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心得体会(14篇)_第1页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心得体会(14篇)_第2页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心得体会(14篇)_第3页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心得体会(14篇)_第4页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心得体会(1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分数的再认识一心得体会(汇总14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受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妙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留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留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共享阅读。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一

分数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学问点之一,它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应用,如几何、比例、统计等等。我们在学校中就已经学习了分数的相关概念与运算,升入学校后也需要在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但是,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化与加深,我开头意识到自己对分数的理解存在这些不足,所以我就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重新回顾了分数,对于分数的再熟悉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体会。

其次段:分数的意义

我们学习分数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是分数,以及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是把一份整体分成了若干的相等份,分数的组成部分包括分子和分母。分子表示整体中被划分出来的份数,分母则表示整体被划分成了多少份。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就能够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分数的使用在财务、尺寸以及比率等领域中是特别普遍的。

第三段:分数的转换

分数的转换是分数学问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分数与百分数、小数的相互转换。比如,将0.2转换为分数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然后在分母上写上相应的“0”,最终就可以得到1/5。还有将百分数转换为分数的过程,我们通常需要将百分数除以100,然后化简得到最简分数。这些转换过程需要我们把握肯定的技巧,并且在解题时要留意细节。

第四段:分数的运算

分数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也是分数的重点学问点。在运算过程中,我们需要留意各种不怜悯况下的解题方法,犹如分母,通分、约分、分子分母的乘除等等,在各种状况下合理运用,把握肯定的技巧,才能够在学习中取得好的成果。

第五段:分数思想的应用

分数学问点的深化学习,还需要花费肯定的时间来了解分数思想的应用,特殊是在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景下。例如,我们在做运用题时可以采纳“正比例”和“反比例”这类思想,用分数表示出来,再带入到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各种场景的练习和消化汲取,我们能够在分数学习中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和提升。

结尾:

分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对于学习分数学问点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不断地刻意学习。盼望大家从我的体会中能够有所收获,加强对于分数学问点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在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有更好的表现。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五班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节34页的内容和35、36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同学进一步熟悉分数,进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2、结合详细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通过同学参加详细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

教具学具:课件、铅笔、橡皮、方格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齐说:是分数。(先板书:分数)

3、同学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课件演示分数产生、进展的过程,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想?渗透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和思想教育。

4、不知道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还记得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课件出示: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并选几个来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5、师:同学们把握的很好,今日我们就再来熟悉熟悉分数。(板书:再熟悉)

二、探究新知:

1、分铅笔。

(2)你有什么疑问?同学提出疑问:拿错了和总数不一样?

(4)同学争论、沟通、汇报,引出板书: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

2、选橡皮。

同学们仔细思索,学得很好。老师预备了两袋橡皮,(一袋10块,一袋12块)预备把其中一袋的作为奖品奖给乐观思索、擅长发觉的同学,你们预备选哪一袋?为什么?巩固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选出12块的,即6块作为后面学习的奖品。

3、讲故事。

(2)同学们汇报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得出总数进行验证,再一次巩固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悟空和沙僧的为什么会相同啊?引导延长到: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详细数量就相同。

三、巩固提高:

4、比一比。

(2)同学争论沟通,得出三种结论:当两本书一样厚时,看的一样多;当小明的书比调皮的书的页数多时,小明看得多;当小明的书比调皮的书的页数少时,调皮看的多。

(3)师生共同小结: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不肯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5、画一画。

(1)同学们已经把握了今日所学的主要内容,那你会依据一个分数其中的一份,而推想出它的整体吗?,下面就请拿出咱们事先预备好的方格纸,画出一个图形,它的是一个,请你们用你们灵活的双手来设计吧!

(2)同学画好后,进行展现。

(3)老师也设计了几种,请同学们观赏一下,下去后,同学们还可以连续设计更漂亮的图案。(拓展同学们的思维)

6、选一选。

(1)课件出示:一根圆木的是,这根圆木是下面三根中的哪一根?

(2)一个圆的是,这个圆的是下列图形中的哪一个?

