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I论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定罪和量刑摘要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激增,私家车成为人们出行的最主要交通工具。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公民个人对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良好的机动车驾驶习惯没有紧跟其上,这个矛盾就使得当下社会道路交通事故频发,而醉驾行为导致的恶性道路交通事故也呈现陡増的态势。本文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定罪和量刑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域外相关立法情况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关键词:醉酒;危险驾驶罪;量刑;定罪
目录摘要 I引言 1一、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定罪和量刑的现状 2(一)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定罪和量刑的立法现状 2(二)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定罪和量刑的司法现状 3二、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案件定罪和量刑方面存在的问题 4(一)醉驾案件处理整体从严 41.对醉驾行为一概入刑的严格执行 42.从轻处罚的过度谨慎 5(二)量刑情节考量标准各异 51.量刑情节因素的不全面 52.同案不同判 6(三)缓刑、免刑适用失衡 61.缓刑、免刑比例极低 62.缓刑适用标准的差异 7(四)罚金刑、不起诉适用失衡 71.罚金刑相对较重 72.不起诉比例极低 8三、域外对醉驾行为定罪和量刑的立法借鉴 8(一)域外醉驾行为的刑法规制 81.我国台湾地区的不能安全驾驶罪 82.德国的道路交通危险罪与酒醉参与交通罪 9(二)域外醉驾刑法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9四、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案件定罪和量刑的完善建议 10(一)明确定罪和量刑的起点 101.坚持以血液酒精含量为标准 102.重新设置刑法醉驾标准 10(二)规范定罪和量刑因素 111.考虑行为人驾驶能力 112.考虑车辆安全状况 113.考虑道路交通状况 114.考虑行为人认罪态度 12(三)把握定罪和量刑的要求 121.建立缓刑、免刑详细标准 122.严格罚金刑的适用标准 133.建立醉驾不起诉标准 14结论 14参考文献 15PAGE7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均有大幅上升,目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每年的死亡人数排名为世界第二位,酒后驾驶,尤其是醉酒驾驶是引起道路交通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不仅如此,现代社会部分人群为追求感官刺激,高速或另类驾驶,超出法律规定的驾驶标准,大部分驾驶者侥幸心理严重,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在道路交通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发生的各种危险驾驶行为严重威胁到公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各种利益诉求纷繁交织。一些地方发生酒后驾车以及飙车造成的恶性交通事故,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如四川成都孙铭伟无证且醉酒驾车导致四死一伤惨案、杭州富家子弟胡斌超速驾车致人伤亡案、河北保定公安局长李刚之子李启铭驾车致人死亡案等。此类事故频发,其危害性、应处罚性、涉及罪名等一系列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当前各地检察机关受理醉驾刑事案件日益增多,个别地区呈井喷之势,由于尚未有较为明确和权威的评判尺度,公检法机关对法律适用的部分问题存在意见分歧,此类案件最终定罪处罚各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法律的威信力和信服力,法律适用有待出台统一处罚标准,刑事诉讼活动还需进一步规范。