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双头鹰:从文艺看俄罗斯的历史道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四川大学_第1页
透视双头鹰:从文艺看俄罗斯的历史道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四川大学_第2页
透视双头鹰:从文艺看俄罗斯的历史道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四川大学_第3页
透视双头鹰:从文艺看俄罗斯的历史道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四川大学_第4页
透视双头鹰:从文艺看俄罗斯的历史道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四川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视双头鹰:从文艺看俄罗斯的历史道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四川大学四川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

可以通过以下资料来了解一个国家软实力()。

A:钢铁的产量B:人的平均寿命C:军队的人数D:文学和艺术

答案:文学和艺术

第一章测试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11.19-1765.4.15)是俄国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罗蒙诺索夫眼中彼得大帝的形象,可以重点去看他的()。

A:《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B:长诗《彼得大帝》和《彼得大帝赞美辞》C:长诗《彼得大帝》D:《彼得大帝赞美辞》

答案:长诗《彼得大帝》和《彼得大帝赞美辞》

普希金笔下与彼得大帝相关的三部曲是()。

A:《叶甫盖尼·奥涅金》B:《彼得大帝的黑人》C:《铜骑士》D:《波尔塔瓦》

答案:《彼得大帝的黑人》;《铜骑士》;《波尔塔瓦》

在普希金的作品中,有与彼得大帝相关的三部曲,其中,作者对彼得大帝的情感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A:对B:错

答案:错

我们可以说,20世纪阿列克谢·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彼得大帝》展示的既是彼得大帝这个人的高光时刻,也是俄罗斯这个国家的高光时刻。()

A:对B:错

答案:对

关于阿·托尔斯泰写成的《彼得大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说写了彼得是如何长大成人的。B:小说写了彼得是如何从善如流的。C:但小说并没有写出彼得的残酷和暴戾。D:阿·托尔斯泰所创作的《彼得大帝》采取了一种平视的视角,即不仰视,不把自己的主人公当成神,当成高于寻常人等许多的半人半神的英雄好汉,而是把他当成普通人。

答案:但小说并没有写出彼得的残酷和暴戾。

第二章测试

()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也是俄国社会意识强烈觉醒的时代。

A:21世纪B:18世纪C:20世纪D:19世纪

答案:19世纪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生存问题引起了俄国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在30~40年代出现了关于俄国该如何发展和走什么样的道路的争论,其中在贵族资产阶级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

A:肯定俄国历史特性的斯拉夫派和肯定西欧文明成果的西方派。B:肯定俄国历史特性的本国派和肯定西欧文明成果的西方派。C:肯定俄国历史特性的斯拉夫派和肯定西欧文明成果的自由派。D:肯定西欧文明成果的西方派。

答案:肯定俄国历史特性的斯拉夫派和肯定西欧文明成果的西方派。

普希金是俄罗斯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文艺评论家。其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主要描写了受西方文明熏陶的贵族青年奥涅金不满上流社会的生活,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玩世不恭,结果失掉了友谊和爱情,最终一事无成的故事。这部作品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被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品中奥涅金是俄国贵族社会中典型的的“多余人”形象,而达吉雅娜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完美女性形象。()

A:对B:错

答案:对

“俄罗斯啊,你究竟在向何处飞驰?给一个回答吧!它不回答。丁当地响着奇妙的铃声;空气在耳边呼啸,它被撕裂成碎片,它变成一股狂风;大地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两边闪开,其它的民族和国家全都斜视着它,躲到一旁,给它让开大路。”这句话出自(),作者在此提出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关心的问题——俄罗斯的出路在哪里?

