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网络用语的特征和英译技巧研究13000字(论文)】_第1页
【近三年网络用语的特征和英译技巧研究13000字(论文)】_第2页
【近三年网络用语的特征和英译技巧研究13000字(论文)】_第3页
【近三年网络用语的特征和英译技巧研究13000字(论文)】_第4页
【近三年网络用语的特征和英译技巧研究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三年网络用语的特征和英译技巧研究目录TOC\o"1-3"\h\u58761引言 1103052国内外研究现状 1107523网络用语概述 34483.1网络用语的定义 3106843.2网络用语的语言特征 344813.2.1创新性 4129803.2.2时代性 478153.2.3时效性 487003.2.4简洁性 4254123.2.5幽默性 569473.3网络用语的英译分类 592963.3.1内涵式英译 5191063.3.2潮流式英译 5219003.3.3联想式英译 5125074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524924.1生态翻译理论的起源 5250524.2生态翻译的核心概念 619544.2.1翻译中心 6185714.2.2选择与适应 6309944.2.3“三维”翻译方法 6122624.3生态翻译的发展过程 729785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网络用语的翻译难点 7111245.1“硬中式英语”的误译 7224975.2文化内涵的丧失 8336网络用语的英译技巧 9192576.1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使译文做到忠实准确 9310026.2尊重文化思维差异,使译文更加精准地道 10291596.3丰富译文翻译方法,做到信息的等值传递 11123886.3.1直译法 11106706.3.2意译法 12207996.3.3省译法 14192507结论 1419094参考文献 161引言中国人的生活正在全面互联网化,网络用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用语成为这个时代特有的现象,这不仅是一种时代语体,更是一种新兴的语言。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的网络背景下产生的,网络用语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使用,也可以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用语虽然开始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对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有了很大的影响,年轻人总是将自己的心情或者其他的与网络用语相联系起来。现代网络用语最主要的特点是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动不动就说“天哪”之类的,好像发生什么了不得的事,其中伴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以及现代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用语更进一步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生活的焦点。网络用语开始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成为普通词汇。与此同时网络用语还具有爆发性以及广泛性的特点,网络用语一般都是在一段时间内反映社会的现实,广泛在当下使用的词汇。所以,有必要对这种语言做一个全面的分析。近几年来网络用语发展迅速,可以说每年都会涌现出不同的网络用语,而国家语言监制与研究中心每年年底都会发布当年的十大网络用语。例如“觉醒年代”、“YYDS”、“逆行者”等,这些网络用语从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成为本年度社会的一个真实写照。对网络用语进行分类并探求其内部结构,对网络用语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变迁是推动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也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反映社会变迁。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普及,所以导致网络用语逐渐普及,因此可以说得上是网络语言是互联网发展和普及的产物,是语言家族的新成员。新流行的网络语言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反映着社会和时代的最新变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语言的变化规律,指导语言的健康规范发展,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语言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新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这些网络用语通过在线平台迅速传播。但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互联网上中外交流的障碍。如何将网络用语翻译成英语,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语境,为中国文化的输出和传播作出贡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一些国内机构每年都会选择网络用语,如《人民日报》,“咬文嚼字”(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文艺月刊)、国家语言资源监测研究中心、上海《语言与写作周刊》等,这些机构每年评选网络用语,评选出今年最流行的十大网络用语。因此,本文从狭义的角度研究网络用语的翻译,选择了这些机构评选结果作为研究对象,网络用语的选取结果是本文研究对象的主要来源。本论文选取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改理论是基于“多维适应性和适应性选择”的原理,提出了“三维”的翻译方法,对于网络用语的英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本文旨在推动汉语网络用语英译研究的发展,促进汉语网络用语及中国网络文化的传播,为网络用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对网络用语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互联网发源地美国,是学者们最早研究互联网语言和网络用语的地方。