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决策中的情绪理论研究综述
1情绪理论对决策的影响随着决策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在社会决策、风险决策、经济决策、医疗决策、道德决策和人际关系决策等领域进行。研究者逐渐由将情绪视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进化到将其视为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Sanfey,Loewenstein,McClure,&Cohen,2006),上述决策研究领域均日益重视情绪的作用。随着情绪理论的不断完善,相关决策研究的重心出现从内部体验向社会功能的转移;新兴情绪理论为决策研究提供了新的情绪观与视角,决策研究领域诞生了阐释情绪在决策中作用机制的系列理论成果。2相关情绪理论的发展与对决策理论的影响2.1情绪行为的表现情绪的认知评估理论(CognitiveAppraisalTheoryofEmotion,CATE)主张:情绪是个体根据自身目标、价值等标准进行情境评估的结果,特定的认知评估激发特定的情绪。其引发了研究者对评估社会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关注,如用互动式评估模型(InteractionalAppraisalModel)来解释愤怒在不同情境中的社会功能(Kuppens&VanMechelen,2007)。还推动了对情绪性质的研究。如果评估倾向性来说明对情绪的意识程度决定行为的动机倾向性(强度)(Lerner&Tiedens,2006);及将情绪分为完整情绪(IntegralEmotion)和偶然情绪(IncidentalEmotion)(Han,Lerner,&Keltner,2007)。这从侧面打破了效价观的统治地位形成评估的难易程度反映了情绪与认知的加工深度差异,体现出知情间的特定作用关系。CATE为决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1)其理论框架被作为消费者决策研究的基础,认知内容的变化成为了判定不同情绪的指标(Haithem,Jean-Charles,&Roy,2009);(2)其提出的评估特异性与情绪特异性启发研究者划分出四类具有独立信号功能的情绪及决策的四种情绪-反应倾向(VanKleef,DeDeru,&Mantead,2010);(3)其对知情关系的关注激发了如风险感知与评估双系统、EASI等决策模型以信息加工双系统阐释知情作用的理论建构;也启发了神经情感决策理论用不同脑区的协调活动来诠释决策中的知情交互作用(Litt,Eliasmith,&Thagard,2008)。2.2理论观点分布道德情绪指决定道德行为的自动化情绪(Greene&Haidt,2002);或指个体根据一定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思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周详,杨治良,郝雁丽,2007)。通过分析道德情绪类型及产生情境,研究者得以深入了解其性质并,初步形成了道德情绪理论(MoralEmotionTheory)的框架;它是情绪评估理论的延伸,反映了知情关系的不确定性;但理论观点较零散。如:Lutwak,Panish和Farrari(2003)基于“评估-行为倾向(动机)-社会功能”取向指出:个体面对自身品行缺点时羞耻,面对自身造成的不良后果内疚;Schmader和Lickel(2006)结合动机理论提出:个体难以区分自身错误引发的内疚与羞愧,面对他人错误时二者分别引发趋近与回避行为;Janoff-Bulman,Sheikh和Hepp(2009)提出:道德调节系统对积极结果的敏感性(趋近动机)建立了规范或道德(PrescriptiveMorality),对消极结果的敏感性(回避动机)建立了禁止性道德(ProscriptiveMorality);二者分别与羞耻与内疚相关(Sheikh&Janoff-Bulman,2010)。道德情绪理论体系虽不完善,但其发展推动了决策理论研究的进步,因为道德情绪是中某些决策策略和偏好的产生原因。研究者广泛验证了内疚、羞愧、尴尬、感恩等道德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DeSteno,Bartlett,Baumann,Williams,&Dickens,2010;Mancini&Gangemi,2003;Zeelenberg,Nelissen,Breugelmans,&Pieters,2008)。