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II论我国探望权制度——以徐某、李某与倪某探望权纠纷案为例摘要中国婚姻法规定,探望权的主体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但对于祖父母或祖父母探望孙辈的权利条件进行了限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离婚引起的未成年子女抚养和探望的争议很多,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影响着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从现行法律法规出发,从探望权的概念、主体及设立探望权的必要性对我国探望权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意见,以期完善探望权制度。关键词探望权,主体范围,未成年子女利益,完善AbstractChina's"MarriageLaw"stipulatesthesubjectoftherighttovisitastheparentwhodoesnotdirectlyraisethechildafterdivorce,butlimitstheconditionsforgrandparentsorgrandparentstohavetherighttovisittheirgrandchildren.Inreallife,therearemanydisputesabouttheraisingandvisitingofminorchildrencausedbyparents'divorce,whichaffects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sandchildrenandaffectstheharmonyandstabilityoffamilysociety.Startingfromthecurrentlawsandregulations,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ofthelawsandregulationsofChina'sVisitingRightsfromtheconceptoftherighttovisit,themainbodyandthenecessityofestablishingtherighttovisit.Itputsforwardsomecorrespondingsuggestionsforimprovement,withaviewtoperfectingthesystemofVisitingRights.Keywords:VisitingRight,subjectscope,underagechildren'sinterests,Perfection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前言 1一、徐某、李某与倪某探望权纠纷案 1(一)案情简介 1(二)该案的裁判结果 21.案件中可否准许徐某和李某隔代探望 22.如准许应采取何种方式探望 3二、探望权相关法理分析 3(一)探望权 31.探望权的概念 32.探望权的性质 4三、案件的启示与反思 6(一)我国探望权制度存在的现状及不足 61.探望权的主体范围过窄 62.探望权的中止和强制执行规定不明确 63.探望权的中止和强制执行规定难以操作 74.探望权的行使方式不明确 7(二)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建议 71.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 72.明确探望权行使的规定 83.明确子女在探望权法律关系中的地位 84.构建探望权执行制度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2PAGE9前言夫妻离婚家庭,受害最深的是孩子,他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无法找到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未成年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未成年子女与其中任何一方断绝或极少来往,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离婚后,夫妻关系不仅能满足父母对子女的情感需要,还能为子女提供关怀、支持和教育。此外,他们还能充分了解子女的生活、身体和学习,以便更好地教育子女。它还可以增加与直接提供者的沟通和沟通,减少孩子的家庭破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司法实践中,父母离婚导致了大量的亲子探望纠纷,这不仅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且影响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然而,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和离婚率的提高,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法律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探望权立法与我国的社会现实和父母子女的需要相脱节。。为此,本人就探望权制度的必要性、探望权的有关问题、我国探望权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作了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一、徐某、李某与倪某探望权纠纷案(一)案情简介徐某、李某夫妇的独生子徐某某于2012年初与倪某相识恋爱,同年6月登记结婚,2013年3月4日,徐某某身亡。后徐某、李某夫妇与倪某为徐某某的身亡起因发生争执,双方为此产生矛盾。徐某某死亡时,倪某已怀孕一个多月,倪某自徐某某身故后即回娘家居住。就倪某是否继续妊娠问题,经徐某、李某与倪某及其家人调解,倪某同意继续妊娠,之后徐某、李某以怀孕营养费为由向倪某汇款4万元。2013年10月29日,倪某产下一子,取名倪某某。同年12月31日,徐某、李某第三次看望孙子时,双方发生争吵,事后经当地妇联调解,双方矛盾有所缓和。之后,徐某、李某夫妇每月一次到倪某住所探望孙子。2014年8月,徐某、李某以即将外出为由,要求提早探望孙子,被倪某以当月已探望为由而拒绝。8月31日,徐某、李某夫妇与两个亲戚至倪某住所要求探望孙子,双方为此又产生口角并有肢体冲突。双方矛盾经当地派出所、妇联协调未果。徐某、李某遂向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北塘区人民法院判决徐某、李某可每月探望倪某某一次,要求倪某负有协助配合义务。驳回了徐某、李某的其他诉讼请求。倪某不服该判决,遂向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该案的裁判结果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倪某作为孩子的母亲是法定的第一顺位监护人,对倪某某的监护权毋庸置疑,作为倪某某的祖父母徐某、李某应当尊重倪某法定第一顺位的监护权利。不管发生了什么,它确实影响了倪某和她父母的生活,影响了她的身心健康。如果矛盾继续存在,不仅不利于探望,也不符合立法的精神与家庭和谐的理念。鉴于徐某、李某已承诺不再纠缠过去矛盾,主动缓和双方关系,故可支持其采用适当方式探望倪某某。