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资本与代际传承一个文献综述_第1页
企业社会资本与代际传承一个文献综述_第2页
企业社会资本与代际传承一个文献综述_第3页
企业社会资本与代际传承一个文献综述_第4页
企业社会资本与代际传承一个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社会资本与代际传承一个文献综述

一、作为一种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资本的代际传承占世界公司65.80%的公司创造了世界上大部分财富(克林卢皮尔等人,1998)。现在,它已经进入了两代人之间的财富转移和权力转换时代。在占我国民营企业95%以上的家族企业(周锡冰,2006)中,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家族企业创始人谢幕的时间也越发临近。由于这一阶段是企业处于最为脆弱的时刻,可谓面临“卡夫丁峡谷”1,所以近年来家族企业继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论域主要涉及继任的意义、继任者的选择(包括职业经理人)、继任的模式和过程等,研究内容大多围绕家族企业财产权和控制权的代际传接展开,至今尚未见到以创始人社会资本代际传承为题的研究文献。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家族企业控制权“传内”还是“传外”并不那么重要2,重要的是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实现代际飞跃;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不仅仅是物质资本的物理转移和控制权杖的代际交接,更多更重要的是企业创始人的社会资本能否实现代际正效接续与调适。本文将企业管理方面日益受到重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导入家族企业继任研究,探讨家族企业创始人社会资本传承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路径与方法。与社会资本理论类似,利益相关者理论同样强调被研究主体的社会性。该理论立论的现实基础是,企业处于一个由无数利益群体所组成的多元化社会。这些群体的每一个都是有目的的人的集结体,多元社会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有着各种特殊利益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企图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时,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牵制。一个组织成功实现其目标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与之相互作用的或相互依存的一些群体或个人。就企业而言,若视各个层次的企业为一个个节点,那么与之相联结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群体或个人就构成了社会资本理论所描述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种“影响互动”的关系,影响互动的性质既可能是潜在合作性的,又可能是潜在挑战或威胁性的。是合作,还是威胁,其强度如何,取决于影响互动双方联结的方式、利益关系的性质和企业行为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影响方向等因素。因此,作为家族企业创始人社会关系网络“结点”的利益相关者,是其社会资本能否有效实现代际接续的关键因素,有的甚至是决定因素。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概念和评论(一)社会资本的功能定位作为一个非常具有潜质和张力的学术概念,“社会资本”成为最近20多年来争议最多的理论问题之一,迄今甚至在最基本的概念上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自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Bourdieu)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以来,经卢里(Loury)、科尔曼(Coleman)、波茨(Portes)、福山(Fukuyama)、林南、边燕杰和丘海雄、陈传明和周小虎、张其仔、张文宏、储小平、等人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大致形成了功能说、结构说和能力说等三个维度的论说。社会资本功能说以人的理性行为为假设,认为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为结构中的行动者(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提供便利。与其它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缺少了它这些目的就不能达到。功能说只承认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正果”的社会资本才是所谓的社会资本。功能说为我们理解社会资本对个体行动的影响,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传导路径和机制。然而,功能说却进入了因果关系的逻辑误区:如果社会资本只在发挥积极作用时才被确认的话,那么,原因和结果便成了同一时点上的同一概念。如此,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定义也就难以解释了。事实上,个人或集体拥有权力的既定关系网络是先期做出的选择、确定和转变的结果,是长期投资的结果。社会资本结构说试图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制度“资产”引入到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来,将社会资本置于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相同的地位。结构说认为,社会资本通过规则、程序和先例建立起社会网络并确定社会角色,促进分享信息、采取集体行动和制定政策制度,包括嵌入其中的行动者的价值观、信任、态度和信仰等。结构说强调社会资本的本质,并认为社会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必然产生“正果”。但是,结构说给定的社会资本是一个主观和难以触摸的概念,缺乏社会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的分析,只能停留在制度分析(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层面上,缺乏可操作性,难以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社会资本能力说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所需稀缺资源的能力。我们更倾向于此说,并认为这种能力的体现是以行动主体的信誉为中介、实力为支撑的。因为行动主体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所需稀缺资源时,怎样获取、能否获取、获取的数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其能力,而信誉和实力又是这种能力得以发挥的充分必要条件。