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德与信德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协调思维可以分为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以古代充当近代或把现代说成古代,就会造成混淆和混乱。一中国的神之“德”与“神”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首先表现为求神人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原始期或进入文明时代的早期,“信仰”即是构成文化的要素。通过祭祀以求神的福祐,达到神人关系的和谐,成为文化的重要内容。据考古发现,中国距今约四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遣址中,大规模的“宗教”性祭祀和反映以“神权”(祭祀权)独占为主的礼制文化,就成了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殷代(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青铜器成就辉煌,主要亦是祭祀用的礼器。殷人“有册有典”(发明和使用文字),文化比以前诸国高出一个时代,但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对祖灵的卜问。殷人对祖灵的祭祀,如此隆重和频繁,以至几乎无日不祭,无事不卜。殷周改朝换代,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引起思想观念的的深刻变化,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新观念。这个新观念亦是围绕神人关系而建立的,认为皇天上帝不再是喜怒无常的,亦不再是一个氏族的神,而是“有德”的超氏族的神;任何氏族头领只须努力修德、敬德,都可以得到“天命”,成为统治者。“德”的主要内涵是德政、惠政——对“民”的生命与生养的关心。《尚书》中,《康诰》、《召诰》这些西周早期文献,反复告诫统治者:“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惟王其疾敬德。”(《书·召诰》)“唯此文王,其德克明…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左传》)意思是说:要吸取夏桀和商纣王暴虐无道、国家灭亡的教训,好好地实行德政,如此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子子孙孙长久地享有政权。这些,都可以说是求神人的和谐。《左传》这部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大量政治文化史科,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亦是人神关系。如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随国季梁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表现的是一种在神学思想包装下的民本思想。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史嚣说:“虢其亡乎!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认为“神”是全善的,正直无私;又是全能的,聪明,能洞察人间一切善恶。但其赏罚是人自己的行为决定的。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宫之奇说:“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神所冯依,将在德矣。”求神的福祐,最重要的是统治者自己修德,实行德政。中国的神人关系的特点没有向西方式的神人对立、神与自然对立的“神本”方向发展,而表现为天人合一:一方面是上帝与自然合一,神性寓於自然,自然含寓神性,另一方面是天和人不隔,天德即是人德(人不是基督教讲的“原罪”)。以后当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和行政“月令”(以《礼记·月令》为代表)盛行时,君、政府和民每季每月的饮食起居、为政、生产、生活都按时令的规定进行。春不杀生,不杀卵,不战争,不决狱、不伐木等等,一方面认为,这是根据春夏秋冬运行的自然规律,取得人和自然的和谐;一方面亦认为,它们同时是由“五行之官(神)”所分管的,如此才能不招致神怒而“时和年丰”。这使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富有人文的内容。“五四”以后,现代人常常忽视古代人的这一信仰背景,谓天人关系即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是不符合中国古代思想的实际情况的。二从“人治”到“法治”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起,国家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决定力量。对国家形成与起源的看法,决定着不同的政治取向,也决定着社会和谐的不同思想路线。儒家继承“天生蒸民,作之君,作之师,使司牧之”的观点(《左传》),讲君权神授,认为君的权力来源是“天”。君受天的使命统治百姓,职责是对民的“养”和教育。有如放牧牛羊一样,要倍加爱护、照顾;一旦君对民暴虐,予取予求,成为独夫民贼,人民就可以变置社稷,易姓革命,以重新恢复君民的基本关系。所以求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安定,寄托在君对民的教与养。