在西方国家,互联网经常被用于电子商务,而在中国则被用作娱乐和表达的平台。所以国外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很少。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科书》第13章中讨论了新词的翻译:Neologismsareperhapsthenon-literaryandtheprofessionaltranslator’sbiggestproblem.新词可能是非文学和专业翻译的最大问题(Newmark,2001)。Healsodeliveredthatamajorityofthemhaveasinglemeaningandcanthereforebetranslatedoutofcontext,butmanyofthemsoonacquirenew(andsometimeslosetheold)meaningsintheTL.他还表示,它们中的大多数具有单一含义,因此可以脱离上下文进行翻译,但其中许多很快在TL中获得了新的(有时失去了旧的)含义(Newmark,2001)。纽马克也给出了新词的定义。他将新词定义为新创造的词汇单元或获得新意义的现有词汇单元(Newmark,2001)。他将新词分为两类和十二类。A型是具有新意义的现有词汇项目。它包括单词和搭配。B型是指新形式。它包括新造词、派生词(包括混合词)、缩写词、搭配词、人名词、短语词、转移词(包括新旧指称)、伪新词和国际主义(Newmark,2001)。对于每一种新词,纽马克都提出了一种翻译方法。这些方法与本文的翻译方法相似。然而,纽马克理论中的新词属于印欧语系。Peter.Newmark.ATextbookofTranslationPeter.Newmark.ATextbookof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LanguagePress,2001.In2006,DavidCrystal,averyfamouslinguist,publishedhisnewworkLanguageandInternet,whichstudiedontheinfluenceofInternettowardsthegenerallanguageandspecificlanguage.2006年,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托(DavidCrystal)发表了他的新作《语言与互联网》,研究了互联网对一般语言和特定语言的影响。这本书使大卫·克里斯特尔成为网络用语研究的领军学者。国外对网络用语的研究范围比国内广泛,不仅包括网络用语的语言变异,还包括网络用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网络用语和符号形成的原因等。2002年和2003年在LanguageandELTJournal上发表了多篇关于网络用语和网络用语的论文。DavidDavid,C.Languageandthe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2001年起,我国开始对网络用语进行研究。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用语对汉语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规范它。国内研究总结如下:21世纪初,互联网尚未普及,因此在中国,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06年开始,国内对流行语的研究开始逐渐增多,陈珂(2019)是网络用语研究的领军人物,发表了《网络用语概括》和《网络用语》,是迄今为止网络用语研究的典型代表作。在这些著作中,两位作者主要对网络用语进行了分类,系统地界定了网络用语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杨芳芳,2019)。陈柯,杨芳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网络热词英汉翻译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9):237-239.网络用语翻译的研究也是21世纪才开始的。2004年,张向静发表了《中国科技翻译中网络用语翻译的几个问题》。通过他的研究不难发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交际,而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桥梁。同时,由于信息渠道和教育水平的差异,译者在翻译网络用语的过程中要深思熟虑,采用适当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张向静,2004)。张向静.中国科技翻译中网络用语翻译的几个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0):52-53.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突破2亿,居世界第一。此后,网络用语以极快的速度直接向大众传播。自然而然地渗透到生活中,甚至渗透到主流媒体中。可以看出,网络用语已经流行起来,特别是对于非常喜欢其多样性的年轻一代。他们经常将其应用到大型网站上,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迄今研究成果丰硕。综上所述,中国网络用语翻译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新兴理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现有理论研究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扩展之后,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翻译理论和策略。3网络用语概述3.1网络用语的定义网络用语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用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跟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有关的术语和词汇;二是人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媒介进行交际与表达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于鹏亮(2014)认为,网络用语并不完全等同于互联网语言,网络用语是网络用语,这在互联网上很流行,而且只在互联网上的一些人中流行,它既是网络用语的产物,也是网络用语的一部分。