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临床运用_第1页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临床运用_第2页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临床运用_第3页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临床运用_第4页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临床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座1常用中医护理技术与临床运用中医护理技术2刮痧法耳针法药熨法针刺法灸法拔罐法推拿法穴位按摩法一、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燃烧材料,借灸火的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34生艾叶植物生艾叶饮片艾绒艾条1、操作方法艾灸主要有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三种。5(1)艾炷灸施灸时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6a直接灸:

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根据灸后对皮肤的烧灼、刺激程度不同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7b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在用某种物品将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

常用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四种。8(2)艾条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腧穴约1寸左右的高度进行熏烤,灸至局部灼热红晕为度。分为悬灸、实按灸。9悬灸实按灸10(3)温针灸是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针刺得气后,将艾绒捏裹在针柄上,或用一小段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11(4)温灸器灸

是指用温灸器在腧穴上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温灸器有温灸筒和温灸盒。

施灸时,先将艾绒放入温灸器内铁网上,然后点燃同时将温灸器放在施灸部位,待艾绒燃尽即可。艾绒的多少和施灸的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15~30分钟,适用于灸治腰背腹部的一些常见病。12温灸筒温灸盒132、临床运用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活血祛瘀、预防保健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中气下陷、阳气欲脱所致的虚脱、昏厥等;妇女崩漏、痛经等;

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等穴位,具有温养气血的作用,预防保健。143、禁忌症

(1)实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不宜灸;(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3)颜面五官、乳头、大血管等部位不宜灸;(4)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慎用灸法。(5)小儿慎重用灸法。154、注意事项

(1)施灸的先后顺序一般是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先灸上部,后灸下部。(2)施灸后的处理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无须特殊处理。若局部出现水泡,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将水泡刺破,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并以消毒纱布敷盖。(3)施灸应在通风环境中进行。16二、拔罐法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17

1、操作方法常用的罐具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

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火罐法、抽气罐法、走罐法、刺血拔罐法等。18

2、临床运用拔罐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湿逐寒等作用,适应证广泛,一般用于风湿痹痛、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咳嗽、哮喘、胃痛、呕吐、腹痛、腹泻、带状疱疹、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19(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出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上。20

a

闪火罐法

用镊子夹住95%乙醇,点燃后在罐内旋转1-3圈后,将火退出后迅速将罐扣在所选定部位以吸附于皮肤上。此法相对安全,临床最常见。21(2)

抽气罐法将罐子放置于应拔部位,用抽气筒套在罐口活塞上,抽出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在皮肤上。22(3)

走罐法选用口径较大的玻璃罐,在罐口或应拔部位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将罐吸住后,用手握住罐底,用力顺着患者上下或左右慢慢来回推移5-8次,直至局部皮肤出现潮红、充血或瘀因时,再起罐。多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23(4)刺血拔罐法先在应拔部位进行皮肤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再将罐吸拔于点刺部位,留置10-15min,以加强刺血治疗。24

一般留罐10-15min,待拔罐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起罐方法:

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手的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既可将罐取下。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253、禁忌症

(1)皮肤过敏、溃烂、水鼐或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2)高热昏迷抽搐者,不宜拔罐。264、注意事项

(1)选择合当的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拔罐,毛发较多和骨骼凹凸不平的部位,罐具易脱落,不宜拔罐。(2)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动作应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27三、穴位按摩法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28按摩手法图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

1、操作方法常用的穴位按摩法有按法、拿法、揉法、滚法、抹法、搓法、抖法等。29(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面着力于体表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30(2)拿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紧捏一定的部位。如用五指进行捏拿的又称抓法。31(3)揉法以指、掌、掌根、小鱼际、四指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突起、前臂尺侧肌群肌腹或肘尖为着力点,在治疗部位带动皮肤一起做轻柔缓和的回旋动作,使皮下组织层之间产生内摩擦的手法。32(4)滚法即手掌尺侧面的背部及掌指关节背侧突起处,在操作部位做来回翻掌、旋转动作。具有体表接触面积大、刺激力量强而且又十分柔和的特征。33(5)抹法用拇指指腹或手掌面紧贴皮肤,略用力作上下或左右缓慢的往返移动。常用于头部、颈项及胸腹部。34(6)搓法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称用力作方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或作顺时针回环搓揉,即双掌对揉的动作。常作为四肢、胁肋部、腰背部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35(7)抖法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微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使患肢关节、肌肉有松动感。在临床上常作为辅助或结束手法,有抖上肢和抖下肢。362、临床运用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治疗范围不仅包括伤骨科方面的疾病,还广泛应用于内科的虚劳杂病,妇科经、带诸症,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373、禁忌症(1)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局部肿胀和瘀血严重者。(3)传染性疾病急性炎症。如急性肝炎,结核病及化脓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4)严重的心,肺疾病及身体极度衰弱经不起按摩者。(5)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作推拿按摩。

