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的文化解读_第1页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解读_第2页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解读_第3页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解读_第4页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解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解读

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没有锡的孙朱和妻子徐玉兰完成了300首唐诗(以下简称唐)。历朝编选的唐诗选本已有数百种之多。一般认为,孙洙编选《唐》的原因是不满当时流行的儿童家塾课本《千家诗》的“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的“殊乖体制”。若加考察,更深层的原因,乃是乾隆年间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明代与清初的科举考试,最重要的内容是八股文。乾隆皇帝即位后,发现八股文徒托空言,千人一面,并且有“墨卷房行,辗转抄袭”之弊,经过反复论争,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春天,饬令罢考论、表等文,改试五言排律诗一首,形式与唐代省试诗相似,这就是试帖诗。其不同之处在于,唐代考官可依己意出题,清代命题则须根据经、史、子、集中的内容,这在客观上反而提高了士子文史知识的修养。为适应科考的需要,这时出现了多种唐诗选本,较好的要推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但此书选诗近两千首,做研读唐诗的入门书,份量太大。孙氏乃进士出身,当过教谕、省闱同考官,其时又任江宁府教授,深谙诗家三昧及范本的重要,故是书编选带有陶冶情操和普及文化的意味。书一问世,就出现了“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局面。从篇目来看,《唐》有310篇,与《诗经》的311篇数字相近,这是巧合还是“有意味”的模仿呢?《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基本美学特征和写实精神;同时它又是儒家奉为圭臬的经典,形成了“诗言志”的诗论传统。这说明《唐》是“有意”承《诗经》之余绪来编选唐诗的,同时也说明了二者在蘅塘退士心目中有着同样的地位。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索《唐》的审美价值取向。一“温柔大数据”原则中的主文而形及其审美要求《唐》卷八选录了郑畋的七绝《马嵬坡》,孙洙在旁批中说:“唐人马嵬诗极多,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故录之。”可见“温柔敦厚”的诗教乃是他选诗的宗旨。“温柔敦厚”一语出自《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是愚,则深于诗教者也。”这是在“诗三百”影响下,对学诗者人格精神的表述。温柔敦厚作为诗歌的一种创作原则,则应追溯至《论语·八佾》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论述。在《诗大序》里则把这一观点引申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了。唐人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进一步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者也。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作为诗教,“温柔敦厚”或“主文而谲谏”主要是一种道德伦理原则,是儒家中庸之道在文学思想上的反映。诗可以怨,但“怨而不怒”,在针砭时弊、规讽统治者时,必须“发乎情,止乎礼义”,运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寄托自己的忠心。然而“温柔敦厚”又包含着特殊的审美要求,即“主文而谲谏”的艺术原则。这一原则,若依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解释,则强调以比兴的艺术方法,达到委曲讽谏的目的,从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蘅塘退士恪守儒家诗教,以“温柔敦厚”为选诗的原则,具体表现为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认为诗歌既要反映现实人生,又必须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唐》十分推崇“诗圣”杜甫,选诗以杜甫为最多,就因为他的诗歌表现出忠君爱国的热忱,仁民爱物的人道主义精神。杜甫以严肃的写实精神,对黑暗政治和统治集团腐败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批判,抒发了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忧愤之情。《唐》所选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首先是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集团腐败的诗歌。这类诗有《丽人行》、《兵车行》等数篇。在《丽人行》中,杜甫以清丽而含蓄的笔墨画出一幅仕女行乐图,讽刺了杨氏兄妹穷奢极侈的腐朽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庸和腐败。诚如浦起龙所评说的那样:“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其次是忧国伤时之作。儒家的人生哲学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则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忧国伤时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人民的流离漂泊,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名篇《春望》,将家人的别离与国家的安危联系在一起,真切地反映出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人们的心理,深化了忧国伤时的感情。