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效应研究中国三大地带间的产业关联及其溢出和反馈效应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实证研究
一、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下,中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增长差异显著,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稳定。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由西到东呈现出一种由低到高的梯形结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科学技术水平较高,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并与海外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中、西部地区基础条件差,底子较薄,人口和城市较少,科技和文化教育不够发达,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对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研究者们利用各项指标对地区差异的变动状况进行了研究。比如,在现有的研究中,陈秀山和徐瑛(2004)通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塞尔(Theil)指标的分析指出,我国区域差距非常明显,并有扩大的趋势。贺灿飞和梁进社(2004)采用Theil指数测量了1952—2002年中国区域经济地带间的差异程度,认为地带间的差异程度在持续上升。许召元和李善同(2006)对人均GDP基尼系数变化趋势的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的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持续扩大的历程,不过2000—2004年间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缓。以上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现阶段呈现扩大的趋势,即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及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一差距扩大的倾向,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且会加剧各种社会矛盾,甚至会带来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减小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从根源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方面,陈秀山和徐瑛认为,影响区域差距的因素主要有投入要素的量和质、要素配置效率、使用效率以及空间格局的变动。贺灿飞和梁进社的研究还发现,改革开放政策、参与全球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城市化进展等,均是导致中国区际经济差距时空变化的显著原因。蔡昉和王德文(2002)则从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角度揭示了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认为由于市场发育水平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水平不完善,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尚未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在形态上存在差别。吴福象和刘志彪(2008)的研究则进一步认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工业部门的扩张带动,在早期主要是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并以城市群的形式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些研究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解释,其共同点是把各地区视为独立的板块,对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了优劣分析。然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我国三大地带之间贸易往来、产业关联、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与否,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成因。在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中,东部地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拉动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部地区作为地理位置上的中间纽带,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是否起到了桥梁性的作用呢?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通过比较和分析我国三大地带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进行实证评价,从而为我国的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上的理论支持。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模型框架,第三部分对三大地带间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计算方法进行模型推导,第四部分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对我国三大地带区域内的乘数效应、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进行定量的测度;最后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二、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在区域经济关联中的应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首先是由Isard(1951)提出的,其基本形式是要素流量矩阵,不仅包括各区域内部产品在部门之间的流动,还包括不同区域部门之间的产品流量矩阵。在此基础上,Miller于1963年最先提出了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影响的反馈效应。他所建立的两地区投入产出模型是:上式中,Arr为r区域内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tr为t与r区域之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X1、X2分别为两区域的总产品;Y1、Y2分别为两区域的最终产品。