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绪论1与西方相比,中国建筑史有什么特征?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属于一脉相承,自成体系,建筑的外观和内涵始终体现了“汉”文化底蕴。至近现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以及不断革新的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建筑进入折中时期或完全倒向西方。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为什么采用木构架?为什么现在被新材料取代?取材方便适应性强、灵活分隔(墙倒屋不塌)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榫卯)易遭火灾白蚁、受潮易朽难满足大空间、复杂空间的需求破坏生态,木材的消耗越来越大,木材本身越来越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绪论3
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
历史上,建设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1.善择基址(相土尝水)2.因地制宜(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3.整治环境(造路修桥)4.心理补偿(文学和风水的手段)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绪论4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和模式
影响中国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活方式、政治、宗教、哲学、生产力水平。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
建筑模式:官式与民间。前者代表了最高的水平和技术;后者则是多样性、地方性和灵活性。学习的重点是官式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其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
■干阑式民居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
2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营造技术■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址中的一批房址,均为地面建筑,房基用夯土筑成,墙体用土坯或木骨泥墙,室内地面和墙面用白灰抹面,柱子下垫石础。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第一,古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聚落、居住建筑、陶窑、祭坛等多种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为后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最早和最基本的基础。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建筑技术、艺术的成就
第二,在结构上,窑洞、木梁架和干阑三种类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基本确立以后几千年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特别是木梁架式样,更成为中国建筑结构中的主流。其构造也从绑扎发展到榫卯。
第三,聚落选址时注意近水、向阳、不受旱涝、易于防御,还注意把聚落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和墓地。这些经验,是通过长期实践取得的,对日后各种村镇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施用于筑墙垣、坛台、屋基的夯土技术,对后代建筑影响至大。而土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不但大大改善了当时建筑的使用及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为后世长期所沿袭。
第五,审美观念亦已反映到建筑中。例如室内墙面涂以白灰,不但增加了亮度,也增加了美观。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的彩绘泥片,更表明了多种色彩和图案的装饰已不限于陶器,而是扩大到建筑中了。第六,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1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70年代设计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中国建筑史——奴隶社会建筑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宫殿建筑和封闭庭院的首次出现,建筑形式为木架夯土。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建筑技术明显提高(青铜工艺发展成熟)。但仍是“茅茨土阶”。商朝后期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一带)。城市的形成。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建都在陕西。建造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制度明确,等级严明。四合院建筑产生,屋顶已采用瓦,到西周晚期,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并出现半瓦当。内墙面用三合土抹面。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瓦的普遍使用和高台建筑(台榭)的出现。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二里头遗址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区,时代约距今3850年--355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考古发现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1号、2号宫殿基址,是此前学术界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
■
遗址中心区位于东南部至中部的微高地上,由宫殿区、铸铜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
■宫殿区的面积不小于12万平方米,其外围有垂直相交的大道,晚期筑有宫城。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仅见于这一区域。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1号宫殿基址平面近方形,其夯土台残高80公分,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南有大门遗址,门内是庭院,偏北部有一处夯土台基,上建主体建筑。周围有回廊环绕,反映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殿堂面阔8间、进深3间,面积约350平方米,为坐北朝南的重檐式殿堂。柱径达40厘米,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开间统一。木构架技术已有较大提高!