同时于鹏亮(2017)也认为,从2012到2016的短短5年间,网络热词通过多个网络平台不断发展,经过了多次飞跃以后,形成了一片繁荣景象。活跃的网络热词得使用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形式,而且使交际语言多样化,可以称得上一种充满活力且不断创新的新的语言途径。于鹏亮.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除了区分网络用语和网络用语之外,其他学者也区分了广义和狭义的网络用语。余银霞(2015)认为,网络用语是指所有在线语言,广泛使用并包含各种表达形式的网络用语。另一方面,它代表了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认知的产物,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化,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狭义的网络用语。余银霞.网络流行语语用综观[D].中央民族大学,2015.3.2网络用语的语言特征网络用语是在网络传播中产生或应用的一种语言,通常由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符号、图标和汉字组成,在特定的网络媒体传播中往往表现出特殊的意义。网络用语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发展、传播的需要和社会的热点。网络用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变化和公众心理,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人们心理活动的综合产物。为了更好地研究网络用语的翻译,必须充分了解网络用语的特点,从而选择适合网络用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通过对近五年的高频网络用语的分析,发现网络用语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短期有效性、简洁性和幽默性等特点。3.2.1创新性互联网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由空间,所以网络用语也可以在语言上体现我们每个人的创造力。因此,创新是网络用语最大的特点,包括在词汇结构、语义、用法等方面的创新。“割韭菜”,网络流行词,语义创新。它原本指的是韭菜达到了生长高峰期,就可以收获了。而在网上,韭菜指的是金融界的草根阶层,是他们健忘的代名词。通常,这类人会被其他所谓的专家所愚弄,购买股票、金融产品等金融产品,最终赔钱。这种行为被称为“割韭菜”。3.2.2时代性互联网是现在最快的平台更新速度和最强烈的时代感,和网络用语开始在互联网上和网络上迅速传播,所以他们也密切相关的特点,并且常常与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密切相关。例如,“撸起袖子加油干”来自习近平2017年新年的信息。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2017年,这个词也被网友广泛使用,以鼓励彼此创造更好的生活。2020年,网络用语“逆行者(英雄把自己置于险境)”起源于COVID-19。2020年,当其他人试图逃离疫区时,他们却做了相反的事:不顾危险,冒着生命危险从死神那里抢劫人们。逆势者是英雄的总称,被主流媒体广泛使用。流行的“逆行者”COVID-19密切相关。3.2.3时效性网络用语具有时效性,其社会影响具有时效性。许多网络用语来源于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因此,当它没有得到社会的太多关注,相应的网络用语可能会失去流行。其使用频率将大大降低,甚至在网络上消失。网络用语的变化是非常快的,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网络用语都不一样。3.2.4简洁性网络用语较短,一般由2-6个词组成,简洁、朗朗上口、易读、易理解、易记忆、易传播。网络用语的简洁性体现在在键盘上使用字母、数字或符号来简化语言。例如,单词“yyds(永远的神)”,使用每一个汉字的第一个字母,使表达更简洁。它经常被粉丝们用来赞美他们的偶像。“酸”是一种缩写版的表情“我酸了”,类似于“我嫉妒”。“酸”作为动词在互联网上还可以的意思是讽刺或嘲笑。例如,“你别酸我了”可能意味着“你别讽刺我。”一个词可以表达多种含义,充分体现了网络用语简洁、全面的特点。3.2.5幽默性幽默也是网络用语的一个明显特征。正是这一特点吸引了人们积极使用和广泛传播。大多数网民都是年轻人,所以网络用语也为年轻人注入了活力。对于年轻人来说,开玩笑已经成为最流行的在线交流方式。例如,“雨女无瓜”的同音异义词”与你无关”。“雨的意思女无瓜”,与你无关。这句话出自一部电视剧,剧中王子说话有点口音,网友们还把他的发音改成了谐音。“雨女无瓜”是一种非标准方言口音普通话的表达。这种表情看起来又冷又神秘,这有点令人困惑。3.3网络用语的英译分类3.3.1内涵式英译内涵式英译是指将多个词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注释。这个新词有英文或中文同音字,与时俱进,符合日常热门内容。例如,“suicide”是指捉迷藏,由“suihide”和“hide”组成。一方面反映了网络上的捉迷藏事件,另一方面,“suicide”的读音符合英语的读音规则。3.3.2潮流式英译因为我国的词汇量很大,而且在翻译过程中,为了突出词语的代表性,因此,往往会翻译一些最新鲜的词语。比如“给力”就很有代表性,在网上把它翻译成英文发音的“gelivable”,这个词的结构是由两种语言元素组成的,并不严格作为中文外来词。3.3.3联想式英译联想式英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给原有词汇增加新的含义,从而增加想象。近年来,不少记者因报道不实、知识贫乏,闹了不少笑话。因此,记者翻译成“jokarlist”是“记者”和“笑话”的结合。4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4.1生态翻译理论的起源“生态”的概念最早应用于科学领域,由德国生物科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20世纪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1950年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在带来进步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在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生态学逐渐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形成了全球生态的思潮。