384、注意事项

(1)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2)按摩力度恰当,力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力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3)按摩手法循序渐进,次数要由少到多,力量由轻逐渐加重,穴位可逐渐增加。(4)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精油、按摩乳等。39四、刮痧法

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40按摩手法图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常用的刮痧用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油。刮痧板有牛角类、玉石类和砭石类。41按摩手法图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1)牛角类刮痧板以使用水牛角为多。水牛角味辛、咸、寒,辛可发散行气、活血消肿;咸能软坚润下;寒能清热解毒、凉血定惊。且质地坚韧、光滑耐用、原料丰富、加工简便。42按摩手法图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2)玉石类刮痧板玉石具有润肤生肌、清热解毒、镇静安神、辟邪散浊等作用。质地温润光滑,便于持握,因其触感舒适,适宜面部刮痧。43按摩手法图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2)砭石类刮痧板砭石采用的材质是泗滨浮石,这种石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红外辐射频带极宽,可以疏通经络、清热排毒、软坚散结,并能使人体局部皮肤增温。44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刮痧油有液体类和乳膏类。液体类有凉开水、植物油(芝麻油、橄榄油)、药油(红花油、跌打损伤油、风湿油)等,可防止刮痧板划伤皮肤,并滋润皮肤、开泄毛孔、活血行气。乳膏类选用质地细腻的膏状物质,如凡士林、润肤霜、蛇油、扶他林乳膏等。亦可将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芳香开窍等作用的中药提取物制备成乳膏剂。45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肤上均匀涂上刮痧油等介质;(2)手握刮拭板,先以轻、慢手法为主,待患者适应后,手法逐渐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宜单向、循经络刮拭,遇痛点、穴位时重点刮拭,以出痧为度。(3)可先刮拭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循行路线,振奋一身之阳、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再根据病情刮拭局部阿是穴或经穴,可取得更好疗效。(4)刮痧后嘱患者饮用温开水,以助机体排毒驱邪。

1、操作方法46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472、临床运用刮痧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的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适宜于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的康复;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病证临床可配合拔罐应用;对于痤疮、黄褐斑等损容性疾病可配合针灸、刺络放血等疗法;还适用于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483、禁忌症有出血倾向、皮肤高度过敏、极度消瘦或虚弱、严重心衰的患者均应禁刮或慎刮。494、注意事项

(1)刮痧后1~2天局部出现轻微疼痛、痒感等属正常现象;出痧后30分钟忌洗凉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冬季应注意保暖。(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误损伤皮肤。(3)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或遵医嘱,不应自行在家中随意操作。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50五、耳针法

指使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如压丸)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51耳针穴位图52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穴,阑尾炎选阑尾穴,肩痛选肩穴,咽喉痛选咽喉穴等。2.按中医理论选穴: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结合疾病出现的症状辨证取穴。如耳鸣选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目病选肝穴,因“肝开窍于目”;失眠选心穴,因“心主神”;皮肤病选肺穴,因“肺在皮毛”等。

1、选穴原则53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高血压选降压沟,十二指肠溃疡选十二指肠、交感,心律失常选心穴,月经不调选子宫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选耳尖,癫狂选神门,牙痛选齿穴等。选穴一般以选用2~3穴为宜。一侧有病取同侧,两侧病或脏腑病选双侧穴,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1、选穴原则54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有毫针刺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穴位注射法等。

2、操作方法55点击标题点击添加标题(1)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的一种简易疗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压丸所选用材料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绿豆、小米、白芥子等,临床现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56王不留行籽应用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cm×0.6cm的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