(二)企业层面:社会资本的界定“由于社会资本是社会行为者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一种资源,企业作为有目的的社会行为者,社会资本的逻辑不可避免地要被一些学者扩展到企业层次”。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学者将社会资本概念应用于组织间合作、资源交换、组织创新和绩效等企业层面的研究。一般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包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外部社会资本,而企业家社会资本则是两者的交集。1、类型内的关系在国外文献中,大多数没有直接的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使用较多的是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认为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由一些特殊类型社会关系连接在一起的一系列接点,该网络的不同方面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关系组成。企业家的社会资本镶嵌于当地文化和传统之中,是各种机构、网络、商业伙伴间合作的产物,同时也是企业家的支持网络,其基本着眼点是资源和利益。国内学者李路路、王革等将企业家的社会资本直接定义为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关系。惠朝旭则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主要指以企业家个体依附为主要特征,以企业家个体为中心结点的网络体系、社会声望和信任的总和。陈传明、周小虎将企业家社会资本界定为:建立在企业群体范式上由信誉、规范引导下的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是企业家动员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2、科技公司的外部关系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分类方法目前见到的有四种:一是借用“霍桑试验”提出的“非正式组织”概念,将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分为正式网络(大学、政府、专业支持机构、资本来源)和非正式网络(朋友、家庭、同事与相似的高科技公司的非正式关系)两类;二是根据对企业家的效用分为促进性社会资本、约束性社会资本以及不直接与企业家精神相联系的社会资本三类;三是从企业家所接触网络关系对象的性质将企业家社会资本分为企业家政府社会资本、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企业家金融社会资本、企业家市场社会资本四类;四是将企业家社会资本分成基于市场环境的社会资本和基于非市场环境的社会资本。3、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构成学者们主要依据概念的结构层次和概念的构成要素对社会资本进行测量。近年来,世界银行的专家们努力整合学者们的各种观点,将两种测量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资本测量和研究的基本框架。对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测量,李路路(1995)使用了两个指标:企业家所选择的来往最密切的亲戚和朋友以及这个亲戚朋友的职业地位和在国家行政权力系统中的职务地位。边燕杰等(2000)使用了三个指标: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上级领导机关任过职、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跨行业的其他任何企业工作过及出任过管理、经营等领导职务和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交往和联系是否广泛。周小虎(2002)认为,企业家的行为是嵌入于组织的社会行动之中的,其社会资本的构成因子首先表现为由关系网络的数量和质量,这些网络按照类别来分可以划分为企业家与顾客、供应商、销售商等构成的市场网络(M);与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构成的内组织网络(O);与政府、银行等组织构成的环境网络(C);企业家个人的血源网络、地源网络、学源网络组成的个人网络(P)等。其次,企业家开发(E)、维护(V)和利用(U)网络的能力都是其社会资本的重要因子。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信任预期和价值取向等变量是决定关系网络数量和决定开发、维护和利用网络能力的终极因子。在无约束条件下,企业家社会资本量Q是E、V、U等因子与由变量M、O、C、P构成的函数f相作用的结果。贺远琼(2007)等选取了八个指标:企业领导每年拜访或者联系顾客(包括经销商)的人数、企业领导每年拜访或者联系供应商的人数、企业领导每年与同行业其他企业领导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次数、企业领导每年与中层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沟通交流的次数(任何交流方式都可以)、企业领导每年参加政府或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例如会议、论坛等)的次数、企业领导与政府官员的关系如何、企业领导的社会职务(例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或协会理事长等)、企业领导获得的企业之外颁发的社会荣誉(例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企业家等)。(三)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进一步讨论1、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测量与企业绩效目前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研究文献不多。现有研究文献面临的问题:一是对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和分类过于繁杂,“泛化”现象明显,“来自不同社会学传统的社会资本的修正主义者冒着用太少的理论解释太多的现象的风险”。二是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很难确定。测量意味着能够对所要测量的事物进行准确的界定。对企业家社会资本测量无论是依据概念层次的测量方法,还是依据组成要素的测量方法,涉及的变量都具有主观性强、难以直接度量的特点,因而量表内容的效度和信度也就很难准确确认。社会资本理论考察的核心内容都是人们之间合作行为的实现(GrootaertandBastelaer,2001)。以数字测量这种行为,不仅难免有“经济学殖民主义”的嫌疑,而且在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操作性不强。三是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目前基本上囿于企业创建期,针对企业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极其少见(事实上这种影响是持续的)。四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诞生、如今正面临企业财产所有权和控制权代际交接的家族企业创始人社会资本如何实现有效接续与整合的研究是当前的空白。