李某作为一个直接的照顾者,也应该理解和尊重,并对他们给予李某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表示敬意。当两位老人失去生命时,李某应该给予适当和必要的帮助。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今后,如果双方在探视过程中出现任何矛盾,对李某的正常生活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李某作为第一监护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合法维护其监护权主张。。鉴于徐某、李某已对避免矛盾明确做出承诺,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如下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本判决为终审判决。该案的争议焦点及分析1.案件中可否准许徐某和李某隔代探望上诉人倪某提交如下证据:1、山北派出接处警登记表、主持调解的录音文字材料,被砸坏的门和损坏的花盆照片,证明被上诉人两次到其家中打人、砸物、吵闹,双方发生冲突;2、抚养协议,证明被上诉人有将倪某某带走的要求。据此,认为徐某、李某在之前的探望中的辱骂打砸行为、以及将徐某某的死亡归罪于其,已经对孩子及其家庭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其家庭生活的安定,明确要求徐某、李某必须对之前的过错行为进行道歉,在取得其及其家人的谅解后再协商以后的探望事宜。经质证,徐某、李某认为:第一次报警只是双方发生争执,没有到派出所调解,是上诉人事后自己报的警;第二次报警是因上诉人不让其探望才产生的冲突,损坏财物非其故意,愿意赔偿;抚养协议双方没有签字,该协议形成过程在答辩意见中已做出说明;手机短信记录与本案没有关联;之前冲突双方都有一定过错,由于徐某某的突然死亡给其造成了精神打击,对方拒绝其探望致使其未能理智处理矛盾,为了给予孩子更多的亲情和关心,表示会对倪某某从精神和物质上亦尽到相应的抚养义务,并表示会主动避免矛盾发生。此外,上诉人还认为《婚姻法》规定探望权的主体为子女的父母,并没有赋予其他人,因此被上诉人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妇女和儿童权益保护法》规定,父母不得干涉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因此,我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倪氏谅解备忘录作为孩子的母亲是合法的第一位监护人,倪某的监护权毫无疑问,作为倪某的祖父母,李氏应充分尊重合法的第一位倪氏监护权。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之前的争执和极端行为,但客观上确实对倪氏的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对倪氏的身心健康不利。如果矛盾继续存在,不仅不利于探望,而且亦不符合立法之精神与家庭和谐之理念。鉴于徐某、李某已承诺不再纠缠过去矛盾,主动缓和双方关系,故可支持其采用适当方式探望倪某。2.如准许应采取何种方式探望倪某作为直接供养者,应该理解和尊重徐某和李某,并感到他们给予了倪某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他的家人在探访两位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长者时,应提供适当及必要的设施。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今后,如果双方在探视过程中出现任何矛盾,对倪某的正常生活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倪某作为第一监护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其监护权的执行。二、探望权相关法理分析(一)探望权1.探望权的概念探望权最先源于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至罗马法中的家父权,是亲权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已被各国立法理论所接受,称谓也不尽相同。有称探视权、探视与留宿权、会面交往权等等。我国称之为探望权。根据我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见面、交流、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力。具有以下特征:1、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而探望权的义务主体为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2、探望权是离婚后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一项法定权利。3、探望权产生的时间是离婚后。离婚后,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不能与孩子共同生活,因此产生了行使探望权的必要。4、探望权的行使必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2.探望权的性质对探望权的性质认识大致有以下几种:(1)探望权首先是亲权,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权利,是亲权的一种派生身份权,是父母对子女的人身权。(2)探望权不同于监护权。因为行使探望权的父或母一方并没有直接抚养子女。(3)探望权不同于配偶权。因为探视权不是对不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的未成年子女行使权利,而是对配偶行使权利,只有在配偶关系解除后才有探视权。(4)探视权是一种精神权利和非财产。法律赋予离婚后不与子女一起生活的父母探视权。一方面,这是出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关心和爱。通过探望子女,可以增进对子女的了解和理解,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与子女保持良好的关系。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即父母为养育它而生,这就是头发的内在需要。(5)探视权是一项权利,本质上也包含一项义务。离婚后,父母仍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人行使探视权,以此履行抚养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2)完善探望权制度的必要性关于探视权的性质,有各种不同的理论,包括权利论、责任论、折衷论,即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论。支持权利理论的学者认为,探视权由探视权人本人享有,探视权人本人是合法的,因此探视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使探视权。同样认为探视权是探视权人本身的法定义务,这决定了探视权人不能随意不履行各自的义务,义务是不放弃和转移,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探视似乎只是反映了它本身有财产权,而不反映财产义务,提交人认为它是有偏见的。