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六朝论体文_第1页
论魏晋六朝论体文_第2页
论魏晋六朝论体文_第3页
论魏晋六朝论体文_第4页
论魏晋六朝论体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魏晋六朝论体文

经过汉代400多年的发芽和生长,《论》在汉朝时期蓬勃发展。《梁晋》也是一首与诗歌和赋相结合的第三大流派。魏晋论体文的研究得到了魏晋南北朝文论家的密切关注,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李充《翰林论》、萧统《文选序》等,尤以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最为精深典要。隋唐以降,魏晋论体文的研究跌入低谷,直至19世纪末,论者寥若晨星,选家亦不重视。20世纪初,章太炎大力推崇魏晋论体文,将其抬高到“论式”的地位;刘师培、刘永济纷纷响应,拓宽了魏晋论体文的研究视域,魏晋论体文的研究随之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魏晋论体文:章太炎之学在章太炎之前,学者讨论魏晋论体文,多依傍两汉,以汉代说理文为衡量标准。如李兆洛《骈体文钞》选论类文章14篇,其中,魏晋论体文占7篇,选入篇目比例虽大,其立场仍是推崇秦汉,这在评语中暴露无遗。如评曹冏《六代论》为“一气奔放,尚是西汉之遗”(P315),认为嵇康《养生论》“自《论衡》出”(P321),称干宝《晋纪总论》“雄骏类贾生,缜密似子政”(P328)。在他眼里,两汉作家贾谊、刘向、王充的论体文俨然是正宗典范,难以逾越;魏晋论体文虽然挺拔如松,却只能郁郁于涧底。发掘魏晋论体文的独特魅力,确实是章太炎的独家发现。早在1910年《国故论衡》刊行前,章太炎就在《与邓实书》中评价唐代古文“议事确质,不能如两京;辩智宣朗,不能如魏晋”(P83)。“议事确质”用于形容汉代文章,主要是针对奏启、议对等文体而言,并非指雄踞汉代文坛以描写见长的辞赋;“辩智宣朗”对于魏晋文来说,一如陆机所言的“精微”、“朗畅”,所描绘的自然是魏晋论体文的特点。由此可见,章氏推重魏晋论体文的观点是早已形成的。章太炎流亡日本期间“提奖光复,未尝废学”,其间重要的学术活动包括《国故论衡》的刊行。《国故论衡》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小学,中卷论文学,下卷论诸子学,中卷第四篇《论式》,集中表达了他对魏晋论体文的推崇与知赏。其中最能代表章氏观点的话是:“魏晋之文,大体皆埤于汉,独持论仿佛晚周。气体虽异,要其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矣。”(P84)在这里,他把魏晋论体文的渊源推至晚周,将论体文的地位置于魏晋其他文章之上。章氏又说:“夫雅而不核,近于诵数,汉人之短也;廉而不节,近于强钳,肆而不制,近于流荡,清而不根,近于草野,唐、宋之过也;有其利而无其病者,莫若魏、晋。”通过文章风格和体气等多角度分析,从而又将其置于汉代论体文和唐宋论体文之上。如果说魏晋论体文正符合章太炎审美理想的话,那么让他击节欣赏的文体特征又表现在哪里呢?简言之,魏晋论体文记载的是章氏为之激赏的精辨之学;详言之,则有如下四端:“玄皆有家言”,《魏玄齐》在《国故论衡》中,章太炎曾反躬自问:“当魏之末世,晋之盛德,钟会、袁准、傅玄皆有家言,时时见他书援引,视荀悦、徐幹为胜。此其故何也?”接着自答道:“老、庄、形名之学,逮魏复作,故其言不牵章句;单篇持论,亦优汉世。”(P82)因老庄、刑名之学的兴起,魏晋论体文一洗汉代繁缛的文风,开始以简洁明畅为宗尚。、魏晋论体文之本纵合对于魏晋论体文的作法,章太炎明确指出:“凡立论欲其本名家,不欲其本纵横。”(P85)在他看来,魏晋论体文的优长正在于“本之名家,与纵横异轨”(P81)。唐以后古文亦因“其持论不本名家,外方陷敌,内则亦以自偾”(P82),而遭到章太炎一再讥弹。事与名理之别因为“欲其本名家”,所以更觉名理之文得之于心,他在《国学讲演录》中称:“盖理有事理、名理之别。事理之文,唐宋人尚能命笔;名理之文,惟晚周与六朝人能为之。”晚周诸子与六朝文士方能命笔的名理之文,得到了章太炎的激赏。魏晋论体文与魏晋学术在对待骈散之争时,章太炎主张骈文、散文各有体要:“骈、散二者本难偏废。