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材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绪论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教

容1.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思维过程:(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约20分钟)(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约15分钟)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约10分钟)(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涵义,指出中医治病着眼于证的异同。(约10分钟)(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约20分钟)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约5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2.难点:①证的基本概念: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②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③辨证:是通过分析综合症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确立一个“证候”概念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不是指“辨析症状和体征”,与其后的“辨症求因”之“辨症”的涵义不同。3.思考题:①证、病及症有何区别与联系②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③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④临床上如何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24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7-205.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36.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0,18-2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精气学说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3.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

容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1)精的基本概念:在古代哲学中,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又指气的一部分,即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概念的形成之源:“水地说”。(约10分钟)(2)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气概念的形成之源:“云气说”,发展为“元气一元论”。(约5分钟)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①概念的演变过程:“道”为宇宙之本原,气是道产生的构成宇宙万物的质料,如老子、庄子、淮南子等;“太极”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如《易传》;然后发展为气一元论,即精气或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②天地万物的生成模式:道—气—物(老子);道—气—物—气—道(庄子);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列子);元气—万物(王充)。③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气分阴阳二气,阴升阳降,交感合和,氤氲化物。④精气的存在形式:无形—弥散状态称气;有形—结聚状态,称形质。宇宙万物皆为气的存在形式。(约15分钟)(2)气的运动与变化:①气机;②气化。(约10分钟)(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约5分钟)(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约10分钟)3.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1)对中医学精气学理论的影响:①对精为人体生命本原的影响;②对气的运动、信息载体、“气本一气”理论的影响。(约20分钟)(2)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建立了“同源思维”模式。(约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精气的基本概念与精气学说的内容。3.思考题:①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与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有何区别②精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③气机与气化有何区别④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有何影响⑤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有何理论意义参考文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792.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1-533.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24-4464.孙广仁精气考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4):14-165.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96.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30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4.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教

容1.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约5分钟)(2)阴阳学说的产生:①阴阳概念的产生:②阴阳概念的形成;③阴阳学说的形成。(约10分钟)2.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1)阴阳的涵义: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②是指无形之气;③既指有形实体(阴),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2)阴阳概念的内涵: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②相对待是阴阳的基本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③阴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3)阴阳概念的来源:原始涵义: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周易》,至《左传》用于医学理论(六气病源说)。(约25分钟)3.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约15分钟)(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约2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2.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阴阳互藏互寓。3.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④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可否用阴阳概括说明之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11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90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61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47-4525.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576.孙广仁.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7.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8.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4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教

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柜。重点解释相互制约,并举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方面的例证。(约10分钟)2.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约15分钟)3.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②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氲化物。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中有阳故能在阳的鼓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约15分钟)4.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约10分钟)5.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约15分钟)6.阴阳自和与平衡: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②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约5分钟)7.阴阳对立、又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约10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2.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必须讲清,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3.思考题: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至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③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⑦阴阳白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1-15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7-62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104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1-78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52-4626.孙广仁.阴阳相对待概念之研讨.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1-3937.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8.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3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3.掌握五行的特性。4.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教

容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约10分钟)(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约5分钟)(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约15分钟)(4)用于疾病的诊断。(约5分钟)(5)用于疾病的防治。(约10分钟)2.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3.五行的概念(1)五行的涵义:①五方;②五材;③五星;④五种元素;⑤五气(六气);⑥五种特性。(约5分钟)(2)五行的概念内涵:①是一个抽象概念;②是对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③作为一种方法引入中医学。(约5分钟)4.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约15分钟)5.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依据:五行特性。(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水;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3)五行归类表。(约10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2.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解释性模型。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3.思考题:①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①五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五行的特性是什么③事物的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5-232.3.于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4-129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79-94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62-472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1-12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4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生克(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约10分钟)(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约10分钟)2.五行制化与胜复(1)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约5分钟)(2)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约10分钟)3.五行乘侮(1)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10分钟)(2)相梅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10分钟)(3)相乘与相悔之间的关系。(约5分钟)4.五行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及其举例。(约10分钟)(2)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及其举例。(约10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2.难点:③制化与胜复规律;④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⑤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3.思考题:④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⑤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是什么⑥母子相及的形式和产生原因是什么

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3-252.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86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9-134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4-97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72-476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2-14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4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2.了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方法论方面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