求解上述方程可以得到:以1X为例,右端的第一项是由区域1的最终需求Y1通过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对区域1总产出的全部需求,包含了区域间的反馈效应;第二项是由区域2的最终需求Y2通过区域间产业关联对区域1总产出的全部需求。虽然Miller没有提出有关溢出效应的概念和测度方法,但它是后来研究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的基本框架。最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对中国的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如Brun等(2002)利用中国1981—1998年的面板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的扩散效应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溢出效应在短期内不足以缩小内陆地区跨省份的差距。CHEUNGKui-yin和PingLIN(2004)利用中国1995—2000年的省级数据,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专利申请数量的积极影响,突出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示范效应。2005年,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与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编制了我国第一份八大区域17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张亚雄和赵坤(2006)利用该表对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研究,总结并解释了乘数效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的测度方法,而且从区域间产业关联、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测度,发现中国沿海地区对内陆的溢出效应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对沿海的溢出效应。潘文卿和李子奈(2007)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通过对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的测度验证了乘法分解和加法分解的一致性,提出了以最终需求为出发点的测度方法,并将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分别改进为:利用这一方法,潘文卿和李子奈对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间的溢出和反馈效应进行了测度,并且得出了与张亚雄和赵坤相反的结果,即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内陆地区的溢出效应不及内陆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带动作用不大的问题。以上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关联和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上述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对两地区模型的分析研究。事实上,我国区域经济关联和增长差异在东、中、西部之间是梯度推进的。基于此,本文将对投入产出的分析技术做进一步改进,推演出三大地带之间产业关联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并再次利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对我国三大地带间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进行测度。三、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改进与两地区投入产出模型各变量的定义相类似,本文建立三大地带的模型方程:式(3)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含义与两地区模型相同,仍然采取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Str=(I-Att)-1Atr,如S13=(I-A11)-1A13,S23=(I-A22)-1A23。经过简单计算,容易得出三大地带总产出的表达式:以X1为例,可以进一步转化为:该式在形式上与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表达式相似,同样表明地区1的总产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区域内乘数效应,即为了满足本地区最终使用的需要而产出的总产品,包括本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以及本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相互作用;二是区域间溢出效应,即为满足其他地区最终使用的需要而产出的总产品,它是本地区最终产品的变化对其他地区总产品的一种溢出效应;三是区域间反馈效应,即为满足本地区最终产品的需要而产出的总产品,也是其他地区最终产品的变化对本地区总产品的一种溢出效应。为了方便讨论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的具体形式,并能直观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用Lrr表示r地区内的乘数效应,Drt表示t地区对r地区的溢出效应,Frr表示r地区的反馈效应。从而有:式(4)中,Lrr=(I-Arr)-1为地区r的Leontief逆矩阵,刻画了r地区内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D12、D13分别用来测度地区2和地区3对地区1的溢出效应,分别为:式(5)和式(6)分别表示地区2和地区3总产出对地区1总产出变化的影响。F11为地区1的反馈效应,表示地区1总产出的变化通过影响地区2和地区3总产出的变化再反过来对地区1总产出变化产生的影响。其测度公式为:于是,在上述定义下,标准的三大地带间投入产出模型可以进行如下乘法形式的分解:根据式(8),可以将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中Leontief逆矩阵改写为如下形式:由式(9)容易看出,三大地带投入产出模型中各地区最终产品对总产品的影响,也可以分解为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的乘积。与两区域的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相似,在两个区域以上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区域间反馈效应Frr既包含了本区域内不同部门的乘数效应,也包括了其他区域对本区域的反馈性影响,不过,有必要排除地区内的乘数效应。同时,在三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反映的是一单位总产出变化带来的影响,而乘数效应反映的是一单位最终产出变化所带来的局部影响,因而有必要将以上三个效应指数统一为一个单位最终产出变化带来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文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进一步改进为:类似的,其他两个地区的指标也有相似的形式。