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_第1页
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_第2页
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_第3页
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_第4页
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

姚大志教授2011年在《哲学研究》第三版上发表了《公平分配:从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一文,发表了在不同场合讨论的公平分配问题。随着争论的深入展开,一个导致我们之间各种分歧的根本原因开始显露,这就是我们对于何为分配正义从一开始就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本文将先对这两种不同理解作出说明,然后对包含在姚大志教授理解中的五个观点提出质疑。在我看来,这五个观点也是我国学界不少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有的观点,因此,希望本文不但能得到姚大志教授的指教,而且也能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以达到推动我国政治哲学研究深入发展的目的。一分配正义不是生物正义何为分配正义?在笔者看来,分配正义意指判断一种分配是否正义的原则。对此,我在《关于分配正义的三个问题——与姚大志教授商榷》一文中表明:分配正义是“分配的正义”的简称,由形容词“分配的”(distributive)和名词“正义”(justice)构成,“分配的”指的是由社会或国家来分配收入、机会和资源,“正义”指的是给每个人以其应有,分配正义概念的含义是社会或国家在分配上给每个人以其应有。换言之,给每个人以其应有的分配就是正义的分配,反之就是不正义的分配。当然,对于“给每个人以其应有”,人们会有种种不同的理解,但这是下一个层次的问题。正是基于对分配正义概念的这种理解,我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强调:分配正义只涉及如何在人们中间分配财富、机会和资源,而不涉及人们在福利上得到不断改善。从对分配正义的上述理解出发,我进而提出,对于判断一种分配是否正义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其应有”,应作一种“平等主义的”理解。不过,在我的另外两篇商榷文章中,因受所争论的问题的限制,我对自己的这种理解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而只是在一个注释中提到,“我也认为正义的分配是平等主义的,但我对平等主义的理解与姚大志教授的理解存在分歧”。(段忠桥,2012年,第20页)此外,我还指出:“就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而言,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正义的分配应是平等主义的,尽管他们对‘平等主义’的含义,特别是有关平等的对象,即在哪些方面的平等,持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同上)那么,我理解的“平等主义”有什么含义?其含义是消除由当事人本身不能为之负责的不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所造成的分配不平等。我的这种理解既源自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关按劳分配的两个弊病的相关论述,也源自著名政治哲学家、牛津大学教授G.A.科恩在《论平等主义正义的通货》中关于“优势获取平等”的论述(科恩说,他提出“优势获取平等”是基于他对平等主义的这样一种理解,即“它的目的是要消除非自愿的劣势”。cf.Cohen,2011,p.14),和他在《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的论述。1按照我的理解,正义的即平等主义的分配,其含义不是消除所有的不平等,而是只消除因当事人本身不能为之负责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例如天生残疾)和社会条件(例如家境贫寒)所造成的不平等。分配正义在姚大志教授那里意指什么?对此,他有三个相关的表述:(1)“分配正义的实质是社会通过正义的制度和政策来分配收入、机会和各种资源”(姚大志,2011年,第108页);(2)“分配正义要求政府承担改善弱势群体状况的社会责任”(同上,第112页);(3)“分配正义是一种制度设计”。(姚大志,2012年,第99页)从这三个表述可以推断,分配正义在姚大志教授那里意指社会或政府应当实行的正义的分配收入、机会和各种资源的制度。简言之,分配正义意指政府应当实行的正义的分配。那么,政府应当实行的“正义的分配”其含义又是什么?对此,姚大志教授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明。第一种说明:正义的分配应该是平等主义的。不过,对于这其中的“平等主义的”意指什么,姚大志教授实际上又给出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从否定方面的解释:“一种正义的分配应该是平等主义的”,这种主张所针对的是不平等,它意味着“一种不平等的分配是不正义的”。