(3)小明做了60道口算题的,调皮做了54道口算题的,

()做的口算题少

(4)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相等,那么这个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相比()。

(5)一个长方形面积的比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小,那么这个长方形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相比()。

方法指导:引导同学利用本节的主要内容去解决,巩固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7、辨一辩。

同学争论沟通后得到的结论:不肯定,由于他们的总数不肯定,不同分数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验证。

四、拓展延长。

8、小嬉戏。

(2)引出问题:为什么就他一个同学可以用这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同学汇报:由于对应的总数不同。

(3)引导小结:虽然详细数量(这一名同学)一样,但对应的整体(总数)不同,所以他所占的分数(也就是分法)也不相同。

五、总结反思:

一节课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引导总结相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不肯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熟悉

总数取出的数量

4取出2

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

(相同)(相同)

63

84

84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三

每一次课都是我与同学的一段共同经受,更是我的一次难得的成长历程,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对教材的不熟识则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第一是三下分数的初步熟悉是否需要课前再次复习。

其次我创设的情境能否关心同学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不同?有没有更好的情境关心同学来理解。

最终一个情境还没有来得及展现就已经下课是今日这节课的圆满,其实就是书中的第四题,我是想让同学体会,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是大还是小,若这个总量一样,那么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小,若这个总量不一样,那么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就不肯定了。

今后的时间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读教材,读教参,读课标,不断地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数学语言更严谨,数学学问更丰富,数学理念更前瞻。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四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五班级上册《分数的再熟悉》(34~36页)的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同学在三班级初步熟悉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详细问题情境,使同学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丰富同学的熟悉,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同学充分熟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同学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能让同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

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熟悉分数,进展同学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详细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详细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方案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纳的教学方法。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预备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代表月饼,通过同学分月饼不仅复习了旧学问,也为下一步教学做了铺垫。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同学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首先让同学猜想假如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确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同学带着问题去验证。

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同学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

再是让同学数出偶数支的1/2。

最终全班沟通,依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2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相同。

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长: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同学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同学熟悉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

使熟悉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进展力量

在处理详细练习中,我觉得应当指出的是。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详细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的学问点内容的教学。让同学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熟悉,进行了准时的练习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意了学问的教学,同时也留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同学在经受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五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学校数学第九册〈分数的再熟悉〉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同学在三班级下学期,同学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洁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学问储备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详细问题情境,使同学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丰富同学的熟悉,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同学充分熟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同学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熟悉分数,进展同学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详细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详细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同学学会,更要使同学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同学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索,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受学问的发生、进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欢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同学预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同学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依据同学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同学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叫全班同学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同学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同学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详细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的学问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同学两次数操作发觉,让同学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渐渐抽象的熟悉,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学问点,准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同学的把握状况。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六

在三班级下学期,同学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洁的分数,会计算简洁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详细问题情境,使同学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丰富同学对分数的熟悉,使同学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同学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看书”“捐款”“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同学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同学进一步熟悉分数,体会标准不同,分数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把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在详细操作活动中,进展同学的数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3、结合详细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言

(同学回答:分数)

今日我们就要再熟悉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熟悉

2、旧学问了解出示:(课件)

(1)图1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2分之1来表示。

(2)图2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三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3分之1来表示。

(3)图3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1份,用分数4分之1来表示。

(通过让同学说分数,认分数,说分数含义的过程,了解同学以有学问的起点。)

3、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精确     ,老师要分发铅笔给他们,以示嘉奖。谁能帮帮我吗?

(预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一盒8枝,另一盒6枝,请两位同学来分。)

二、活动引入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两盒铅笔,你们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

提出观看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看,你们发觉了什么现象?能提出问题吗?

(同学分别拿出的是4枝和3枝。)(同学可能的回答)

(1)都是1/2,怎么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一个同学拿4枝,另一个同学拿了3枝?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为什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沟通一下。

(1)同学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沟通

(3)同学代表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都认为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两个同学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生a: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1/2是4枝。

生b: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1/2是3枝。

过度(师:事实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了。)

(通过组织同学沟通,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一样多,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原来分数还有一个奇异的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熟悉?

(2)同学总结:(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

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每盒的总枝数不一样),所以1/2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一样。

板书:由于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

四、理解应用

1、为了表扬同学们对刚才所学学问的态度和效果,老师给班级读书角买了2本书。

(电脑出示《学校数学常识大全》和《学校数学经典题库》两本书的封面。)

师:调皮和笑笑都看了这本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同学独立思索一会,同桌沟通,再全班反馈。)

同学汇报:由于的书厚薄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

(整体“1”不同,分数表示的量也不同。)

2、阅读教材34页的“画一画”

画出每个图形的4分之1,并在小组内沟通,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同学总结)

板书:相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相同。

3、提问:为什么4个方格可以用4分之1表示,1个方格也可以用4分之1表示呢?

