿了,宝玉送帕子给黛玉,黛玉在帕子上题诗,只写了三首,便觉身体发热,腮上通红,却不知自己的病由此萌生。两人一来二去,情意浓浓。别人的千万句好言相劝莫敌得过一双哭肿的眼睛,金银财宝不及两只旧手帕,情到深处便是疾,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疾病伴随宝黛爱情而生,预示了二人结局。因此,疾病对人物命运的预示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学叙事的完成都因此而大放异彩。综上所述,身体哲学视角下,《红楼梦》中年轻人身体上的疾病不仅预示了个人命运,而且指向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封建制度、封建大家长,这是身体发出的抗议,贾府众多年轻人身体由病致死预示了贾府和清代封建社会的衰败。《红楼梦》是曹雪芹给封建社会的一纸药方,也是一声警钟。死亡意识作为一种美感心态,实现的往往是以丑为美,乃是一种寓含了以“真”为美的审丑意识。这或许也是死亡意识在没落社会、世纪末“艺术的抱怨”艺术中易受青睐的原因之一。生活在中国封建末世的曹雪芹以一部“翻陈出新”的长篇巨著《红楼梦》,开启了中国审丑意识的先河,使整个封建社会中稍有价值的东西即要遭到毁灭的丑陋真象,于审丑意识的焦点下得到了无情的曝光。作者意将吃人社会的丑陋面定格,并将它送交历史博物馆,让它永远保存着丑陋的价值,以告慰每一个不屈的英魂!作为死亡意识的美感心态的外化物,作品中所蕴含的基本节奏是永不循环,着力个体对类的突破,解除一切陋规陈套。作者一反常态的悲剧意识旨在揭示困境。作品别树一帜地打破大团圆结局之类的陈规俗套,表现出艺术突破的永无止境。《红楼梦》就是一卷世人皆爱看的遗书。对于这朵艺术奇葩,作者浇灌的是“死亡中的死亡”、“悲剧中的悲剧”的黑色血液。但是作者用这种贯穿全文的悲剧死亡意识来启示世人,以死观生,意在警示世人,改变社会,以求得未来社会的光明。结论一部《红楼梦》,描绘了人生百态,也毫不避讳的涉及到死亡。曹雪芹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用他伟大的思想勾勒出的,是人类生存史上共同的喜怒哀乐。他书写死亡,是朝着爱和灵魂的方向。他用灵魂在思考着生命、社会、人生。范文澜说:“生与死,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最严重的问题。”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女性死亡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全面系统地重新审视这一经典女性形象,更能让我们深入领悟这一人物形象背后的丰富内涵,从而进一步深入体会人物性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亦使我们对人物形象的多元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其社会环境的残酷性有了更为深入的反思与思考,这值得我们进行相关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1]刘林云.贾宝玉的困境和解脱:《红楼梦》有关死亡事件的写作旨趣浅探[J].写作,2018(04):114-119.[2]孙绍振.《红楼梦》中八个美女之死和安娜·卡列尼娜之死(上)[J].名作欣赏,2018(16):129-137.[3]孙绍振.论《红楼梦》中八个美女死亡的谱系——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犯”和“避”说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31-45+175.[4]黄硕,刘玉伟.论《红楼梦》中落花意象的死亡美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