如果我们能够从道德上说明“一种不平等的分配为什么是不正义的”,那么就从否定的方面证明了平等主义的道德合理性。造成不平等分配的原因有三类:一是社会条件或家庭出身,二是自然天赋,三是抱负和努力程度。就前两类原因来说,由于一个人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或者具有什么样的自然天赋完全是偶然的,从道德的观点看不是应得的,因此,“社会需要用正义的(平等主义的)分配来纠正这种不平等”。(姚大志,2011年,第109页)二是从肯定方面的解释:“就分配正义而言,平等待人意味着每个人在财富、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中也都是平等的。这种分配的平等有强弱两种含义之分:在强的意义上,每个人在财富、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中享有平等的一份;在弱的意义上,每个人在财富、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中享有平等的资格。无论哪一种含义,都意味着正义的分配应该是平等主义的。”(同上)这里需要指出,姚大志教授从否定方面讲的正义的分配应该是平等主义的,其含义是只纠正因家庭出身和自然天赋所导致的不平等,而不纠正因抱负和努力程度所导致的不平等。而他从肯定方面讲的正义的分配应该是平等主义的,其含义却是每个人在财富、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中享有平等的一份或享有平等的资格,而这与他们的抱负和努力程度无关。因此,尽管无论从否定方面讲还是从肯定方面讲,正义的分配都应该是“平等主义的”,但由于“平等主义”在它们那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因此它们讲的不是同一的正义的分配,而是两种不同的正义的分配。第二种说明是:一种不平等的分配也能够被看作是正义的。姚大志教授首先强调,“正义的分配应该是平等主义的2,但从另外一些方面看,平等的分配又是不可能的。说平等不可能,既指平等的分配是不可取的,也指它是不可行的。使平等分配不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道德上的,一个是动机上的。”(姚大志,2011年,第109页)就前者而言,如果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起点,而只是由于抱负和勤奋的差别导致了收入的不平等,那么这种不平等是不需要矫正的。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用平等分配来矫正不平等,在道德上是不可取的。就后者而言,人是需要激励的,如果分配是人人平等的,而无论他们是勤奋还是懒惰,这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是鼓励懒惰,从而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也会更少,因而平等分配是不可行的。姚大志教授接着提出,“不平等的分配是现实的,但它不是正义的;平等的分配是正义的,但它是不可能的。这种推理似乎走向了一条死路,一种政治哲学的二律背反。这种二律背反意味着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跨越这条鸿沟,我们应该寻找能够摆脱这种二律背反的第三条道路。而为了找到这第三条道路,我们应该展现另外一种思路。现在让我们这样来思考:从正义的平等分配出发,在什么情况下,一种不平等的分配也能够被看作是正义的?”(同上,第110页)正是从这种思路出发,姚大志教授对“正义的分配”的含义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明:“如果我们现在选择另外一种‘不平等的分配方案’,出于某种机制,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会大大增加总体收入,从而使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了,即使对于收入最少者也是如此”;“如果这些收入更少的群体是理性的,而且不平等不是非常严重,那么他们会同意这种不平等的分配方案,即使另外一个群体会比他们的收入更多一些,这样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就是正义的。”(同上)姚大志教授虽然对“正义的分配”的含义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说明,但他实际上认可的只是第二种说明所讲的分配,因为第一种说明所讲的分配尽管是“应该”的,却又是“不可能”的。以上表明,对于何为分配正义我和姚大志教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姚大志教授的理解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包含于其中的五个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二如何理解分配正义姚大志教授将分配正义理解为政府应当实行的正义的分配,他的这一理解的依据是什么?我们知道,在人们使用一个概念时,如果不对其作出特殊的限定或说明,那通常都要依据这一概念原本的含义来使用它。正因为如此,科恩在谈到分配正义概念时说,如果我的一些批评者坚持要求我必须仅以通常的话语说出我认为正义是什么,那“我就给出正义是给每个人以其应有这一古老的格言”。