中国也在1970年代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学理论也进入了国内学者的视野。胡庚申教授认为,将“生态”维度引入翻译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具体体现。在此背景下,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与选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于2001年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该理论引入了“生态学”。,这是一项跨学科研究。4.2生态翻译的核心概念4.2.1翻译中心胡庚申教授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翻译行为从“翻译链”的角度,是指翻译行为“在翻译中”的阶段。他还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呈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作者、读者、委托人进行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这就是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面临的生态翻译环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种环境做出适应和选择,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服从于译者的责任。4.2.2选择与适应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在达尔文“适者生存”观点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第一点提到胡庚申教授将原文、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分别描述的世界视为译者所面临的生态翻译环境,翻译是一种选择性的翻译。译者适应这种生态环境的活动。译者首先需要在生态翻译学环境中适应和生存才能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译者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只有有能力,他才能翻译优秀的作品,才能有成功的翻译。同样,成功的翻译取决于译者的能力,而译者的能力来源于译者的不断适应和发展,有能力的译者才能生存。4.2.3“三维”翻译方法胡庚申教授提出:生态翻译理论是基于“多维适应性和适应性选择”的原理,提出了“三维”的翻译方法。语言维度是指语言形式的选择和适应;文化维度是指译者需要注意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文化内容或性质上的差异,注意双语者之间的文化差异,避免曲解原文意思。交际维度是指译者要注意原文和译文的交际意图,进行适应性转换。除了关注原文的信息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是否实现外,交际目的也是翻译选择转换的一个重点。译者需要注意译文是否实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4.3生态翻译的发展过程生态翻译学理论由胡庚申教授提出。2001年12月6日,胡教授在第三届国际译者联盟亚洲译者论坛上发表了《翻译适应与选择理论的初步研究》。这是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我国生态翻译的文章。也为生态翻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胡庚申教授出版了《翻译适应与选择理论》一书。该书从翻译过程、原理、翻译方法和评价方法的角度阐述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生存”原理与翻译活动的相似之处,以及将该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全面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2009年及以后是生态翻译理论的发展成熟期。陈金莲认为,2009年后,生态翻译理论的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她认为,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理论的不断发展,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成熟和应用。体现在研究人数的增加和研究范围的扩大。生态翻译理论自发表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生态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地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这一理论也进入了世人的视野。2010年4月,“国际生态翻译研究会”成立。同年11月,“首届国际生态翻译研究研讨会”在中国澳门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生态翻译理论已得到MarionBoers(国际生态翻译研究协会顾问)等学者的肯定。根据王建华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外生态翻译理论的热点较少,主要集中在口译教学、选择适应和生态方面。王建华提出“生态翻译研究需要加大国际出版力度”,使从中国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在未来得到国际认可。5生态翻译学理论下网络用语的翻译难点5.1“硬中式英语”的误译通过网络用语的由来可以看出,网络用语是娱乐和交流的产物。它们通常是新词或具有新含义的旧词。网络用语的流行不会长久,每年都会产生新的流行语。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网络用语没有统一的翻译规则和方法。由于中西方国家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些网络用语的翻译并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翻译后失去了一些网络用语的文化内涵。