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初始ph控制反应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_第1页
利用初始ph控制反应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_第2页
利用初始ph控制反应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用初始ph控制反应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与传统的生物脱氮法有根本不同。在硝化作用阶段,氨氮被氧化为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积聚,然后直接进入反硝化阶段。在通风阶段,可以节省25%的氧气消耗,在反硝化阶段,可以节省40%的有机碳源。同时,它具有减少污泥产量、占地面积等优点。研究人员通过控制ph值发现了亚硝酸盐的积累。因此,控制ph值有助于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过程。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该特点,通过控制装置的初始ph,我们可以实现短程硝化过程。由于反应的初始条件是基于硝化反应,因此,在控制ph的同时,我们还应控制污泥的排放,使装置中的亚硝酸盐菌数量逐渐减少,亚硝酸盐菌逐渐积聚,成为主要菌。1黄水的稀释及动力学试验试验装置为SBR反应器.所用废水取自某豆腐加工场排放的黄泔水,COD质量浓度在10000~15000mg/L,NH4+-N在25~75mg/L.为便于研究,试验用自来水对黄泔水进行稀释,并根据试验投加一定量氯化铵来保证反应器内含有较高的氨氮浓度.分析方法均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标准方法.文中给出的试验结果都是经过几个运行周期试验得出重现性很好的试验数据.2结果和分析2.1不同排泥时间对反应器内亚硝酸盐含量和氨氮浓度的影响在保证反应器内混合液初始碱度充足的前提下,通过投加NaOH水溶液使反应器内初始pH始终保持在7.8~8.7.为区别通过控制温度实现的短程硝化工艺,试验温度为28±1℃.又因为试验起始阶段硝酸菌含量较多,因此,为使反应器内亚硝酸菌占有优势,在试验进行到7月17日时安排了一次排泥,排泥量大约占总污泥量的47%左右.在此试验条件运行25d时,曝气结束时出水中主要以亚硝酸盐氮为主,硝酸盐氮在4mg/L以下,亚硝酸盐累积率达90%以上,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当反应器初始pH控制在7.8~8.7时,随着运行天数的增加,曝气结束时出水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逐渐增高,硝酸盐氮的含量逐渐下降,反应器内亚硝酸盐氮累积率由运行起始阶段的5%最后升高到90%以上.当7月17日排泥时,由于硝化菌(包括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大量流失,造成曝气结束时出水中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锐减,结合图2,此时出水中仍含有许多氨氮(23.6mg/L,这也间接说明污泥排放使硝酸菌和亚硝酸菌的量减少了.但从亚硝酸盐累积率来看,此时亚硝酸盐累积率有一个突跃,升高的速率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最大,由此说明高pH对硝酸菌的抑制要大于亚硝酸菌.因此,通过提高反应器内混合液初始pH,结合排泥能够有效的获得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由图2可见,反应起始阶段,由于没有排泥,反应系统中含有大量硝化菌(其中硝酸菌的量要大于亚硝酸菌,结合图1),使得硝化比较完全,当曝气结束时,出水中基本检测不到氨氮浓度.但随着排泥,曝气结束时出水中的氨氮浓度有所提高,排泥当天曝气结束时出水中氨氮浓度就升高到23.6mg/L左右,由于排泥使活性污泥中硝化菌群数量减少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随着试验的继续进行,曝气结束时出水中氨氮浓度逐渐减少,试验进行到20d时,曝气结束时出水中氨氮浓度下降到0.8mg/L左右.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此期间没有排泥,在进水氨氮底物充足的情况下,使得亚硝酸菌的数量增加,提高了硝化效率.7月22日曝气结束时出水中氨氮浓度突然升高是由进水氨氮浓度突然增加所致.2.2游离氨抑制试验pH对形成亚硝酸盐积累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亚硝酸菌本身生长需要有合适的pH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高pH下游离氨的生成,从而抑制了硝酸菌的活性.目前,对适合于亚硝酸菌生长的最佳pH尚无定论,普遍认为,硝酸菌适宜的pH为6.0~7.5;而亚硝酸菌适宜的pH为7.0~8.5.另外,许多研究者发现游离氨浓度的大小是形成亚硝酸盐积累的又一重要原因.而pH对氨的形态有重大影响,其反应式如下:NH3+H2O⇔NH+4+OH−.(1)ΝΗ3+Η2Ο⇔ΝΗ4++ΟΗ-.(1)游离氨的浓度可按下式求得:CFA=1714×[NH+4−N]×10pHKb/Kw+10pH.(2)CFA=1714×[ΝΗ4+-Ν]×10pΗΚb/Κw+10pΗ.(2)式中:CFA为游离氨质量浓度,mg·L-1;Kb为氨的离解常数,Kb=10-9.24(20℃);Kw为水的离解常数,Kw=0.69×10-14(20℃);Kb/Kw=e(6344/(273+T)).由此可见,pH不仅对硝化菌的生长有影响,而且还影响游离氨浓度,从而影响硝化细菌的活性和硝化类型.游离氨对硝酸菌活性的抑制可以用选择性抑制机理来解释,即硝化基质浓度超过硝酸菌的转化利用阈值,而低于亚硝酸菌的转化利用阈值.其代表性理论是Anthonisen的选择性抑制学说.Anthonisen在研究中发现:游离氨对两类硝化细菌的抑制作用(毒性)不同,硝酸菌对游离氨的敏感性要高于亚硝酸菌,并就CFA对两类硝化细菌的抑制浓度阈值开展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0.6mg/L的CFA几乎就可以全部抑制硝酸菌的活性,从而使亚硝酸盐氮的氧化受阻,出现亚硝酸盐积累;而对亚硝酸菌只有当CFA>5mg/L时才会对其活性产生影响,达到40mg/L才会严重抑制亚硝酸盐氮的形成.因此,以选择性抑制学说为基础,通过控制pH,使反应器内CFA抑制硝酸菌而不抑制亚硝酸菌,从而使亚硝酸菌成为反应器内的优势菌种,可以实现短程硝化脱氮工艺.利用亚硝酸菌的最适宜pH环境和游离氨的选择性抑制理论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通过在线检测硝化过程pH的变化,得知本工艺硝化阶段的pH在7.5~8.1,符合亚硝酸菌最佳适宜值(pH=7.0~8.5).因此,试验中获得的亚硝酸盐积累首先与亚硝酸菌最佳生长pH环境有关.其次根据式(2)算出一个反应周期硝化阶段不同取样点的游离氨浓度,并绘出游离氨浓度随曝气时间的变化曲线,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整个硝化期间CFA在0.52~4.72mg/L,均在抑制硝酸菌活性的阈值范围内,同时,随着硝化反应的进行,游离氨浓度逐渐减小,最后水中基本检测不到游离氨,表示硝化反应已基本结束.3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1)通过控制反应器内初始pH为7.8~8.7,温度为28±1℃的条件下,成功地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