2.3情绪效价与动机动机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MotivationalDimensionalModelofAffect)主张:情绪动机能比其生理唤醒水平更好地预测行为,其维度、强度和方向分别影响认知加工与认知方式,其方向决定行为方向(Gable&Harmon-Jones,2010);其动机方向分为趋近与回避,前者形成良好感受(积极效价),组织对奖赏的趋近行为,后者形成不良感受(消极效价),组织对威胁或惩罚的规避行为。在目标计划阶段较高的准备水平(高动机)驱动认知广泛地搜寻目标;而在目标已确定(低动机水平)的后目标阶段窄化认知更有利于坚持实施计划(Gable&Harmon-Jones,2011)。此外,该理论指出情绪效价与其动机方向密切相关,特定情绪与情境紧密联系且具有一定的评估稳定性,这与评估理论的成果吻合,如愤怒就是一种与趋近动机相关的稳定情绪(Carver&Harmon-Jones,2009)。该模型体现了个体对复杂决策的适应性,有力推动了决策理论的进步:(1)其对情绪动机维度的重视启发了AIM提出决策中具有动机驱动加工策略(Forgas,1995),激发EASI模型提出认识动机在决策中的作用(VanKleef,2009);(2)其强调情绪强度对内部认知加工的高级调节功能,加深了对知情交互作用的理解(邹吉林,张小聪,张环,于靓,周仁来,2011),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风险感知与评估双系统、EASI模型阐释决策中知情关系的理论基础;(3)强调的情绪动机方向正是“战斗或逃跑”的生物生存本能的延续,提供了从进化视角看待情绪适应性功能的途径,激发了EASI模型对决策中情绪人际效应和适应性在作用的理论建构。3决策领域主张“情感启发与理性推理并存”新兴情绪观使研究者对决策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化。近20年来,倡导非理性加工功能独立性的双系统加工观,因与决策领域主张“情感启发与理性推断并存”的取向吻合而受到决策研究者的青睐,后者甚至将情绪与情感称为“情感理性”(AffectiveRationality)(Slovic,Finucane,Peters,&MacGregor,2007)。风险决策领域、人际博弈和社会性决策领域均出现了体现这一倾向的模型。3.1情绪浸渍与个人效应情绪浸润模型(AffectInfusionModel,AIM)致力于解释人际情境中的情绪作用,强调其个人效应与社会互动。情绪浸润指带有情绪负荷的信息被并入决策考虑,导致决策审议的出现甚至直接决定决策结果(Forgas,1995)。AIM以情绪浸润程度为指标,旨在解释情绪对决策的具体作用机制;基于双过程理论区分出晶体知识提取、动机驱动加工、情感启发式加工及实质性加工四种加工策略及过程(庄锦英,2006)。该模型主张:情绪浸润程度低时,面对熟知决策的个体会从晶体知识中直接提取可用决策模式,受动机目标引导时则出现动机驱动加工以实现特定决策结果;情绪浸润程度高时,易发生情感启发式加工及实质性加工;该模型还讨论了目标特征和情境特征对决策的影响。大量研究支持了AIM:积极情绪激发更多的合作性策略(Forgas,1998),促成人际决策者更多的自我信息暴露(Forgas,2011);消极情绪可提高记忆性能与动机,减少判断失误,引发更有效的人际策略(Forgas,2013)。积极心境能激发提议者提出公平要约;消极心境不但会提升应答着对不公平要约的拒绝率,还能通过提升个体对他人的怀疑倾向而影响人际决策(Forgas&East,2008;Forgas&Tan2013;Tan&Forgas,2010)。AIM模型强调情绪对认知的单向影响关系,是个人效应研究取向的突出代表;整合情绪概念使其能解释不同效价的心境效应,带有浓重的社会认知色彩。但有以下不足:(1)“情绪浸润”仅体现了情绪的影响水平而未体现其丰富特性;(2)其动机性加工仅涵盖了动机性压力,忽视了情绪的动机特性(如强度与方向);(3)其验证研究对消极情绪的诱发过于单调,仅限于悲伤心境。而大量研究表明,愤怒、内疚等各种消极情绪具有截然不同的特性(Zeelenberg,VanDijk,Manstead,&derPlight,1998);(4)尽管验证研究涵盖丰富的决策情境,但忽视了情绪的社会功能(如不同情绪表达在人际间的信号传递功能)。3.2相依赖为辅引导模型传统的风险决策模型假定认知评估是基于可能性及对结果的期望程度(Loewenstein,Weber,Hsee,&Welch,2001)。