最后是表现人间至情的诗。“仁者,爱人”是儒家的基本伦理道德。《唐》选录了杜甫一些表现人间至性至情的诗。孙洙对《月夜忆舍弟》一诗的评语是:“录少陵律诗止(只)就其纲常伦纪间,至性至情流露之语,可以感发而使学者得其性情之正,庶几养正之义云。”这里说的“纲常伦纪”、“至性至情”、“性情之正”云云,揭示了孙洙的文艺道德思想。这类诗如《月夜》,从“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对未来团圆之夜的期待中,透露出杜甫对家人的一片深情。《梦李白》二首,通过梦境抒发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此外,《唐》所选杜诗虽多为忧国忧民之作,然直接反映民生疾苦的只有《兵车行》,名篇如《三吏》、《三别》无一入选。因为《三吏》、《三别》一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对人民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要求人民忍辱负重、忠君爱国。从思想内容来看,它们并没有违背诗教原则。但杜甫这些诗以“述情切事为快”,自然就背离了温柔敦厚的选诗宗旨。白居易的讽谕诗如《卖炭翁》等因“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过于直露,也同样未予选录,显示了孙洙选诗宗旨的某些局限。二行乐情景讽刺蘅塘退士温柔敦厚的选诗宗旨又表现为重视诗歌的审美特质,以含蓄蕴藉的风格为归。他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旁批曰:“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既指出这首诗的深刻含义,也指出其委婉含蓄的艺术特色。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重视诗歌的比兴艺术。比如他在评论韩的《寒食》时说:“唐代宦官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这首诗借汉喻唐,揭露了皇家恩泽所施,只及上层王侯贵戚的现实。而此诗从字面上看,只是描写了寒食节的景色,记载了皇家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一件例行的故事,似是一篇颂扬皇帝对臣子恩泽的诗,用意深刻而表现含蓄。据说诗人晚年闲居在家的时候,唐德宗因为欣赏这首诗,起用他为知制诰。这类貌似歌颂而实寓讽刺的诗歌还有王昌龄的《春宫怨》,此诗用汉武帝的情事讽刺唐朝现实。在行乐情景的描写中,深含着对皇帝荒淫无耻的讽刺,可谓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比兴在蘅塘退士的心目中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段,而且是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诗教的问题,因《唐》所选偏重于“比讽深远”,“托兴遥深”之作。如骆宾王于仪凤三年(678)所作的《在狱咏蝉》就是这一类的作品。“露重飞难进”以蝉翼薄弱喻己受谗之深,有翅难飞;“风多响易沉”借蝉声之微喻辩词难达。蝉亦我,我亦蝉,寄托遥深。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他的诗常常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表现幽隐复杂的情思,最能代表这种特色的是他的那些“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看似写爱情,但又有所寄托,内容复杂,旨意遥深。如“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慨叹,就引起了许多争论。从李商隐的人格和诗风的统一性来看,确实不能把这些诗仅仅视为爱情之作。李商隐曾在《谢河东公和诗启》中说明自己为诗的理想目标是“徘徊胜境,顾慕良辰,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其《有感》诗亦云:“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堂》赋成后,楚天云雨俱堪疑。”坦言自己的诗歌颇多曲意。前人也称其诗“言近旨远,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寄托深而措辞婉”。《唐》收李商隐诗歌24首,其中9首是无题诗,以温柔敦厚诗教为原则的蘅塘退士自然是将它们视为深于比兴,曲折探微的寄托之作而收入的。如《锦瑟》诗,蘅塘退士以为是“悼亡之作”,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旁有这样的评语:“生前相聚,漫不经心,日后追思,觉当时已惘然。”这些解释似都不合作者原意,我们以为此诗是借美丽而不合时宜的五十弦锦瑟感伤身世,包含着怀才不遇的寂寞、爱情的忧伤、忧国伤时之情、浮生如梦之感。由于执着于比兴寄托,孙洙解诗也有牵强附会之处,如他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诗旁批曰:“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认为蕴含有比兴寄托之意。白居易的《草》分明是一首即景抒怀的送别诗,旁批却说“诗以喻小人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指小人“销除不尽,得时即生”,“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是暗喻小人“却最易感人”。如此阐释诗的含蓄蕴藉,很难理解。三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蘅塘退士以温柔敦厚为选诗原则;在此原则下又以朴素自然的审美情趣为尚,从“脍炙人口”的唐诗中“择其尤要者”选编成集。追求自然之美是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庄子曾倡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刘勰曾主张“自然会妙”;钟嵘曾强调“自然英旨”和“真美”,皆以自然为艺术美之上乘,于自然中见深厚的艺术魅力。