容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约5分钟)(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①相生关系的传变;②相克关系的传变;③五脏病变的传变模式。(约5分钟)(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①诊病;②辨逆顺。(约10分钟)(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①指导脏腑用药;②控制疾病传变;③确定治则治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情志相胜疗法等。(约35分钟)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方法学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思维方法:精气学说构建了同源性思维和类比性思维;阴阳学说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解说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五行学说构建了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并与外界沟通和联系的整体现。(约10分钟)(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约5分钟)3.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约10分钟)(1)注重宏观观察。(2)注重整体研究。(3)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4)强调功能联系。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2.难点:①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②佐金平木、补火生土等法的正确表述。③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⑤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3.思考题:①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理的传变③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④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①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②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方法学意义③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如何④何谓中和思维⑤何谓类比思维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5-322.3.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9-4864.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4-147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7-107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4-16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4中医基础理论学科0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3.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4.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

容1.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约10分钟)2.藏象学说的形成:(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约5分钟)(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约5分钟)(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约5分钟)(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约5分钟)3.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主要体现在:(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约5分钟)(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约5分钟)4.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约10分钟)5.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1)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五脏之精、五脏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的涵义。(约20分钟)(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五脏藏精→精化为气(脏气)→气分为阴气(五脏之阴)、阳气(五脏之阳)。(约10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③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2.难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关键是分清“精与气的概念内涵”,运用前面所学的阴阳学说讲清“精与气分阴阳”与“气自身分阴阳”的区别。3.思考题:①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与生理功能上有何特点③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④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⑤试述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3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4-156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08-1204.孙广仁.藏家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中医研究,1997,10(5):1-55.孙广仁.简论五脏精气阴阳.中医研究,1998,11(1):1-46.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447.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55-568.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5-6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二节:五脏·心(附:心包络)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2.掌握心的生理特性3.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4.了解心包络教

容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约20分钟)②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约5分钟)(2)藏神:①含义: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约5分钟)②为什么藏神的脏是心而不是脑(约10分钟)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约5分钟)2.心的生理特性:通明,即心之血脉直通,心神当明。(约5分钟)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约5分钟)(2)心在窍为舌。(约5分钟)(3)心在志为喜;(约5分钟)(4)心在液为汗;(约5分钟)(5)心气通于夏。(约5分钟)4.简介心包络。(约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②心藏神的概念及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③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2.难点:①藏神的脏为何是心而不是脑;②心所藏之神的涵义,是人体广义之神,即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总体现,还是狭义之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③心在液为汗的机理,即汗出与心血和心神的关系。3.思考题:①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是什么②为什么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③为什么说“心在液为汗”④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4-362.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168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20-123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4-66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69-72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6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二节:五脏·肺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2.掌握肺的生理特性;3.掌握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教

容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和气体的出入交换。(5分钟)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约10分钟)(2)主行水: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其内涵有二方面:①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②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肺为水之上源: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约10分钟)(3)朝百脉,主治节:①朝百脉的涵义: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②主治节的涵义: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用。(约10分钟)2.肺的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肺为脏之长。(约5分钟)(2)肺为娇脏:(约5分钟)(3)主宣发与肃降:①主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②主肃降的涵义及其体现;③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关系。(约10分钟)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约5分钟)(2)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约5分钟)(3)肺在志为悲;(约5分钟)(4)肺在液为涕;(约5分钟)(5)肺气通于秋。(约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2.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3.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肺为娇脏②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③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⑤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⑥为什么说“肺合皮毛”

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6-392.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184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23-130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6-86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63-66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7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1.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2.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3.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肺为娇脏②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③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⑤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⑥为什么说“肺合皮毛”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脾的主要生理功能;2.掌握脾的生理特性;3.掌握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教

容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①含义:脾气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输送到全身的作用。②过程:运化水谷的过程:“中央土以灌四傍”,通过经脉和三焦的通路,将水谷之精输送到心肺肝肾四脏;运化水液的过程:“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及肺气宣降以行水。(约20分钟)。③意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季脾旺不受邪”。(约5分钟)(2)主统血:①含义:脾气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约5分钟)②机理: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约5分钟)③意义:虚气出血的治疗。(约5分钟)2.脾的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①主升清;②升举内脏。(约10分钟)(2)喜燥恶湿:①脾气与湿的关系;②脾气下陷的病机分析。(约5分钟)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约5分钟)(2)脾在窍为口。(约5分钟)(3)脾在志为思。(约5分钟)(4)脾在液为涎。(约5分钟)(5)脾气通于长夏,脾主四时。(约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脾为后天之本:②脾气主升;③脾气统血的涵义与机理。2.难点:①脾气输送水谷之精和水液的过程及其方式和通路;②脾气主升的体现;③脾气统血的机理;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⑤脾为后天之本的意义。3.思考题:①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其在临床上有何意义②脾气主升的涵义是什么③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各是什么④“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9-412.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4-198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31-138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6-104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60-62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3-7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二节:五脏·肝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2.掌握肝的生理特性;3.掌握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教