因此,确有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在全面掌握危险驾驶刑事案件审理工作全貌的基础上,正确树立危险驾驶刑事案件审理工作指导思想,统一规范公检法机关办理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执法尺度,梳理和厘清危险驾驶刑事案件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一、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定罪和量刑的现状(一)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定罪和量刑的立法现状2014年,基于醉酒危险驾驶罪在法律适用上的问题,《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对醉酒危险驾驶罪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竞驶与醉驾两种行为方式外,增加了“在公路上从事客运业务,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以及“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两种类型的醉酒危险驾驶行为。2015年8月29日,《刑法修正案(九)》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正式通过。这一法案的修改,在司法适用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以江油市对该类案件的处理情况来分析:2016年4月,江油市法院调集审判力量,集中审理并当庭宣判17起“醉驾案”。其中,11起涉及交通事故,5起醉驾肇事者负主要责任或全部责任。2016年3月25日根据省《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实施细则(试行)》要求,江油检察院以醉酒危险驾驶罪为由,就包括被告人郭某某、彭某某、瞿某某在内的17起“醉驾案”集中公诉至江油法院。4月1日该院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对17起“醉驾案”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该案审判员表示,这批醉驾案作为轻微刑事案件,进行集中审理并当庭宣判,不仅节约审判资源和力量,同时也起到震慑醉酒危险驾驶犯罪行为,能更好教育广大驾驶人员。(二)醉酒型危险驾驶罪定罪和量刑的司法现状在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研究过程中,认为醉驾应当入刑的学者的理由是填补立法空白、顺应民意、风险社会理论和国际通行做法等;而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危险驾驶入罪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与刑法的功能相矛盾、不符合罪刑均衡原则并且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建议以其他手段和方式来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醉驾行为在符合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加以适用。基于刑罚中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基本理论,间接故意是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构成要件,换而言之,行为人对自身的醉酒驾驶行为没有积极有效的进行阻止,对自身的违法行为不管不顾;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行为人在醉酒状态下实施了在公共交通道路上使其车辆发生了位置的挪动变化;驾驶人必须是超过16岁的、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其犯罪客体就是公共安全,其犯罪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个体,而是不具体的多数人。针对每一个醉驾案件来说,如何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进行量刑至为重要。若量刑过重,往往存在侵犯个人合法权益的可能性,而量刑过轻使得刑罚的保护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二者均会违背刑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目前我国对醉驾案件的一般处理情况就是:对于入罪问题理论界及实务界都基本上一致认为只要行为人有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无论有没有导致严重的事故后果,均构成醉酒型危险驾驶犯罪。对于该罪的刑罚问题,司法机关一般都遵循目的刑理论立场,强调对未来犯罪的预防。司法机关一直都秉持对醉酒的一概入刑和从严处理,在具体的个案处理中,由于各方面因素也会导致各案处理的差异化,对量刑问题的规范上比较统一的共识就是应建立统一的刑罚标准。二、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案件定罪和量刑方面存在的问题(一)醉驾案件处理整体从严1.对醉驾行为一概入刑的严格执行“危险驾驶罪”的客观行为包括“追逐竞驶”、“醉酒驾驶机动车”、“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载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从犯罪成立条件上来看,几种行为的限制性条件存在差异。