■这所建筑一直是至今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已具备了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要素,即门、墙、廊、庭院和主体。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偃师商城遗址平面图
宫城东墙
排水沟
■河南洛阳偃师县尸乡沟商城,该城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建在洛水北岸稍稍隆起的高地上。其平面大体呈南北长之矩形,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南垣已为洛河冲毁,城内探出有城门七处。门道两侧遗有木柱洞,道下沟底铺鳞状石片,系城之排水沟。■商城由外城、内城、宫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西周建造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得不超过王都1/3,中等的1/5,小的1/9……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但随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歧山凤雏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联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岐山凤雏建筑复原图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相传著名木匠公输班(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建筑技术、艺术的成就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第一,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皇家建筑,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规划布置。如秦雍城之宫殿、坛庙,以及商、周之贵族墓葬,显然都是经过规划才施工的。第二,就使用功能而言,到周代为止,宫殿、坛庙、陵墓、官署、监狱、作坊、民居……等建筑类型均已出现;就空间组织而言,庭院式建筑布局亦已成型,即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内涵都已经具备了。
第三,自原始社会就已大量使用的木构架建筑,到夏、商、周时期,这种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木柱梁为房屋结构的形式已经成为当时建筑的(特别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柱网亦逐渐趋于整齐,又出现了斗拱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建筑结构构件。第四,陶制地砖、屋瓦、排水陶管等的使用,是建筑技术上一个重大进步,不但发掘了新的建筑材料,改进了建筑构造,延长了使用时间,还改善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第五,等级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反映到建筑中来,商代墓葬制式即是一例。到周代封建制度更加谨严,例如对各级城市的面积、城阙高度、道路宽窄……均有明确规定。在使用色彩上亦有区别,如柱子的颜色“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第六,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也逐渐规格化。如周代对道路的宽窄以“轨”度之,一般建筑用“丈”、“尺”、“寸”度之,室内面积则称之以“筵”,筵即席也。
第七,建筑外观总的比较低平,这是因为当时尚未能解决高层结构问题。但后来出现了高台建筑,使建筑外观有了很大变化。已知当时建筑的屋盖形式有四坡、攒尖、两坡等多种。色彩方面,除柱按等级着色外,又有墙面刷白、地面涂黑的做法。
!建筑技术、艺术的成就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中(春秋战国时齐国人编撰,可认为是城市规划最早的“则例”。)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涂,道路)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王城每面边长九里,有三个城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宽度为“九轨”(一轨为八尺)。王宫居中,左侧是宗庙,右侧是社坛(或社庙),前面是朝会处,后面是市场。朝会处和市场的面积各为一夫(据考证一夫为100步×100步)。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战国建筑技术、艺术的小结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第一,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第二,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第三,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1米,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与墓底,墓顶仍用木料作盖。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一个城市建设高潮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统一了中国大陆,除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本沿用至今;它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离宫别馆平面图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据记载,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又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原有城市容纳不下,就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阿房宫规模宏大,穷奢极侈。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现存的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市三桥镇南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遗址内已发现阿房宫前殿、“上天台”、北阙门等夯土台或基址19处。其中前殿遗址的夯土台东西长1320米,南北宽420米,高7-9米,台上发现石础,陶水管道,并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当,可谓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宫殿古画中的阿房宫胜景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陵墓骊山陵
兵马俑
