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分类法教育的政治动力与现实动力_第1页
中国古代天文分类法教育的政治动力与现实动力_第2页
中国古代天文分类法教育的政治动力与现实动力_第3页
中国古代天文分类法教育的政治动力与现实动力_第4页
中国古代天文分类法教育的政治动力与现实动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天文分类法教育的政治动力与现实动力

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成熟的国家之一。自古流传下来的历法(农历)至今仍指导着农业生产,发挥着其巨大的功效。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巨大成就与成熟的天文历法教育关系密切,没有稳定发展的天文历法教育,就不会产生众多的天文历法工作者、天文学家和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以及完善的、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一、传统知识是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实践中国祖先在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旧石器时代,为适应大自然的挑战,就已经对寒来暑往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动物活动的规律、植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新石器时代,社会逐渐进入以农、牧生产为主的阶段,人们更需要掌握时令和节气,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合理安排生产。由于中国主体部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气候变化明显,同时季风每年往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帐务气候的变化归类,特别是季风的变化规律对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关系极为重要。所谓“不误农时”就是根据气候和季风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播种、生产或者收割。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生产实践的实际需要中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教授、学习和研究为主的天文历法教育也是以实际的生产实践为基础推动的。同时,中国自古相信君王是上天的儿子———“天子”,君王是代表上天来治理百姓,君王具有管理百姓、生杀予夺的大权;同时,上天有约束、惩罚君王的权力,“天”时刻在天上关注着君王,制约着君王,并以各种特殊的天象、自然和气候的异常变化作为上天满意或者惩罚君主的征兆。这种学说后来被儒家总结、敷衍,成为一套完整的“君权神授”理论。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君主代表上天统治人民,皇权统治的合法性要依靠上天的证明,上天会将下“祥兆”或者“恶兆”来褒奖或者“警世”现世的君王。因此,天象的观测和合理阐释关系到王朝合法存在的政治基础,历朝都非常重视天文历法的学习和研究。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教育发展的政治动力。二、观与探究:为官之教育与组合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由政府控制的官方学习、研究和民间天文学家的学习、研究两部分。官方学习有一个从夏、商、周时期“畴人之学”、秦汉以后的“职官学习”,隋唐时期兴起并延续到明清时代的“天文历法学校学习”的演变过程。夏商周三代时期,天文历法的学习、传播主要是以“筹人之学”的形式进行的,所谓筹人,就是子承父业,世代为官的人。“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如淳解释“畴人”说:“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各从其父学。”畴人之学就是世代相袭、夫子相继的世官之学,他们通过仕宦之徒将有关职业的知识技术,一代一代传下去,是夏、商、周时期宗法世袭、官员世袭制度下的职官性科技教育形式,是我国秦朝实行官员任命制以前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三代时期人们对自然还具有某种神秘的崇拜,学习天文历法被世袭的巫术士垄断。这些术士即为王朝的筹人,他们世代为官,观察天象,制定历法。自秦朝废除官员世袭,采用任命制后,“筹人之学”的学习形式消失,代之以“职官学习”。所谓宦学即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官吏对想学习者进行培训,也称“宦学事师”。秦朝统一全国,需要大批官员治理国家的执法官吏,秦朝贯彻“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官府开辟“学室”,官员为兼职教师,学员(也称“学吏”)学习相关的文书、法律知识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主管天文观测、历法制定的史官的学习和传授就是以职官的形式进行的。职官学习的教学形式从秦汉开始,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天文教育由司天监主持。