其中,“追逐竞驶”的“情节恶劣”定义明确,从事校车和旅客运输也有超载、超速的规定,而醉酒驾驶却缺少“情节恶劣”的附加条件。构成要件的差异,是造成同一法律条文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法修正案(八)》针对醉驾作出明确规定:坚决将酒后醉驾行为入刑。有学者指出,立法者在设计危险驾驶罪的法条时,基于抽象危险犯的模式,在刑法规范内纳入醉酒驾驶行为,通过技术性的调整,将道路交通中与醉驾行为相关的拘留、罚款处罚条款进行删除。从司法的角度来看,并不代表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将全部的醉驾行为入刑。而从立法角度来看,作为泛化的规定和指导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为社会确定权威性的行为规范。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是对法的贯彻和落实,通过运用法律、把握法律,将法律的条文转化为现实。从立法视角来看,将醉驾行为入罪,反映了我国法律对于醉驾行为的严厉打击。基于司法视角,并不是所有的醉酒驾驶行为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醉酒驾驶个案的社会危害性具有不确定性。在司法实践中,必须要将个案的正义作为关注的焦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基于不同的状况对行为人施以差异化的措施。若危险驾驶罪的构成法定刑为“拘役、并处罚金”,通过职权不起诉,使得行为人免于刑事处罚、判处缓刑,是在司法权限范围内的。综上所述,实现对不同类型醉酒驾驶行为的差异化对待,若醉酒驾驶行为不具备社会危险,可进行出刑操作处理。2.从轻处罚的过度谨慎在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对行为人判处实刑刑罚是普遍现象,不看具体情节,若案件的情节较为轻微,法院多以轻刑罚为主,尽量不以免刑、缓刑进行判处。从目前全国情况来看,无一例出罪案件,免刑案也很少,通过近七年的司法实践,醉驾一律入罪并判处拘役刑的弊端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继而也开始在一些法院尝试对该类案件做免刑处理,但尝试的范围有限,适用的比例极小,目前醉驾案件仍然主要是判处拘役刑实刑,并处罚金。免刑处罚方式仍然不是主流方式,可见,司法实践中多数法院从轻处罚处理都非常谨慎。尽管在醉驾入罪之初强调对醉驾犯罪从严惩处,但危险驾驶罪毕竟是在我国《刑法》中仅将拘役规定为主刑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轻罪之一,秉持着罪责与刑种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对罪犯进行适度的惩罚,“轻罪轻罚”、“重罪重罚”,不可不分程度的严惩醉驾,甚至对应当从轻处理的也不依法从轻。(二)量刑情节考量标准各异1.量刑情节因素的不全面在对醉驾被告人进行量刑时,主要根据被告人体内的酒精含量、是否有醉驾史等作为考量因素,但却较少关注其犯罪时间、犯罪地点、醉驾地点路况等因素。很少有案件考虑到车型与路况、犯罪时间地点,上述被忽略的情节是驾驶行为危险与否的重要特征,对确定从轻或从重处罚至关重要,却未被纳入量刑考量的范畴,是目前存在比较突出的一大问题。2.同案不同判体现在不同的法官对案情相似的案件量刑结果差异较大,通过对一些案件的分析观察,案件情节大致相同,但法院判决主刑量刑差异较大。例如冯某某危险驾驶案与柯某某危险驾驶案,都是夜间喝酒后驾驶车辆在市区交通主干道路被交警查获,冯某某的血液酒精含量为221.18mg/100ml,柯某某的血液酒精含量为234.96mg/100ml.但在实际的审判结果中,柯某某的量刑却比冯某某轻,其中前者被判拘役两个月,罚款10000元;后者被判拘役1个月、处罚8000元。造成“同案不同判”的原因在于:司法人员作为审判活动的主导者,其心理状态、人格素质等存在差异,间接对量刑产生影响。每个法官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在司法实践中,每个法官由于不同的性格、年龄、世界观面对同一案件的理解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不同的法官在对犯罪情节雷同、犯罪事实相似的案件进行审理时,量刑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三)缓刑、免刑适用失衡1.缓刑、免刑比例极低当前法院对于醉酒危险驾驶案件进行缓刑、免刑处理的比例相对较低。基本案情:被告人杨某某,1971年11月22日生,男,社会流动人员,中专文化。2016年11月14日,被告人杨某某驾驶汽车在城区路段行驶,经交通警察拦截后,对其进行检验发现杨某某的血液酒精含量为102.27mg/100ml.2016年11月15日,杨某某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取保候审。检察院向管辖法院提出公诉,指控被告人杨某某涉嫌危险驾驶罪。