头绪纷繁者,当用骈;叙事者,止宜用散;议论者,骈、散各有所宜。”有鉴于此,“如天马行空,绝无依傍,随笔写去,使人难分段落”,更不辨骈散的魏晋论体文自会获得章氏的青睐。问题还在于,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魏晋时期除论体文之外,还有很多好文章,文章之外,还有众多享誉后世的诗歌,章太炎为什么独独拈出一个论体出来,而不是诗赋、奏议、书牍等文体?章太炎首先是一位学者,在批评文艺时,也时时不忘用学术的眼光来甄别判断。从他批评近人“或欲上法六代,而不窥六代学术之本,惟欲厉其末流”(P83)的话中可知,在他眼里,魏晋论体文是与魏晋学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学习魏晋论体文的优长,首先要钻研当时学术,“效魏、晋之持论者,上不徒守文,下不可御人以口,必先豫之以学”(P85)。由此看来,魏晋论体文的饱含学理才是让章太炎欣赏不已的最重要原因。后人不能理解魏晋论体文的好处,或许即是由于章太炎所说“崇信文集,异视史书之过”(P84),而章太炎之发现魏晋论体文,显然不是从总集、别集中获得,他在《论式》中说:“余以为持颂《文选》,不如取《三国志》、《晋书》、《宋书》、《弘明集》、《通典》观之,纵不能上窥九流,犹胜于滑泽者。”(P83)表面上是指示他人以读书门径,实际上却是章太炎夫子自道。这些书之所以值得重视,正因为它们与论体文的密切关系。《三国志》、《晋书》、《宋书》等史书纪传中,有大量论体文,尤其是史论;《弘明集》中收载了大量佛道论衡之文;《通典》中议礼的文字则俯拾皆是。遵循常路,只会获得与常人一样的见识;独辟蹊径,章太炎从史书、子书中发现了论体文的独特价值。二、西晋论体文为会文、《国故论衡论式》的盛行刘师培对于魏晋论体文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与《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两部著作。前书成于1917年始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时,后者则为任教北京大学期间的上课口义,由罗常培记录整理。从年代上看,刘师培有关魏晋论体文的论述晚于章太炎,以《国故论衡》在当时学界的巨大影响,刘师培不可能不注意到。事实上,刘氏对魏晋论体文的论述正是上承章太炎的。然而硕学鸿儒,力能扛鼎,因此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与章太炎的研究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刘师培曾论及汉魏之际文学变迁在四个方面的表现,其中第二条“论说之文,渐事校练名理”(P32),诚为不刊之论。他以丁仪《刑礼论》为魏晋名理之文的先声,也很予人以启发,“东汉论文,如延笃《仁孝》之属,均详引经义,以为论断。其有直抒己意者,自此论始。魏代名理之文,其先声也”(P27)。此外,刘师培也把晋代之文作为论体文的准式:晋代论文,其最为博大者,惟陆机《辨亡》、《五等》,干宝《晋纪·总论》诸篇。东晋之世,则纪瞻《太极》、庾阐《蓍龟》、殷浩《易象》、罗含《更生》、韩伯《辨谦》、支遁《逍遥》,均理精词隽,不事繁词。……择而观之,可以得作论之式矣。(P66)显然受到了章太炎《国故论衡·论式》的沾溉。刘师培与章太炎研究魏晋论体文的区别在于:首先,章太炎崇晚周、尊六朝,认为汉文利弊兼有,唐宋文有弊无利,而清代汪中、方苞各有其不足,骈散合一,唯王闿运一人而已。王闿运文宗六朝,故得章氏之首肯。他着眼于从先秦至清的文学史流变,从而给予魏晋论体文在整个论体文史上的地位以高度评价;而刘师培分析魏晋论体文作家的创作成就以及作家与前辈间的师承关系,如称“谢康乐之文颇似潘安仁,而其论体则摹拟嵇叔夜”(P149),“陆士衡《辨亡》、《五等》各长论,实由《六代论》、《运命论》开之”(P154),“孙绰《喻道》,体近于嵇;王坦之《废庄》,体近于阮”(P66),其着眼点在于作家和作品的个案研究,兼及论体文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中的流变。