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等教育的属性质的规定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等教育的起源学说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特点神话起源说宗教朱熹神创论最古老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地模仿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劳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古代中国朝代教育事件朝代教育事件夏出现了学校教育形态宋程朱理学四书五经西周官学体系政教合一;国学和乡学;六艺教育明八股取士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清1905年废科举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古代西方国家教育事件古印度婆罗门教(《吠陀》)和佛教教育古埃及宫廷学校和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中世纪欧洲教会教育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三)古代教育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街道等砖刻象)(四)近代教育特点:1.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最早在德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教育家教育思想蔡元培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主张乡村平民教育梁漱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陈鹤琴倡导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黄炎培职业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毛称之“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五)现代教育特点: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多现身)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定义: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中,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人物思想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记》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预时孙摩墨子三表法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外铄论)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问答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人分三等:哲学王、军人、劳动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的最高目的—追求理性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自由教育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预时孙摩:禁于未发谓之豫,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预防及时循序渐进集体)(二)创立阶段人物思想培根(英国)《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确立教育学为一门独立科学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1632年《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独立教育学的开端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巩固性等教学原则卢梭(法国)《爱弥儿》自然教育思想洛克(英国)《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心理学化主张(三)规范教育学阶段人物思想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代表人物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教育理论基础: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小明联系小方)教育性教学原则杜威(美国)实用主义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发展人物思想克里普斯卡娅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教育学》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平行教育原则杨贤江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新教育大纲》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影响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其反作用生产力内容人才规格结构手段规模速度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政治经济制度领导权受教育权目的内容体制性质(两权目容体)造就所需人才推动民主建设形成社会舆论文化价值取向目的内容方法传承选择融合创新人口规模结构质量发展速度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改善结构科学技术内容观念质量数量手段方法知识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科学研究功能促进科研成果开发利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社会作用具有能动性具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具有历史继承性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型学校文化概念: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分类:1.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2.组织制度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3.精神文化(核心):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的内涵人的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制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名称人物思想理论名称人物思想1.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来源于自身的需要孟子性善论2外铄论: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荀子性恶论弗洛伊德性本能洛克白板说格赛尔成熟机制华生环境决定论威尔逊基因复制墨子素丝说霍尔复演说实践主体论高尔顿优生学遗传决定论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作用相关理论及代表人物遗传素质为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物质前提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董仲舒环境外部因素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墨子教育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学校教育及其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发展上的独特功能:1.做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4.具有开发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功能第三节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规律教育意义顺序性循序渐进学不躐等盈科而后进欲速则不达不陵节而施不拔苗助长阶段性根据年龄特征选择合适教育不平衡性抓关键期(劳伦兹)互补性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概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国家对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总的要求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联系:教育方针包括:①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②教育目的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区别:教育目的具有较强理想型,教育方针具有较强现实性和不可回避性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观点及代表人物个人本位论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高度发展孟子马利坦马斯洛奈勒卢梭萨特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洛克夸美纽斯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孔子凯兴斯泰纳纳托普柏拉图巴格莱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斯宾塞孔德教育无目的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杜威辩证统一论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马克思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组成部分内容地位德育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核心导向动力统帅思想基础智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知识智力基础体育发展体能锻炼体魄健康基础物质保证美育(席勒)自然美科学美文学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劳动技术教育生产劳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精神和技术准备五育关系: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无轻重主次之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渊源: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三大要以:1.面向全体--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2.全面提高--终极目标3.主动发展--灵魂(四)内涵: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全面发展3.促进个性发展4.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被称为学习化社会的四大支柱。学校教育制度概述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非正式教育正式教育正规教育学校学校系统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包括非正式教育和正式教育。学校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制度化教育即正规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观念影响学制的因素影响学制的因素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人口状况儿童年龄特征外国学制经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幼小衔接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日益淡化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西欧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结构是小学、初中--职业学校。