经过公开审理,法院对事实进行查明,与起诉书的指控事实相一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七十三条第一款、第三款之规定,法院作出如下判决:判处杨某某犯危险驾驶罪,拘役1个月缓刑2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事实上,基层检察院办理了很多类似案件,这些案件的适用缓刑比例较低。究其原因,还是由醉驾入罪时的严惩态势所决定的。应当理性的看待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的缓刑问题,既然造成死亡、重伤等严重后果的交通肇事罪等犯罪都可以依法适用缓刑,对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驾驶罪却一般不适用缓刑,情理和逻辑上均难以理解,客观上也会造成危险驾驶罪与其他犯罪之间的量刑明显失衡。对被告人进行缓刑处理,并不意味着被告人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若在缓刑考验期内被告人再次出现危险驾驶行为,其将面临撤销缓刑并数罪并罚的严重刑事处罚。被告人留下犯罪记录,对其工作、生活等将产生终身影响,实际法律后果比醉驾入罪前的行政处罚更为严厉。面对被告人作出免于刑事处罚也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更符合办案现实情况,更人性化,更能体现法的社会价值。因此,在危险驾驶案件中贯彻落实好这一刑事政策非常重要,片面强调严格惩处,就会可能将醉驾的社会危害过于放大。2.缓刑适用标准的差异根据统计结果,当前缓刑适用标准差异显著:一是同种情节刑罚不同。储槐植教授曾在其《改善社区司法》一文中阐述“我国缓刑规定的监督措施过于原则,缺乏应有的规范标准,体现不出刑罚性质”。而我国法院在适用缓刑、免刑制度时,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什么条件和情形下可以对本罪适用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什么条件和情形下不能适用,所以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从而适用缓刑、免刑标准各异,实际上就会造成量刑的不均衡。(四)罚金刑、不起诉适用失衡1.罚金刑相对较重醉酒驾驶犯罪规定了处拘役并处罚金,在罚金刑的适用中,对罚金的数额多少没有具体标准,未确定具体的处罚范围,更没有规定罚金的最高限额,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危险驾驶罪罚金刑的规定很笼统,没有具体规定,即一是由主刑的情况决定罚金的数额,二是在判处罚金应当罚多少时,要基于犯罪情节的轻重。但在判处罚金时,却并未将被告人缴纳罚金的实际能力纳入考虑的范围内,法官根据本地区情况或者甚至是根据各自的经验来确定具体的罚金数额,这样就会导致判处罚金数额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因案而异,易出现以罚款代替刑事拘役刑的情况。2.不起诉比例极低实践中,检察机关的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不起诉率的高低,这项指标的制定一定程度上使得许多基层检察院对不起诉的适用十分谨慎,若案件不符合起诉条件,检察机关选择将案件退回给公安机关处理,不向法院进行起诉。前文所列统计数据就是这一问题的直观反映。不起诉适用问题在各级检察机关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办理醉驾案时这同样也是检察机关所面临的困境。三、域外对醉驾行为定罪和量刑的立法借鉴由于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各方面的不同,每个国家和地区对醉酒驾驶的定罪量刑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色的规定,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的启示而言,应该是取长补短,进行借鉴。(一)域外醉驾行为的刑法规制1.我国台湾地区的不能安全驾驶罪我国台湾地区的刑法第185条之三:“服用毒品、麻醉药品、酒类或其他相类之物,不能安全驾驶动力交通工具而驾驶者,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因而致人于死者,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伤者,处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行为人因喝酒或服用毒品、麻醉药品等,致不能安全驾驶的情况下而驾驶具有公共危险性的动力交通工具,即足以构成本罪。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备交通危险故意,而为本罪的行为,始足以构成本罪。本罪新增订第二项致死或致重伤之加重结果犯。起因于实务上常见的情形是,行为人出于不能安全驾驶的故意而触犯本罪,却于驾驶过程中撞死(伤)人。台湾地区在原有不能安全驾驶罪基础上新增设的第二项致死或致重伤之加重结果犯并提高法定刑,以应对的就是醉驾犯罪造成重大伤亡结果的情形。2.