容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流泄:①涵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肝气疏泄失常的两种表现: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约10分钟)②主要体现于4个方面:促进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约30分钟)(2)藏血:①涵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②生理意义5个方面: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肝不藏血的病机有三:肝气虚弱,收摄无力:肝明不足而肝阳偏亢;肝火亢盛,迫血妄行。④藏血与疏泄的关系:“体阴而用阳”。(约15分钟)2.肝的生理特性:(约5分钟)(1)肝为刚脏。(2)肝主升发。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约20分钟)(1)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肝在窍为目.(3)肝在志为怒。(4)肝在液为泪。(5)肝气通于春。一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肝气疏泄的涵义及其作用体现;②肝藏血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2.难点:①肝气的疏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②肝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3.思考题:①肝气疏泄的涵义是什么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肝主藏血的涵义和生理意义各是什么③为什么说肝为“罢极之本”④肝气疏泄失常的表现主要有哪两方面⑤肝不藏血的病机主要有哪些⑥你对肝“体阴而用阳”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1-442.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2-210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4-125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38-147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66-69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5-78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二节:五脏·肾(附:命门)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一教

容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①藏精的涵义;精的概念、来源及关系;肾所藏之精的成分。(约5分钟)②主生长发育及生殖:肾精肾气主机体的生长发育;肾精肾气主司人体的生殖功能。(约5分钟)③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肾精化肾气,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久病及肾。(约10分钟)(2)主水:(约10分钟)①涵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②机理: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3)主纳气:(约10分钟)①涵义:肾气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②机理及临床意义:肾气的封藏作用;补肾气以纳气。2.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位。(约5分钟)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肾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约10分钟)(2)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二便。(约5分钟)(3)肾在志为恐。(约5分钟)(4)肾在液为唾。(约5分钟)(5)肾与冬气相应。(约5分钟)4.有关“命门”的不同学说。(约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肾精的构成成份;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关系;③肾主水的机理;④肾主纳气的机理和临床意义;⑤肾与奇恒之腑的关系。2.难点:①精的概念及其与气的区别;②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逻辑关系;③肾主水和纳气的机理。3.思考题:①肾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②为什么说肾主水③肾主纳气的机理是什么④为什么说“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⑤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应怎样表述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4-472.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0-219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5-159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47-156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56-60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83一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三节: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了解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形态部位。

容1.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约10分钟)2.六腑的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胆:胆位于肝之短叶间。①主要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约10分钟)②为奇恒之腑之一。(约5分钟)(2)胃: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①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约10分钟)②主理特性:主通降,以降为和;喜燥恶湿。(约10分钟)③胃气的概念:胃气的作用涉及到小肠和大肠,故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说。(约5分钟)(3)小肠:主要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与“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约10分钟)(4)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大肠主津。(约10分钟)(5)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但传统中医认为是“津液藏焉”。(约10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六腑的概念与共同生理特点;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③小肠主液;④大肠主津。2.难点:①胆主决断;②胃气的含义;③小肠主液及“利小便以实大便”。3.思考题:①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②胆的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③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利小便以实大使”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47-502.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238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56-160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9-168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73-75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8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6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三节:六腑·三焦第四节:奇恒之腑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2.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3.了解精室的生理功能。教