代表:英国、法国、前西德美国单轨制由小学而初中直至升入大学,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前苏联学制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学制(壬颁布,癸实施,壬子癸丑男女都有)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张百熙制定,首次制定的近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张之洞制定,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修业年限很长。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制定,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现代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新中国建立后的学制1.新学制内容从层次上看包括:(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小学(3)中等教育--初高中(4)高等教育从类别结构看包括:(1)基础教育--学前至高中(2)职业技术教育(3)高等教育(4)成人教育特殊教育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义务教育3.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优育改促提)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义务教育概述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学校、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三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二、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义务教育。2.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确立义务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概述终身教育概念由法国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特点(一)终身性(二)全民性(三)广泛性(四)灵活性和实用性学生与教师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地位及权利义务学生社会地位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基本原则:(吴尊一家)1.无歧视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儿童利益最佳原则(二)学生权利1.人身权--公民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权利。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三)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二节教师及其专业发展一.教师角色及其劳动特点(一)职业性质《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社会地位的专业性。(二)教师角色1.常规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①传道者②授业解惑者③管理者④示范者⑤朋友⑥研究者2.教师角色的转变(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终身学习的践行者3.教师劳动的特点(1)主体性与示范性(2)复杂性与创造性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育机智(3)长期性与间接性(4)连续性和广延性三.教师职业素养(身心能知道)(一)身体素养(二)心理素养(三)能力素养1.基础能力素养:智能素养和言语能力素养2.职业能力素养:教学能力素养、育人能力素养、教育科研能力素养(四)知识素养1.学科专业素养即本体性知识:双基、发展脉络、思维方法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即条件性知识:教育理念、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五)道德素养1.思想素养2.政治素养3.职业道德素养: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四、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职业发展途径师范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1.教学前关注--职前培养时期2.早起生存关注--实习阶段3.教学情境关注4.关注学生(三)叶阔的“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1.非关注阶段--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2.虚拟关注阶段--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二.师生关系的构成(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三.师生关系的模式:放任性、专制型、民主性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威观教学)(一)建立新型的师生观: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二)树立教师威信(三)善于和学生交往(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第七章课程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词源及分类孔颖达《五经正义》“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是我国课程一词最早使用。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指功课及其进程。西方课程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意为跑道。据此,课程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美国博比特1918年《课程》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第一本课程理论著作。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1.理想的课程--专家提出应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领会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实际实施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二.课程的类型分类标准课程种类固有属性/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学科综合程度综合课程(相关、融合、广域、核心课程)分科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表现形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制定和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需求(二)学科知识水平(三)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四)课程理论四.课程理论流派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学科中心结构主义布鲁纳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永恒主义赫钦斯具有理性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应成为课程的核心要素主义巴格莱课程的内容应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学生中心经验(活动)主义杜威儿童中心存在主义奈勒核心:自我实现的人,课程由学生需要决定,人文学科应成为课程重点社会主义社会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后现代主义多尔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课程是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含义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分类按空间分布: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隐形课程资源按存在形态:物质形态课程资源、精神形态课程资源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概念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机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课程目标学生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四)科学文化知识课程设计模式(一)泰勒的目标模式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选择课程内容③组织课程内容④评价课程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课程开发应关注过程而不是目标,不预先制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改进、修正。教师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劳顿的情境模式理论基础是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程序包括:情境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改进五个步骤课程实施一.概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辛德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忠实取向:忠实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变革计划与实际情境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缔造/创生取向:课程实施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三.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了解学生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6.组织开智能教学活动7.评价四.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一)改革本身的因素(二)学校内部的因素:校长和教师(三)学校外部的因素:政府、社会、社区与家长第五节课程评价一.概念:检查课程的目标、编制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模式课程评价模式代表人物观点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评价之父”以目标为中心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评价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CIIP评价模式斯塔弗尔比姆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是为过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为课程改革服务第六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内容一.概述新课改心理学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新课改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二.课程目标改革(一)新课程的总目标:素质教育内涵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3.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二)新课程培养目标1.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主动学习2.课程结构的转变: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3.