而风险决策的情感启发式(AffectHeuristic)(即“风险即感受”,RiskasFeelings)则在认可认知评估的同时下强调针对风险的情绪所激发的应答行为;集中于阐述知觉风险与知觉利益间的关系,及不同信息呈现框架所引发的情绪对此关系的影响(Finucane,Alhakami,Slovic,&Johnson,2000)。基于对将情绪反应视为非理性风险分析的传统取向的批判,风险决策感知与评估双系统模型主张:体验系统与理性系统平行进行,互相依赖互为引导(Slovic,Finucane,Peter,&MacGregor,2004);风险即感受可能夸大结果,需采用“风险即分析”的方式处理结果的可能性。对风险的知觉与作用有两种基本方式:风险即感受(指个体对危险的快速、本能和直觉反应)和风险即分析(指个体为了胜任风险控制,表现出逻辑性、理性和科学性的考虑)(Slovic,Peter,Finucane,&MacGregor,2005)。该模型强调风险即感受的情感启发式作用,主张抑制理性系统加工的因素包括:(1)对概率的去敏感性。一旦事件或行为结果带有强烈情绪(如癌症),概率就变得无足轻重;(2)对数字的去敏感性。在面对生命威胁时保护倾向更强,数字同样一文不值(Slovic&Peters,2006)。Slovic等还采用“运算能力”(Numeracy)的概念来解释理解和运用数字概念进行基本数学运算、比较和理解比率概念的能力(Dickert,Kleber,Peters,&Slovic,2011)。大量研究支持该模型,如:情感启发式导致个体对概率不敏感(Slovicetal.,2005);情绪管理动机能预测捐款决策,同情能预测捐款数额(Dickert,Sagara,&Slovic,2011);运算能力能调控个体对风险的情绪化程度,高能力者更能摆脱框架效应,更少因情绪抑制理性加工(Peters,Hart,&Fraenkel,2011);关于危机的消极情绪能预测风险认知的提高(Burns,Peters,&Slovic,2012)。该模型充分强调了情绪在风险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拓宽了以理性为中心的决策研究视野。如其中的预期情绪具有动机上的趋避性,体现了人类面对危险时保护生命的本能取向。但有以下不足:(1)缺乏对认知系统加工方式的描述,对早前理性决策理论的整合不足。(2)情绪界定方面,单纯具有效价并反映行为倾向的“预期情绪”与动机间的关系显得过于模糊。(3)未阐明体验系统与理性系统的相互引导关系,更未深入探讨二者如何互相引导从而更好地行使决策功能。3.3情绪效应模型VanKleef,DeDeru和Manstead(2004)基于对谈判者情绪表达如何影响对手的探索提出了情绪的“人际效应”;强调人际决策中情绪的信号功能,将情绪的意义从单纯的个人体验上解放出来,打破了情绪“个人效应”的垄断状况。其后VanKleef(2009)构建了情绪即社会信息模型(EmotionasSocialInformationModel,EASI)。该模型采取双系统信息加工模式构建,强调情绪表达信息的社会性;主张存在情感反应和推断加工两种情绪表达信息加工方式。前者直接而迅速,情绪表达通过激发观察者的相同情绪状态产生情绪的个人效应来影响观察者的决策,具体机制可能与情绪渲染、具身情绪理解及镜像神经元有关;后者将他人的情绪表达视为信息输入,通过评估获取信息而产生情绪的人际效应来影响个人决策(VanKleefetal.,2010)。该双系统具有平行加工的性质,认识动机水平和社会相关因素的影响会使两种加工强度出现偏移,保证在特定情境中特定加工占优势:高水平认识动机激发更多推断加工(VanKleef,2009);合作关系激发更多情感反应以维系合作,竞争关系激发更多推断加工以保证利益最大化。两种加工方式不存在绝对矛盾,加工结果可预测共同行为或相反行为,尤其相对的强度差异会导致某种情绪信息加工占优势地位(VanKleef,2009)。此外,该模型全面阐述了情绪的人际效应在决策中的作用,包括情绪表达的具体性、指向性及具身性反馈(Hawk,Fischer,&VanKleef,2011)等的影响。大量研究支持EASI,如:谈判研究证明行为定向条件下的愤怒比快乐的策略价值更高,能使对手让步更多(Steineletal.,2008);领导者研究证明低认识动机者通过情感反应获取领导者的情绪信号,而高认识动机者通过推断加工获取该信号(VanKleefetal.,2009);议价博弈研究证明情绪与拒绝行为具有等价性(Xiao&Houser,2005),独裁者会为了避免对方的消极情绪表达而公平分配(Xiao&Houser,2009)。EASI模型开创了人际效应的新视角,提出阐释他人因情绪而影响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的心理机制假说;突破了以往双系统理论过于注重两种加工的异同而忽视行为结果的弱点;延伸了更具生态效用的情绪观,更好地解释了不同情绪信号在各种复杂社会决策情境中的不同策略意义,具有较大研究和应用价值。