■皇陵东面还发现了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长城原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当时,居于中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时南侵,为了对付这种侵扰,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秦统一全国后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所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国长城的总和,长城“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联成3000公里的防御线。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防御及交通■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秦时的驰道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临洮,北抵辽东,南达湖北一带,主要线路宽达五十步,道旁植树,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宁夏秦长城遗址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西汉长安南郊明堂复原图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根据遗址结构和一些间接资料,可以推测出它原是一个十字轴线对称的3层台榭式建筑。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中层每面3室,是为明堂(南)、玄堂(北)、青阳(东)、总章(西)四“堂”。八“个”即“四向十二室”;底层是附属用房。至于明堂“上圆下方”之说,据现有结构,有可能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形屋顶,也可能另有所指。当时祠庙的通例大概就是这种有纵横两个轴,四面完全对称的布局办法。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构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其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当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由以上这些,便形成了汉代建筑古朴简洁,但又不乏朝气的形象。汉代歇山顶不多见,从成都出土的一件明器(右图)中可见当时的歇山形状是由中央悬山顶和四周单庇顶组合而成的,并且檐口微微起翘,可能是当时南方的建筑风格。
木构架技术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木构楼阁(我国古代柱梁式木建筑之高层结构)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大概在东汉中期已开始出现。虽实物不存,但自壁画、画像石及建筑明器等多方面的间接物证,可予说明。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绿釉陶望楼
楼阁绿釉陶戏楼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经考古发掘得知,汉代的民居规模均不大。出土建筑明器显示之民居,形式颇多,其平面有矩形、工字形、口字形、曲尺形、日字形等,内部围合成一至二个院落。房屋层数自一层至三层不等。结构有穿斗、抬梁和干阑数种。屋顶大多为单坡、两坡、四坡形式。住宅(早期)汉代明器中的陶楼、陶屋、陶院落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大型住宅多附建有园林,从河南郑州及山东曲阜出土的画像砖石中均可看到附建有园林的大宅。
■另外,大型住宅还以坞堡形式出现。由于这类住宅十分强调它的集中性和防御性,常建有高墙、角楼和阁道,估计不会出现在较大和繁华的城市之中。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战国时创造的大块空心砖,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墓中。西汉时期创造了楔形的和有榫的砖。在洛阳等地还发现用条砖与楔形砖砌拱作墓室,有时以企口砖加强拱的整体性。制砖技术&拱卷结构汉代砖墓的墓顶结构图■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和东汉主流的纵联砖砌筒拱顶外,还有穹窿顶。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贵族官僚们除了用砖拱做规模巨大的墓室外,还在岩石上开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或拱券式墓。其中山东沂南石墓,系梁、柱和板构成,后面有精美雕刻,是我国古代石墓中有代表性的一例。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出现了板梁式、斜撑板梁式和筒形拱墓顶以及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墓室上砌筑的砖穹隆顶。中国的砖结构在两汉时期取得了颇为迅速的发展。因为地面建筑已先入为主地普遍使用土木结构,导致砖结构的运用长期局限于地下墓室,并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砖拱与冢墓的联系,更使它难以用于宫室,从而大大限制了中国砖构的发展。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是木构建筑、砖石建筑初步发展的时期。秦汉的木构已经形成了“抬梁式”和“穿斗式”屋架,而且各种屋顶形式都已出现,已有了用斗拱出跳承托挑檐的做法。楼阁建筑是汉代木构建筑技术初步成熟的标志,汉朝的木构架屋顶有5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总的来说,战国,秦汉建筑的平面组合和外观,多采用对称方式以强调中轴。第一:汉朝高级建筑的庭院以门与回廊相配合,衬托最后主体建筑更显庄重;第二:以低小的次要房子和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搭的等,衬托中央部分,使整个主群有主有从;第三:合理的运用木结构的结构技术创造中国阁楼式建筑的特殊风格(明器)。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阙音确,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石建筑(地上)——阙
汉画像砖上的阙门形象■门阙是塔楼状建筑,置于道路两旁作为城市、宫殿、坛庙、关隘、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标志。外观大体分为阙座、阙身与阙檐三部分。阙身依数量有单出、双出与三出(仅天子可用三出),形体多带有较大收分。阙檐有一、二、三层之别。檐下多以斜撑或斗拱支承,又是重点装饰所在。建阙的材料可用土、石、木材,实心的土阙和石阙不可登临。有时在两阙之间联以短檐,以强调其出入口的效果。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秦、汉建筑技术、艺术的小结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第一,中国的木框架建筑,特别是以抬梁式为主流的结构形式,到秦、汉时期已经更加成熟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阳离宫一号宫殿主厅的斜梁水平跨度已达10米;其次高层建筑的木结构问题,到汉代也得到了解决。(抬梁式木构施于高层建筑的形象,可见于画像砖及陶楼建筑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结构与组合形式已很清晰。它们的产生和运用,使得中国建筑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时的“高台建筑”退出历史舞台不是没有原因的。)第二,陶质砖、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汉时亦有了新的发展。陶砖不但用于铺砌室内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还被用于贴砌墙的内表面。砖瓦的表面上,还要模印成纹样。汉代则大量用砖于地下工程,例如西汉长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许多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的地下结构。
第三,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葬。为了加强拱券的承载力,使用刀形或楔形砖,叠用多层拱券,及在券上浇注石灰浆等措施。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南北朝风格)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
■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
