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马光》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2.初步实践文言文的阅读,感受司马光的智者形象。【教学过程】环节一:谈话导入,说解姓氏导入,指导“司”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司马光》。跟老师写课题,“司”是半包围结构,先写外面的横折钩,再写里面的部分,靠左一点,横要短一些,口要小一些。(板书课题:司马光,齐读课题)2、说姓氏: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我们在一年级下册的《识字2》中学过一首《姓氏歌》,这里的诸葛、东方、上官、欧阳,还有今天学的“司马”都是两个字的姓,叫复姓。所以,司马光姓——,名字叫——。3、谈了解:对于司马光,你有哪些了解?你听过他的故事吗?(指生说)(师简介司马光: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主持编纂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环节二:初读感知,读通课文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1)介绍文言文刚才那位同学说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讲的这个故事。但它是我国古代的人们用当时的话写的文章,叫文言文,也叫古文。(2)跟读课文(师领读,生跟读,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文言文有魔力,一个字能读成好几个字,一句话能读成好几句话,咱们赶紧来读一读原汁原味的用文言记录的《司马光》的故事吧!拿起课本,跟老师读一遍,注意听清并读准每个字的字音。(3)提醒多音字“没”注意这里有个多音字“没”(mò)。它的另一个读音是——没(méi)。猜猜在这里为什么读mò?联系上下文可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生自由练读,指名读,正音。下面你也学着老师这样,自己练习读一读吧!看看能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2、二读课文,读出节奏(1)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这样才能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大家看,这条斜线叫分隔符号,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古文的节奏,请你照样子,在课本上用分隔符号标注需要停顿的地方。(2)都标注好了,再跟老师读一遍,这次听清老师的停顿。(3)对阵接读课文①师生接读。(下面我们来个对阵接读的游戏。)②男女生接读(男女生来接读。)③齐读评价:掌握了停顿和节奏,读得就更有味道了(就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律美)。(4)学习生字:登①课文里有几个生字,我们先来看这个字(出示:登),读一读。②谁能用“登”组词?(登山、登陆、登场)③在这里“登山”的登意思是“爬”,那在课文中“登瓮”意思就是“爬上了瓮”。“登”字的上半部分“癶”也是一个字,念bō。看它的字形,是不是像我们的双脚?看看登字的演变过程,这是最早的甲骨文,然后是金文、篆书、隶书,最后演变成我们现在通用的楷书,中国汉字是不是非常神奇?④下面我们来学写这个字:上下结构,注意“癶”的笔顺,横撇、点、撇、撇、捺。师范写,生练写两遍,提醒坐姿和握笔姿势(头正、身直、两臂打开、脚放平)。师生评议。环节三:借助注释,读懂课文1、理解词句,读懂课文(1)渗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渗透学法)生字写好了,我们再次回到课文。我们看课文下面有什么?(注释)知道什么叫注释吗?(注明课文的出处、解释字词的意思)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板贴:利用注释)除了注释,课文中还有什么?是的,课文中的插图也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接下来,同学们就试着利用注释,或者结合课文插图(板贴:结合插图)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读懂这个故事。全班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A、理解第一句:(先来看看第一句中,你理解了哪些词句。)①注释、看图庭:庭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刚才一位同学讲故事的时候说司马光砸的是“缸”,在这篇课文中能不能把“瓮”解释为“缸”呢?(出示图)我们来比较一下“缸”和“瓮”有什么不同。“缸”的口大,“瓮”的口小,敞口为缸,收口为瓮。所以“瓮”掉进去容易,出来——难。“瓮”这种容器不仅出现在今天学习的文言文里,还出现在很多成语里。你看,因为“瓮”口小肚大,所以“瓮中捉鳖”就轻而易举;因为“瓮”口小肚大,所以敲击它发出的声音十分低沉,我们形容一个人说话声音低沉,就也可以说这个人说话“瓮声瓮气”。因此,“瓮”不能和“缸”是不同的。②有些单个的字,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也就是扩词法)(板贴:扩词法)来理解它的意思。如:庭(庭院),群(一群),戏(游戏),没(淹没)③登:爬上。足:脚。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谁来试着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译文: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一个小孩爬上了瓮,不小心跌到了瓮中被水淹没。B、理解第二句:(理解了第一句,咱们再来看第二句。你利用这两种方法还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①注释——皆:全,都。光:司马光。②皆弃去:全都离开了,跑回家了?其他小朋友为什么离开了?③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他当时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谁想当司马光救一下你的小伙伴?)(想象,做动作理解)(用文中的话怎么说?)④借助插图——迸:涌出。水迸:我们看,水从被砸破的瓮里怎么样?涌出来(冒出来)。水流大还是小?流得快还是慢?对,水流得快,流得急,这就是“迸”。试着说说第二句的意思。译文:其他小孩全都跑回家,只有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了瓮,水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得活:得救了)2、走近人物,感受品质(1)同学们理解了词句的意思,读懂了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板书:破瓮救友),(2)读到这里,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总结:是啊,在同伴遇到危险的时候,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智慧和勇敢救下了同伴,这是多么美好的品质!正如我们第本单元导语页上所写的那样:“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3、合理想象,讲述故事下面我们能不能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呢?你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还可以加上一些动作,让你的故事更加生动。赶快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讲讲这个故事吧!(小组合作讲故事,生上台讲述,引导加动作)(有一天,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水缸破了,缸里的水了流出来,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4、强化记忆,熟读成诵过渡:故事讲得真精彩!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也有助于我们背诵课文。(1)生跟背课文下面能不看课本,跟着老师背诵一遍吗?和朗读时一样,也要注意词句之间的停顿。(2)师生接龙背诵下面难度升级:老师背一句,你接背一句,敢不敢挑战?出示①:群儿戏于庭,____________,足跌没水中。____________,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__,儿得活。我们还可以记住文中依次出现的人物。出示②:(群儿______,一儿______,众______,光__________,______,儿______。)