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优化提升一、雅尔塔体制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eq\a\vs4\al(1.)相同点(1)都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定了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瓦解、破产。eq\a\vs4\al(2.)不同点(1)前者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后者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意志。(2)前者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妥协。后者是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3)前者超出欧洲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后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4)前者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后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宰割的基础上的,必将随着德国的重新崛起而破产。(5)前者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后者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6)前者是因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剧变而结束的。后者是法西斯侵略扩张导致的世界战争直接摧垮的。二、两极格局演变的过程和特点过程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的对抗,界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虽然每一方的内部有矛盾也有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续表特点(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冷战是美苏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遏制。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真题练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解析(1)从联合国1576号决议的局限性、有核国家增多等方面说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2)第问从联合国的推动、核武器的危害性、美苏的态度及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等方面说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第问“作用”从核危害降低及对美苏、对世界三个方面分析。答案(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自选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欧洲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北起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反攻,其前锋已渡过奥得河,距柏林东部只有60公里。在欧洲西线,美英盟军基本上粉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的最后一次反扑,兵锋直抵莱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但是,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形势却让人颇感艰难。虽然美军及其盟军从1943年5月起,就开始从北、中、南和西南太平洋等方向对日军实行逐岛争夺的反攻作战,并且通过卓有成效的作战正一步步地逼近日本本土。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已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而在中国(国民党)大陆及东南亚的大洋上日军仍然占据着大片陆地和众多的岛屿。——《雅尔塔》(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你对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评价。解析(1)从“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和“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已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可知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二战进入最后阶段,德意日法西斯败局已定,但还需要迅速解决结束战争,同时安排战后世界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和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可知雅尔塔会议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协调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关系,推动了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但打上了大国强权的政治烙印。答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后结束的阶段,德意日法西斯败局已定;需要迅速解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的问题。(2)评价:协调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对重大问题做出了决定,推动了雅尔塔体制的形成;打上了大国强权的政治烙印。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3年4月,罗斯福就授意自己的亲信雷斯特·戴维斯写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该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是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材料汇编材料二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摘编自1947年3月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战略目标,据此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2)据材料一、二,概括杜鲁门与罗斯福对苏战略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1)第问罗斯福主张“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而“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标是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确保国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第问结合所学可知美苏的利益冲突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2)第问罗斯福“强调大国合作”,由美国主导世界;杜鲁门主义强调直接对抗苏联的“极权政体”;第问罗斯福企图利用经济手段软化苏联,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杜鲁门认为“两种不同生活方式”使得二战后美苏的合作没有可能。答案(1)战略目标:美国,建立世界霸权;苏联,巩固胜利果实,保障国家安全,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势力和影响。影响: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2)不同:富兰克林·罗斯福主张与苏联合作,谋求世界霸权;杜鲁门主张公开与苏联对抗,遏制共产主义,夺取世界霸权。原因:罗斯福认为,苏联在战争中遭受重大损失,战后为取得美国的大量援助以重建经济,是会愿意继续合作的,他企图通过合作,软化苏联,达到美国称霸的目的;而杜鲁门认为,美国不可能通过与苏联合作,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间1949年4月4日性质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参与国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成立宗旨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材料二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深刻指明:“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历史背景与作用。(2)阅读材料二及所学,分析新中国采取“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理由。