《唐》所选作品从总体上来看,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具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这些诗歌往往来自日常平凡的生活,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流畅而又韵味无穷,因此最易与读者心灵相契合,易于吟唱和背诵,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作为一种审美情趣,自然美是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美学要求。唐诗的美首先就在于思想感情的真率自然,诗人们似乎无意于写诗,只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情便如泉水自然流出,真挚动人,这是《唐》所选诗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孙洙选录了一些抒写亲人、故乡、朋友深情的诗。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相思》,岑参的《逢入京使》,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孟郊的《游子吟》,元稹的《遣悲怀》,崔颢的《黄鹤楼》,李颀的《送魏万之京》等。这些诗写乡情、亲情、离情、友情,情愫心境虽不尽相同,但表现出的情感皆淳朴深婉,读来亲切温馨,如饮甘露,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诗意美。抒写对生活的真切而美好的感受也是《唐》选诗的重要内容。在唐人那里,诗和生活往往融为一体,诗人们通过诗歌表现他们对生活美好而真切的感受,如孟浩然的《春晓》,写春眠的安祥甜美。刘方平的《月夜》,写月夜静谧盎然的春意。李白的《下江陵》,抒写大赦而归的喜悦。这些诗歌的题材不同,所抒发的情感也相互有异,其共同之处,乃在于都是至诚至真,至善至美之作。其次,崇尚朴素自然表现在诗歌语言艺术上,则是“如瞻花开,如瞻岁新”,朴素自然,浑然天成。从《唐》选录的诗歌语言风格来看,无论是质朴、清新、冲淡、隽永,都可以发现自然天成之美。有些诗歌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慨叹天地无穷、人生短暂,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哀,仿佛不是在写诗,而是在对天呼号,纯是口语。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胸中的悲慨之情一泻千里,明白如话。有些诗用对话口气来写,如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好像是在与读者促膝交谈,尤显亲切。有些诗歌的语言是清新流畅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用清新而情意深挚的语言,描写青青的客舍,葱翠的杨柳,明净的天空,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在语言的清新流畅这方面,李白的诗歌最为典型。如《子夜吴歌》,砧声、秋风、秋月、秋声交织成情意深长的怀人境界。清人王夫之评曰:“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也有许多诗歌语言是冲淡自然的。所谓冲淡即冲和淡泊,在诗歌中它往往显示的是自然界冲和清淡的色彩与诗人悠然的心境。如孟浩然的山水诗往往只用素淡的语言描绘景物,似乎毫不着力,却有超妙自然之趣。如《秋登兰山寄张五》写隐者的情怀,写景则扣住重阳已近、新月初悬的特定时间,用淡笔从悠然远望中略作点染,极为真切自然,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王维的山水诗则集中地表现出淡远阔静的特点,如《鹿柴》、《鸟鸣涧》、《竹里馆》等诗语言非常平淡自然,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冲淡宁静之中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的挚爱之情。以上诗歌,感情真率自然,语言风格或朴质、或清新、或冲淡、或含蓄,但都一样的朴素自然,明白如话,而又韵味无穷,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自然美之境界。它们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千百年来,这些诗歌不断地唤起人们对生活美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深深的爱恋。由于蘅塘退士崇尚自然之美,故而那些语言过分晦涩、形式冷僻怪诞之作一般不选。不选李贺的诗,想必正是他“牛鬼蛇神太甚”的缘故吧。四启示并选优节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这个选本的用意还在为人们指示学诗的门径。从写诗范本的角度来选诗是本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清人施补华在《岘墉说诗》中指出:“学诗须从五律起,进之可为七古,充之可为七律,截之可为五绝,充而截之可为七绝。”施是同治年间人,虽然晚出于孙洙,但这种观点从创作的角度来说,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从每句的字数来说,五言比七言少两个字,要求语言精炼,须在锤炼上苦下功夫;从全诗来看,五律比五绝多了两联,又多了一项讲究对仗的功夫,这是与七言律诗息息相通的。由此可见,《唐》选五律最多,计80首;又选七绝压卷,合七言乐府共70首,其意义就在于此。至于它分体排列的体制,也是为了便于学诗者的直接仿效,突出它的范本特点。此外,还力求选择艺术形式典范性较强的作品,以利读者仿作。这从孙洙的许多评注可以看出,他的重点在于指点作法。他的评注,大多从诗歌的篇章结构入手,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诗,起笔即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慨叹,孙洙对首联的批语是:“凭空落笔,若不著题,而自有神会。”末联批语则是“应上半首”,指出此诗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又如评杜甫的《望岳》“字字是望……结明望宇”。至于《春望》诗的开头两联批语则是“四句十八层”;“烽火连三月”句批语云:“承感时”;“家书抵万金”批语云:“承恨别”,指出其意脉相承的特点。这些批语对读者了解诗歌的构思很有帮助。有的批语着眼于艺术表现方法,杜牧《秋夕》批语云:“层层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画,只‘坐看’二字,逗出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