其次,刘师培在文中详列晋代论体文篇目,对之褒扬有加,然而若依章太炎的观点来看,晋代论体文实际可分两类:陆机《辨亡论》、《五等论》、干宝《晋纪总论》、刘寔《崇让论》、潘尼《安身论》、江统《徙戎论》、伏滔《正淮论》等为事理之文;纪瞻《太极论》、庾阐《蓍龟论》、殷浩《易象论》、罗含《更生论》、韩伯《辩谦论》、支遁《逍遥论》等为名理之文。章太炎重名理之文,轻事理之文,而刘师培则并重二者。再次,章太炎推崇魏晋论体文,最欣赏的作家是裴頠、范缜,而刘师培则偏爱嵇康、陆机。在《国故论衡·论式》、《国学讲演录·文学略说》及《国学概论》中,章太炎多次谈到对《崇有论》、《神灭论》的赏爱。“魏晋六朝,崇尚清谈,裴頠《崇有》、范缜《神灭》,斯为杰构”;“至于当时不以文名而文极佳的,如著《崇有论》的裴頠,著《神灭论》的范缜等,……我们实在景仰得很”。刘师培论嵇康文,称“集中虽亦有赋箴等体,而以论为最多,亦以论为最胜,诚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研究嵇文者自当专攻于此”(P123),“李氏以论推嵇,明论体之能成文者,魏晋之间,实以嵇氏为最”(P41);论陆机《辨亡》、《五等》二论,称其“因意富而篇长,不由词芜而文冗”(P128),“每段重叠至十馀句,而句各有义,绝不相犯”(P141),因此可谓论体文中“最为博大者”。由此可见,二人同样推崇魏晋论体文,而在评价具体作家作品时又表现出异趣。刘师培撰写中古文学史,以及在《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中昭示写作和研究法门,自然偏重于著名作家;章太炎则旨在重新认识六朝文学与学术,因此对“不以文名”的作家如裴頠、范缜等格外留意。三、第三,刘永济在北魏太炎之后,系统论体文上为论家之准式1936年,时任武汉大学教授的刘永济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连续发表了《文心雕龙时序篇述义》、《文心雕龙论说篇述义》,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十四朝文学要略》与《文心雕龙校释》中相关部分,即吸收了上二文的研究成果。《文心雕龙校释·论说》及《十四朝文学要略》“魏晋之际论著文之盛况”等章节集中反映了他对魏晋论体文的研究心得。刘永济的魏晋论体文研究受到了章太炎的极大影响,他的许多观点直接来自章太炎,如并重先秦诸子与魏晋论体文,批评汉代子书的“蔓延杂说”等,即明显带有章太炎的印记。他在《文心雕龙征引文录》卷末的《参考文录》中,选入章太炎的《国故论衡·论式》,并在著述中多次引据章太炎“论式”为说,如:魏晋论文所以能独秀前代者,盖能一洗辞赋纵横之习、章句繁冗之风。又复广以聃、周玄达之理,严以申、韩综核之术,故能归之于要约明畅也。……故近世太炎章氏举为论家之准式焉。(P152)又如:魏晋诸家,允推高矩。宋之初盛,尚袭流风。齐梁继迹,已见衰弱。……再降至陈,其风愈替。……此太炎章氏所以独推魏晋众作,可为论式也。(P80)此外,刘永济还在《文心雕龙校释·杂文》中称“辨章之功,吾许太炎矣”(P45),从另一角度体现了章太炎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继章太炎、刘师培之后,刘永济把魏晋论体文与南北朝论体文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分析其题材内容,探讨其勃兴因缘,在他的努力下,魏晋论体文研究的堂庑更加阔大。刘永济的贡献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归纳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的内容。求详则有八种:辨析玄理、臧否人物、商榷礼制、驳难刑法、阐明乐理、品评文艺、针砭时俗、研讨天文。其中,辨析玄理之论,虽然“综其大体,固不出聃周之旨归”(P150),然而由于内容十分繁博,刘永济又详细为之阐明,大类可分三种:论易学,论老庄,论佛学。具体品目又有:穷有无,言才性,辨力命,论养生,评出处;论果报有无,论夷夏是非,论三教同异,论形神生灭。求简则分二途,“一则据刑名以为骨干,一则托《老》、《庄》以为营魄,据刑名者以校练为家,托《老》、《庄》者以玄远取胜”(P144)。二是搜集并胪列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篇目。