司天监实际上是主持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和修改的政府机构,但是到唐朝,司天监的办学机构已经具有正式的办学机构———天文专科学校。这种学校具有专门职业学校的性质,专门培养从事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和修改的学徒。这种专科学校到宋、元时期,发展的规模已经很大,元朝郭守敬举行全国规模的观测,需要大量的天文观测人员都是从天文专科学校里得到培训的。明朝取消了科技专科学校的办学形式,重新采用职官学习方式,甚至返回到类似筹人的办学方式,天文学习由司天监的内部人员把持,并采取世袭的方式,天文学习教育形式进入了历史的倒退时期,到明朝末期,天文学习和天文观测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到清朝初年天文教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复兴,天文专科学校重新建立,教学内容有所更新。民间私自学习、传播研究天文历法知识和观测研究一直稳定的进行,主要是以师徒传承的形式进行。民间学习不像政府那样当重视的时候就非常兴盛,当王朝衰落或者压制时,天文历法学习就跟着衰落。而且历史上常常有朝廷制定历法时,没有足够的人才,从而到民间征召的事例。如汉武帝时为了修订历法,从民间征召二十多位民间天文学家,参加到太初历的制定工作,其中著名的人士有唐都、落下闳等。明朝天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极其落后,导致对天文现象预测频频失误,对历法的研究严重滞后,难以根据变化的气象修订历法。从而重新从民间招募天文学家从事历法的修订工作。所以不难想象中国古代除官方天文历法教育外,民间的天文历法教育是相当发达的。三、教育内容天文历法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天文观测教育、历法修订、天文仪器的学习和制定等;教学方法主要是观察、实验和实践。1.第三,中国古代天麻观研究人员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基础天文观测是天文教育的基本内容。一切天文规律的发现、历法的制定都是以天文观测为基础,历法制定的准确与否也要靠天文观测来验证。根据考古学家和古文献资料,确切可知新石器时代中期,我们祖先就已开始观测天象,并用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了。在农牧业发生的初期,人们是根据物候现象来掌握农牧时间的。传说早在颛顼时代就有了专门负责观测红色亮星“大火”(心宿二)的“火正”的官职,根据其出没来指导农业生产。后来曾有一段时间,由于氏族之间混战,观测中止,结果造成了生产的混乱。到帝尧时期设立羲和之官,恢复了火正的官职,因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25)这种以观测天象来确定四时季节的方法叫做“观象授时”。据《尚书·尧典》,帝尧曾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观测天象,编制历法,向人们预报季节以指导生产。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和记录非常齐全,其天文观测和记录活动不局限于天象,凡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地震、旱涝灾害等都在观测范围之内。负责天文观测的太史、司天监等部门都有专人每天负责观察、并做了忠实、系统而周密的观测和记录。中国史书上对日食的记载,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约五十次,其中《春秋》一书就记载了37次,经证明有33次是可能的。中国史书上关于流星雨的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80次以上。《汉书·五行志》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发生过程,“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从这次到明末,中国共记录了太阳黑子出现达一百多次,据此可以求出太阳黑子出现的大概周期,得到的结论和近代的统计结果是比较一致的。还有关于极光、新星、超新星、地震等的记录。这些天文观测对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天象记录日趋于详尽、精细。对日食的观测,不但有发生的日期的记载,而且开始注意到了食分、方位、亏起方向以及初亏和复圆时刻等等。其关于彗星记事,对于彗星运行路线、视行速度以及相应的时间都用准确的文字记录下来。中国历史能记录下如此这些详尽、准确的天文、天象的观测记录,没有大量训练有素的天文观测人员是无法进行的。这些天文观测人员观测能力的获得必定需要正规而严格的教育、指导和培训。天文观测训练是天文历法研究的基本功,也是天文教育的基本教育内容。2.从汉至清:用户从初级传统习到三统历的转变观测天象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制定和修改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和修改历法的过程往往是学生学习天文、历法知识的最佳时期。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和改变极为频繁,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各自政治需要,都十分重视天文的观测和研究,各自都使用不同的历法。