A:果戈理的《死魂灵》B:赫尔岑的《谁之罪》C:屠格涅夫的《处女地》D: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

答案:果戈理的《死魂灵》

高尔基说:“()的天才是无可争辩的,就艺术的表现力来讲,他的才华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他的作品以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存在真理的不懈追求、对灵魂的深刻剖析感染着读者,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巨匠。

A:果戈理B:屠格涅夫C:赫尔岑D:陀思妥耶夫斯基

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三章测试

俄国19世纪的前进与动荡的社会背景引出社会矛盾的根源是()。

A:农奴制问题B:宗教信仰问题C:社会经济问题D:政治革命问题

答案:农奴制问题

在19世纪的很多作家的著作中都曾描写过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以后问题重重的俄国社会,我们认为,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社会内部矛盾激化的一根导火索,同时也标志着俄国在东南欧、近东的衰落,此后,俄国的世界地位迅速下降。()

A:对B:错

答案:对

亚历山大二世在()的改革可以算是俄罗斯改革历史中最知名的一件——也因为废除农奴制的轰动时常被人们被冠以农奴制改革的名称。

A:1859年B:1860年C:1858年D:1861年

答案:1861年

农奴制改革之后,农奴们实现了彻底的解放,不仅获得了人身自由,还获得了比之前更多的土地。()

A:对B:错

答案:错

“他们的主要特征就是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和对一切新鲜事物的痛恨”出自赫尔岑的《谁之罪》,这部作品给了保守贵族很多镜头,谈到了旧式贵族的一些行为方式或者行为习惯,让我们不禁想问:享受着农奴制社会所带来的福利的老旧贵族和旧式地主真的可以承担起这个重任吗?()

A:错B:对

答案:对

第四章测试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A: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B: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C: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D: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答案: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认为,历史学家经常依据既定的史实来推导一场战争何以发生,这毫无意义。拿波罗金诺战役来说,它其实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A:对B:错

答案:对

阅读《战争与和平》,你认为在托尔斯泰看来,一场战争中,影响整个战局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

A:运气B:气候因素C:军队士气D:粮草供给

答案:军队士气

在《战争与和平》的结尾,托尔斯泰运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来谈论战争,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战争观和历史观。()

A:错B:对

答案:对

请问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总结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表现的战争观或历史观?()

A:既然历史无法把控,那么俄罗斯民族应该走的路就是一种宿命论式的顺从。B:历史是有方向的,是由人类的意志推动着的前进的历史。C: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某种意志的表现,如最高长官的意志。D:战争可以认为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它是由大量偶然性堆积而造成的结果。

答案:既然历史无法把控,那么俄罗斯民族应该走的路就是一种宿命论式的顺从。;战争可以认为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它是由大量偶然性堆积而造成的结果。

第五章测试

中国翻译俄苏文学的热潮分别是()。

A:第一次热潮在1921年-1927年,译介重点是翻译苏联进步文学。B:第三次热潮是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俄苏文学作品是国人接触最多的外国文学.C:第二次热潮是1937年-1949年,当时急需介绍苏联革命文学以鼓舞国人的抗日斗志。

答案:第一次热潮在1921年-1927年,译介重点是翻译苏联进步文学。;第三次热潮是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俄苏文学作品是国人接触最多的外国文学.;第二次热潮是1937年-1949年,当时急需介绍苏联革命文学以鼓舞国人的抗日斗志。

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A:对B:错

答案:错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教育诗》是作为“教育小说”进入苏联文学史的。B:“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诞生于18世纪下半叶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又名“成长小说”,是描写主人公青少年时期成长经历的文学作品,多以作家自身经历为创作蓝本。C:在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作家细致刻画了新型的主人公,并站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立场上继续发扬“教育小说”的某些原则。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家观察社会现实之后,极力发挥想象力写出的成果。

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家观察社会现实之后,极力发挥想象力写出的成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人的成长史,描写了苏联新人从脆弱到坚强,从年少到成熟的涅槃史,更是一个凡人英雄的锻造史。“苏联新人”的这个概念就是它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提出来的。()

A:对B:错

答案:错

下方列出的都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中文译者,他们有的是从日文转译,有的是直接从俄文原文翻译,其中在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是()的译本。