德国的道路交通危险罪与酒醉参与交通罪德国是世界上生产汽车的第二大国,德国制造的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汽车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同时,德国也是欧洲地区消费的酒精类饮品大国,当然相伴而生的毫不例外德国醉酒驾驶发生率也非常高。德国司法实践中法院对醉酒驾驶行为的处罚,是针对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处罚:第一、对于驾驶行为人的血液酒精含量远远超出标准这种单纯的醉酒驾驶,可以认定其已经不具有安全驾驶的能力,这样的行为根据德国刑法规定已构成犯罪,但会对其是否初犯加以区别,如是初犯就会得到缓刑的处理。如果血液酒精含量刚刚超出标准,经鉴定,尚有安全驾驶能力,但又不能正常的驾驶,这种情况下会对行为人判处罚金刑;但是,由于立法对故意与过失规定了相同的刑罚,实践中过失的醉酒驾驶与规范在量刑上没有实质区别。第二、德国对血液酒精含量超过0.3‰的驾驶人的处罚条件,是驾驶人员因醉酒差一点酿成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这样最高判处5年自由刑刑罚,与过失杀人的法定刑相同,比过失的身体伤害法定最高刑还要高。第三、对于行为人因醉酒已没有责任能力的情况,则依照德国刑法典“完全昏醉”来定罪。处罚时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区别,第一种是依照“交通中酩酊”处刑;第二种是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按“过失的身体伤害”来处罚;第三种是造成了具体危险或者他人死亡的,处五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刑。(二)域外醉驾刑法规制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域外类似罪名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我国台湾地区的不能安全驾驶罪,德国的道路交通危险罪与酒醉参与交通罪,对于醉驾犯罪的惩罚,都不存在特定情况下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的情形。具体概括之,我国台湾地区是在原有不能安全驾驶罪基础上新增设第二项致死或致重伤之加重结果犯,以应对醉驾犯罪造成重大伤亡结果的结果。日本是规定了“危险驾驶致死伤罪”,同样采取结果加重犯的立法形式来规定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结果加重犯的特点在于能够提供一种把故意和过失结合在一罪中的理论形式,从而准确反映行为人对其行为和结果的不同心理态度。将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的基本实行行为规定为故意犯罪,就可以设定较重的法定刑,从而避免交通肇事罪作为过失犯罪的法定刑过低的弊端。在借鉴域外对醉驾犯罪惩处的先进经验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出我国可能的改革方案。四、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案件定罪和量刑的完善建议(一)明确定罪和量刑的起点1.坚持以血液酒精含量为标准醉驾入罪量刑的标准就是以行为人血液中酒精含量为依据,采用血液酒精含量与醉酒后醉驾行为人意识能力二者相结合的标准,对行为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此,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定罪量刑,真正秉持着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在量刑时,应当对以下问题进行考虑:“行为人是否属于初犯,是否认罪悔罪,以及是否造成实际危害后果,都只是在量刑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影响危险驾驶罪的成立。”。以上因素的存在,对危险驾驶罪名的成立并不会产生影响。我国醉驾入罪标准为行为人血液酒精含量为80mg/100ml,对比日本、美国等国家来看这一起点较高,这说明立法机关对“情节严重”等因素作了充分考虑,提高了醉驾入罪的起点,故没有再设置其他的情节为入罪要件,立法部门对醉酒驾驶行为中涉及的其他情节只是基于构成犯罪的事实,对行为人的量刑进行考虑。2.重新设置刑法醉驾标准当前,我国仍采用行政处罚的醉酒标准作为刑法的醉驾标准。从学理上来看,我国通过规范空白刑法的手段,对“行政犯”进行规定,构建醉驾入罪的法条。若“行政犯”存在严重的行政违法行为,则对其刑事责任进行追究。委托行政管理法规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则在刑法中移植了醉酒处罚行政处罚标准,这与罪刑法定的原则相互冲突。“80mg/100ml的绝对标准只是我国治理醉酒驾驶初步阶段的标准,并不是刑法规制醉酒驾驶行为始终要坚持不变的标准。醉酒驾驶要进入更深层次的治理必须在将来增加醉酒认定的相对标准。本书主张未来危险驾驶罪中醉酒的认定需增加相对标准,是基于犯罪圈扩大的必然结果及借鉴世界范围的普遍做法”。若驾驶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对国外的做法进行学习和借鉴,分析醉酒对行为人主观意识的影响。