解析(1)第问历史背景联系美苏冷战的时代特征来归纳即可;第问作用可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军事上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遏制等角度来分析。(2)理由可以从美苏对峙的时代特征、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敌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问题以及实行“一边倒”政策的作用来分析即可。答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开始,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国家成立。作用: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军事上的遏制。(2)理由:两大阵营的对峙是国际形势的突出特征;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权不稳、经济形势严峻;“一边倒”外交政策有利于中国巩固政权、避免孤立、获得援助。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杜鲁门政府在1947年发表咨文,声称美国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提出“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力图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保护“任何请求军事援助的国家防止共产主义侵略”。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奉行“两个半战争”的战略,即准备同时与苏联和中国打大战,在世界其他地区打局部战争。材料二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出咨文,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同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同时在其他地区打一场局部战争。1971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3年,美越达成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体面结束了越战;在中东和波斯湾增强军事力量,阻止苏联的渗透和扩张……——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全球战略发生转变的原因。解析(1)特征依据材料“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可归纳出以称霸世界为基本目标;从“力图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和“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奉行‘两个半战争’的战略,即准备同时与苏联和中国打大战,在世界其他地区打局部战争”的信息可归纳出遏制共产主义,以苏联、中国为对手,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具有侵略性、扩张性和进攻性。(2)原因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从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以及当时国际关系的新变化来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特征:以称霸世界为基本目标;遏制共产主义,以苏联、中国为对手(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具有侵略性、扩张性和进攻性。(2)原因: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中苏关系的恶化等。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苏冷战不断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美国重新调整了它的远东战略,以日本代替即将垮台的蒋介石政府,迅速地改变了它的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解散财阀半途而废;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中止战争赔款,转而限制各种进步群众运动,默许右翼政客重返政界;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直接出面禁止工人罢工,等等。——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1)据材料简要说明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有何不同。(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解析(1)材料关键信息“……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日本……”说明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的不同。(2)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苏冷战不断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解散财阀半途而废;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中止战争赔款,转而限制各种进步群众运动,默许右翼政客重返政界;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直接出面禁止工人罢工,等等”并结合所学从美苏冷战、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战后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等角度评析。答案(1)不同:以日本代替蒋介石政府;对日本由制裁转向扶植。(2)评析:由于美苏冷战加剧,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美国中止了对日本的制裁;使日本军国主义残余浓厚,导致日本未能真正深刻反省战争责任;使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莫德尔斯基长周期理论四个命题周期全球战争霸权(优势)衰落1495-15801494-1516葡萄牙,1516-15401540-15801580-16881580-1609荷兰,1609-16401640-16881688-17921688-1713英国,1714-17401740-17921792-19141792-1815英国,1815-18501850-19141914-1914-1945美国,1945-19731973-材料二沃勒斯坦的霸权论霸权争霸战争控制期衰落荷兰1618-1648,30年战争1620-16501650-1672英国1792-1815,拿破仑战争1815-18731873-1896美国1914-1945,两次世界大战1945-1967196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沃勒斯坦和莫德尔斯基把美国霸权衰落时间定为1967年和1973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体评价莫德尔斯基和沃勒斯坦的霸权理论。解析(1)定为1967年的原因,结合1967年欧共体成立对美国的影响以及美苏争霸中实力体现角度回答;定为1973年的原因,从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及经济“滞胀”角度分析作答。(2)评价霸权理论,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作答,也可以从全球化和欧洲中心论的角度组织答案。答案(1)原因:1967年,欧共体成立,与苏联争霸处于下风。1973年,石油危机,经济“滞胀”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2)评价:都看到全球战争对一个国家实力的影响;缺陷在于一个国家获得或失去霸权是综合因素作用结果,既有本身综合实力,也有国际格局、国际局势等变化的影响。站在欧洲中心论角度,把国际关系看成争夺霸权,是有局限的。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谣歌手彼得·西格尔的一首民谣《那些鲜花都去哪儿了》在四处飘荡:“花儿都到哪里去了?都被女孩摘走了。女孩都到哪里去了?都被男孩娶走了。男孩都到哪里去了?变成士兵打仗去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花儿覆盖了……”在大规模的反战运动中,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抗议力量逐渐壮大,为了阻止战争机器的继续开动,黑人民权运动、嬉皮士、摇滚乐、女权运动的参与者也纷纷汇入了反叛的洪流,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反战运动。全国各界人士都以大规模游行示威的抗议运动或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媒体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在全国性的反战浪潮下,约翰逊总统在1968年3月因民众的反对和党内反对派的斗争而最终退出竞选。作为一个发动战争的不得人心的总统,约翰逊离开白宫。继任的尼克松总统则向民众保证“新任领导将结束战争”。(1)分析材料中美国反战运动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影响。