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联考精品试卷PAGEPAGE1辽宁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因而,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材料二: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奥列塞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过”改为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脍炙人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泰伯读之者三,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但此只属于私人。“风”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自发的欣赏,往往囿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水准攀登。(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与表层意无法一致,读者在理解时需借助已有经验进行联想想象。B.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C.作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创设意义空白,符合创作规律,也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D.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的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B.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主要原因是受限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一味盲从。C.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可能领会不到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D.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的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一项是()A.读《天净沙•秋思》,通过几组名词性词组,还原诗歌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B.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C.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D.关注到《复活》定稿中丰富了玛斯洛娃出庭受审前的外貌描写,在比较中体会修改意图。4.材料二如何论述“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请简要分析。5.综合上述材料,以下面《雷雨》第二幕选段为例,就如何与文本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原稿定稿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紫禁城的鲥鱼汤蒙福森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第一网,一无所获。第二网,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几根水草。接着,第三网、第四网……第十五网,渔网刚拖离水面,突然间,刘老六心跳加速,手脚颤抖。——渔网中,一条罕见珍稀的鲥鱼在挣扎着。“鲥鱼!鲥鱼!鲥鱼!”刘老六连声惊叫,手脚无措,几乎跌坐在船舷上。这确实是一条鲥鱼,一条价值不菲的鲥鱼!算起来,江宁的渔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捕捞到鲥鱼了。渔船随即撑回岸边。“鲥鱼——鲥鱼——”刘老六向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大声喊叫,“捕到了一条大鲥鱼!”不一会儿,官府的大批人马携带着冰块策马奔驰而来。岸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交到官差的手中。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刘老六随后到官府,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赏——十五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刘老六打鱼一年的收入。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官差们仅犹豫一下,随即,快马加鞭,飞驰而过。从江宁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报,早已准备了大批快马,等候从江宁送鱼上京的官差。每一处驿站,都煮好蛋汤,等官差们一到,端上来,匆忙喝上几口。每一处驿站,换一次马,换马不换人。每两处驿站,换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驰。晚上,沿路官府点起火把,为他们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误片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泥水飞溅。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特别清晰。三日后,鲥鱼送到了京城。御膳房总管吩咐:“立刻交给御厨张和烹制。”张和打开盒子,一看,一闻,点点头:“好。”鲥鱼虽死,有冰块保鲜,依然像刚从江里捕捞到一样。张和跟御厨们说过,鲥鱼之味,世间罕有,贵在鲜美、滑嫩,无腥,无泥味,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寻常鱼可比,极其珍贵。古诗有云:“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总之,鲥鱼之味,人间至味也。张和刮鱼鳞,除内脏,洗净,冷水泡浸,去杂味;剔去鱼骨和鱼刺,切鱼片,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放入陈皮、花椒、香蕈、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种作料腌制;加上鸿兴楼送来的鲜豆腐,切块,再放入白果、红枣、草果、笋丝等一起下砂锅,文火炖熬,豆腐和鲥鱼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出锅后,撒上少许葱花,一道色、香、味、鲜俱佳的鲥鱼豆腐汤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轻轻地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立刻飘散开来,洇入鼻翼,沁人心脾。这次,张和烹制的是鲥鱼豆腐汤。如果红烧鲥鱼,又是另一种做法。据说,张和有十多种烹制鲥鱼之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各有特色,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可惜,鲥鱼只产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贵,少之又少,很难捕到。