A:段洛夫和陈非璜B:黄树南C:梅益D:王志冲

答案:梅益

第六章测试

20世纪俄罗斯苏维埃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肖洛霍夫曾多次获得苏联最高奖,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以下不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A:《他们为祖国而战》B:《被开垦的处女地》C:《静静的顿河》D:《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答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在肖洛霍夫的早期短篇作品中,被聚焦的任务虽然变动不居,但却有一些清晰可变的基本面貌特征,包括()。

A:他们都是身在白区、向往红军的少年、青年。B:他们都是奋不顾身的红色队伍中的牺牲者。C:他们都是受到压迫的年轻人,一心向往新的社会。D:他们为了实现心中的不惜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

答案:他们都是受到压迫的年轻人,一心向往新的社会。;他们为了实现心中的不惜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

在()中神父的儿子维吉卡骂红军战士的儿子米什卡是“野小鬼”。这里孩童米什卡乃是作家肖洛霍夫塑造的自传性形象。

A:《看瓜田的人》B:《粮食委员》C:《道路》D:《野小鬼》

答案:《野小鬼》

欣赏文学作品,可以脑洞大开,应该充分释放想象力。现在不妨假设《一个人的遭遇》是交响叙事曲的总谱,()。

A:在《一个人的遭遇》中独特的叙事和丰富的和声,犹如沉郁悲愤的旋律在多声部和声伴随下演进,这部短篇小说就成了俄罗斯民族20世纪前五十年命运的启示录。B:《一个人的遭遇》的内在戏剧性在于,在索科洛夫的自述里,两个乐章中,同一个主人公判若两人。在和平乐章里这里索科洛夫不过是普通人,在战争乐章里他成为了大写的人。C:作家利用小说的标题和对主人公的名字的隐含意义,利用人们对苏联历史的认识,来形成作品的象征,这是和声。D:肖洛霍夫让主人公陈述了自己在和平生活和战争中的经历,这是叙事,这构成了小说叙述的旋律,它由和平乐章和战争乐章两部分构成。

答案:在《一个人的遭遇》中独特的叙事和丰富的和声,犹如沉郁悲愤的旋律在多声部和声伴随下演进,这部短篇小说就成了俄罗斯民族20世纪前五十年命运的启示录。;《一个人的遭遇》的内在戏剧性在于,在索科洛夫的自述里,两个乐章中,同一个主人公判若两人。在和平乐章里这里索科洛夫不过是普通人,在战争乐章里他成为了大写的人。;作家利用小说的标题和对主人公的名字的隐含意义,利用人们对苏联历史的认识,来形成作品的象征,这是和声。;肖洛霍夫让主人公陈述了自己在和平生活和战争中的经历,这是叙事,这构成了小说叙述的旋律,它由和平乐章和战争乐章两部分构成。

认真阅读感悟《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可以看出历史的道路,可以听到时代的呼声;你认为下列哪句诗可以表现肖洛霍夫写出这一作品的意义?()。

A:愿借胸襟添浩气。B:五年庠序燹兵频。C:细屑稗官叩大钧。D:风云《浅草》伤亲弑,白赤《顿河》寻性真。

答案:细屑稗官叩大钧。

第七章测试

()被认为是第一位著名的古典主义代表,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画奠基人。

A:列宾B:洛先科C:克拉姆斯柯依D:苏里科夫

答案:洛先科

()代表了俄罗斯19世纪上半叶造型艺术的高峰。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扩大了历史画的领域,不仅将画描绘的对象扩展到“人民大众”,同时还表达了人类精神状态和新的情感领域。

A:伊万诺夫的《耶稣向人民显现》B: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布留洛夫的《庞贝的末日》D:洛先科的《弗拉季米尔和罗格涅达》

答案:布留洛夫的《庞贝的末日》

作为俄罗斯19世纪绘画的高峰,巡回画派成立于()年。

A:1871B:1867C:1870D:1863

答案:1870

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是克拉姆斯柯依,他不仅是画家,还是杰出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创作中,非常注重艺术的民族风格、独创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对俄国画坛和青年画家影响很大。()