(同学可能的回答)

生a:把4个方格平均分4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

生b:我把1个方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4分之1来表示,只不过这个一份小一些。

五、巩固练习

1、指导阅读:书上第35页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可以依据实际状况让同学说出1~2个图形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的意义。)

2、同学儿独立在书中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

(老师巡察检查)

3、出示教材第36页第5题,在沟通中请同学说说理由。

(本题主要是培育同学的估量与推理力量,进展同学数感。假如同学遇到理解困难,可以借助事先预备的图形和小棒在组内演示解决,最终由同学代表汇报演示小组争论的结果。)

4、拓展延长小组合作完成36页第6题

思索:今日你学会了什么?

(通过练习,巩固基本学问和技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育同学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汇报: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不肯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a: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相同。

b: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

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假如整体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就大;假如整体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就小。

(引导同学梳理学问,体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事物的乐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熟悉

相同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不肯定相同,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整体的大小。

a: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相同。

b:相同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

c:假如整体大,相应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就大;

假如整体小,相应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就小。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七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进展的过程”这一理念。有以下几个胜利之处。

1、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本节课我选择了一个看似“简洁”其实最有效的导入方法,直接呈现分数“1/2”,开门见山,一下子唤醒了同学已有的学问点,同学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目标定位精确     ,落实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详细量就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详细数量就不同”这一目标,创设详细情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同学深刻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同学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深刻。特殊是在最终的“学问应用”环节中,我让同学们举例说明“小明和小芳捐款会不会同样多”时,课堂上立时安静下来,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忖:这难度是否拔得太高了?没想到,约1分钟后,同学的小手间续举了起来,解说的思路特别清楚,让我感动不已:还课堂于同学,放手让他们去想,引导他们跳一跳去摘果子,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正所谓:你给他一个支点,他们会翘起整个地球。

3、注意课堂资源的利用。在活动二的“说一说”中,我转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用一个分数来表示那支“被削过了的铅笔”,而让同学用分数来表示其中一位同学时,由于是自己熟识的情境,大家感到很亲切,兴致特别高,他们结合同组,同班,同位,同性别等提出了各种分数,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当然,这节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活动二”的归纳小结时,我急于总结,放手不够,没有给同学足够的时间去思索,去解说,忽视了同学张口说的愿望。假如这时交给他们一段真正有价值的时间,尽量让他们开口说,哪怕说得不够好,我信任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会对本节课的学问熟悉得更深刻。

经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和讨论,如何体现“观念新,基础实,思维活”,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要思索的问题!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八

在三班级下册教材中,同学已结合情景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熟悉了整体,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洁的分数。本节课是在同学已有学问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分数。在教学中我做的好的地方有:

1、紧密联系同学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个生动好玩、贴进同学生活的情节,促进同学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同学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同学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详细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让同学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引导同学在活动中自己发觉问题、自己争论解决。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并提出问题。同学自己提出了“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先让同学自己想一想,然后再组织同学争论、解决,让同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思维,乐观参加,充分合作,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力量。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在设计拿铅笔的活动中,让2名同学到前边拿铅笔,参加活动,其他同学观看,去发觉问题,并没有让全班同学都参加分铅笔这一过程,假如这样设计会更好,课前每个同学都预备不同数量的铅笔,课上让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预备的铅笔,每个同学都说一说你拿出的铅笔是多少支,此时让同学去发觉问题,每人都拿出自己的铅笔,拿出的支数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然后组内争论,得出结论:总支数一样,拿出的铅笔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一样,拿出的铅笔的支数就不一样,只有这样设计,才能让每一个同学感受到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就不一样。

这说明,我在备课时还没有深挖教材,没有敏捷的使用教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九

本节课是在同学学习过“分数的初步熟悉”的基础上,再熟悉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熟悉”不是初步熟悉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熟悉,是在同学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很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同学对整体“1”的重要性熟悉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同学依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水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同学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详细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意引导同学在生活中自己发觉问题、自己争论解决问题。如在“拿水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同学认真观看,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同学争论解决,让同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同学的合作探究的力量。

本节课,大多数的同学能提出问题,乐观主动地参与争论问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连续思索的:分数的再熟悉,再熟悉的内容有两点:

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详细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把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详细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到处有分数,进展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同学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你们熟悉分数吗?说几个你熟识的分数。(同学说出几个分数,老师随机板书)

2、关于1/2你已经知道什么?