朝廷定鲥鱼为皇宫贡品,南方各地捕捞到的鲥鱼,不论大小,一律送入京城。张和烹制鲥鱼水平之高,他人望尘莫及。京城里久负盛名的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等大酒楼的名厨,烹制鲥鱼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张和;甚至,皇宫中所有的御厨,跟张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儿。张和自小在江宁乡下长大,祖上出过御厨,家学渊源,传到张和时,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比祖上更胜一筹。㉑张和的父母妻儿留在江宁,耕田种地。他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七岁了,聪明伶俐。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㉒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到了。㉓堂弟去京城,有一个悲痛欲绝的消息要告诉张和: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文本二鲁迅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段,作者用洁净淡雅又具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春日的独特风景。这两段句式上以整句为主,夹杂散句,读来流畅自然,朗朗上口。B.小说中具体描写张和烹饪鲥鱼的复杂过程,是为了渲染鲥鱼豆腐汤诱人的色味,也突显了张和高超精湛的厨艺,塑造了张和这一人物形象。C.作者极力铺叙平和优美的景致,强调这是一个“寻常”日子,与后文张和儿子因鲥鱼而丧命形成反差,增添悲剧感。D.小说中写鲥鱼离水则死,必用冰块保鲜,凸显其娇贵,为后文官差因赶路而误伤路人埋下伏笔。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通过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张和评论鲥鱼,凸显出鲥鱼不同于一般鱼类的珍贵。B.小说中“草长莺飞”的化用以及“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的比喻,凸显了江南的灵秀;将读者带入到杏花烟雨朦胧清丽的场景中。C.小说中作者通过一次次描写鲥鱼来推进情节发展,这样随鲥鱼沉浮的人物命运才能令人信服。D.小说中刘老六捕到了鲥鱼,是小男孩被马踩死的诱因,同时也为小说结尾张和儿子不治身亡情节的突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8.“发现”是文艺理论的说法,指读者或作品中人物“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这篇小说使用的是“当事人”不知道,“读者”知道的方式,这样的安排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9.学校文学社计划出一份悲剧作品阅读清单,《红楼梦》与此文都入选,为了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社员们商量将目录细化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三类。但对这两部小说分别归为哪一类,大家意见不一。请你结合文本一文本二分别为两部作品归类,并陈述理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泷冈阡表(节选)〖备注〗欧阳修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备注〗本文是欧阳修在其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一篇墓表。泷(shuāng)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B.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C.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D.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考,是对其亡父的尊称,《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即此意。古人常用“考妣”称去世的父母。B.姑,古时称丈夫的母亲为姑,丈夫的父亲为舅。唐代诗人朱庆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中“舅姑”即指“公婆”。C.归,古时已嫁女子回娘家称“归”。《诗经•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于归”亦即此意。D.进士及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B.作为封建时代一个官吏,欧阳修父亲非常相信算命者之言,难以摆脱迷信思想。C.文章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D.欧阳修母亲了解其夫、敬佩其夫,并谨记其夫遗训,在欧阳修成长过程中谆谆教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②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14.桐城派散文家林纾曾评注此文:“公虽不见其父,而自贤母口中述之,则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请根据文意,说说欧阳修的父亲(崇公)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满江红①柳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②,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③吟,从军乐。〖备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成底事:一事无成。③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15.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天将暮时,又起小雨,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B.上片“几许渔人飞短艇”中,“几许”犹云多少,加上“飞”字,表现了渔人们带着一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的匆忙劳累。C.下片前六句,句短调促,语意连贯,一气呵成,描写了江山之美。其中“严陵滩”三字为下文抒情埋下了伏笔。D.这首词从夜晚泊舟写到心绪,再从早上舟行写到日后的打算,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折、荡气回肠。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用“,”两句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2)杜甫《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于一炉的千古名句是:“,。”(3)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异曲同工,简陋的庭院也不能阻挡隐士享受精神的乐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比2011年有所下降,很多青少年坦言,课业负担重,没时间是阅读量下降的主因。