可以借鉴美国的现场清醒测试即FSTs,通过“水平性眼震测试(HNG)、直行和转弯(WAT)、单腿站立(OLS)”三套测试以此判断行为人能否安全驾驶。我国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驾驶员驾驶能力检测系统,或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醉酒驾驶人模拟实际驾驶场景等方式,测试驾驶行为人的驾驶能力,在对其进行量刑时酌情考虑。综上所述,立法机关发布相关解释性文件,基于行为人的血液酒精含量,对危险驾驶行为人的酒精耐受力、酒后的主观意识能力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提升量刑的科学性,最终确定刑法上的醉酒标准,避免单独以血液酒精含量僵化量刑。(二)规范定罪和量刑因素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此,其他因素对其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他量刑因素进行规范。1.考虑行为人驾驶能力在对醉驾被告人的驾驶能力进行判断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衡量。首先,是被告人是否具备驾驶资格,其次,是驾驶人既往的驾驶行为及记录。一般而言,若被告人无驾驶证,则证明其不具备机动车驾驶资格,也就意味着其没有在驾驶培训学校系统学习过,或驾驶人的准驾车型与实际驾驶车辆不相符合。若被告人存在多次违章记录,说明其缺乏安全驾驶的良好习惯和注意能力,难以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安全驾驶的义务,其醉酒后难以安全驾驶的概率较高。若行为人曾经存在交通肇事行为,此次又出现醉驾行为,说明其人身危害性较高,应当考虑从重处罚。2.考虑车辆安全状况行为人的车辆安全状况囊括了:车辆运载货物的状况、车辆本身的安全性能、乘客数量等。若车辆经过违法改装,或超过报废期限,本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驾驶行为人醉酒后驾驶车辆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概率较高。若车辆存在超载等问题,醉酒驾驶行为不仅威胁着道路上的交通参与主体,同时还威胁着同乘人员的生命安全。若车辆运输易燃易爆、有毒危险物质,若发生醉驾交通事故,将会引发严重的事故后果。3.考虑道路交通状况醉驾行为与道路情况、车辆流量、车速、道路人员交通情况等存在密切关系。换而言之,车辆行驶道路上的人越多、车辆越多、车辆行驶的速度越高,驾驶员的警惕性就应越高。若在人流量较大、车流量较大的路段发生醉驾并造成交通事故,其后果也相应严重。因此,在对醉酒驾驶行为量刑时,若犯罪嫌疑人在闹市区、城市快速道路等繁华路段醉驾,则应当酌情从重处罚。4.考虑行为人认罪态度对行为人的认罪态度进行衡量时,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行为人是否对检查进行逃避、抗拒;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是否积极报警,为他人提供救助,为被害人提供经济赔偿;是否如实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供述罪行等。以上情节都反映了行为人的认罪态度和主观恶性。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肇事者应当在交通事故现场进行等候,并拨打警察电话并救助他人,若肇事者不依法履行以上义务,则考虑从重处罚。另外,考虑从重处罚幅度应根据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然后再根据赔偿情况酌情从轻处罚。(三)把握定罪和量刑的要求1.建立缓刑、免刑详细标准卢建平教授认为“从刑事的角度来看,(对危险驾驶罪)应当本着‘宽严相济’的原则,在当前‘严’的大前提下,适当性、有针对性的‘宽’”。2017年3月20日,最高法印发《量刑指导意见(二)(试行)》,对醉驾的量刑意见表述如下:在对涉嫌醉酒危险驾驶的行为人进行量刑时,应当对其醉酒程度、车辆行驶道路、行车速度、对社会治安和他人造成的实际损害等进行全面衡量,准确定罪量刑。若醉酒危险驾驶的情节危害不大,则不予以定罪处罚;若犯罪情节轻微,无需对其进行刑罚判处时,可考虑免于刑事处罚。意见一出,理论界、实务界引起讨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刑法研究所副所长彭新林认为,这符合刑法总则的规定,指导意见的出台,也是为了科学量刑。事实上,针对规范醉驾量刑浙江、天津等地早已出台过相关文件。2017年7月,浙江省公检法印发《关于办理“醉驾案件”的会议纪要》。在该文件中,对不作为犯罪进行处理、不起诉或免于起诉、使用缓刑等评定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若被告人被判处缓刑或免刑,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血液酒精的含量低,未引发交通事故,认罪伏法的态度好”.但这只是司法实践中的一般运用,并没有将其进行细化,而制定统一的标准,故我国应当制定如下的详细规范标准参照执行。适用缓刑:在符合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情形的基础上,被告人的血液酒精含量低于150mg/100ml,其危险驾驶行为并未引发人员受伤、产生损失等交通事故,或引发交通事故但程度轻微,被害人给予谅解,被告人认罪伏法的态度较好。