本章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改造视角分析网络用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网络用语中增加了大量口语表达,如方言词汇、情态助词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用语逐渐被使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语言。由于网络用语的广泛使用,不仅限于网络,也逐渐进入校园,但同时也给现代汉语带来挑战。这是一种不规则的、非正式的书写形式,但它无法组织这种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比如“搞定”这个词在英文中应该跟一个介词,“workitout”是正确和完整的。另一个例子是“秒杀”。如果翻译成“instantkill”,就会出现语法错误。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nstantlykill”,因为在英语中名词可以修饰动词,表达程度,符合语义和语法规则。近年来,在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用语的英译中,硬译和误译尤为普遍。大多是由于译者认为网络用语的英译只是语言和文字的转换而造成的。中式英语是指受汉语影响的口语或书面语言。由于中英文化差异巨大,民族历史习俗根深蒂固,以及两种语言的语言习惯不同,译者在英译中往往将“中国语言惯性”带入英文,这会不准确,往往导致引起外国读者的误解,严重的甚至引起文化冲突。例如,“山寨”字面意思是位于深山中的小村庄。但目前它的外延意义是指对大众文化的复制、模仿、恶搞,甚至抄袭别人的一手作品成为自己的,这就是地下小作坊的意义所在。由于其含义复杂,机器和互联网等人工翻译无法准确翻译其深层含义,而是直接将其翻译成“cottage”或“banditvillagemountain”。如果我们需要寻求正确而深刻的含义,我们需要看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例如,有一个现实的主要原因来自生产产品的“山寨”,从模仿名牌到生产民用电子产品等等。以上种种说法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局面:跟风、盲目跟风、缺乏创新。因此,将其译为“follower”的贬义词更为恰当,将生态翻译学理论与文化、传播等实际因素相结合,可以得到有效的翻译。5.2文化内涵的丧失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镜子。网络用语虽然是交流娱乐的产物,但也记录了网络时代的社会变迁。从收集到的网络用语语料库中,一些网络用语也表达了对某些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的关注。如:“阿中哥哥”、“14亿护旗手”、“教科书式”。网络用语已成为网民表达对社会事件或热点话题的看法的一种方式。要理解这些流行语的含义,必须了解它们诞生的原因或事件。以“996”为例。“996”是一个首字母缩略词,指的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加班文化。由于这种加班现象如此普遍,导致了“996”的出现,表达了人们对加班文化的无奈和对正常工作时间的渴望。“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直接翻译是“Tobeabletowork996isahugebliss”在这个例子中,由于西方国家或目标语言的观众不知道“996”是什么意思,如果翻译成“work996”会造成误解。由于目标语受众没有相同的加班文化,无法理解“996”的文化内涵,文化鸿沟依然存在,“996”还没有实现文化维度的转换。同时,原文中表达的加班的无奈也没有传达出来,也会导致沟通不畅。虽然不同民族的语言不同,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也不同,但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总能找到相应的媒介进行转化。人类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是相通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共性。因此,人们通过翻译来交流这些普遍性,进而达到交流与合作的目的。但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典型的汉藏语系,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隐喻性,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系,简单、规范、合乎逻辑。因此,在中英互译过程中,容易导致信息缺失,产生歧义和误解。例如,源语言中单词的不一致是缺乏文化信息的原因之一。一些典型的例子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语义的词语的翻译。比如“洪荒之力”、“我想静静”、“搞定”等等,在英文里都找不到对应的词。此外,由于非语言障碍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在观念和价值观上存在诸多差异,是文化缺失的表现。6网络用语的英译技巧6.1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使译文做到忠实准确网络用语包含大量词,如语义扩展、语义缩窄、语义变化等,此类词的翻译没有固定的翻译模型,译者需要依托网络用语的生态环境进行自适应选择。在语言维度转换过程中,译者应关注网络用语语言形式的变化,了解网络用语独特的语言特征,充分调动自我意识,在选择过程中考虑不同的语境,注意细微之处。双语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如前文所述,网络用语是网络传播和娱乐的产物,非常流行。从收集到的网络用语来看,大部分网络用语都是短小精悍的,但含义并不简单。例如,汉语中的“杠精”一词指的是那些不在乎事情是非对错,只喜欢反对别人意见的人。有译者将“troll”翻译成“杠精”,但在维基百科上,对“troll”的解释是这样的:troll是通过引起争议或挫败感在互联网上传播不和谐内容的人,通过发布煽动性、跑题信息在线社区,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情绪反应或以其他方式破坏正常。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娱乐目的。其含义与中文“杠精”不一致。