这是孔孟这派的观点。荀子与法家认为,社会生产之财物少而人口多,不能平均地滿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求,这是社会内斗的根源。国家政权就是为了保证社会不内斗、有组织、能“群”而成立的,目的是团结一致、发展生产、战胜自然(所谓“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即制服自然)。故君权的来源不是“天”,而是社会与人。在国家与和谐观上,这是一次革命。按荀子的观点,社会要能“群”,要依靠“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的等级制度之建立。荀子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伦”就是“伦类之理”,“制”就是权力和制度。圣人聪明智慧,通晓社会的规律(伦类之理),负责设计制度,建立法纪。王——政权负责执行制度和法纪。老百姓则依照法纪,劳力生产,“出谷麻丝帛以养其上”。认为这样,社会就和谐了。这是类似柏拉图《理想国》的思想。荀子比柏拉图进步的地方,在于等级制不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民”可以在等级之间流动。“民”积礼义、正身行,可以成为贵族上层。弃礼义,弃文学,贵族上层可以下降为“民”。人人识礼义,学文学,正身行,国家就可以大治,社会就可以大和谐。事实证明,这是荀子的空想。不过中国以后的科举制,是体现着荀子这一理想的精神的。“科举制”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文官制”,宰相负责行政的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很大贡献。以上两条不同的思路,实际是关于社会和谐之“人治”与“法治”的不同路线。荀子和法家强调“法治”,孔孟儒家强调“人治”。但荀子强调的“法”并没有脱离皇权和行政权力的主宰,归根结底还是“人治”。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州县行政长官主要职责之一是充当法官、审案判案,就是人治、法治合一这种情说的例证,其结果与追求“和谐社会”的愿望相反。“苛政猛於虎”、贪官污吏横行不法,冤案丛生,几乎成为社会的痼疾。理想、理论和实际是严重脱节的。三推恩尚德与儒家世礼儒家认识到,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依据社会地位和职分的不同,儒家把人际关系分为五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称为五伦。规范五伦的道德是仁义礼智信,称为五达道。五伦中,君臣、父子、夫妇,以后称为“三纲”,认为是最基本的三种人际关系。“纲”亦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儒家认为,五种人际关系的和谐立足於五达道的基础之上。故道德及其教育是达到人际和谐的最基本的依靠和手段。儒家道德教育的特点,是以家族为基础,强调“孝弟是为仁之本”。“孝”的原始意义是“不忘本”,不忘“所自出”,即报父母生养长育之恩。认为以此为起点,加以推广,即由推恩而“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会就可以成为家族共同体而和谐有序。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皇权矗立在广大农村的农民与家族宗族之上。宗族在许多方面都代行着“国家”的职能,成为“地方自治”的某种形式。它和“皇权”既相互利用、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儒家的上述道德体系及教育方法,能成为巩固皇权、达成社会和谐有效的手段,立足於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特殊的国情之上。五达道包括着公德和私德两方面。义及忠是公德的基本范畴,孝和仁爱是私德的基本范畴。儒家处理两者的关系,是认为“孝子出忠臣”,公德以私德为基础。“仁”“孝”立足於血缘亲情与祖先崇拜的根基之上,因此不仅是世俗的,亦具有宗教的神圣的意义。“慎终追远,民德厚归矣。”由此衍生的家史、族史、国史、青史留名、光宗耀祖,祭祀先贤先圣,成为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法家看不到这一点,秦朝在建立大一统的政治国家和皇权过程中,曾经蓄意破坏宗法氏族这一基础,而一切诉之于权力和法律,让国家权力直接面对人民,毫无中介和缓冲。结果,一旦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出现危机,政权就孤立无助,迅速瓦解。汉代总结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充分发挥宗族家族的作用,大力提倡孝道。秦朝十五年而亡,汉代长治久安,历四百年而后亡,与此有极大关系。除道德教育,儒家也提出其他多方面的思想主张,如经济上的“制民恒产”、“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爱民”、“富民”、“教民”;君臣关系上“君有其可,臣献其否”、“君子和而不同”,以及礼乐相配,“礼之用,和为贵”;对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等。这些也都在巩固中国封建社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四民族性的文化儒家还提出了不以“和谐”为目的,而以之为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成就真正的高级的人的手段的这一很杰出的思想。在儒家看来,个人的幸福及文化教养的深化、丰富多采是真正应该为之努力的价值和目标。