让青少年好好读书,需要更多的支持,如好书、新书的推荐,公共读书活动的开展,家庭环境的营造。首先,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原则,被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广大作品要多出快出。可是走进书店,我们发现教辅读物_____,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书籍倍受欢迎,而青少年喜爱的书籍却少之又少。_____,所以这也难怪孩子们不喜欢读书。其次,政府可通过多举办读书比赛,开展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评选等,让读书氛围浓厚起来,从而使青少年_____,氤氲在浓浓的书香中。可是如果时代浮躁、急功近利、“读书无用论”_____,即使强调青少年读书,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让孩子将读书当作一种赏心悦目、美妙的情趣。可是如果家长唯分数马首是瞻,逼着孩子不停地跋涉在书山题海,奔波于辅导班,孩子如“苦行僧”,哪有时间去读他们喜欢的经典图书?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或俗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汗牛充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潜移默化蔚然成风B.浩如烟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潜移默化大行其道C.浩如烟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耳濡目染蔚然成风D.汗牛充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耳濡目染大行其道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原则,多出快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B.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原则,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多出快出。C.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的原则,多出快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D.作家和出版部门要本着为民族为国家负责为原则,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作品要多出快出。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另外,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B.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另外,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C.另外,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这是对家长的要求D.淡化对孩子的功利化要求,另外,给孩子减轻成绩压力,这是对家长的要求(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长津湖之战,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①:一是武器装备和场保障远远优于自己的美军;二是朝鲜盖马高原50年一遇的严寒。美军住的是保暖帐篷,穿的是鸭绒服,吃的是罐头,喝的是咖啡……②,用以充饥的只有冻得硬硬的土豆和积雪。……从一盘散沙到同仇敌忾,从苟安退让到雄赳赳、气昂昂出国迎敌,一条鸭绿江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和一支不一样的军队。朝鲜战争期间,曾经有多少美国兵无法理解:面对空中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面对地面上的坦克和榴弹炮,面对暴雨一样的自动武器射击,在尖利的军号和哨子声中,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攻击的中国军人,为什么能够镇定从容地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躲闪地迎着死亡冲去?其实,③,从宋阿毛烈士留下的那张冻得几乎不能展平的纸条上就能找到〖答案〗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2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制定的“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的方针,解除了几千年来血吸虫病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材料二当前,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材料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写封公开信,向广大市民发出“奔向小康,健康有我”号召,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解析〗1.A.“无法一致”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一段是说“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B.“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一种不对称的交流”不是“不能与作者对话”,“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说的是文本一样,不是读者“理解的文本意义”。D.曲解文意。只有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文本的意义才能产生。“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不合文意。故选C。2.B.“主要原因”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是说“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对作者及其作品一味盲从”说法错误。故选B。3.材料二中读者主体性主要是指向阅读时洞察“为什么避免那样写”。A、B两项均为对现成文本“这样写”的赏析;C项与阅读方法无关。故选D。4.材料二共有四段。第一段,“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从当下阅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主动对话原则(即阅读时不仅要看到作品为何这样写还要看到为何避免那样写)。第二段,运用例证法,由第一段“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过渡到引用鲁迅的文章论述这一原则的理由。