免于刑事处罚:除符合上述细则所规定的情形外,还应包括被告人的认罪伏法态度良好,积极接受公安部门、检察机关的调查;符合缓刑的标准,存在紧急避险行为或为他人提供救助的情形;其他法定情节。与此同时,应当明确不适用免刑的条件:被告人的血液酒精含量高于200mg/100ml;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繁华路段发生危险驾驶行为的;驾驶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的;无证驾驶、准驾车型不符的;拒绝检查或逃逸的;有不良驾驶记录的;其他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来看,醉酒驾驶个案的社会危害性具有不确定性,在司法实践中,必须要将个案的正义作为关注的焦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基于不同的状况采取差异化的措施。若醉酒驾驶罪的构成法定刑为“拘役、并处罚金”,通过职权不起诉,使得行为人免于刑事处罚、判处缓刑,是在司法权限范围内的。若醉酒驾驶行为不具备社会危险,可进行出刑操作处理,以实现对不同类型醉酒驾驶行为的差异化对待。2.严格罚金刑的适用标准针对醉驾案件中,应当对罚金与刑种的适用标准进行严格的限制。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只是原则性的对罚金刑的适用进行了阐述,具体正确适用罚金刑应当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以犯罪情节为依据确定罚金数额。在对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的犯罪情节恶劣程度进行评价时,应当对以下因素进行衡量:首先要判断驾驶行为危害性的程度,如行为人的驾驶距离、醉酒程度、驾驶路段、车辆性质、载客情况、有无严重超员、超载、超速或者无证驾驶情节等;二是有无造成实际损害及损害大小,醉酒驾车造成实际损害的,比没有造成实际损害的社会危害更大。三是被告人的既往违法经历及认罪伏法的态度,如有无酒驾、醉驾违法犯罪经历、有无逃避、阻碍公安交警调查取证行为,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进行积极赔偿。第二、罚金数额应当与拘役刑相适应。鉴于危险驾驶罪最高刑规定为拘役六个月,如果判处过高的罚金刑的话,则会违背罚金刑适用的基本原则。实践中法官会适当考虑犯罪人缴纳罚金能力而决定罚金数额,,这样做比较人性化,也有利于发挥刑罚的震慑力,但同时要杜绝“以钱代刑”的现象,以犯罪人的经济能力去裁量罚金有其合理性,但应当建立在与主刑相匹配的基础上。3.建立醉驾不起诉标准去年,国内首例以公益服务落实醉驾不起诉案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案件大致情况是:浙江瑞安一名符合不起诉条件的醉驾犯罪嫌疑人,通过进行30小时的公益服务从而获得了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决定。实际上,最高法出台的量刑意见对醉驾案件免于刑事处罚作出了规定,而最高检对此还未出台相关规定。近年来,醉驾案件的起诉率之高是全国各地检察机关的普遍现象,大量的醉驾案件起诉到法院,实际上也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无论是法律界还是社会上对醉驾案件作不起诉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符合条件的醉驾案件作不起诉处理,并不意味着醉驾者不需要承担责任,其只是在构成犯罪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另一种案件处理方式,醉驾者的犯罪记录还是会一直伴随其存在,对犯罪情节轻微的醉驾案件作不起诉处理正是“宽严相济”的体现,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检察机关也应建立醉驾案件不起诉的统一标准:行为人血液酒精含量小于120mg/100ml,并未造成交通事故,认罪悔罪,且没有醉驾八种从重处罚情节。对于醉酒后挪动车位型、他人驾驶后接替进入住宅小区型或接替他人驶出停车场型、路旁停车休息型、刚驶出就餐场所停车场型的醉驾行为,如果行为未造成其他后果的,也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不起诉处理。结论本文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定罪和量刑进行研究,认为在立法层面,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刑、确定基准刑、明确量刑情节、正确适用缓刑、免刑以及正确适用罚金刑,对其他模式进行探索,构建具有可行性、科学的量刑规范,对法官的自由裁决权进行限制和约束;在司法实践层面,法官在审判时由于个人对案件事实及法律适用认识的不同,难免会出现量刑差异化的情形,尽管醉酒型危险驾驶犯罪的法定罪刑不严重,但切不可赋予其量刑巨大的随意性。必须要秉持着对法律、对当事人负责的原则,根据不同的量刑因素确定不同的量刑情节,避免量刑畸重畸形轻。