孔子说:“立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有理想、有道德、爱人、尊重人而又有学识、有才艺,让生命丰富多彩。一个人有好的素质还不够,一定要有文化教养,与之相配,这才是君子——真正的人、高尚的人。和谐社会是人人皆君子的自然结果。与儒家不同,道家追求“社会的和谐”,常常把它和文化教育之高度发展对立起来。老子说:“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虽有甲兵,无所用之;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虚其心,实其腹,常使民无知无欲”。认为理想的社会就是原始的没有文化也没有纷争的社会。似乎人和社会回到自然状态,清静、无为,就最美好了,和谐了。这种“和谐”,实质是牺牲人的文化发展和创造的无限潜能的结果,是不足取的。它实是老子的幻想。但古往今来,许多“和谐”思想,如“上帝城”、“人间天国”、“理想的小农乌托邦”、“桃花园”等,实际都是它的变相和翻版。儒家重视文化和教育,因此亦重视“文化本身的和谐”。所谓“文化本身的和谐”是认为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多元的、多民族、多种族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易传》说:“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认为追求美好的目标是一样的,但道路和方法会极不相同。虽然思想是可以一致的,但它包容各种不同的想法与考虑,绝不能强求一致。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就是说,乡村农民的礼乐文化,原始质扑,保留着传统特色(如乡间的傩祭歌舞);君子的高雅文化是经过制作加工的。要选择的话,宁肯选择乡村农民的“下里巴人”。孔子问礼于老聃,又问礼于郯子——一个当时文化落后的国家来的人(事见《左传》昭公十七年)。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好的礼制要吸収、综合各种各样的礼制,贯彻和的精神。“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子欲居九夷”,对当时被认为文化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孔子没有一点鄙视之心。这些都体现出认为文化是多元的思想。早在公元前八百年,郑国的史伯论“和同”就指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国语.郑语》)就是说,好的文化一定是多样性的统一。只有一个调子的音乐,不会动听。单一的口味,不会可口。只有一样东西,没有比较也不能描绘。任何有生命力的东西一定是集多样性于一身的。儒家继承和发挥了这一思想。儒家提出的“天下大同”亦立足于这一文化和谐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化认同上的强迫和歧视,亦没有种族上的排斥和歧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社会中,儒释道等多种文化思想,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融合,从来没有原教旨主义之类的歧视和极端,有赖于这种思想的深入人心、渊远流长。五对传统“神”“道德教育”思想的继承今天,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停留于古代的“和谐”思想上。对于古代的“和谐”思想,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人神关系的和谐,许多人不屑一顾。实际上,对于千千万万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它仍然是生命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对于没有正式的宗教信仰者,“信仰”亦具重要意义。“神”的本质在于永恒和超越。对“超越”的追求是人的生命特性和内在要求。“神人关系”的“和谐”,会使生命和生活更有意义。汉族虽无正式的宗教,但天地和祖灵崇拜,在广大农村仍是信仰的支柱,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对传统“神人关系”的“和谐”思想,应该批判地继承。三纲五常已经过时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裱书画合同书
- 完整版夫妻婚内忠诚协议
- 2024年度服装生产设备购置合同
- 借用他人名义购房协议书
- 家具专卖店装修合同下载
- 2024年度建筑节能改造合同4篇
- 污水运输合同协议书
- 土地测绘合同范本
- 创新精神课件英文
- 应当自用工之日起几日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终结性考试试题答案(格式已排好)任务一
- 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专项施工方案
- 小品《水下除夕夜》剧本台词手稿
- 腮腺肿瘤课件
- 【网课课件】怎样写好驳论文
-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
-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 小学数学人教一年级上册~各数的认识间隔问题
- 最新《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金融工程学(第五版)第8章外汇风险管理
- 家禽集中屠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