塔
历史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见。可惜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由于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发展出仿木结构砖塔,并在楼阁式基础上发展出密檐式,还有小型单层的亭阁式。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此一座,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希腊风格)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波斯风格),有火焰形的券间(印度风格),形式十分优美。佛教建筑嵩岳寺密檐塔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
石窟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可分为三种:1塔院型:印度称“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2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里的佛殿3僧院型:印度称“毗诃罗(piheluo)”窟
,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供一僧打坐佛教建筑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
因政治动荡,佛道盛行,厚葬之风渐衰,皇陵规模均小,南朝诸陵不起坟,不封土,不植树,亦无台阙,墓饰则精美富变化,砖石结构更行普遍。
陵墓、石刻萧景墓石表(梁)
定兴石柱顶部的石雕小屋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此时期建筑艺术及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斗拱方面,额上施一斗三升拱,拱端有卷杀,柱头补间铺作人字拱,其中人字拱的形象也由起初的生硬平直发展到后来优美的曲脚人字拱。屋顶方面,东晋壁画中出现了屋角起翘的新样式,且有了举折,使体量巨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单体建筑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右图中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高高的重楼,略显幼稚的屋顶曲线和鸱尾,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宫城东墙
排水沟
斗拱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左图为汉代出土的明器,可见斗拱已成为楼阁中的主要构件。右图为“一斗三升”这一最基本的斗拱组合方式。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军阀、豪强互相兼并,形成魏、蜀、吴三国各据一方。其后虽经西晋的短暂统一,但不久塞外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相继建立政权,汉族政权则偏安江南,又形成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直到公元589年隋王朝建立,中国才又恢复统一。这三百多年的动乱分裂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豪强和门阀士族的势力,政治上大一统局面的瓦解,影响到意识形态上的儒学独尊,人们敢于突破儒家思想的梏桎,藐视正统儒学制定的礼教和行为规范,向非正统的和外来的种种思潮中探索人生的真谛。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带来了人性的觉醒,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以极大的影响。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私家园林大为兴盛,寺观园林也开始出现(此时贵族舍宅为寺之风盛,佛寺中亦多名园)
,从早先的以皇家造园为主流,变成为皇家、私家、寺观三大园林类型的并行发展。所以说,这个时期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先启后的转折期。
一.贵族豪门追求奢华享受;二.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重要)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
胡汉的交流使得国人的起居习惯发生变化,胡床渐渐普及,椅子和凳子传入民间,传统的卧床增高,且附床顶矮屏及几屏风也发展出多摺多牒式。南北朝时印度、西亚纹样随同佛教艺术传入,线条流畅,活跃飞动,莲花、卷草纹和火焰纹的用运用最为广泛
。
家具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陵墓
该时期的墓葬形制和建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西汉时期,帝陵的地下部分基本采用土坑,它以黄肠题凑为墓室;东汉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结构。“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题凑是指枋木的端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同侧椁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秦汉时代时兴厚葬,筑巨大的陵台;三国时期战乱纷扰,很多陵墓被盗掘,在曹操提倡下,薄葬之风由东汉末年一直贯穿至南北朝。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思考题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何时开始采用瓦?之前是什么?城市的形成?发现最早的四合院?看《考工记》王城图,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两种木屋架形式?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王朝结束了中国南北间长期分裂的局面,饱经战乱之苦的古老国度在隋文帝的治理下迅速繁荣起来。隋炀帝即位后便大兴土木。这一举动固然是劳民伤财的不义之举,但在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又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大量建筑实践也推动了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隋代建筑因此取得了突出成就。■隋建筑上主要兴建都城——大兴城(隋文帝)和东都洛阳(隋炀帝)!这两座成均为唐朝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成为东西二京,亦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唐长安城复原平面(唐长安基于隋大兴城建设而成)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位于汉魏洛阳之西8公里,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以布局很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城略小。■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分为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28公里,城墙全部以夯土筑成,四面共辟有8座城门,且位置互不对称。城内由街道分割成众多里坊(居民区),形成一种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宫城位于外城的西北角,是皇宫的所在地,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出259座。