容1.三焦的概念及生理功能:三焦为“孤府”及“有名无形”的由来。(约5分钟)(1)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胃肠渗入膀胱的通道。(约5分钟)(2)部位三焦:①总体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即为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约10分钟)②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约10分钟)(3)辨证三焦:温热病辨证之纲领(吴瑭《温病条辨》)。(约5分钟)2.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1)主要生理功能:①主宰生命活动;②主精神意识;③主感觉运动。(约10分钟)(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约10分钟)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主要生理功能:①发生月经;②孕育胎儿。(约5分钟)(2)与女子胞功能有关的因素:①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肾、心、肝、脾四脏;②与经脉的关系:冲任督带四脉。(约15分钟)4.“精室”。(约5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三焦(六腑三焦和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②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③掌握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的关系;④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经脉的关系。2.难点:①三焦的概念内涵;②三焦为“孤府”,“有名而无形”。③脑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藏神”的关系;④女子胞的功能及其与五脏、经脉的联系。3.疑点:三焦的部位。4.思考题:①怎样理解三焦的概念内涵②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是怎样的③为什么说三焦为“孤府”及“有名而无形”④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其与五脏藏神的关系是怎样的⑤女子胞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是怎样的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0-512.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8-247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61-173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山版社,2002:169-1776.刘雪强.三焦概念辨析.陕西中医函授,2000,(5):127.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75-778.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8-93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容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气与血互用的关系。(约5分钟)(2)心与脾:血的生成与运行方面的互用关系。(约10分钟)(3)心与肝:血的运行与贮藏;精神情志活动。(约5分钟)(4)心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约10分钟)(5)肺与脾:气的生成;津液的输布代谢。(约10分钟)(6)肺与肝:气机调节。(约5分钟)(7)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约10分钟)(8)肝与脾:饮食物的消化;血的生成、运行与贮藏。(约10分钟)(9)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约10分钟)(10)脾与肾:先天后天相互资生;水液的输布代谢。(约5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心与脾、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生理联系。2.难点:①心肾相交:②肝肾同源;③肺肝升降协调。3.思考题:①怎样理解心肾相交②肺与脾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③肺与肾的生理联系是怎样的④试述肝肾两脏在生殖方面的相互关系。⑤心与肝和心与脾皆与血有关,二者有何区别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1-542.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7-252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7-1855.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75-179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78-80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7-111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8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脏与腑、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腑与腑之间的关系;2.掌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3.掌握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教

容1.腑与腑之间的关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互相联系和密切配合。20分钟2.简述脏与腑的关系:(1)心与小肠:(约5分钟)(2)肺与大肠:呼吸与气的运动。(约5分钟)(3)脾与胃:纳运相和;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约15分钟)(4)肝与胆: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约5分钟)(5)肾与膀胱:(约5分钟)3.简述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1)五脏与女子胞。(约5分钟)(2)五脏与脑。(约10分钟)(3)五脏与脉。(约5分钟)(4)五脏与骨髓。(约5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脏与脏之间的关系;②腑与腑之间的关系;③五脏与六腑的关系。2.难点:①五脏之间的关系;②肺与肝之间在气机调节方面的作用;③脾与肾之间的相互关系;④脾与胃之间的关系。3.思考题:①肺与肝之间在气机调节方面的作用是怎样的②如何理解肝肾同源③脾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④人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⑤五脏与人腑的关系是怎样的⑥试述脾胃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4-572.3.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2-255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73-175;179-182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5-189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80-82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2-114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精第二节:气·概念·生成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精的概念、生成、功能。2.掌握气的基本概念及生成。3.了解精的分类。4.了解气概念的生成之源。教

容1.精的基本概念: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5分钟)2.精的代谢:①生成:来源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②贮藏与施泄:五脏皆藏精,但主要藏于肾中,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脏腑之中,化气以推动脏腑功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排泄有度以繁衍生命。(约10分钟)3.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③化血;④化气;⑤化神。(约15分钟)4.精的分类:①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②脏腑之精;③生殖之精。(约10分钟)5.气的基本概念:①气是人体内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②气与精的概念不同:精是藏于人体脏腑之内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本原。③人体之内的气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古代哲学的气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是宇宙的本原。(约15分钟)6.气概念的生成之源:是以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推理的结果。如呼吸之气、热气、血气等的观察,得出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的推理。(约5分钟)7.人体之气的生成:①来源:先天之精所化之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气,自然界中的清气。②在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肾的藏精化元气的作用,脾胃的化生水谷之精而生谷气的作用,肺的吸入清气的作用。(约20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精的概念;②精的生成和功能。③气的概念。2.难点:①中医学“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中“精”的区别;②中医学精的多种含义。③人体之内的气与宇宙的本原之气的区别;④中医学中精与气的区别。3.思考题:①中医学中精的涵义是什么②试述精的生成与功能。③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人体生命的本原。④人体之气是怎样生成的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64-66;68-692.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83-1883.孙广仁等.中医学精概念的内涵释义.中医药学刊,2002,20(5):560-5614.孙广仁.关于中医学气概念中的几个问题.中医研究,1998,11(5):1-4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07-216;242-247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31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7-129,138-13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二节:气·气的运动与气化、功能、分类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一目的要求1.掌握气的运动与气化及气的功能。2.掌握气的分类。教