(2)概括指出20世纪后半期促进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解析(1)第问背景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二战的教训、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第问影响从材料第三段中“在全国性的反战浪潮下,约翰逊总统在1968年3月因民众的反对和党内反对派的斗争而最终退出竞选”“继任的尼克松总统则向民众保证‘新任领导将结束战争’”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影响了美国总统竞选,迫使美国签订和平协定。(2)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推动世界和平的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可概括出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发展,不结盟运动,非政府组织作为反战和平运动的新兴力量在世界范围兴起以及中国崛起。答案(1)背景:世界大战尤其是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促使人们反思人类未来的发展,求和平、共发展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社会矛盾激化。影响:影响了美国总统竞选;迫使美国签订和平协定。(2)因素: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发展;亚、非、拉美等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非政府组织作为反战和平运动的新兴力量在世界范围兴起;中国崛起,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330万吨TNT当量)实验爆炸成功。一向被认为贫穷落后的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2年零8个月,比美国少用4年半,不仅在全世界时间最短,而且赶在法国前面。于敏,1926年生,中科院院士。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任助教,1960年开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突破中,率队提出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的完整设计,起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2015年1月9日,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摘编自《人民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发展核武的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为于敏院士颁奖的意义。解析(1)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影响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冷战背景下,为提高国防能力,也需要研制核武器;中苏关系呈现恶化的趋势,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为了维持独立自主的局面,也需要研发核武器。(2)颁奖是既是一种物质奖励,也是一种精神奖励,充分肯定了科学家的成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有利于创新,也鼓舞了更多的人,为建设美好中国而努力。答案(1)背景:①20世纪中期出现以计算机、原子能为标志的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使得国际关系中重大矛盾和冲突都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下。③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展开。⑤反对霸权主义威胁,巩固国防。⑥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任答五点即可)(2)意义:①宣扬科研精神,营造崇尚科研的氛围;②鼓励科技创新;③显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和信心;④鼓舞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勇攀高峰,为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专题综合检测(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A.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荡C.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D.二战后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解析:选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德等西欧国家衰落,而美、苏的实力空前膨胀。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失去了决定世界事务的中心地位。2.二战后,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国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敌手。美国若拥有足够的武力并准备使用它,那就用不着真正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迫使它退却。他声称必须用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存在的大片软弱地区的方法,来遏制苏联。这个观点的依据不包括()A.美国要推广其社会制度B.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C.苏联能与美国抗衡D.西欧传统强国普遍衰落解析:选B。仔细阅读材料,材料信息表明,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西欧国家普遍衰弱,为此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销售其价值观,故A、C、D正确;美国力图确立其世界霸主地位,而不是已经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因为还有苏联的制约,故B的说法不准确。3.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的建立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解析:选D。马歇尔计划即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另外,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因此也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eq\a\vs4\al(4.)下列有关联合国成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大西洋宪章》首先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设想②《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联合国”一词,这是联合国名称的由来③1945年在美国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④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国际联盟正式成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A。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所以应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eq\a\vs4\al(5.)国际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这些事实说明()①欧洲国家的综合实力下降②世界的中心从欧洲向其他地区转移③苏联的国际地位上升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选A。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结论的能力。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地区在国际上的地位。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表明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已被打破,故①②正确,③④的表述和联合国总部地点没有关系,故可排除。6.二战后,伴随着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出现了新的面貌,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下列能为该结论提供依据的历史事件有()①1948年联合国开展第一次维和行动②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③1971年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④1974年联大通过“拒绝南非代表参加大会工作”的裁决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D。