但有以下不足:(1)未能厘清人际效应与个人效应的界限;(2)缺乏对两种加工方式具体机制与特性的深入分析;(3)过于强调即时情绪的作用,忽视了信息接收个体既有情绪的影响;(4)未阐明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的关系,而二者的分离正是让他人接受错误信息的基础;(5)验证研究主要聚焦于谈判和领导者任务,未涵盖决策中丰富的人际互动主题。3.4kras框架中优化的积极和消极结果的编码机制神经经济学的发展将决策中情绪作用机制的神经生理研究推向了高潮,最新的决策神经机制模型当数Litt,Eliasmith和Thagard(2008)建构的神经情感决策理论(NeuralAffectiveDecisionTheory,NADT)。其主张决策与评估都是情绪性过程,深入阐释了决策中情感、先前预期与反事实比较间交互作用的神经生理基础。核心内容如图1所示个体对决策环境的解释导致了对问题的认知性与情绪性整体表征;选项、结果和目标进行编码的表征均包含不可消除的情绪性内容。当问题呈现及其环境转化为内在的认知-情绪性表征就会产生框架效应,不同的表征激发不同的神经情绪性评估。NADT对情绪作用机制和决策神经生理基础的解释体现为四大原理:(1)情感/情绪,决策是认知—情感过程,对潜在行动的情绪性评估是关键;(2)大脑,决策是由多个脑区(包括部分前额叶皮层和主要的皮层下系统)间的协调动态交互所驱动的神经过程;(3)评估,脑区的相互作用使个体形成偏好,多巴胺和5-羟色胺(5-HT)分别促成了对积极和消极结果的不同编码机制;(4)框架,判断和决策的变化取决于信息呈现的背景与方式如何启动不同的神经激活模式(Littetal.,2008)。Litt等(2008)建构了解释此理论的神经计算模型(AffectiveNeuroscienceofDecisionthroughReward-basedEvaluationofAlternatives,ANDREA),以模拟上述表征如何通过杏仁核与脑干中缝背侧的其它六个脑区的协调活动及多巴胺、5-HT系统的相互作用产生对积极和消极结果的不对称评估的(脑区的基本连通性框架如图2所示)。众多研究支持了上述理论与模型,如:决策中的情绪调节与前额皮层有关(Mitchell,2011;Rolls,2007);多巴胺和5-HT均通过情绪对决策发挥重要2006);决策者对不公平分配的情绪调节与腹正作用(Homberg,2012;Rogers,2010);多巴胺神经中前额皮质有关(Koeinigs&Tranel,2007),恐元会参与估算预期和实际的奖励性结果之间的差异惧与杏仁核和中脑有关(Baumgartner,Heinrichs,(Knutson,Taylor,Kaufman,Peterson,&Glover,2005;Vonlanthen,Fischbacher,&Fehr,2008);决策者的后Schultz,2000;Suri,2002);5-HT水平降低会提高悔与前额皮层和杏仁核的活动直接相关(Coricelli,对不公平要约的拒绝率(Crockett,Clark,Lieberman,Dolan,&Sirigu,2007);风险决策的损失厌恶与Tabibnia,&Robbins,2010);促进有条件合作的积极腹侧纹状体和前额叶皮层有关,对收益的兴奋与情绪与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直接相关(Suzuki,Niki,中脑多巴胺区相关(Tom,Fox,Trpel,&Poldrack,Fujisaki,&Akiyama,2011);发源于前扣带回区的内侧额叶负波反映了正性情绪更有利于觉知决策情境(王益文等,2011)。图2中虚线箭头代表外部输入,5-HT指中缝背核血清胺神经元,ACC指前扣带皮层,AMYG指杏仁核,DA指中脑多巴胺神经元,DLPFC指背外侧前额叶皮层,OFC指眼窝前额皮质,VS指腹侧纹状体。从对决策中情绪作用神经生理机制的解释力度来看,NADT是迄今最完整的综合性理论,其为决策研究所探究的情绪、先前预期与反事实比较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神经基础解释;强调情绪是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备认知性和生理性特征。而ANDRE同类模型具有更大的解释范围与力度,为其所模拟的现象提供了全面的简化图形;这种建构比在行为研究中简单鉴别所激活脑区能得到丰富的信息,为探究心理行为现象提供了现实的神经计算机制。