可见,在翻译网络用语时,如何选择词汇,实现词义的准确转换,是翻译人员在开展翻译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6.2尊重文化思维差异,使译文更加精准地道如前所述,网络用语的翻译容易出现语义翻译错误和原始文化内涵传递失败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中英双语语言结构的差异,另一方面是中英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作为翻译行为的主体,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增强对汉英翻译的认知,积累中英文文化知识,更好地实现源语言之间的“立体”转换。和目标语言。此外,译者要跳出中文思维方式,尽量用英文思维进行翻译。这也要求译者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学习,熟悉英语的句子结构、语法和表达方法。这样,翻译人员在翻译活动中可以更好地适应翻译环境。由于部分中文网络用语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用传统方法很难高质量、高质量地翻译出来,因此有必要创造新的词汇进行解读。比如“萌萌哒”就强调太可爱的想法。如果翻译为“cut”或“adorable”,则强调某些事物的可爱是无法传递的,可爱的含义是无法表达的。因此,翻译成“cutee”不仅可以吸引目标语读者的眼球,还可以起到文化交流和交流的作用。“中国网络用语往往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许多流行语在浓厚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简短而幽默的功能。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具备文化思维能力,更加注重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文化差异,以达到更高的翻译质量。比如,“锦鲤”这个词也是2018年十大网络用语之一。这个词不仅是一种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译者根据不同的文化选择不同的译文。上下文。首先,“锦鲤”二字被广大网友视为吉祥符号,如“转发这条锦鲤,抽中百万大奖”等。此时,“锦鲤”可译为“luckycharm”;其次,它也可以看作是大吉大利或好运,如“锦鲤的化身”,译为“fortune”或“fortunate”。从交际维度来看,译者需要综合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交际意图,做出相应的适应性选择。网络用语极为活跃,往往在特定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翻译网络用语的过程中,除了要实现原文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外,译者还应综合考虑语言交际维度的适配,尤其要注意交际是否原文的意图可以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使读者既能清楚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又能及时阅读原文的流行元素。6.3丰富译文翻译方法,做到信息的等值传递6.3.1直译法直译是指将原文翻译成外文时,直接按原文意思翻译。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原文和目标语言之间没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而直接翻译可以表达原文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直译可以实现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可以将翻译的重点放在语言维度上。译者首先要注意词汇和语义的转换。直译关注的是语言层面上的技术处理,即如何保持源语言的形式而不扭曲其意义。因此,在翻译意思不深的流行语时,或者译者能从源语言中找到准确的对等语时,直译是最好的翻译方法。既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又便于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直译还可以反映出译者语言维度的适应和选择。在不破坏原义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从而达到忠实原语、流利译入语的效果。在收集到的网络用语中,有些网络用语在中英文之间没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这些网络用语可以直译。如:“贫困限制了我的形象”翻译为“Povertyrestrictsmyimagination”。“确认过眼神”翻译成“winkrecognition”还有一些网络用语本身就充当名词,表达字面意思,也可以直接翻译。如:“命运共同体”翻译为“Communityofdestiny”。“官宣”翻译为“officialannouncement”“干饭人”最初的意思是“吃”它也成为广受欢迎的互联网上因为一个博主会说“干饭,干饭”一开始吃他的视频。在汉语中,这个词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喜欢吃,而且吃得很多。它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吃东西的豪情和对食物的热爱。有些人把“干饭人”翻译成“thosewhoarehaveenthusiasmabouteating”或“eatingpeople”。这两种翻译太麻烦,表达式是不真实的,他们都无法传达的本质“干饭人”准确的含义。事实上,英语中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词,那就是“glutton”。Glutton是指一个人沉溺于吃。因此,使用直译的翻译策略翻译“干饭人”翻译成“glutton”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这样的翻译更接近外国人,并采用了英语中的对等词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也会使表达更真实。“C位出道”这个网络用语出自于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2018年,“蔡徐坤C位出道”出现在微博的热搜,然后“C位出道”出现在公众视野,并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C位出道”是一个复合词,意思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群体中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并且他容易被观众记住,所以他有相对较多的镜头,这个人是群体的灵魂。