无论存佚完残,并录之,多达165种,为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刘永济在谈到《文心雕龙校释》时不无自豪地说:“季刚的《札记》,《章句》篇写得最详;我的《校释》,《论说》篇写得最详”(P285)。的确,作者在校释《论说》时,不仅详细列举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的篇目,并且多有精辟独到的论述,使《文心雕龙校释·论说》篇幅增大,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作者本人“长于持论”(P285),同时更应该归功于他对魏晋论体文的格外重视与研究有素。三是系统论述八代子书衰落的原因。与章太炎矫枉过正的偏激态度不同,刘永济给予其他时代论体文以更多宽容,然而汉魏子书体势蔓弱、叠床架屋的缺点是毋庸讳言的,刘永济认为导致八代子书不能自振的原因有四:时当一统,思无二途,师弟相传,不贵立异,一也;辞赋云兴,人习藻缋,辨析之体,亦尚敷张,二也;儒风既盛,言必舂容,流波颓靡,遂成散缓,三也;好古之笃,务模其文,迭相师祖,往而忘返,四也。(P143)在这种学风之下,子书不仅不能自辟户牖,而且蔓延杂说,体势越来越卑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代之而起的正是魏晋论体文的勃兴。程千帆先生曾顺着刘永济的这一思路,在《子之馀波与论之杰思》一文中,不仅正式提出从子到论的承递关系,而且对于魏晋论体文勃兴的因缘有更多精彩的分析。文末特别标明:“此篇深受刘弘度(永济)丈《十四朝文学要略》之启迪,谨志于此,以表感谢之意。”(P181)渊源有自,一脉相承。四、魏晋论体文研究之概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论语》、《孟子》等经书原本即是子书,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成为正统之后,才渐渐被供奉起来,上升为经典,而作为“非儒学派”的其他诸子则往往被排斥,处于异端地位,但儒家以外的其他诸子并未因此失去内在生命力,其在后世的融合和发展往往导致学术文化格局的衍变。魏晋玄学的兴起同当时士人对儒家文化的扬弃与道家及刑名学说的抬头息息相关,明清之际的思想学术对宋元理学的裂变与当时人对先秦诸子的重视亦关系甚大。晚清以来,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又一次深刻变化,学界对诸子学说的兴趣再一次泛起。章太炎、刘师培深受此种风气濡染,他们对魏晋论体文的重视和研究与这一学术思潮有深刻关联。然而,章、刘对魏晋论体文研究的倡导,在当时却显得曲高和寡,即使在经过重新定位后,魏晋论体文仍然没有真正进入古典文学研究的视野。直到再一次世纪之交,以之为研究对象的作品终于茁壮地成长了起来。如程千帆、程章灿师合撰《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专辟一章论子书的衰落与论说、文论的勃兴;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杨蔚硕士论文《魏晋论辩文研究》完成于1997年,是目前所知第一篇以此课题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另外,尚有彭玉平《汉魏六朝论文主题的历史演进》、《魏晋清谈与论体文之关系》、《嵇康的论体文与魏晋学术之关系》,戴建业《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正始论说文的文化学阐释》,张泉《魏晋论说文文论探析》,柯庆明《“论”、“说”作为文学类型之美感特质的研究——中古文学部分的考察》,孙海洋《〈弘明集〉与魏晋南北朝论辩散文》等,数量虽不算多,然而均有很高质量,从多角度对魏晋论体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寻其渊源,自可追溯至近百年前的章太炎、刘师培,然而从章、刘跨越到当下学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