A:对B:错

答案:对

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之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列宾的代表作有()。

A:《库尔斯克的宗教行进队伍》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C:《伊凡雷帝杀子》D:《荒野中的基督》

答案:《库尔斯克的宗教行进队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凡雷帝杀子》

第八章测试

现代主义绘画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A:“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B:“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C:“为艺术而艺术”D:“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

答案:“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

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被认为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在写的《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问题》、《点、线、面》、《论具体艺术》等,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

A:对B:错

答案:对

关于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和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康定斯基坚信,绘画与音乐一样,拥有“时间”元素。他甚至参照交响乐中的概念,引入相关术语,把自己的部分作品归入三个系列:“印象”(Impression)“即兴”(Improvisation)以及“作曲”(Composition)。B:20世纪30年代末,康定斯基更加坚定地实践《点线面》里归纳的构图理论,但他并不支持进一步用数学的方式表达线条、用色、比例、距离等元素。C:对比康定斯基分别作于1909年的《即兴III》和1911年的《印象V:公园》,可以看出原本具象的骑士形象简化成了抽象的线条和色块;再到1914年的《有红迹的画》,则完全没有了具象的痕迹。D:康定斯基认为:看似随机而混乱的抽象画,其实每一条线、每一种用色,在画面的整体排布上都有着感性与理性的联合。

答案:20世纪30年代末,康定斯基更加坚定地实践《点线面》里归纳的构图理论,但他并不支持进一步用数学的方式表达线条、用色、比例、距离等元素。

20世纪俄罗斯最激进的抽象艺术运动是()开创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

A:康斯坦丁B:马列维奇C:康定斯基D:尼古拉斯·费欣

答案:马列维奇

马列维奇在他的“立体民族风情”画风之后,开始探索“分割画面、形象拼贴”构成形式的画法,代表作品是创作于1913-1914年的()。

A:《自画像》B:《白上白》C:《白色背景上的黑色方块》D:《一个英国人在莫斯科》

答案:《一个英国人在莫斯科》

第九章测试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特聘法国名家法尔科内雕塑的《青铜骑士》曾受到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高度赞扬,并写下了他最出名的同名叙事诗。()

A:对B:错

答案:对

米哈伊尔·奥西波维奇·迈克申的作品()是1862年俄罗斯文化发源地诺夫哥罗德建造的一座青铜与花岗岩结合的纪念碑,它是当时全部俄罗斯历史叙述的雕刻纪念碑。

A:《叶卡捷琳娜二世纪念碑》B:《青铜骑士》C:《千年纪念碑》

答案:《千年纪念碑》

关于《千年纪念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三极则表现了全俄罗斯的历史,在纪念碑的下部放置了109个历史人物。B:设计作品分为三级,由青铜铸造而成。C:顶层代表了一种权力,一个由天使支撑的三米镂空十字架安装在球体上。D:第二级表现了留里克建国等五个历史重大转折主题。

答案:第二级表现了留里克建国等五个历史重大转折主题。

英雄三剑以倒叙呈现,首先是柏林《解放者》在1949年完成,然后是伏尔加格勒《祖国母亲在召唤》在1967年完成,最后才是《后方-前线》,在1972年完成。()

A:对B:错

答案:对

米哈伊尔·康斯坦丁诺维奇·阿尼库申是列宁格勒保卫者胜利纪念碑的整体规划和作者,他用了六个乐章,34个人物叙述了伟大卫国战争史诗画面,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作品的乐章是()。

A:《防御工作》、《狙击手》和《挖战壕》;《封锁》B:《劳动阵线》和《人民民兵》;《飞行员和海军》C:《解放者》;《祖国母亲在召唤》D:《胜利者-工人与士兵》;《士兵们》

答案:《解放者》;《祖国母亲在召唤》

第十章测试

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旋律大师”;他所创作的音乐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