4庆祝活动和启蒙4.1情绪作用机制决策研究领域生态化取向的出现使情绪的社会功能和适应意义受到青睐;强调情绪的主导作用、降低认知在决策中的地位已成为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Wang,2006)。未来理论研究尚需做如下努力:首先,加强相关情绪理论在各类决策情境中的验证研究。新兴情绪理论为决策理论研究带来的朝气和新视角极大地推动了研究者对情绪的重视。但激发这些决策理论成果的情绪观尚未普及,未能与各类决策研究进一步融合。如道德情绪理论尚未完全成就体系,且属于完整情绪的道德情绪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情绪启发相对困难,因此该理论在社会决策研究领域,的验证研究存在盲区;EASI模型的验证与支持研究也仅集中于社会性决策领域。为扩大上述模型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度,或发展出更完善的综合性理论,未来研究需要不断深入分析情绪性质,加强相关情绪理论在各类决策中的验证研究,以便更深入地发掘决策中情绪的作用机制。第二,站在情绪具身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与阐释情绪在各类决策中的作用机制。情绪具身观的出现打破了评估理论的垄断,其强调情绪对身体及其经验的回归(叶浩生,2010);情绪信息加工过程具有具身性,情绪信息同时包含对自身的和对他人的情绪,在身体反应的层面上达到统一(刘亚,王振宏,孔风,2011)。大量研究证明这些涉及他人情绪的具身效应也具有社会性(Horstmann&Ansorge,2011)。即具身为重要的认知和社会功能(再认、记忆、同情、理解)提供了支持,身体状态与认知、态度、社会知觉、情绪具有互为因果的动态关系(伍秋萍,冯聪,陈斌斌,2011),这充分体现了知情在身体上的统一。情绪具身观巧妙地从身体机制上对情绪的个人效应与人际效应进行了整合,以情绪具身为切入点考察决策中的情绪作用机制理应成为未来理论研究的方向。第三,基于知情交互作用的视角展开深入探索,更广泛地兼顾知情特性来整合理论体系。虽然决策研究领域已认同情绪系统独立于认知系统且以特定模式与其交互作用、共同决定决策,但决策毕竟具有类型复杂、情境多元的特点,除NADT之外,上述新兴决策模型对知情交互作用的阐释深浅不一。其对决策中情绪作用机制的阐述是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决策而言,验证研究也分散于不同领域,对知情关系的阐述更具领域特殊性。未来理论研究应更兼顾知情的特性,厘清跨越决策类型与情境的知情关系,综合已有领域性模型的优点来整合理论体系。第四,神经生理机制理论研究方面应重视对不同性质情绪及其决策作用机制的诠释。除了按效价划分情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交车驾驶员聘用合同
- 2025北京建筑业劳动合同范本
- 2024年货物储备及供应协议模板版B版
- 2025水果买卖合同范本模板
- 广告传媒套筒连接施工协议
- 企业文化建设处方管理办法
- 文化场馆建设临时围挡工程协议
- 桥梁建设脚手架租赁合同
- 河道整治工程围挡施工合同
- 工业生产线电力施工合同
- 慈溪市2024-2025学年四上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佛山市南海区六上数学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浙江省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课考试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高考化学二、三轮复习策略讲座
- 2022年高考数学试卷(上海)(秋考)(空白卷)
-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期末数学试题
- 山东省济南市语文小升初2024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 装配式建筑复习试题及答案
- 空气动力学仿真技术:湍流模型:k-ε湍流模型原理与应用
- 榛子食品深加工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4年重点项目
- 支撑梁拆除安全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