3、小结。(揭示课题:分数的再熟悉)

4、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画有几副图的那张纸,请你在图上用颜色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表示好后在小组里沟通表示的理由。

全班沟通、质疑。

5、选择其中表示1/2的图进行争论。

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觉?(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活动一:拿水笔

1、创设情境,请同学分别拿出三盒水笔的1/2(其中有2盒水笔都是8支、有一盒是10支)。

这里有三盒水笔,你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1/2吗?

老师请三位同学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同学:你们预备怎么拿呢?

其他同学留意观看,你发觉了什么?讲台前的三位同学打开水笔盒,仔细地数着。

你发觉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我们再来看前面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沟通一下。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全部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知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觉?并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却不一样。

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通过刚才拿水笔的嬉戏、观看争论看书的情境,你发觉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详细的数量也不一样。(同步板书)

(三)巩固延长,反馈分析

1、看图说数:

(1)蓝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使蓝圆个数占整体的1/2,怎么改?(可以增一增、换一换、减一减)

师与同学共同小结:部分相同、整体相同,假如分法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嬉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同学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班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请同学在本子上写出结果,并预备说说思索过程。

4、辩一辩:在学校进行的捐款献爱心活动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5,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2/5。小芳捐的钱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四)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熟悉,再熟悉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的量就不同;部分相同,整体相同,假如分法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部分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五)课堂作业

本课练一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体现“分数的相对性”这一重要理念,我把数学学问融于生活,给同学创设了几个好玩、贴近同学生活的情境,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整节课环节清楚,重点突出,现反思如下:

1、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彩笔”、“看书”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同学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详细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意引导同学在生活中自己发觉问题、自己争论解决问题。如在“拿彩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同学认真观看,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同学争论解决,让同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同学的合作探究的力量。

3、借助学具摆一摆,调动同学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乐观性。

4、不足的是:1、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同学回答完选择题后,应当让同学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想的,让其他同学好好听一下,评一评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

2、还是不敢大胆放手没有把课堂交给同学,没有让同学进行总结,总是怕同学说不到位耽搁时间,影响自己的教学流程今后还得加强。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初步熟悉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洁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奇怪   心和爱好。

教学重点:

1、熟悉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争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开心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情愿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正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沟通:“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同学拍手表示,老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同学拍手表示,老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同学尝试,并说明理由,老师依据同学实际状况引入1/2)

a:(同学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方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同学中假如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同学的作用,熟悉、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同学回答后,老师给以确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进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熟悉数家族的新伴侣——分数。(板书课题:熟悉分数)

二、熟悉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同学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同学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假如是b种状况,让同学讲,师补充;假如是a种状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同学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相互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美丽。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全班沟通: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同学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熟悉了1/2,你还想熟悉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同学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同学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同学读题目。

沟通: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老师板书:1/2、1/4、1/8,让同学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同学猜想,沟通)“毕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供应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沟通你的发觉。”

组织同学汇报、沟通,老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其次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依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同学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长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文档为doc格式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十二

课堂是同学主动参加,动手实践,探究沟通数学学问,构建自己有效数学理解的场所。所以本课我力求做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把同学推向学习的前沿,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同学,把反思与发觉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同学,把发觉的权利交给了同学。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老师对同学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同学却没有赐予确定的回答。新课伊始,老师通过谜语、故事等环节,旨在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唤醒同学的学问阅历,惋惜,老师过高的估量了同学对以前所学的分数基本学问的把握状况,致使导入新课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无疑,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我在想:老师必需了解学情,一节胜利的数学课,对于学情,老师必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骤。

二、老师投入了全部的教学激情,同学却没有受到熏陶与感染。课堂几次消失短暂的冷场现象令老师手足无措,甚至沁出了汗珠。我在想:老师的教学机灵应当提升,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不断消失的各种“生成”。

三、老师注意了“引”,却“引”的不够恰当,致使得出的结论很是费心、费神、费劲。我在想: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习的仆人猎取学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老师要充分的课前预设。最大可能地想象教学过程中可能消失的情形,并寻求相应的处理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力量。

四、老师注意了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文本资料的预备,却没能把这一切储备在自己的头脑中,使得教学中曾经消失了大脑一片空白的即时现象。我在想:老师课前必需充分的预备,只有充分的课前预备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备。

另外,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有必要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整合教材。改个别同学的“分铅笔”活动为全体同学共同参加的“拿纸片”活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是为了人人参加,人人动手,从根本上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

分数的再熟悉二教学设计篇十三

《分数的再熟悉》本节课是在同学学习过“分数的初步熟悉”的基础上,再熟悉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熟悉”不是初步熟悉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熟悉,是在同学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很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同学对整体“1”的重要性熟悉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同学依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