(cf.Cohen,2008,p.7)戴维·米勒在谈到正义原则时说:“在断定每一种关系模式具有其独特的正义原则时,我诉诸读者对我们所谓正义的‘语法’的理解。依照查士丁尼的经典定义,作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德性的正义乃是‘给予每个人应有的部分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米勒,第39-40页)我在前边表明,分配正义概念本身的含义是社会或国家在分配上给每个人以其应有,如果这种理解没有问题,那不管人们对其中的“正义”——“给每个人以其应有”——作何种理解,从中都得不出它意指的是“政府应当”给每个人以其应有的结论。那么,姚大志教授为什么在不作任何限定或说明的情况下,就径直把正义即给“每个人以其应有”理解为政府应当做什么的概念,并进而把分配正义理解为政府应当实行的正义的分配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姚大志教授在分配正义问题上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分配制度的设计应基于对正义的思考。在他看来,分配正义是一种制度设计,而制度设计就要“首先我们思考目前社会存在什么样的正义问题(比如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然后我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出相应的制度设计”。(姚大志,2012年,第100页)他还明确表示,“我自己在正义问题上持有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即我们思考一个正义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按照我们的正义理想来设计相关的制度”。(姚大志,2013年,第44页)然而,无论姚大志教授对正义作何种理解,任何一种分配制度的设计都不可能仅基于对正义的思考。这是因为,任何一种分配制度所要实现的价值都不能仅限于正义,它还要实现福利、自由、和谐等其他价值。由此说来,在被设计的分配制度中,正义至多只是被思考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此外,分配制度的设计不仅要思考其他各种价值,而且还要思考制约分配制度得以实行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关系。因此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种分配要求虽是正义的,但因实现它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而不会被分配制度所采纳。可见,姚大志教授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而他正是基于这种不能成立的观点,将分配正义径直理解为政府应当实行的正义的分配。分配正义不是正义前边表明,姚大志教授虽然认为“一种正义的分配应该是平等主义的”,但他又因其“是不可能的”而要另辟一种思路,并进而提出“一种不平等的分配也能够被看作是正义的”。在我看来,姚大志教授的这一论证暗含着他在何为分配正义问题上持有的另一个观点,即正义的分配必须是可能的。仔细分析一下姚大志教授的论证可以发现,在讲完“平等的分配”是正义的但又是不可能的之后,他没有再讲平等的分配是否因其“不可能”就是不正义的,而是话锋一转,要人们去考虑“从正义的平等分配出发,在什么情况下,一种不平等的分配也能够被看作是正义的”,并由此进而提出,一种不平等的分配方案,只要能使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并得到收入更少的群体的同意,它就是正义的。而这就规避了一个问题:如果这种不平等的分配是正义的,那“平等的分配”还是正义的吗?由于“平等的分配”与这种不平等的分配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分配,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姚大志教授不能说它们同时都是正义的,而只能说后者是正义的。那前者为什么是不正义的?后者为什么是正义的?从姚大志教授的论证来看,理由只在于前者是不可能的,而后者是可能的。让我们分析一下他的论证思路:关于“平等的分配”:1.正义的分配应该是平等主义的;2.正义的分配必须是可能的;3.平等主义的分配虽然应该但不可能;所以,4.平等主义的分配是不正义的。关于“一种不平等的分配”:1.正义的分配必须是可能的;2.正义的分配要能使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3.正义的分配要能得到所有相关者,特别是收入更少的群体的同意;所以,4.一种不平等的分配只要满足了上述条件,就是正义的。不难看出,姚教授认为,无论是就“平等的分配”而言,还是就“一种不平等的分配”而言,“可能的”,即可以实现的都是判断它们是否是正义的一个必要条件。由此可以推论,姚大志教授认为正义的分配必须是可能的。在我看来,姚教授的这一观点不能成立。一种分配是否是正义的,与一种分配是否是可能的,是两个互不相干的问题,因此,它们都不能构成决定对方的必要条件。以马克思讲的“按需分配”为例,“按需分配”无疑是正义的,但它在现阶段又是“不可能”的,那我们能因其“不可能”就认为它是不正义的吗?