本文支持折衷方案。我认为使用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综合体,原因有三:1.使用权应当作为一种双向权利存在探视权是一项重要权利,这一权利的主体不应局限于离婚父母,而应明确承认子女也是这一权利的主体,探视权也是一项不应忽视的权利。当一个完整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动,父母不能再陪伴子女时,就需要思考如何使子女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和抚育。我们应该从未成年子女的角度来分析探视权制度,让他们有权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父亲或母亲主动探视。在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方的缺席会影响其良好的人格形成,因此未成年人探望父母的权利不能受到影响和夺取。未成年子女想念父母是人的本性,但法律只从父母的角度制定相关规定,忽视未成年子女的需要。作为父母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或矛盾,双方解除婚姻关系后,不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可能出于某些个人的因素,不在行使探视权的过程中拖延,因此,永远不考虑成年子女,为保护他们的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不受父母离婚的影响,应尽量增加对未成年子女的安全要求,向法院提出的会面请求并不能直接养育他的父亲或母亲,进行交流.结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探视权是双向的。对于父母或子女,他们可以享有这一权利,从而在探视纠纷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利。只有了解探视权制度的这一特点,才能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并在处理此类纠纷案件中具有更明确的目的。2.使用权是一项有义务的权利探视权的义务属性反映了父母标准的思想。父母离婚后,不与子女同住的父母只能通过探视权对子女进行教育和照顾,并继续给予子女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应有的关爱。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父母离婚给未成年子女造成的心理伤害。笔者认为,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在实现探视权方面应承担一定的援助义务。另一方探望未成年子女时,不仅不得反对、阻挠,而且应当督促未成年子女探望。双方都应为实现访问权作出自己的努力。离婚后,夫妻双方因为结婚,夫妻关系已经消失,但却不能切断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影响,因为父母的婚姻,父母照顾,照顾未成年子女,教育的义务仍然存在,是他们需要完成自己的义务。3.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要求“轻刑轻法”的传统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与西方的《罗马法》相比,它虽然已经形成了现代民法的襁褓,但在物权法和财产法方面却非常完善和成长,而且是在婚姻家庭方面。父母权利是亲子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但传统的道德高于法律,强调孝道,即所谓的“父-子孝道”,更重要的是子女的孝道。如果一个孩子向他或她的父母报告了犯罪,被认为是孝顺的,这直接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非常不平衡的状态。。三、案件的启示与反思(一)我国探望权制度存在的现状及不足1.探望权的主体范围过窄中国婚姻法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权探望子女,其他家庭成员无权探望子女。从日常生活中,孩子除了与父母接触外,还必然会接触到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良好,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有很多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为了从父母那里赚钱,在家里工作,忙碌的事业,生活,这些未成年人往往被视为理所当然,没有空来照顾与祖父母一起的未成年子女,祖父母的真实生活在一起,甚至实际由祖父母抚养,母亲和祖父母的监护,在这一点上,情感之间的两代人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差异有多大。受中国家庭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家庭的孩子得到的照顾和爱比父母更多。特别是当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因建立新家庭或其他原因而死亡或丧失行使探视权或拒绝探视的能力时,未成年子女得不到父母一方的照顾。此时,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替父母的照顾。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探视权的范围太窄,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2.探望权的中止和强制执行规定不明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3款规定:父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决定可以中止探望。可以看出,暂停获得权利的标准是儿童的身心健康。但是,法律并没有具体规定有害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情况。这往往导致各种情况的发生,给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规定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何种情况是中止的事由消失,也没有规定如何恢复,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有待于更加明确。我国探望权的执行缺乏相应的执行措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执行措施有查封、冻结、替代履行等,但不适应于探望权。探视权是一种非财产权,与经济利益无关。父母的婚姻或非法同居关系被破坏后,探视权随之产生。探视权的行使可以使探视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不物化,亲子关系不物化,保证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的自然情感需求。探视权作为一项人身权,不能像普通民事权利那样由他人行使。探视权必须由本人亲自表达和行使。3.探望权的中止和强制执行规定难以操作我国婚姻法只规定了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从该法条的规定来看,没有明确看望的具体内容,以及履行协助义务的具体内容,实践中很难操作。