最后是终极挑战,看着图片提示,跟老师一起来背诵,评价:短短的时间就把这篇古文背了下来,你们真厉害!给自己鼓鼓掌吧!环节四:古今对比,发现特点(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文言文的语言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谁还有其他的发现?)1、(文言文的句子都比平常短,语言精炼。一共只有短短的两句话,30个字。)2、(有很多词语都是单个字的,比如“光”,如果是平常的课文是就会说“司马光”。)3、(文言文的意思不好理解。所以可以请注释来帮忙)环节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文言文有趣吗?课下老师推荐你去认识另一个聪明机智的小朋友——王戎,看看在他七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篇文章的名字叫《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为什么不去摘路旁结的李子呢?课下赶快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司马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理解能力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司马光》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本学段的教学侧重点还是应在于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司马光》这篇小文言文很简短,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句话介绍了一个惊险的场景,第二句话用了连续的动词表现出了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文中用词与现代文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因此读和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但由于本文的文体特点,还是要以朗读读为主。在理解词意上练习边读边想。《司马光》效果分析《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在掌握了古文的诵读方法后,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所以我引导学生首先结合课本注释,然后利用“组词学习法”和“图文并茂法”自主理解文中单字的意思。最后通过讲故事,演一演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总体来说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学生对文言文也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司马光》教材分析文言文《司马光》(统编本三上)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与《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组成了彰显人物“美好品质”的第八单元。统编本教材“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创新编排方式,需要我们深入领会。文本以极短的篇幅、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智果敢、沉着冷静的小“英雄”形象。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全文只有2句话,30个字,用词简洁、精妙,句子短小,读起来有节奏,朗朗上口。本文内容简单,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如果把简单的课文教复杂了,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如果把简单的课教得随意了,是我们对文本价值的解读不到位。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只有将教学的“度”把握好,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才能真正体现这篇课文的特殊价值。教学中,我们要从人文主题的角度精准把握教学的取向,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走进本文,聚焦文中重点词句,帮助学生读懂古文。《司马光》评测练习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打“√”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diē)没(méimo)水中。众皆(kǎijiē)弃去,光持(chí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bìnɡ),儿得活。二、按要求做题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1、请用“/”给句子标上正确的停顿。2、结合语境,句中“没”的读音是。“没”可以换成“入”吗?为什么?()A、可以。都表示小孩掉入水瓮中。B、不可以。“没”不仅说明小孩掉入水瓮中,还说明水很深,已经将小孩淹没了。三、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1.群儿戏于庭。()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课后反思《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一、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第一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文言文。之后通过指名读、师生对阵接读、男女生对阵接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课后的第一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感受力。二、成功之处回顾整堂课文,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1、对比人物动作,理解人物特点。本文虽是小古文,但是故事内容学生都熟悉,总体意思了解以后,在理解第二句“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时,此处动词运用巧妙,体现了司马光急中生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采用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的动作进行对比的方法——司马光的动作“持、击”,别的小朋友是“弃去”,两者相比,鲜明无比。2.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的疑难词句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继续讲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是开展“讲故事比赛”。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精彩的动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三、不足之处这堂课主要引导感悟人物品质,引导学生明白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遇到危险要急中生智,想个好办法;遇到危险……现在回想,我觉得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识教育。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传递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总之,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是最重要的。《司马光》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及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针对本篇古文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突破。读古文“小古文”课程创始人朱文君老师说:“小古文怎么读?方法其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