另外,如同在单个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中通过将Leontief逆矩阵的列向求和、横向求和,以分别测度部门之间的后向联系与前向联系的方法相类似,本文采用同样的方法,将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的测度矩阵,也分别进行列向求和、横向求和。这样,就可以得到以上对应效应的后向测度和前向测度的结果。记e=(1,1,...,1),e′为行向量e的转置。故有:(1)后向测度的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区域间反馈效应:式(13)中,行向量SOtr=(sotrj)1×n的第j元素sotrj表示r地区j部门增加一单位的最终产出对t地区总产出的影响;式(14)中,行向量FBrr=(fbrrj)1×n的第j元素fbrrj表示r地区j部门最终产出增加一个单位通过影响其他地区总产出再次引起本地区总产出的增加量。(2)前向测度的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区域间反馈效应:式(15)中,列向量SOtr=(sotri)n×1的第i元素sotri表示r地区所有部门的最终产出增加一单位对t地区i部门总产出的影响;式(16)中,列向量FBrr=(fbrri)n×1的第i元素fbrri表示r地区所有部门的最终产出增加一个单位通过影响其他地区总产出的变化反过来引起本地区i部门总产出的增加量。为了从整体上明确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之间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通过部门结构向量对后向测度的行向量进行加权相加,即可得到一个地区最终产品的变化对另一个地区整体的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若α为r地区最终使用的部门结构行向量,则有:加权区域间溢出效应:加权区域间反馈效应:四、投入产出的区域分布下面利用本文推导的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计算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本文计算的数据主要是来源于2003年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与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IDE)共同研制的1997年和2000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同时还利用《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对2005年区域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了测算。在各投入产出表中,大多给出了8大区域8个部门(1)投入产出的基本流量表。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我们将这些数据整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8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本文所指的地区1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0个省区;地区2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黑龙江、吉林、辽宁9个省区;地区3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西藏等12个省区(1)。(一)区域间溢出效应分析表1给出了三大地带8个产业部门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产业的后向关联度。首先来看区域内乘数效应。从表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各行业最终产出的变化对本地区总产出的影响都比中、西部地区要高(产业集群作用),西部地区内部各产业的联系最弱。各个产业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度方面,三大地带的数据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重工业和建筑业都属于地区乘数效应较大的行业,而农业则相反,对地区总产出的拉动作用最小。各地区行业的差异方面,东部地区轻工业对地区总产出的带动作用最强。各产业中,除农业部门外,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的区域内乘数效应最弱,中部地区乘数效应排名最后的部门是农业和采选业,西部地区排名最后的是农业和其他服务行业。再看区域间溢出效应。通过横向比较所有地区行业之间的溢出效应可以看出,中部地区除建筑业外,所有行业对东部地区总产出的带动作用都是最大的,其次则是西部地区对东部的行业溢出。相反,溢出效应值最小的都是东部和中部对西部总产出的影响,分别占有3个和5个行业部门。从行业总体看,所有地区间溢出效应在数值上,重工业排名第一,其次是建筑业,农业排在最后,这与区域内乘数效应的行业分布相似。另外,商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也是溢出效应较低的行业部门,在中西部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对东部地区带动作用不大,中部地区的采选业对东部和西部的溢出作用也不大。最后来看区域间反馈效应。东部地区除商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行业外的6个行业部门以外,都比其他两个地区的对应值要大,西部地区最小。这主要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各行业对西部地区总产出的溢出效应太小,未能拉动西部经济的发展。从行业部门看,重工业和建筑业区域间反馈效应最大,农业最低,商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行业也较低,这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的分析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区域间反馈效应与溢出效应是高度相关的。另外,我们还发现,不管是从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还是从区域间反馈效应来看,农业作为传统产业部门,对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都是最小的。相反,重工业和建筑业对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拉动作用都很大。各种效应(这里的溢出效应指其他地区对本地区的溢出效应)在地区之间,基本上呈现由东往西逐渐递减的趋势。(二)行业内乘数效应的比较表2为三大地带8个产业部门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产业的前向关联度。与表1情况相似,表2显示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的前向联系程度,同样反映了地区内部经济状况对各行业的影响,以及其他地区对本地区各行业影响的大小,并且与不同行业的后向关联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比表2和表1我们发现,区域内乘数效应的前向关联度地区差异不如后向关联度差异明显,说明地区经济发展对本地区8个行业的乘数效应有相似性,但行业间差异依然十分明显。地区总产出对重工业的影响最大,对建筑业的影响最小,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也比较靠后。在各个地带,地区最终产出对另一些部门也表现出较大的乘数效应,如东部地区对其服务业和轻工业,中部地区对商业、运输业,西部地区对其他服务业等。