再以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为例,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无疑是正义的,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那我们能因此认为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是不正义的吗?进而言之,姚大志教授讲的“一种正义的分配应该是平等主义的”,其中的“应该”是从规范意义上讲,他讲的“平等的分配是不可能的”,其中的“不可能”是从事实意义上讲的,事实意义上的“不可能”能反过来决定规范意义上的“不应该”吗?分配正义意图解决的不平等从把分配正义径直理解为政府应当实行的正义的分配出发,姚大志教授进而提出,“分配正义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不平等,但不是某个人与另外一个人之间的不平等,而是一个社会群体与另外一个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姚大志,2011年,第108页)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分配正义试图解决的是弱势群体和富裕群体之间的严重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在姚大志教授的论述中,“弱势群体”和“富裕群体”的划分是基于生活状况的差别,而生活状况的差别又集中体现在福利,即收入、资源和机会上。(“收入”一般是用金钱表示的,“资源”主要是指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以及其他同身份相关的资源,而“机会”则主要是指受教育的机会和就业的机会。)因此,弱势群体指的是“它的成员对福利持有最少的合理期望”(同上),或者说,它的成员是那些收入最低、享有最少资源和拥有最少机会的人。与此相应,富裕群体指的是它的成员对福利持有最高的合理期望,或者说,它的成员是那些收入最高、享有最多资源和拥有最多机会的人。那么,分配正义试图解决的“不平等”又是就什么而言?对此,姚大志教授在谈到如何解决收入不平等问题时有这样一段论述:“导致人们收入不平等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客观条件的差别,也有主观努力的不同。一个人拥有更高的收入,可能源于客观的条件(如家庭出身和自然天赋),也可能出于主观的努力(如更有抱负和更加勤奋)。客观条件是人们无法选择的,一个人既不能选择自己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能选择自己具有什么样的天赋。如果一个人是基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客观条件而拥有更高的收入,那么他对于自己的收入就不是应得的。但如果一个人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拥有更高的收入,那么他对于自己的收入就是应得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收入是应得的,意味着他对自己的收入拥有相应的权利。我们只知道人们的收入是不平等的,但是没有办法区别哪些人的收入基于客观条件,哪些人的收入基于主观努力,更没有办法区别一个人的收入中哪些部分源于客观条件,哪些部分源于主观努力。”(同上,第111页)从这段论述可以看出,姚大志教授对分配正义试图解决的“不平等”实际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由客观条件,即由家庭出身或自然天赋所造成的不平等;第二种说法是作为结果的不平等,而不管它是由客观条件还是由主观努力造成的。进而言之,我们只知道弱势群体是收入最低的群体,富裕群体是收入最高的群体,但我们无法知道造成它们之间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努力。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姚大志教授讲的分配正义试图解决的不平等——弱势群体和富裕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指的是第一种说法所讲的不平等,还是第二种说法所讲的不平等?从姚大志教授的相关论述来看,他认为分配正义试图解决的不平等只是第二种说法所讲的不平等,即只是作为结果的不平等。因为尽管从“应得”的意义上讲,分配正义试图解决的不平等是第一种说法所讲的不平等,但解决这种不平等实际上又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无法知道人们收入中哪些是基于客观条件,哪些是基于主观努力。前边表明,姚大志教授认为正义的分配必须是可能的,既然解决第一种说法所讲的不平等是不可能的,那么,分配正义试图解决的不平等就只能是第二种说法所讲的不平等。