“C”是英语单词“Center”的缩写。“出道”起源于法语单词“debut”,意思是第一次在观众面前表演,因此,这个词可以直译为“debutinacentralrole”。除了需要实现两种语言在语义层面的转换外,句法、句式结构也应尽量实现双语转换。以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一句话为例:“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也可以直接翻译。使用谷歌翻译的结果是“Thousandsofroads,safetyfirst”。虽然在意思上充分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但原文的句式结构是一致的,句型是对称的。本译文没有体现原句的这两个特点。在电影的字幕中,这两句话被翻译为“Routesarecountless.Safetyisforemost.”这个翻译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句子结构也一样。这种翻译实现了原文和译文之间词汇和结构的转换。因此,即使可以直接翻译原文,除了语义表达的准确性外,还要注意原文的句子结构。6.3.2意译法意译是一种可以不照搬原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而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精神的翻译方法。如果直译会使译文不流畅,甚至与原文的意思不一致,那么就应该采用意译,根据原文的意思灵活翻译。从生态转译学的角度看,意译是译者在多维度的基础上的适应性选择。由于网络用语具有创新性和幽默性的特点,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征,如果采用直译,很难保证译文与词义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尝试选择意译,将其正确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外语读者。意译法这种翻译方法不受原文结构形式和语法特点的限制,追求译文与原文语义的一致性。对于无法通过直译表达原文语义的网络用语,可以使用意译。举例来说,“凡尔赛文学”不能从字面上翻译成“Versailleslecture”。这完全误解了它作为网络用语的含义,而且当外国人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会感到困惑。“凡尔赛文学”是一种讲话的方式,,也叫“凡学”,可以翻译成“showingoffinalow-keyway”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赞,明褒暗贬,自言自语,以苦恼苦恼的语气自吹自擂。这个词汇的的创始人最初注意到这一现象是由于朋友抱怨她。有些人在社交平台上描述豪华酒店、奢侈品、红酒,字里行间有淡淡的优越感。她的灵感来自于日本动画片《凡尔赛玫瑰》,这部动画片讲述了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的生活,人们只是想用这个词来嘲笑那些人,他们无疑是想用一种简单的语气来表达优越感。正确英译为“humblebrag”。“Humble”指的是谦虚,而“brag”指的是指炫耀。这两个词的组合意味着做作的谦虚的炫耀。它可以完美地传达的本质“凡尔赛文学”。“奥力给”,第一次出现网络直播中。作为感叹语,它包含着各种情感色彩,如赞美、欢呼等。这个词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使用。首先,我们不应该害怕我们遇到的任何困难。我们应该微笑着面对它。消除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恐惧。坚持就是胜利!来吧,“奥力给”。第二个是,没有问题,大胆这样去做吧,所以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加油。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词随意翻译成“waytogo”,这样,外国人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2018年初,“凉凉”这个词在网络上走红。歌曲《凉凉》原为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片尾曲,但因直播中频繁使用游戏主播,引申为形势不妙、不乐观游戏角色死亡时的广播室。“凉凉”这个词的翻译在网络上是常用的“asongofhopelesswinter”,但译文与“凉凉”的轻快节奏和语境不太协调,难以与目标产生共鸣语言读者,从而达不到“凉凉”一词的交际目的。实际上,“Gameover”(GG)在英语中经常被用来表示“失败”、“结束”和“糟糕的情况”,但除了“Gameover”之外,“Gameover”(GG)在国外游戏玩家中也很流行.“GG”是韩国最早的游戏礼貌用语。打个比方,在竞技游戏中,输的一方很容易在退出前或输后说“GG”,表示放弃,或嘲讽自己,或间接表扬对方打得好。和很多其他网络语言一样,“GG”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用来表示“失败”和“结束”,是“结束”的代名词。例如,“试卷太难了,GG!”。在我看来,“凉凉”和“GG”的效果是一样的。两者都是重复的,快节奏的,吸引人的,并且都具有相同的含义和用法。因此,用“GG”或“GoodGame”来解释“Good”更为合适,可以巧妙地将“Good”在中文中的交际效果移植到英文中。“上头”是一个网络词语,指一时冲动、失去理智,出自竞技游戏Dota玩家,某人在某次战斗中击杀一定数量的英雄后,一时冲动,失去理智,明明不能再继续战斗了,而且此时只要自身意愿,完全可以从战斗中离开,但是没有离开,强行继续战斗,结局肯定是被敌人击杀了。“我上头了”意味着他们对某事上瘾。这个词只能采用意译,所以根据它的原意,可以翻译成“losemind”或“becrazyaboutsomething”。6.3.3省译法对文化差异不大或仅代表名词意义的网络用语进行直译。一些无法直译的网络用语,可以通过意译或其他翻译方式进行翻译。也有译者认为,可以采用省译法的方式来翻译网络用语。在这种翻译方法中,可以最大程度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在微信、内网、天涯等社交软件的聊天中,网友们常常用常用的英文单词代替中文,取英文首字母或一定长度的截取词代替,以方便打字。这种翻译方法称为缩写。例如,“对决”省译为“PK”,最初是指高等级玩家使用各种道具杀死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为“对决”,被广泛使用。顺便说一句,“say/ask”省译成“BTW”,“回见”省译成“Cu”,“thank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