当时诸侯国分别使用皇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随着秦朝统一中国,秦朝使用的颛顼历成为全国统一的历法。到汉武帝时期,颛顼历逐渐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汉武帝重新造历,即著名的太初历。到西汉,刘歆在太初历的基础上有所补充改名为三统历,并流传至今。太初历具备了气朔、润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建立了一整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树立了典范。太初历颁行时间不长,在东汉中期由编訢、李梵、贾逵带动了天文知识的学习。在这种气氛的推动下,出现了许多天文学家,并且出了一批天文学著作。历法的编制和修改是天文教学的中心内容,制定和修改相关的历法的时候就是学生学习历法的最好时机。司天监精通历法制作的专家会带领年轻的学徒共同制作,在制作中学习、提高。如唐代僧一行、元代的郭守敬以及明朝的沈括等都非常注重学生制作历法的学习。清朝钦天监的学生也参加历法的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学习历法的制作。3.制作了适用于海表的一些仪器在天文观测方面,具体而灵巧的天文仪器的学习、制作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基础性的。在这方面,古代天文学家制作了很多灵巧的天文观测仪器。自商代就建立了观星台,很早就发明了日晷、刻漏等天文仪器。秦汉时期天文学的进步,也促进了天文仪器的改进。在奉汉武帝之命制定太初历的时候,落下闳学习、参考前人的浑仪,做了重大的改良,使观测的更加准确。汉代耿首昌用铜铸成了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浑象———类似于今天的地球仪,张衡在此基础上制出了浑天仪。这些天文观测仪器对天文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非常有利。张衡倡导浑天说,证明其学说的正确性,他制作了用于演示浑天思想的仪器———水运浑象,水运浑象能很好的解释若干天文现象,是对人们传授天文知识的最好手段,对浑天说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浑象在历史上不断的被改进,三国时期吴国葛衡曾经制造过一驾浑象,它是比人体大些的空心球,在球面布列星宿,各星均穿成孔觳。当人居于空心球内时,可以看到从孔觳中透过来的光,就好像看到天上的星星一般,这个浑象是非常好的教学、实习的教具。这种浑象后来被钱乐之、宋代的司天监苏颂、韩公廉,元代司天监监正郭守敬等都改进过。其次,唐李淳风主持制作“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一行与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燕肃发明“天圣莲花漏”,沈括主持监制的“浑仪”、“浮漏”、“景表”等。PP262)各种天文仪器的不仅是重要的天文观测工具,也是非常有用的教学、实习的教具。四、普遍的辩论天文历法是一门实践科学,其学习方法主要是观察、实验、实践和辩论。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天文的观察和实验。在许多朝代(战乱时期除外)的司天监要求每天都要进行观察,并写出详细的观察记录。沈括在主持司天监时期,要求司天监和太史院的“学士”人等(其中包括历生、天文生、刻漏生等学徒)用浑仪、浮漏和圭表等仪器每日记录,观测的项目有日蚀、月蚀、日、月、五星的运行情况,详细记录观测结果,三五年一汇总,从中发现规律,作为改进历法的依据。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天文历法的学习还强调亲身实践。实践的方式是自己试着编造历法,制造仪器。同时,中国历书上不断有大型的天文测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有学徒参与其中,这是他们亲身实践的最佳时机。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编制历法,曾经组织了80多人的编写组,其中就有部分是监生学徒。唐代天文学家一行,为在全国范围内测量子午线的长度,派出大量的天文生、监生分别到各地实测,元代郭守敬为了测量恒星的位置,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测地工作,在北京、太原、成都、雷州等27处设立观测所,测量当地的纬线,同时从南海到北海每隔10度设一个观测站,测量夏至日影长度和昼夜长短,观测站比唐朝一行观测的站点多一倍,这么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观测人员来进行,这也是天文生学习、实践的绝好机会。辩论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习的一个先进的学习方法。汉武帝制定太初历时,就是提倡辩论,将各个天文学家提出的18种造历方案放在一起讨论,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汉朝时对天的性质的认识有三种: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这三种学说共同发展,在辩论、比较中分清优劣而不是采取命令、压制的方式决定的。当时参加辩论的有主张宣夜说的郄萌、以《周髀算经》的群体作者为代表的盖天说和落下闳、耿首昌、扬雄和张衡为代表的浑天说。通过辩论,比较进步的浑天说战胜了宣夜说和盖天说。魏时期,政府曾经组织学者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