正因为如此,在谈到弱势群体和富裕群体之间的严重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时,姚大志教授从不涉及导致它们之间差距过大的原因是什么,而只谈如何消除它们之间的差距,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在分配正义问题上,平等主义(平等原则)考虑的是消除两部分人之间存在的福利差距,这或者通过提高处境更差者的福利,或者通过拉平处境更好者的福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姚大志,2013年,第47-48页)在我看来,姚大志教授的这一观点显然不能成立,因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正义的(平等主义的)分配所要纠正的不平等只是因“不应得”所导致的不平等,即他的第一种说法所讲的不平等,但他以无法区分收入中哪些是应得的和哪些是不应得的为由,将正义的(平等主义的)分配所要纠正的不平等重新定位在只是作为结果的不平等,即第二种说法所讲的不平等,而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解决只是作为结果的不平等还与解决因“不应得”所导致的不平等相关吗?如果不相关,那姚大志教授的观点,即分配正义解决的不平等只是作为结果的不平等还能成立吗?分配正义的目的在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状况的社会责任从分配正义解决的不平等只是作为结果的不平等出发,姚大志教授又进而提出,“分配正义的目的是提高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让他们过一种更好的生活”。(姚大志,2011年,第111页)对此,姚大志教授论证说:“分配正义的实质是社会通过正义的制度和政策来分配收入、机会和各种资源,以帮助那些迫切需要社会正义来帮助的人。谁是最需要社会正义来帮助的人?人们凭直觉就确切知道,弱势群体是最需要社会正义帮助的人。他们的收入最低,工作最不稳定,拥有最少的社会保障,生活非常贫困,对福利拥有最低的期望。”(同上,第108页)他还进而指出,“这种方式符合我们的道德直觉:弱势群体的成员是最需要社会帮助的人。也就是说,分配正义要求政府承担改善弱势群体状况的社会责任”。(同上,第112页)这样说来,由于分配正义的实质就在于帮助那些迫切需要社会正义来帮助的人,而弱势群体的成员是最需要社会帮助的人,因此,只要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提高了,分配正义的目的就实现了。姚大志教授的上述观点是难以成立的。这是因为,无论他对正义作何理解,正义都是不同于福利的另一种价值,因而,后者的提高并不等于前者的实现。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让我们假设,在现行的分配制度下,弱势群体和富裕群体的福利水平分别为5和10,在另一种将要实行的分配制度下,他们的福利水平分别提高到8和12。同前者相比,后者使弱势群体的福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提高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富裕群体,但我们能因此就认为后者比前者更正义吗?显然不能。分配正义的目的为什么是提高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从姚大志教授的相关论述来看,是因为在他看来,正义的分配应当是平等主义的观点不过是一种虚设的理想,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只在于使每个人的福利、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福利都有所提高。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如果我们单纯追求平等,那么只要把富人变成穷人就可以了。这不是分配正义的目的。分配正义的目的是提高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让他们过一种更好的生活。因此,它不仅关注平等——弱势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相比的福利之相对差距,而且更关心现状——弱势群体成员的福利之较低的绝对水平。”(同上,第111页)然而,不管正义的分配应当是平等主义的观点是不是一种虚设的理想,正义与福利都不是同一种价值。如果正义的分配像姚大志教授所讲的那样“应该是平等主义的”,那福利的提高怎么能认为是正义的实现呢?如果正义的分配的目的只在于提高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那姚大志教授为什么还讲正义的分配“应该是平等主义的”呢?从“收入”带来的分配正义的内涵看,不应该把“分配”作为“正义”姚大志教授大概也觉得将分配正义的目的定位在提高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上有些牵强,为此,他又进而提出,“如果一种不平等的分配得到了所有相关者的同意,特别是得到了弱势群体的同意,那么它就是正义的”。(姚大志,2012年,第102-103页)对此,姚大志教授作了这样的论证:假设有两种分配方案供我们选择,一种是现有的平等分配方案,每一个相关的人都得到了平等的一份,另外一种是不平等的分配方案,但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会大大增加总体收入,从而使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我们把所有相关者分为两个群体,即“收入更多的群体”和“收入更少的群体”,“收入更多的群体”显然会赞成不平等的方案,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使他们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