A:错B:对

答案:对

柴可夫斯基受老师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约,为了庆祝“莫斯科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而创作了()。

A:《黑桃皇后》B:《1812序曲》C:《胡桃夹子》D:《第六交响曲》

答案:《1812序曲》

我们可以把《1812序曲》分为六个部分:1:引子、2:主题的引出、3:呈示部、4:发展部、5:再现部和6:尾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乐曲的呈示部分出两个主题。B:在发展部,音乐承续着呈示部表示的战斗场面。C:尾声部分又回到引子的赞美诗主题开始,整个乐队添加进来的铜管乐队非常庄严而宏伟地奏出《马赛曲》和拿破仑帝国国歌《出征曲》,乐曲到此就结束了。D:乐曲由一段辽阔的快板开始。

答案:乐曲的呈示部分出两个主题。

肖斯塔科维奇的()也叫《列宁格勒交响曲》。

A:《第六交响曲》B:《第七交响曲》C:《第十交响曲》D:《第一交响曲》

答案:《第七交响曲》

《列宁格勒交响曲》包括()

A:第四乐章《胜利》B:第二乐章《回忆》C:第一乐章《战争》D:第三乐章《祖国的辽阔大地》

答案:第四乐章《胜利》;第二乐章《回忆》;第一乐章《战争》;第三乐章《祖国的辽阔大地》

第十一章测试

五四时期,俄国文学同德国马克思主义、法国启蒙思想一样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对俄国文学的译介呈现出“极一时之盛”的局面。()

A:错B:对

答案:对

下列选项中不能被归为五四时期中国现代作家接受俄国文学之因的是()。

A:茅盾认为在俄国人眼中,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生,还要有用于人生。B:文学研究会主张“先译和人生密切相关的书”。C:郑振铎高扬俄国文学之于中国新文学创造的价值。D:俄国文学往往被视为是中国文学的引领者、指导者和被模仿的对象。

答案:俄国文学往往被视为是中国文学的引领者、指导者和被模仿的对象。

鲁迅在()提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

A:《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B:《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C:《我们不再受骗了》D:《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

答案:《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

比较果戈理出版于1834年的小说《狂人日记》和鲁迅发表于1918年的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如鲁迅曾坦承自己的《狂人日记》脱胎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无论从形式、表现手法还是内容、思想性上看,鲁迅的小说都与果戈理的小说极为相似,没有创造性。()

A:错B:对

答案:错

关于鲁迅和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果戈理的狂人是一个由正常而疯癫的真疯子;鲁迅的狂人是一个由疯癫而正常,而觉醒,却举止仍旧癫狂的佯狂者。B:果戈理以荒诞的手法揭露个人的可悲境遇,主人公波普里希恩希望颠倒现存制度,然后自己也能作威作福。他既是受害者,也是自视高人一等的迫害者。C:鲁迅通过文言题记的“余”和白话文主体的“我”这样一种叙述分层很好地解决了悖论——既然主人公是疯子,是谁在讲这个故事?D:以鲁迅创作《狂人小说》为例,中国现代作家一味借鉴和吸收俄国文学,融化俄国作家的创作经验,学习和运用其创作形式等,并无自己的创造。

答案:以鲁迅创作《狂人小说》为例,中国现代作家一味借鉴和吸收俄国文学,融化俄国作家的创作经验,学习和运用其创作形式等,并无自己的创造。

第十二章测试

当一个人审视别人的时候,通常是从主体的自我认知出发。同时,随着主体自我认知的不断演进,其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俄罗斯以自我认知为基础建构起了中国形象;中国形象也随着俄罗斯自我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A:对B:错

答案:对

俄罗斯有怎样的自我意识呢?()。

A:俄罗斯从来都不是东方。B:俄国泛斯拉夫主义,成为了一种最具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软实力手段;试图融入西方文明的大家庭,一直是俄罗斯精英们的目标。C:俄罗斯人包容地吸收了东方文化,西方人和俄罗斯人都把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