第三段,运用例证法,“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春风又‘过’改为又‘绿’江南岸”“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例举几个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证明这一原则的价值。第四段,“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引用朱光潜名言强化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这一观点。5.结合材料二“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可知,一是将定稿与原稿对比,进行主动阅读。分析原稿和定稿,二者的区别在于定稿增加了鲁侍萍台词,从这个角度分析为什么这样改,从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人物心理刻画的角度分析即可。结合材料一“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可知,要善于发现并借助经验和想象去读懂作品的创作空白。分析选段中的特殊标点如“……”“——”,体味这些标点的特殊用法以及背后蕴含的丰富语意,把握言外之意,才能准确读懂人物的复杂内心。〖答案〗1.C2.B3.D4.首先从当下阅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主动对话原则(即阅读时不仅要看到作品为何这样写还要看到为何避免那样写);继而(运用引证法)引用鲁迅的文章论述这一原则的理由,又(运用例证法)例举几个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证明这一原则的价值;最后引用朱光潜名言强化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这一观点。5.一是将定稿与原稿对比,进行主动阅读。读者在对比中发现定稿增加了鲁侍萍台词,这更能凸显她此时渴望认子又不敢相认的痛苦内心,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二是善于发现并借助经验和想象去读懂作品的创作空白。读者能发现选段中运用的省略号、破折号等艺术技巧,借助经验和想象去体会其中欲语还休、语意转换的表达效果,读懂人物的复杂内心。〖解析〗6.B.“突显了张和高超精湛的厨艺,塑造了张和这一人物形象”错。如第⑰段“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可见并不是为了表现张和厨艺精湛和塑造他的形象。具体描写烹饪鲥鱼复杂过程,渲染鲥鱼豆腐汤诱人的色味,正因如此才让皇帝喜爱,于是鲥鱼就变成贡品,从而导致南方各地争相捕捞,变得异常稀有与昂贵。故选B。7.D.“同时也为小说结尾张和儿子不治身亡情节的突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错,小说结尾不是突转,前文写“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这段描写正是为结尾孩子不治身亡做了铺垫,孩子被马踩了头,最后不治身亡并不令人意外。故选D。8.本篇小说对情节的安排非常具有特色,其中张和儿子死亡这一事件,使用的是“当事人”不知道,“读者”知道的方式。小说结尾告诉大家官差马撞死的孩子是张和的儿子,“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作为读者已经知道了这一事实;但在小说中,此时因为儿子的梦,张和正兴冲冲赶回家,对降临在自己家人身上的“不幸”一无所知,“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这种读者知道而“当事人”不知道的情节设计,让小说充满了一种悲剧的张力。而作者设计张和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到了”,延迟张和的“发现”,揭示了在皇权社会中小人物无从掌控自己命运的事实,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这样的情节设计,引发读者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怜悯,也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造成这悲剧的原因,从而丰富了读者的思考空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9.对《紫禁城的鲥鱼汤》与《红楼梦》悲剧类型的划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归不同的类型。比如从社会背景和时代特性上看,《紫禁城的鲥鱼汤》中悲剧的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皇权社会,故事发生在“康熙三十一年春日”,而起因是康熙皇帝爱吃鲥鱼,“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正因为皇帝喜欢,而鲥鱼由极为难得,所以官府层层压迫,“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结果“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所以可归为社会悲剧。同理,《红楼梦》中悲剧的发生也与社会背景和时代特性紧密相关,也可以归为社会悲剧。它伟大的思想性,正在于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荒淫无耻——贾宝玉和众多女性的人生悲剧。在康乾盛世掩盖下的“末世”,主人公贾宝玉对封建等级和制度、封建思想和文化、封建道德和礼教的叛逆,也就是反抗和不服从,正是预示着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形态、社会思想即将出现。曹雪芹不能给他指明出路,就让贾宝玉看破红尘、万念俱灰而出家为僧了事。对小说中具有才华和个性的女子来说,生活在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的贾府,就注定她们个人的情感、才华都得不到施展,只会遭到扼杀。但从另一方面分析,张和的悲剧发生是偶然的,张和与张和死去的儿子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悲剧的发生与人无关,故事里也没有人是存心要害死张和的儿子,张和儿子的死是偶然的,所以只能归结为无法回避的“命运”。所以从这一层分析,《紫禁城的鲥鱼汤》也可以归为命运悲剧。而《红楼梦》一开始就描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看十二金钗正册已经预示这些女子的命运,作者也有意强化人间的盛衰祸福、聚散离合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观念。比如贾府的四个小姐,“元、迎、探、惜”位列薄命司金陵十二钗,名字连起来恰恰是“原应叹息”四字。四姐妹命运的悲剧性,曹公早有隐喻,她们个个出色,人人夺彩,却个个都薄命。在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那些灯谜已经暗示了她们四人的悲剧结局。侯门贵胄的千金,也逃不过时代造就的悲剧,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身为女子,不过是一叶浮萍,公侯千金又如何。曹公是写四姐妹的命运,也写尽了封建社会女子的身不由己。四春一生的悲剧,也让我们看到身为女子的可悲之处。所以从这一方面看《红楼梦》也可以算是命运悲剧。最后,《红楼梦》也可以归为性格悲剧。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鲜明,她们身上的缺点与弱点也同样明显,这最终成为她们遭遇不幸的主要原因。比如林黛玉,心思细腻和敏感的人比较容易多愁善感,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常常落泪,夜里常一个人暗自伤心。