围绕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的皇城,是皇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此外,在城址的西部还有西苑,是专供皇帝游览的园林区。隋唐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图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唐洛阳城的规划吸取了长安城的经验,布局上不拘于方整对称,能配合地形,道路宽度也适当缩小。除了集中的市以外,在洛河沿岸的一些坊中也设置商业,这些都是城市规划上的显著进步。隋唐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图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河北赵县安济桥又名赵州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桥,这是世界造桥史上的一个创造。河北赵县安济桥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东、西两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唐长安城复原平面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二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唐长安大明宫建筑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唐长安大明宫平面图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唐大明宫含元殿是唐长安大明宫正殿,含元殿遗址位于西安北郊龙首塬南端的高岗之上,高出平地15.6米。包括大殿、两阁、廊道、大台、龙尾道和殿前广场,总面积约70000平方米。大殿殿身面阔十一间,67.33米,进深四间,29.2米,面积1966平方米。殿单层,重檐庑殿顶,左右外接东西向廊道,廊道左右两端南折,与建于高台上的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整组建筑围成凹字,好似雄鹰展翅,既是宫阙,也是主要大殿。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唐乾陵布局■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唐乾陵气势宏大,壮观非凡。“因山为陵”,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使其成为唐陵的代表。
唐乾陵在地形、文物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陵园分为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两部分,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无损。地面上,陵园周围约40公里,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皇城、外廓城井然有序。陵园内现存有华表、翼马、驼鸟、无字牌、述圣记碑、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朱雀门至双乳峰遥遥两华里之余的司马道两侧,气势宏伟,雄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唐大明宫麟德殿是大明宫内另一组伟大的建筑,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故以“麟德”为名。遗址位于太液池西侧高地上,是唐帝宴会、非正式接见和娱乐的场所。殿下有二层台基,南北长130.4米,东西宽77.5米,分上下两层,共高5.7米。殿本身由前、中、后三殿聚合而成,故俗称“三殿”。三殿均面阔九间(前殿两山墙各占一间除外),前殿进深四间,中、后殿约进深五间,除中殿为二层的阁之外,前后殿均为单层建筑,总面阔582米,总进深86米。前中两殿和其间的过道地面原铺对缝严密的磨光矩形石块。在中殿左右有二方亭,亭北在后殿左右有二楼,称郁仪楼、结邻楼,都建在高7米以上的砖台上。自楼向南有架空的飞楼通向二亭,自二亭向内侧又各架飞楼通向中殿之上层,共同形成一组巨大的建筑群。在前殿东西侧有廊,至角折向南行,东廊有会庆亭。史载在麟德殿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三千人,并表演百戏,还可在殿前击马球,故殿前极可能是开敞的广场。麟德殿是迄今所见唐代建筑中形体组合最复杂的大建筑群。
三麟德殿复原图p113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大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月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庑殿顶。总宽度为34米,总深度为17.66米。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做法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佛光寺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典范,形象地体现了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简单的平面,却有丰富的室内空间。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上千个木构件通过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构件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余的、没用的。而外观造型则是雄健、沉稳、优美,表现出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月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四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快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以此为”职业”建筑师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五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唐时砖塔有楼阁式、密檐塔和单层塔三种,其中楼阁式砖塔系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这种塔符合传统习惯的要求,可供登临远眺,又较耐久,如西安大雁塔著名的唐代楼阁型砖塔之一。西安大雁塔为方形,7层。塔的形制为模仿木构的砖塔,塔内有木楼梯通向顶层,层间的楼板、梁、地面枋也都是木制。逐层收减高宽,塔壁略有收分。各层四面开砖券拱门,可凭栏远眺。外壁各层均用青砖砌出仿木构的柱、阑额、斗栱等。壁面隐出立柱开间,柱间作阑额,柱头施栌斗。各层叠涩出檐,檐下砌作菱角牙子。塔顶为宝瓶、葫芦。塔造型雄伟稳重,风格简洁古朴,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型。现在所见塔的表面是经明代包砌过的。
西安慈恩寺塔,俗称大雁塔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五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西安荐福寺塔,因低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为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高43.38米,共15级,顶上二、三层的檐部毁坏严重,现仅存13级。塔的底层最高,以上逐层递减,愈上愈促,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每层叠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美感效果。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的内部4.1米见方,原有木制楼板,现已全毁,因此不能登临。