再者,仅仅靠法律打击醉驾是远远不够的,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作为一种轻罪,刑罚的打击力度是有限的,需要的是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需要的是广大民众对醉酒驾驶的危害的普遍认知,需要的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遵守交通规则学习法律法规的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根除醉驾,才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参考文献[1]吴睿佳,王瑞君.量刑规范化中司法指导性文件的作用及反思——以江浙两省办理“醉驾”案件会议纪要为例[J].行政与法,2019(01):78-89.[2]侯佳.醉酒驾驶犯罪的量刑问题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133-135.[3]刘艳红.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刑事证据规则研究——基于刑事一体化的尝试性构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32(02):144-153.[4]孙君.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量刑问题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1):18-23.[5]刘艳红.醉驾案件认定引入被告人对质权问题探讨[J].政法论坛,2014,32(04):73-83.[6]张雨柯.论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定罪量刑——兼评浙江省《“醉驾”会议纪要》[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27(07):74-76.[7]郑曦.证据法基本原理和规则在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中的适用——兼与刘艳红教授商榷[J].证据科学,2014,22(03):307-315.[8]高贵君,马岩,方文军,曾琳.《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14(03):19-24.[9]钱愉璐.办理醉酒驾驶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象山县人民检察院为例[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11):200+197-198.[10]刘艳红.醉驾犯罪血液酒精含量鉴定证据客观性与合法性之判断[J].法学论坛,2014,29(05):5-13.[11]孙保卫.醉酒驾驶犯罪的故意与过失行为法律分析[J].知识经济,2014(14):37.[12]刘仁文,敦宁.醉驾入刑五年来的效果、问题与对策[J].法学,2016(12):148-155.[13]贾长森.醉驾刑罚完善之构想——以海峡两岸比较为中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19(06):99-109.[14]晏扬.醉驾量刑要规避选择性司法[J].浙江人大,2017(06):42-43.[15].醉驾入刑再起争议,社会疑虑需要纾解[J].协商论坛,2017(06):61.[16]王小军.危险驾驶犯罪量刑均衡之路探析——以醉驾为视角[J].南都学坛,2017,37(03):76-79.[17]徐菁,傅长乾.醉驾入刑的立法评价[J].科技视界,2017(06):292-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安大学《大学英语听说(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许昌学院《数据库原理与应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二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
- 提升急救效率的科技应用计划
- 财务合并报表的编制方法计划
- 股票增值权协议三篇
- 财务管理系统的集成与优化计划
- 信阳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班级媒体宣传的创新方式计划
- 专题四“挺膺担当”主题团课
-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初中政治答题卡模板A4
- 图纸会审要点
- 运筹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3广东高职高考英语真题卷附答案解析
- 危险工艺安全措施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08(全国一等奖)
- 成功必备的八个心态课件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教材解读培训PPT
- 毛选读后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