2、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特征尽管学者们对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分类和测量因子不同,但都体现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一般特征:(1)存在的无形性与嵌入性。企业家社会资本不是非人格化交易中用来交换的资本,而是嵌入以企业家为结点的社会关系中的无形资本,其分布状态呈结构性特征:既存在于以显契约联结或科层式组织为主要特征的正式性社会关系网络中,又存在于以隐契约联结或非正式制度联结为主要特征的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前者必须通过正式的社会成员的身份去获取,后者则需要通过“潜规则”去获取。(2)价值的时效性与生产性。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质和量是受时间制约的。它是一个互动的结构,具有生产性特征。与实物资本一样,要在社会资本使用中获得收益就需要不断投入。“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依赖于行动者可有效动员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依赖于与他有关系的个人拥有的经济、文化和符号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为了保持互惠和信任的长期期望,企业家就要进行交流、塑造和引导企业群体范式。与实物资本不同的是,它一般不会在相互使用中不断贬值,而只会在人们互动互惠中增值。正如科尔曼所说,社会关系需要尽力维护。利用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过程,也是其增值的过程。(3)价值的不确定性。企业家社会资本具有充分的市场价值,但它又是一个动态的实践概念,其形成是群体博弈过程。在博弈中,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已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他人选择的函数。这就决定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在形成过程中必然包含了不确定性。(4)使用中的公共物品性。科尔曼(1988)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一般情况下,物质资本是私人物品,财产权保证物质资本的投资者获得资本利润……而社会资本则不同。虽然特定的社会结构不仅使积极参与建立规范的人受益,而且使处于相应结构中的所有人受益。但是,作为公共物品,难免有“搭便车”的现象,会出现使公共物品受掠夺性破坏的状态。由此,向公共物品投资有可能出现不足,而且个人行动一旦破坏了结构的相应特征,便会损伤规范的效力。(5)个体“粘稠”性与转化的低效性。企业家社会资本个体依附特征明显,比较“粘稠”,既不能像市场交易那样即时结算和兑现,也很难像物质资本那样储藏、馈赠或遗传给后代。在讲求人情关系的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社会资本往往过多地依附于企业家。对此,有学者指出,这是中国一流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3、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属性综合学者们的论说,基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特征的分析,本文给出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定义:以企业家个人信誉为中介、企业实力为支撑,在规则引导下,利用其社会网络关系动态获取企业所需稀缺资源的能力。对企业家社会资本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作为企业家社会资本载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应当包括其所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不是如Westlund、杨鹏鹏等人所言“只有在企业家利用新的途径去创建一个新的商业机会并且解决问题时才把这种关系网络称之为企业家社会资本”。那些能解决诸如看病、子女上学等企业家本人和家人生活问题的社会关系,可以帮助解除企业家的后顾之忧,从而间接地帮助了企业;运作这种关系解决员工的此类问题,更是企业家直接地获取了来自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2)企业家社会资本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资本属性”。“社会属性”意味着建立在一定信任度之上的相互关系,是“现象属性”,“资本属性”意味着社会资本能为投资者带来预期的效益,是本质属性。因此,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不仅建立在其个人信誉之上,而且以企业实力为支撑。(3)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博弈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维护与增量的路径依赖。互动持续的动力来源于普遍均衡的互惠。基于社会资本“社会属性”和“资本属性”的社会关系分析有两个极端:“自我牺牲社会”和“自私社会”。现实商业社会往往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是一个合作博弈的社会。虽然大家主要为自己的福利而博弈,但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合作,并在合作中考虑交易成本,努力改善交易条件,提高合作中自身的净收益。因此,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本质上是个体与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矛盾,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企业总体利益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往往是冲突的,但最终利益的分配则是博弈的结果。企业只有具备了战略性竞争力和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收益,才能更好更多地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进而使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得以维护和增量。三、强化利益相关者管理,确保代际传承家族企业代际过度时期会出现自组织理论所描述的临界慢化现象。按照自组织理论,在临界点上,控制参量变化引起分叉。系统演化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分叉而形成逐级分叉序列,不断分叉导致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分叉意味着获取新质的不确定性,这是由系统在自组织过程中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当分叉点上存在不止一个新的稳定分支解时,系统有两种选择方式:诱导破缺和自发破缺。家族企业代际演化发展的过程即是一次次分叉和破缺选择的历史。掌门人的更迭是家族企业系统状态变量中一个重要的序参量,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或役使作用,对系统整体的演化具有主导作用。