对探望的时间、地点、方式的确定通常采用协商为主,协商不成由法院判决的方式。在美国,决定探望的方式和时间等由法官在考虑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子女的利益出发来做出决断。我国婚姻所确立的基本原则也是如此,但是我国为制定法国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相对受到束缚,然而在裁决探望的内容时,法律只有原则规定,法官只能从维护子女的利益出发,在综合衡量双方情况的基础上,依照实际情况做出判决,这其中的自由裁量的成分一定会占据很大的比例,这与我国司法制度有一定程度的背离。4.探望权的行使方式不明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行使探望权的时间、方式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可以看出,我国并未对如何具体的行使探望权做出详细的规定,而只是做出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也就是由当事人协商在先,法院自由裁量在后。这样的规定各有利弊。其优点在于,在实际执行中,我们不难发现,探望权在行使方式上样式层出不穷,无穷无尽,我们无法在立法上将其一一列举,肯定存在遗漏之处,同时,每个探望权的个案都不尽相同,我们无法通过统一的规定解决所有类型的探望权纠纷,而首先选择双方当事人协商的方式,可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而且双方也可以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决定。缺点则是,我国并非是判例法国家,法院做出的裁判都是依据法律的规定,即使自由裁量也有限度,这样导致法院在处理探望权案件时无法可查,无法可依,也使得做出的裁判多会较为粗略。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法院在强制执行时遭遇了难题,没有标准去参照执行。有些法院如果在判决中将行使探望权的时间、场所、次数规定的非常详尽,那么在执行时就会显得非常繁琐;但如果规定的较为笼统,在强制执行时又会发现没有依据,无法执行,无论是详细还是粗略,都可能使得当事人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二)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建议1.扩大探望权的主体范围我国婚姻法只规定了父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没有规定其他家庭成员的探望权问题,从实际出发可以扩大探望权的行使主体。有法可依是法治社会的前提和根基,也是法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有了良法才能实现善治。立法先行,完善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体系,是当前制定民法典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的探视权制度,有效填补了婚姻法的空白,解决了因探视子女而长期存在的探视权纠纷,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可以更顺利地行使对未成年子女(子女)的教育权利和义务,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离婚后牢固的亲子关系,保持亲子关系的相对完整和感情的和谐。但由于本文第二部分反映了这三个典型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探视权制度和制度仍存在一些缺陷,尚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探视权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立法探视权制度提供参考。因此,应将探望权主体范围扩大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2.明确探望权行使的规定法律应当对探望权的安排作出明确规定,避免当事人在执行过程中发生纠纷。[]对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和精神疾病,必须中止明确接触的权利;探望过程中对儿童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吸毒、赌博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或者鼓励子女犯罪的,有机会隐瞒子女的企图或者行为;由于其他原因,可能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在执行访问权时应考虑到下列因素:父母的意愿;孩子的意志;(a)儿童的保健和教育需要;儿童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和理解能力等。。3.明确子女在探望权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现代亲权的设立,目的已经不是当初家长父母对子女人身行使控制权,而应该以子女的利益为重,可以说亲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目前,探视权的确立通常是从父母的方向出发,而忽视了子女的意见。我们应该从儿童本身的角度来考虑探视权的问题。探视权不仅是父亲或母亲的权利,也是子女的权利。父母离婚,伤害最大必定是子女,孩子是无辜的。父母离婚,分居两地,形同陌路,但这并不能代表子女与父母分开。子女可能会因为父母离婚协议而与其中一方居住,这并不是与另一方的分开。因此,当子女提出要与分开一方会见的时候,任何一方不得剥夺其与父或母会见的权利。这一权利是建立在人的血亲之上的基本权利的基础上的。行使探望权时应更多地关注未成年儿童的视角。毕竟,父亲或母亲行使探望权的目的是探望子女。因此,未成年人的思想必须成为行使探望权的主体。然后你必须考虑你父母的利益。。4.构建探望权执行制度因为我国只对债务人的协助义务提出原则性要求,过于片面,债务人不遵守要求,在实践中没有明确的标准,法院难以判断是否应采取强制行动。因此,笔者认为,也因该将义务人的义务进行具体化,以举例和概括相结合的方式在司法解释中确定下来。笔者认为可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不能挑拨子女与探望权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子女对探望权人产生怨恨和敌意,不配合探望权人探望;2、不得以各种理由和接口搪塞探望权人,如孩子功课忙没有时间、自己出差、加班、生病等理由不配合探望权人进行探望;3、不能将支付抚养费作为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的前提;4不可有其他恶意破坏、干扰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大多数组织都能够认真执行法律的规定和法院的判决,但这并不妨碍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视法律的尊严,践踏法律的权威。因此,对于那些故意阻挠、阻挠,甚至暴力反抗的人,强制是一定的。