课程内容的转变:从难繁偏旧→注重基础、简化内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现实4.课程管理方式的转变:国家集中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5.学习方式的转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主动参与、探索学习6.评价和考试功能的转变:甄别、选拔→激励、促进发展三.课程结构改革(特点: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1.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个性,开设选修课。2.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把综合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课程内容改革(一)课程内容具体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即教学计划2.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3.教材,主要表现形式是教科书(二)新课程内容的主要特点1.素质教育理念2.突破学科中心3.改变学习方式五.课程实施改革(一)理念改革1.现代学生观(官人差钱)(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巨大的潜能(4)学生成长需要人文关怀2.现代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④社区型的开放教师⑤终身学习的践行者(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①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②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启发引导③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④对待其他教育者上,强调合作3.现代教学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二)方式改革1.教学方式改革(1)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2)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外社区综合教学模式(3)由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社会知识(4)由脱离生活的知识→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知识2.学习方式改革(1)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探求知识(2)只注重学习教材中的理性知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良好人格的获得(3)只注重知识的获得忽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3.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4.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合作与独立、问题与探究性六.课程评价改革(一)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二)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三)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1.目的是促进发展2.内容综合化3.方式多样化4.主体多元化5.注重评价过程七.课程管理改革(一)课程的三级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二)地方课程的开发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实行以省为主、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体制(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发主体为学校教师,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第八章教育基本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主要的教育途径有教学、思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教学是最基本的教育途径。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2.教学是传授知识、促进发展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三.教学的基本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体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高尚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上好课的先决条件1.备课的三个计划(1)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教学计划(3)课时计划2.备课的三项工作(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教法(二)上课--教学工作中心环节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标点内方表演热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流畅、组织严密、气氛热烈(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业的要求:1.有代表性2.分量适当、难易适中3.有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4.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四)课外辅导(五)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第二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直启巩循找一因理外的量食)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思想性科学性统一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三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理论1.孔子: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4.赫尔巴特:统觉原理--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5.杜威:从做中学。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简洁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实质教育论:斯宾塞、赫尔巴特;形式教育论:洛克、裴斯泰洛齐)(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激发学习动机(二)领会知识(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代表人物特点个别教学制因材施教但效率较低班级授课制班、课、时特殊形式--复式教学经济、教师主导、班集体作用分组教学制外部分组按能力,内部分组按年龄贝尔-兰卡斯特制贝尔、兰卡斯特导生制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自学辅导式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学生自己决定、设计、负责学习内容文纳特卡制华虚朋按学科进行学生自学,团体活动培养社会意识特朗普制特朗普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研究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二)激励功能(三)调控功能(四)教学功能(五)区分和鉴别功能教学评价的类型分类标准评价类型特点按评价基准分类相对评价即常模参照评价,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绝对评价即标准参照评价自身评价即个体内差异评价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活动开始之前,了解学习准备情况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了解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总结性评价教学之后,检查学习结果,评定学习成绩按是否采用数学方法定性评价文字描述,质的分析定量评价数量统计按评价的主客体不同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按评价的范围不同单项评价某一方面的评价综合评价各方面的总体评价德育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广义: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狭义: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之间的关系的教育。德育的个体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3.享用性功能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道德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受教育者事德育的对象德育内容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德育方法是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内部知情人士活动反常)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可有多种开端学生在活动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反复、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三节德语的原则、方法与途径一.德育原则(两导两因一知行,尊重集体要正面+一致连贯)(一)导向性原则(二)疏导性原则(三)因材施教原则(四)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原则(五)知行统一原则(六)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二.德育方法(一)说服法:(1)语言说服:讲解、报告、辩论、谈话等(2)事实说服:参观、访问、调查(二)榜样法(三)锻炼法: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等(四)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五)品德评价法(六)品德修养发:座右铭三.德育途径(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基本途径(二)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三)劳动(四)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五)班主任工作德育模式德育模式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强调道德认知人的道德判断力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德育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其行为的发生体谅模式麦克菲尔强调道德情感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价值澄清模式拉斯哈明社会不存在公认的道德原则,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三阶段:选择赞赏行动集体教育模式马卡连柯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教育和影响个人班主任工作和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概述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1.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2.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3.练习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