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陆游 西村_第1页
诗歌鉴赏陆游 西村_第2页
诗歌鉴赏陆游 西村_第3页
诗歌鉴赏陆游 西村_第4页
诗歌鉴赏陆游 西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毕15-18题。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笔迹。16.“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1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6分)【答案】15.A16.B17.相似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解析】15.试题分析:此题考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核心词“往岁”“记今夕”可判断出时间的不同,因此选A。【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此题从选项设立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体现手法等方面来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核心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核心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想。因此选A。16.试题分析:此题考察鉴赏诗歌体现手法的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赏析运用的体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B项,“横笛”“闻声”属于听觉;“红旗”“雪”属于视觉描写,故符合题干规定,因此选B。【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体现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体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体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另外,尚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方、烘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就是考察写景的角度,即视觉和听觉。思考时,应从选项诗句是从哪些写景角度来写的,与否体现出这两个角度来判断。17.试题分析:此题考察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可根据两首诗歌的标题、诗歌注释、作者等来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诗歌核心词,从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两首诗歌都描写了西村的自然风景之美,由此可得出作者对西村田园生活的爱慕与赞美之情。然后再根据作者不同时期的心境,联系写作背景分析其不同点。【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核心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核心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普通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普通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紧围绕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普通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有关的解释或提示,诸多状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根据作者苏轼、题目及核心词语及诗句分析作答。西村·乱山深处小桃源注释及翻译作者:陆游【注释】①桃源:绍兴乡下的一种山村。《康熙会稽县志》卷十六《祠祀志下》:“桃源庵,在南镇南。幽岩曲径,别一洞天。”②浆:茶水。③醉墨痕:酒后题诗留下的笔迹。④耿:发光照耀。【详解】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首联由西村思往事。西村群山围绕,仿佛是世外桃源。他还清晰记得当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浆”,泛指饮料。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颔联写进村时的情景:走过柳树簇拥的小桥,就要勒转马头拐个弯,忽然发现前面一种小小的村落——几户人家临水而居,村子有如天然形成。这两句富于动感,景物组合巧妙。“高柳簇桥”,似乎尚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的境地,而在“初转马”后来,眼前便是“数家临水自成村”,就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写法颇为靠近。这不仅回应了首句“4,#Is源”三字,并且从山回路转中向人们展示了这一近乎神秘的桃源境界。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颈联写入西村后所见所闻:周边树木茂密,不见啼鸟,但闻鸣声。当年来游之处,已是坏壁颓垣,自己醉书于上的诗句,也已斑斑驳驳,充满青苔。诗人觉得,眼前这情景很动人,值得怀恋,应当再写一首诗留作纪念,于是转入尾联。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当一首清雅的诗篇记下今夜的游历时,诗人昂首高望天空,只见空中几缕纤云烘托着一弯新月,即将升起,那弯新月,在黄昏的天际,显得格外刺眼。《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紧围绕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风格。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⑴,丰年留客足鸡豚⑵。山重水复疑无路⑶,柳暗花明又一村⑷。箫鼓追随春社近⑸,衣冠简朴古风存⑹。从今若许闲乘月⑺,拄杖无时夜叩门⑻。注释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⑸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请求丰收。⑹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唐书·王仲舒传》:“穆宗常言仲舒之文有古风。”杜甫《吾宗》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古风存:保存着淳朴古代风俗。⑺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1]白话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波折正紧张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种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靠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此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赏析这首一首纪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原副编审邓韶玉对此诗作以下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种“足”字,体现了农家款客尽其全部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能够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波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能够想见。固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状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但愿,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畴,而含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体现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种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固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