西安荐福寺塔,因低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
■唐时砖石塔,已开始朝仿木建筑的方向发展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建筑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开朗;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的构件;色调简洁明快中国美学构架:真、善、美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建筑模数——《营造法式》虎丘云岩寺塔塔心结构图
《营造法式》宋代重要建筑著作,是建筑专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书中包含各种“作”(大木作、瓦作等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个主要内容以及有关附图,系统说明当时建筑的分级,结构方法,规范要领,并按照“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近”的原则,规定劳动定额。书中一个重要之点是提出“以材为祖”的材份制,即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数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其次是大木作图样提供了殿堂、厅堂两类断面图,使我们认识到两种屋架的结构形式的不同之处。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虎丘云岩寺塔塔心结构图
这和宋代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及统治阶级追求豪华绚丽是分不开的。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这和装修的变化是有密切关联的。宋代是中国木构建筑彩画的蓬勃发展时期,它一反唐代以赤白装为主调的装饰手法,出现了五彩遍装(以青绿红为主色的五彩)、碾玉装(青绿色调)、青绿叠晕棱间装(退晕式)、介绿结花装、杂间装等多种风格和形式,并总结了一套用色经验。要求所绘画面深浅轻重任其自然,提倡用表现生动活泼的写生花卉,随其所绘不同题材和风格加以变化。目前所见宋代彩画遗物极少,已知的有山西大同华严寺薄迦教藏殿,辽代彩画,料敌塔地宫宋代彩画,白沙宋墓彩画等,但都无法反映宋代彩画蓬勃发展的全貌。《营造法式》对宋代彩画作了全面的记载,成为研究宋代彩画的可贵资料。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虎丘云岩寺塔塔心结构图
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宋塔绝大多数是砖石塔,石塔数量也很多。这些砖石建筑反映了当时砖石加工与施工技术所达到的水平。河北定州开元寺塔河北定州开元寺塔塔底层高度高于他层。在八角形的东、西、南、北四正面,每层各辟门,其余四面设窗,但其中仅第二、第十和第十一层的西南面是真窗,供塔内阶梯采光之用,其余都是浮雕成几何形窗棂的假窗。塔身各层外壁内均有一周回廊,廊顶为砖制两跳斗栱,上施支条背板,做法仿木构建筑。塔外观挺拔秀丽,比例适当,结构严谨,细部手法富于变化,是宋代砖塔中佳例。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虎丘云岩寺塔塔心结构图
北京卢沟桥卢沟桥,在北京西南10余公里,跨永定河,全桥十一孔,每孔跨距约16米,桥身长212米,连桥堍(tu)共长265米,宽约8米。卢沟桥所采取的砌拱方法,不同于赵县安济桥的并列拱而是券石横向成列的横联拱,这种拱券的整体性显然比并列拱好,荷载的传达分布更为均匀,没有向外分离崩裂的可能。由于各跨距离相近,各拱矢高约略相同,在拱背填平之后,桥面坡度平缓,可以行车。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六园林兴盛苏州沧浪亭沧浪亭是苏州宋代园林的代表。也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沧浪亭的特点是水在园外。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造园家便沿水岸装点曲栏回廊,廊内粉壁上开设图案各异的漏窗,使园内园外山水互借,相得益彰。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但以自然为美。一弯碧泓环绕,晨暮之间,烟水弥漫,形成深远空灵的感觉。临水山石嶙峋,其后山林隐现,苍蔚朦胧,体现出苍凉郁深、古朴清旷的意境。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水围墙月漏窗折复廊曲水流觞花雕梁石刻像明道堂墨润水乡水一涯千古沧浪亭何傍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
辽(公元947年~公元1125年)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影响释迦塔在建筑结构、技术、艺术方面的成就,使得它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史关于铺作结构与井幹式结构的发展关系,殿堂结构形式与厅堂结构形式的区别,建筑各部分和构图的数字比例关系,以及立面整体构图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在近20多年来所取得的进展,都是从释迦塔这一建筑的研究中取得的。此外,释迦塔底层南面正门的边框和塔内第3层木制佛坛,均为辽代小木作的稀有实例。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一.元(1279~1368年)
----社会概况
■蒙古贵族建立的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
■
农业与工商业破坏严重,两宋以来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文化遭到极大摧残,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建筑概况
1.城市建设
元大都始建于
元世祖至元四年
(1267年),历时
近30年。由太保刘秉忠主持设计。
创新在于在城市中人工建设水面。
元大都平面图
§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2.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重金属冶金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外国戏剧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 黑龙江职业学院《劳动定额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 九江学院《文具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海师范大学《汽车电子电气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理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就业与创业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桂林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生物质能源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ESD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 正确认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 宜黄县二都镇高山饰面用花岗岩开采以及深加工项目环评报告
- 血液科护士的恶性肿瘤护理
-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讲稿课件
- 土地纠纷调解简单协议书
- 服装仓库管理制度及流程
- 《餐饮渠道开发方案》课件
- 架子工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答案)
- 一中师德考核评估制度
- 春节习俗中的传统茶文化与茶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