在家族企业代际交替的临界点,作为创始人社会资本控制参量的利益相关者会伴随着继任进程和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制度规则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而发生量与质的显性或隐性变化,可能形成社会关系网络结构洞。这时家族企业创始人社会资本有两个新的稳定分支解,一个是创始人的社会资本逐渐滑落,重新流入社会,最终导致企业折戟沉沙;另一个是继任者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对创始人的社会资本有效接续与调适,进而获取企业和个人社会资本的“新的初始状态”,为企业代际飞跃创造条件。因此,如果说代际传承是家族企业的“命门”,那么,利益相关者管理则是家族企业创始人社会资本代际接续、调适的根本路径。创始人社会资本代际接续与调适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应当贯穿家族企业继任全过程。首先,继任准备阶段继任者自身社会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创始人社会资本接续与调适的基础。准备阶段是指继任者从童年时代到进入企业前这段漫长的时间。这一阶段创始人应当做好两件事,一是要有继任计划。继任计划可以增加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为创始人社会资本的接续增值提供可能。Dyck等指出:一个深思熟虑的传承计划可以提高企业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可能,同时能增加继任过程的满意度。Sharma也指出,继承计划将增加家族成员参与企业经营的程度,从而增加继承的合法性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继承计划,当创业者突然离开,将会导致权威丧失和利益结构的剧变,家族成员之间就可能发生无休止的冲突。仔细考虑继承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继承计划,将有助于建立一些继承者的选择标准和培养方式,继承将会有秩序地运作。在制定继承计划的过程中,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会进行相互沟通,努力达成共识,这也会增加继承的满意度,减少因继任可能导致的在位者社会资本的流失。二是要高度重视继任者的培养。这一阶段是人发展得最早、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一方面,知识的积累是未来获取社会资本的“资本”,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一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的时期。个体在这一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一个是来自家庭的朴素的、零散的、潜移默化的、但又是深刻的、牢固的观念的形成;一个是来自就读学校的理性的、系统的、有意识的观念的形成。与个体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文化熏陶相比较,学校文化影响的力度处于弱势。因此,这一阶段,创始人对继任者道德意识、忠诚意识、诚信意识培养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继任者社会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为其继任后的社会资本量和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继任过度阶段继任者社会资本的获取是创始人社会资本接续与调适的的关键。过度阶段是指继任者从进入企业到真正掌控企业大权这段时间。这一阶段是继任者进入企业后最初阶段的生活、工作经历及文化体验,是将学校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时期。企业家社会资本是其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所需稀缺资源的能力,而能力既不能靠遗传,也难以靠教育来传递,“最精心的教育也解决不了企业家的能力问题”,它更多需要市场竞争机制的培养、识别与筛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继任文化会呈现代际交融状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MargaretMeed)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理论。前喻文化是指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也就是反向社会化,反之为“后喻文化”。家族企业代际过度阶段这两种文化并存。一方面,创始人在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互动中基于价值观的遵守商业伦理状况,耳濡目染地影响着继任者,其机会主义行为可能会对继任者社会资本的获取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继任者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更容易感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从而对上代的商业伦理道德观产生认同危机。创始人的子女在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后,价值取向可能会产生“布登勃洛克现象”2,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其重要性的认同也往往会与上代出现分歧。在继任过度期中,后代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质与量的识别虽然没有在企业运营中占主导地位,但预示着与在位者相比,继任者的社会资本结构将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可能使上代的社会资本增值,也可能导致损耗。因此,过度期两代人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认同的过程,也是继任者对上代社会资本整合的“前奏”期。再次,交权后继任者对创始人社会资本的整合是创始人社会资本接续与调适的保障。不同规模、所处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所面对的环境、机遇、挑战是不同的,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是不同的,企业所需的社会资本结构也是有差异的。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资本随着家族企业的变化经历着量变与质变衍生衰变。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看,面对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特定目标,家族企业的成长可以视为治理以企业家社会资本为轴心的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结构、克服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管理障碍的过程。在家族企业的创建阶段,从企业主的关系网络半径和企业组织运营半径来看,创业者的关系网络和企业市场多数维持在血缘、姻缘和地缘所限定的环境内——资本和其他限制通常迫使创业者去捕捉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