容1.气的运动和气化:①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②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在上者当降,在下者应升,脾胃之气为脏腑之气升降运动的枢纽。③气化的概念,气机与气化的关系。(约10分钟)2.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约30分钟)3.气的分类:①人身之气:“气本一元说”与“气本一气说”的评价。由于中医学的元气与古代哲学的元气的概念不同:古代哲学的元气实际上是指气,因气是宇宙的本原,故称气为元气,即所谓“元气一元论”。中医学的气是由精化生并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细微物质,又称“一身之气”;而元气是由先天之气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一身之气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称为一身之气,因而也就不能分化为宗气等其它气。(约5分钟)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约30分钟)③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化生、功能及其与脏腑功能之间的关系:脏腑之气有其所藏的脏腑之精所化,也是一身之气在各脏腑的分布。脏腑之气具有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其中阳气有温煦、推动等作用,而阴气有凉润、宁静等作用。各脏腑之气的作用略有不同,但都通过其升降运动而具有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作用。故脏腑之气本身不是功能,而是一种不断升降运动的细微物质。一身之气分布于经络的称为经络之气,是经络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约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气的作用。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2.难点:①气机与气化的区别与联系;②止确理解阴气的功能:阴气、阳气都是气,温煦、推动一般是阳气的作用,而凉润和宁静就应当是阴气的作用。③古代哲学的元气与中医学元气的概念区别;④营卫二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⑤脏腑之气与脏腑功能的区别。⑥对“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的解释。3.思考题:①气机与气化应怎样区别②元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是什么③营气与卫气有何区别和联系④脏腑之气升降运行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69-732.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88-2033.孙广仁.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学说.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8-104.5.6.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7-2747.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32-358.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9-134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三节:血第四节:津液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2.掌握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和排泄及功能。

容1.血的基本概念:是运行于经脉之中的具有丰富营养的赤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5分钟)2.血的生成:①来源:血由营气和津液所构成,精可化血。②脾胃、心肺、肝肾等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约20分钟)3.血的运行: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五脏之气(心气、肺气、脾气、肝气等)的不同作用以及寒热等因素对血液运行的影响。(约15分钟)4.血的功能:濡养,化神。(约5分钟)5.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统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约5分钟)6.津与液的区别:从性状和流动特点上来区分:津清稀,流动性大,分布范围广;液稠厚,流动性小,分布范围小,只在脑髓、关节、脏腑等处分布。(约5分钟)7.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有关的脏腑功能:生成:脾、胃、小肠、大肠的作用;输布:肺、脾、肝、三焦的作用;排泄:肾与肺的作用。(约20分钟)8.简述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充养血脉作用。(约5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血的概念、生成、功能和运行。②津液的概念,津与液的区别;③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2.难点:①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②与血液正常循行有关的因素。3.思考题:①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哪些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试述之。②津与液有何区别③试述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④血是怎样生成的

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3-772.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6-234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03-2044.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35-385.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5-138,139-14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第五节:神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课外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神的概念、生成和作用。2.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容1.神的概念、生成和作用:(1)神的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总称。(约5分钟)(2)神的生成: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脏腑精气对外环境的应答产生神。(约15分钟)(3)神的作用:调节精气血津液代谢;调节脏腑生理功能;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约5分钟)2.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①气为血之帅:生血,行血,摄血;②血为气之母:载气,养气。(约20分钟)(2)气与津液的关系:①气生津液;②气行(化)津液:③气摄津液;④津液载气;⑤津液化气。(约10分钟)(3)精血津液的关系:①津血同源;②津血同源。(约10分钟)(4)精气神的关系:①气能生精摄精;②精能化气;③精气化神;④神驭精气。(约15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神的概念;②神的作用;③气与血的关系;④气与津液的关系。2.难点;①神与脏腑精气血的关系。②精气神的关系。③“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意义。3.思考题:①为什么说精气神为人身二宝②怎样理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③气与津液的关系如何④为什么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参考文献1.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7-792.3.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4-286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04-2125.王勇.“脑神”与“心神”辨析.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5):333-3356.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39-407.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2-145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第二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3.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教