如果行为恶劣到已经触犯法律,还应追求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我国的探望权在强制执行方式上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因此笔者建议扩大强制措施,使法律保护更彻底,更有利于解决纠纷,保护利益。1、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提起精神损害的主体既可以是探望权人也可以是协助义务方,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可以是:对那些没有正当理由故意不探望子女的人;或用各种方法阻挠当事人探望子女;或是借用探望子女的名义,并借机骚扰对方的生活,对对方和子女造成不良影响或社会影响的,受害方可以提请精神损害赔偿,以提高双方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识,合理、合法的使用权利并积极的履行义务;2.故意阻挠、不配合对方探望子女,反复批评教育不改变后,对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变更监护,加强对方的责任和义务,否则将承担失去抚养子女权利的法律后果。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阻碍探望权行使的原因是由于未成年子女的抵触情绪、不配合时,当然不能选择上述的措施来解决,应当及时的与未成年子女沟通,及时的疏导未成年子女的情绪。如果沟通后发现未成年子女仍态度强硬,拒绝探望,那么强制执行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就应该记录在案,及时告知当事人请求中止执行探望权。
结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婚姻幸福指数不断下降。这反映在近年来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和离婚后越来越多的权利纠纷。我国婚姻法对确立探究权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现实意义。探视权不仅是父母的权利,也是子女的权利。探究权的确立主要是维护与未成年子女不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和子女的感情。它有利于维护儿童的利益,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研究探望权制度,既顺应国际法律发展的趋势,也能更切实的完善我国的婚姻家庭立法。探望权的创设,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上的巨大进步,但不能不承认在进步中仍有一些缺憾。随着司法实践经验不断得到总结,相信探望权制度将日趋科学。在本文中我主要对我国探望权的不足及完善进行了阐述,结合文献资料提出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相关方法,并以综合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一个过程当中,由于受自身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时间上的限制,对于很多问题还存在分析不足的问题。不过,在导师的帮助下,弥补了我对知识方面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探望权现状的研究,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探望权制度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我国探望权制度与我国的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根据社会现状并对相关法律提出建议进行完善。在行使探望权的时候,一定要遵守权利与义务相一致、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这样,才能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在此次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我自身的信息收集能力是一个考验,我也明白了互联网对于信息收集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互联网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收集的途径。在我的身边还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和老师的指导资源。这对于我日后的工作学习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是会按照最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做到最好,现在的形势下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并不容易,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要更加的高,这是对我将来负责,希望在以后的岁月里可以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1]王丽萍.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M].山东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50.[2]曹诗权、孟令志、麻昌华.婚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套
- 第21课《望岳》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2025年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2025年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roi推广合同范本
-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杭州医学院
- 2025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养殖招工合同范本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pt课件(完整版)
- Linux操作系统课件(完整版)
- 跨境电商亚马逊运营实务完整版ppt课件-整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
- 中国传媒大学《当代电视播音主持教程》课件
- 浙美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全册精品必备教学课件
- DB32∕T 4245-2022 城镇供水厂生物活性炭失效判别和更换标准
- 建设工程围挡标准化管理图集(2022年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纲要
- 湿法冶金简介
- 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全部教案(共28节)
- 机器视觉论文英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