看到薛宝钗有母亲哥哥一起生活,感叹自己没有兄弟姐妹落泪;看到宝玉亲近宝钗,心生醋意落泪;被湘云无意说成像唱戏的小旦,觉得受侮辱落泪;造访宝玉的怡红院被无知的小丫环拒之门外,觉得受冷落掉泪;与宝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感情,因无人帮衬和做主,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只能暗暗落泪。黛玉的一生,一直受着其性格的约束和影响,最终导致了她早逝的命运。比如迎春的软弱性格。在家里不争不抢,做实了“二木头”的诨号,到了婆家自然更加不敢多说多做了,这一点是导致她悲剧结局的一个原因。所以可以说是他们的性格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故可以归为性格悲剧一类。〖答案〗6.B7.D8.示例:①小说结尾,读者发现官差送鲥鱼时在江宁城外踩踏的小孩就是张和的儿子,并且这个孩子已经死了;而此时张和正兴冲冲赶回家,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即将团圆的喜悦,对降临在自己家人身上的“不幸”一无所知。②作者设计张和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延迟张和的“发现”。这样安排的用意:加强了小人物无从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剧意味;引发读者的怜悯,也促使读者进一步思考造成这悲剧的原因。9.示例1:《紫》可归为社会悲剧。这部小说表面看有很多“偶然”因素,但归根到底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悲剧,故事发生的时代是康熙皇帝在位时期,虽为盛世,但皇帝一个嗜好,官员们就会层层压迫,最终承担这重压的只能是底层百姓。〖答案〗示例2:《紫》可归为命运悲剧。对于张和与张和死去的儿子来说,他们本身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张和作为厨师,一心一意专研技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悲剧的发生与人无关,故事里也没有人是存心要害死张和的儿子,所以只能归结为无法回避的“命运”。〖答案〗示例3:《红》可归为性格悲剧。小说中女子都是个性鲜明,品性非凡的“异样女子”,同时她们身上的缺点与弱点也同样明显,这最终成为她们遭遇不幸的主要原因。例如林黛玉唯情至上的性格让她成为宝玉“唯一的知己”,但她除了情之外,不顾贾府其他人的感受,在长辈心中是个“使性子”的小孩,在下人眼中是“尖酸刻薄”的小姐,最终让自己在贾府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导致悲剧结局。〖答案〗示例4:《红》可归为社会悲剧。对小说中具有才华和个性的女子来说,生活在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的贾府,就注定她们个人的情感、才华都得不到施展,只会遭到扼杀。〖答案〗示例5:《红》可归为命运悲剧。小说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看十二金钗正册已经预示这些女子的命运,小说情节发展、人物结局都是以这一回为依据,作者有意强化人间的盛衰祸福、聚散离合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观念。〖解析〗10.“修不幸”为主谓短语,在后面断开,“生四岁而孤”意思是“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排除AD,“太夫人守节自誓”为主谓短语,意思是“母亲立志守节”,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句意: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故选B。11.C.“归”古时称女子出嫁,应该是女子出嫁回娘家。故选C。12.B.“欧阳修父亲特别相信算命者之言”错,原文中欧阳修父亲只是做出假设,意思是:“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故选B。13.①“卜吉”,占卜吉地;“克”,立;“表”,碑;“阡”,墓道;“克表于其阡”,介宾短语后置。句意: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②“其”,一定;“勉”,努力;“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判断句。句意:这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的原因。你一定要努力啊!14.根据“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可知欧阳修的父亲廉洁好施。根据“然知汝父之能养也”可知他孝敬父母。根据“要其心之厚于仁”可知父亲宅心仁厚。〖答案〗10.B11.C12.B13.①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②这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的原因。你一定要努力啊!14.廉洁好施;孝敬父母;宅心仁厚。(或“为官清廉,乐善好施,奉亲至孝,居心仁厚。”)参考译文: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这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的原因。你一定要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先父年幼丧父,努力读书。咸平三年考中进士,曾任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做过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冈。〖解析〗15.B.“回到家中的匆忙劳累”错,应为“表现渔人们归家时喜悦的心情”。故选B。16.上片“暮雨”三句,雨歇川静,日暮舟泊,即以凄清的气氛笼罩全篇。水蓼和芦苇都是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冷。“临岛屿”二句,写船傍岛而停,岸上蓼苇,清烟疏淡,秋风瑟瑟。景色的凄凉与词人心境的凄凉是统一的,含有无限哀情。“几许”以下,写渔人飞艇,灯火归林,一幅动态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日暮归家,温暖、动人的生机腾然而起。这里以动景反衬上面的静景,反使词人所处的环境显得更加静寂。一个“飞”字和一个“尽”字,把渔人归家的喜悦表现得极具神韵,又同时从反面引出“遣行客”、“伤漂泊”二句,渔人双桨如飞,回家团聚,而词人却远行在外,单栖独宿,触动归思。下片“桐江好”六句,先写江山之美。美好的河山扫尽了昨夜的忧愁,桐江上空,晨雾浓密,碧波似染,峰峦如削,白鹭飞翔,鱼虾跳跃,生动美丽的景色使词人心情欢娱。但因为词人情绪总的基调是愁苦的,欢娱极为短暂,又很快进入低谷,“严陵滩”三字已埋下伏笔,这里以乐景写哀,江山美好,鱼鸟自由,渔人团聚,而词人一年到头都是四海为家,宦游成羁旅,于是“游宦区区成底事”之叹自然从肺腑流出,词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值得,不如及早归隐,享受大自然和家庭的天伦之乐。所以结语痛快地说“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用王粲《从军乐》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厌倦漂泊与游宦生活,怀乡思归,渴望归隐之情。〖答案〗15.B16.①表达了词人厌倦漂泊与游宦生活,怀乡思归,渴望归隐之情。