容1.经络的基本概念。(约20分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介绍经络学说的形成。(约5分钟)3.经络系统的组成。(约15分钟)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脉又分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由别络、孙络和浮络组成;连属部则外连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4.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及具体名称。(约10分钟)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包括手足、阴阳和脏腑;十二经脉的具体名称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和足三阳。5.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约10分钟)“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6.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约10分钟)(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经络的概念;②经络系统的组成;③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④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2.难点:①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而命名的。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3.思考题。①何谓经络②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是什么③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④简述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参考文献1.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9-2683.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准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13-2174.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0-3075.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5-1086.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9-15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4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四章:经络第二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及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的循行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2.掌握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及足太阴经的大体循行路线。

容1.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约30分钟)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在头面部、四肢部和躯干部各有不同的分布特点。2.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约5分钟)手足三阴与三阳经,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约10分钟)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开始,依次流注各经,最后传至足厥阴肝经,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规律为从表里经到同名阳经再到表里经。4.结合挂图讲解手太阳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大体循行路线,重点讲解各经的起止点和重要交接点。(约35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②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③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大体循行路线。2.难点:①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分在头面部、四肢部和躯干部三部分,各部分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应重点理解掌握。②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有一定的规律,按表里经到同名阳经再到表里经的规律流注。3.思考题:①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如何②写出十二经脉流注次序。③相为表里的经脉在分布、交接及与脏腑的关系上有何特点参考文献1.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7-2913.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7-3124.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8-1105.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2-15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5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四章:经络第二节:十二经脉·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经的循行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经的大体循行路线。教

容结合挂图讲解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阳、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阳经的大体循行路线,重点讲解各条经脉的起止点和重要交接点。(每条经脉约10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经的大体循行路线。2.难点:十二经脉循行过程中的重要交接点。①手足六阳经与督脉会于大椎;②交会于巅顶的经脉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③连舌的经脉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④交会于目外眦的经脉有: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⑤进入耳中的经脉有: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⑥交会于目内眦的经脉有: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3.思考题:①简述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②交会于巅顶的经脉有哪几条③连舌的经脉有哪几条④入耳的经脉有哪几条参考文献1.2.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12-3183.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84.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6-162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6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四章:经络第三节:奇经八脉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管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3.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4.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5.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教

容1.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的不同点:(约10分钟)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经是与正经相对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联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2.奇经八脉的总体生理功能:(约5分钟)①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气血;③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功能特点。(约15分钟)4.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部位和功能特点。(约5分钟)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约5分钟)6.经络的生理功能:(1)沟通联系作用:①脏腑与体表;②脏腑与官窍;③脏腑之间;④经脉之间。(约10分钟)(2)运输渗灌作用。(约5分钟)(3)感应传导作用。(约5分钟)(4)调节作用。(约5分钟)7.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约15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③经络的生理功能。2.难点: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其与十二经脉的不同点为:①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②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联系;③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3.思考题:①何谓奇经八脉其总体生理功能如何②简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及其功能特点。③试述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参考文献1.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91-3153.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18-3394.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17-2255.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5-106,110-1146.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3-177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7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五章:体质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基础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2.了解体质学说形成;3.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教

容1.体质的概念:(1)体质的基本概念: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约5分钟)(2)体质的构成:①形态结构的差异性;②生理功能的差异性;③心理特征的差异性。(约10分钟)(3)体质的标志:①体质的评价指标;②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约10分钟)(4)体质的特点:①人体心身特性的概括;②普遍性、全面性和复杂性;③稳定性和可变性;④连续性和可预测性。(约10分钟)2.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约10分钟)3.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约20分钟)(2)影响体质的因素:①先天因素;②年龄同素;③性别差异;④饮食因素;⑤劳逸所伤;⑥情志因素;⑦地理因素;⑧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约15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1.重点:①体质的基本概念;②体质的构成;③体质的标志;④体质的特点2.难点:①体质的基本概念;3.思考题:①何谓体质其与素质、气质、性格有何异同②体质的特点在哪些③简述体质的构成。④健康体质的标志有哪些

参考文献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0-4222.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1-4003.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1994:230-2364.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3-185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28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五章:体质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时数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掌握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学说的应用。

容1.体质的分类(1)常用体质的分类方法。(约10分钟)(2)常用体质分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