联合国于1948年首次尝试维和手段,在中东地区设立了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进行第一次维和行动,但不能说明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失效,故①错误;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不是联合国下的组织,更不能体现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故②错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是于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的决议,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说明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失效,故③正确;在第三世界的强烈要求下,联合国大会从1970年起,连续四年拒绝接受南非种族主义政权代表的全权证书,并且在1974年第29届联大会议上,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大会主席的裁决,拒绝南非代表参加大会工作,这些例证充分表明,第三世界国家由于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不仅在联合国和世界政治生活中争得了发言权,而且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作用,说明美国对联合国控制的失效,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eq\a\vs4\al(7.)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特点包括()①广泛性 ②民主性③规模大 ④持续时间长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D。美国反对越战的浪潮以游行示威、抗议活动等合法斗争来维护自身权利,不为侵略战争做牺牲品,更为年轻士兵的生命权而积极争取。因此,反对越战实际上是美国人争取自身权利的民主斗争,说明其具有民主性。同时美国反战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规模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故①②③④全部正确。eq\a\vs4\al(8.)观察下面漫画《危险的“多米诺骨牌”游戏》,它形象地反映了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以下史实中能为这幅漫画提供证据的有()①德国分裂 ②朝鲜战争③越南战争 ④古巴导弹危机A.①④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D。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两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方面诉诸战争之外的其他方式的对峙和对抗,引发了1949年开始的德国分裂、19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以及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eq\a\vs4\al(9.)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说:“苏联政府将不会作出任何鲁莽决定,将克制自己不发火……我们将尽一切力量防止战争爆发。我们充分认识到,这场战争一旦爆发,从它开始那一刻起,就会成为一场热核战争和世界大战。”赫鲁晓夫的这段话表明苏联()A.致力世界和平 B.被迫放弃原有企图C.停止军备竞赛 D.对外战略由攻转守解析:选B。古巴导弹危机反映出美苏争霸中美国占据了优势,从赫鲁晓夫的讲话“苏联政府将不会作出任何鲁莽决定,将克制自己不发火”即可知此时的苏联被迫让步,放弃了原来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的企图,但A、C、D是反映不出的,从美苏争霸的发展也可知A、C、D是错误的,选择B项。eq\a\vs4\al(10.)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政治的主要特征。《新全球史》是这样论及冷战的:“尽管冷战是危险的,但是由超级大国间的意识形态斗争而引发的冷战在几乎五十年的时间里为这个世界做了定义。”关于这个被冷战“定义”的世界表述不正确的是()A.两极格局下相对稳定的世界B.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的世界C.两种社会制度相互融合的世界D.随时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危险的世界解析:选C。冷战下两种社会制度主要是对立关系,可能彼此借鉴,但不会相互融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eq\a\vs4\al(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雅尔塔体系形成后,与冷战格局一起成为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两条主线,即合作主线和对抗主线。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对于雅尔塔体系与冷战格局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是冷战的根源,冷战是由雅尔塔体系造成的。历史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是不正确的。雅尔塔体系不仅不是冷战的根源,反而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曹胜强《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域》(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特点。(6分)(2)你认为雅尔塔体制是冷战的根源还是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为什么?(14分)解析(1)考查简单的基础知识;(2)是开放型的问题,注意答题的方法,要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答案(1)从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制到两极格局对峙;从两极格局瓦解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肯定的态度:雅尔塔体制是冷战的根源。因为它突出了美苏两个大国的地位,为后来两国的争霸埋下了祸根;美苏两国各自划分了势力范围,这是日后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雅尔塔体制结束了近三百年来维持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格局,直接导致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否定的态度:雅尔塔体制限制了冷战的发展。因为它倡导建立联合国,而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后来的联合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这个作用;美苏之间的矛盾并非从雅尔塔体制开始的,早在一战后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就被资本主义国家称为洪水猛兽,因此美苏意识形态的纷争由来已久,不能归结到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铲除了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使追求和平、反对战争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辩证分析的态度:雅尔塔体制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论据部分可以参考肯定与否定态度的内容)eq\a\vs4\al(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二战结束后开始并且延续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东西方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事件,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其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材料二有人说,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一些地区性冲突至今难以合理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面砖砌体拆除施工方案
- 吊车吊装电除尘施工方案
- 钢结构房屋施工技术方案
- 旅游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与执行措施
- 艺术墙体裂缝修补方案
- 在线教育平台教材审核流程
- 别墅双层屋面施工设计方案
- 铝合金门窗市场推广实施方案
- 中学红领巾社会实践方案
- 阳台防护栏杆施工方案
- 尤承业基础拓扑学讲义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二版)
- (完整)西游记选择题和答案
- 肾病科读书报告
- GB/T 25296-2022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试验导则
- GB/T 2979-2017农业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
- GB/T 26342-2010国际运尸木质棺柩
- 整式的加减教案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GB 16869-2005鲜、冻禽产品
- 校园企业招聘宣讲会PPT模板
- PTT专业讲师培训页
- 动脉血标本的采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