从区域间溢出效应看,中、西部对东部地区各行业的溢出效应相对仍然比较大,东部和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各行业的溢出效应相对比较小。从行业看,地区之间对重工业的推动作用最大,对建筑业和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的影响最小,且差距很明显。再从区域间反馈效应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通过地区间经济的相互影响反过来对本地区各部门的推动作用都要比西部的程度大,这与分行业后向关联度的分析表现出了一致性的规律。从行业上看,数值较大的是重工业,较小的是建筑业和农业。(三)区域间区域溢出效应的变化以上是从三大地带各个产业的前、后向关联角度对三大地带产业关联进行的分析,我们发现各地区内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以及不同地区产业之间的溢出效应及其反馈效应有较大的差异。下面将分产业分析的三大地带内部及之间的关联效应进行汇总。表3给出了三大地带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的后向联系的汇总情况。首先来看区域内乘数效应。表3显示,东部地区内部的产业联系最为紧密,而西部地区内部产业联系最弱。分部门加总的乘数效应数值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9.54、17.45、15.45,表明当该地区8大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使用同时增加1亿元时,由于地区内产业关联的作用,东部的总产出将增加19.54亿元,而中部和西部由于地区内较弱的产业关联,总产出的增加值仅为17.54亿元和15.54亿元。从8大产业的均值来看,当三大地带均增加1亿元的最终产品的使用时,地区总产出分别增加2.63亿元、2.25亿元和1.95亿元,表明三大地带区域内乘数效应由东向西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其次来看区域间溢出效应。从表3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溢出效应最强,其次为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而中部和东部对西部的溢出效应最弱。中部地区和西部8大产业部门对东部的溢出效应加总结果分别为2.98和2.62,而中部和东部对西部的溢出效应仅为0.55和0.56。其含义是,当东部地区8大产业部门同时增加1亿元的最终产品使用时,中部和西部的总产出额分别增加1.83亿元和0.56亿元;中部地区8大产业部门同时增加1亿元最终产品使用时,东部和西部的总产出额分别增加2.98亿元和0.55亿元。同样道理,当西部地区8大产业部门同时增加1亿元最终产品使用时,东部和中部的总产出额分别增加2.62亿元和1.55亿元。从8大产业区域间溢出效应的均值来看,西部地区对东部和中部的溢出效应分别为0.34和0.20,而反之则只有0.078和0.071。再来看区域间反馈效应。表3中,区域间反馈效应在数值上呈现出与区域内乘数效应一致的趋势。东部地区8大产业部门的反馈效应的后向关联总和为0.45,表示当该地区8大产业部门同时增加1亿元的最终产品使用时,由东部地区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反过来通过循环累积使得东部总产出增加0.45亿元,中部和西部该值为0.36和0.15。加权平均的区域间反馈效应的关联效应在三大地带由东往西依次递减,分别为0.062、0.047、0.019,反映其对东部地区反馈效应最强和对西部地区反馈效应最弱的状况。最后来看地区总产出。经计算发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产出占全国总产出的比例分别为57%、27%和16%,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格局。在区域间的产业联系上,东部地区对西部的溢出效应不及后者对前者的溢出效应显著。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中西部地区的支持,而东部却未能拉动西部地区经济的成长。反馈效应方面,由于东部地区在接受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之后,其对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微弱,反过来未能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从而导致西部地区经济反馈效应的关联效应较小。再看中部地区,作为地理位置上的纽带,中部地区对东部和西部的溢出效应分别为2.98、0.55,相差甚大。表明中部地区在推动东部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未能同等程度上拉动西部经济的发展,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经济纽带作用。五、关于区域间的溢出效应本文对传统的Isard、Miller和Round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拓展,并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ultiregionalInput—Output,MRIO)分析技术,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和区域间反馈效应的前、后向联系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对中、西部的溢出效应不及后者对前者的溢出效应显著,中部地区没有发挥区域经济的纽带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从地区间比较来看,区域内乘数效应由东往西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西部对东部和中部的溢出效应反而比后两者对前者的要大,导致西部地区的区域间反馈效应不及东部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作为联系东、西部的地理桥梁,但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强力分级破碎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DB3305T 325-2024园区共享食品检验室建设与管理规范
- DB3301T 65.13-2024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 第13部分:旅游饭店
- 生物炭购销合同协议
- 现浇混泥土施工合同协议
- 现成仓库出租合同协议
- 租赁机械车合同协议
- 培训班住宿协议合同协议
- 尾矿处理合作合同协议
- 小区安全管理合同协议
- GB4053.3-2009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 销售部长助理岗位职责
- ISOTS 22163专题培训考试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4单元 比例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共21张PPT)
- JJF(鲁) 142-2022 称重式雨量计校准规范
- Adobe-Illustrator-(Ai)基础教程
- 程序的运行结果PPT学习教案
- 圆柱钢模计算书
- 合成宝石特征x
- 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
- 年度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模板(共22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