②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③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比,乐景写哀情,继而运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典故,并借用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鉴赏:词作开始写傍晚泊船情景。词人写道:“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长川”就是桐江,在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帆”代之船。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暮雨刚停,桐江一片寂静,停着来来往往的船只。接着承接写道:“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蓼”即“水蓼”,“苇”即芦苇。这两种植物都于秋天繁盛开花,所以,这里也就暗示了时间是萧瑟的秋天。意思是说,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这里,词人静态地描写了雨后的秋夜,为词作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抒情氛围。接着词人以特写的镜头,在夜幕时分的江面为背景,写了渔人归舟的情景。手法上有静态转入动态。词人写道:“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几许”即多少之意。“短艇”即小船。意思是说,(天更加黑了)渔人们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夜空里,映照江水中,黑暗中向前飞行。其中的前一句中的“飞”字,不但表现出归舟之快,而且也表现出渔人喜悦的心情。后一句中的“尽载灯火”用得很妙,点出归舟时天空已经很黑暗,不得不点起灯火照明。面对着这一切景象,词人触景生情。所以,词人写道:“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行客”即词人自指。“回程”指由原路回去。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词人看到渔人家庭的欢乐生活,愧疚自己为了功名不能与家人团聚,面对如此情景,回家的想法油然而生,为自己漂泊天涯伤感不已。下片是回叙白天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首先写道:“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首先。“桐江好”。词人用的吴均《与朱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典故。“漠漠”即迷漫的样子。“严陵”即严子陵。严子陵是刘秀的同学。刘秀想请他做官,他最终还是辞去,隐居于富春山下。这几句是写词人一早醒来,看见船沿桐江而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鱼虾船旁跳跃。其中的“鹭飞鱼跃”,不但写江上环境之清幽和生物的自适情趣,而且引发词人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所以,词人写道:“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区区”即微小。“底事”即何事。“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意思就是说,游宦生涯既是如此,一生总是一事无成,与其这样,不如归隐于云山泉石。“云泉约”就是隐退山林的愿望。“云泉”即是隐士所居之处。正因为这样,词人最后写道:“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归去来”之“来”是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仲宣”即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初仕刘表,后归曹操),曾作《从军行》。这里的“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词人借此代指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词作结尾以词人渴望归隐的感叹作结,不但意蕴深刻,而且得读者以极为开阔的想象空间,从而增强了词作的审美效果。17.(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重点字:栈)(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重点字:襟)(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重点字:膝)〖解析〗18.汗牛充栋: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浩如烟海:书如同烟雾密布,如同大海浩瀚。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汗牛充栋”的侧重点为藏书的数量很多。“浩如烟海”的侧重点为典籍、图书等的种类极为丰富。此处强调的是书店里教辅读物很多,第一处选“汗牛充栋”更恰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再有能力的人,做事时如缺少必要的条件,也很难成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第二处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潜移默化”修饰的主体大多是物或事,而“耳漏目染”修饰的主体大多是人。第三处主语是青少年,应选“耳濡目染”。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现指新潮事物流行成为一种风尚。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蔚然成风”含褒义。“大行其道”一般为贬义或者中性词。第四处应该用贬义词,故选“大行其道”。故选D。19.A.“本着……为原则”句式杂糅,可将“为原则”改为“的原则”。B.中途易辙,前面叙述对象是“作家和出版部门”,后面换成了“作品”。D.“本着……为原则”句式杂糅,可将“为原则”改为“的原则”;中途易辙,前面叙述对象是“作家和出版部门”,后面换成了“作品”。C.正确。故选C。20.“另外”是承接上文的“首先”“其次”,所以要放在最前面,排除B、D两项;“家长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网站设计课程设计
- 幼儿园水果切片课程设计
- 托班表情主题课程设计
- 推挽降压电路课程设计
- 小升初情景交际课程设计
- 消费金融与消费模式的创新
- 原画空间插画课程设计
- 接口课程设计各种波
- 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住宅门设计
- pp成型加工课程设计
- 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经开区分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全套PPT完整教学课件
- 信用修复申请文书(当事人适用)
- 小型水闸委托管理协议书
- 专项资金支出明细表参考模板范本
- 八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知识点梳理
- 工艺研发工程师岗位说明书
- 中国联通机房标准化规范
- 2023年电大期末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 GB/T 41805-2022光学元件表面疵病定量检测方法显微散射暗场成像法
- GB/T 6438-2007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