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茶经》中的俭德思想_第1页
《关羽茶经》中的俭德思想_第2页
《关羽茶经》中的俭德思想_第3页
《关羽茶经》中的俭德思想_第4页
《关羽茶经》中的俭德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羽茶经》中的俭德思想

《陆茶经》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茶的百科全书,作者陆朱禄。从茶之溯源、制茶工具、采制评鉴、煮茶器皿、煮茶、饮用、茶史茶事、产业地理、茶事简化准则、茶业推广提要等各种不同的专业性角度,写下了这一本千古不朽的茶业宝典。在《茶经》之中很值得注意的是陆羽不断地藉着不同的场合,阐述其茶道思想及抱负。值此国际第六届无我茶会在台湾举行之际,特此提出详加讨论,以资纪念。精行预防之于“规也事”陆羽在《茶经》第一章写下了千古第一的茶道德目——精行俭德。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本段文字是陆羽认为茶的性质极为寒凉,而这样的寒凉之气,是淡泊、清澈、冷静、不容易被牵动的一种先天的、大自然的气息,如此精炼而没有火气的茶,最适合于“精行俭德”的人饮用。所谓“精行俭德”就是行为精诚专一,没有旁鹜,品德简约谦逊而不奢侈。可以说是合乎儒家道统,很务实的修身养性的方法。这种精一的思想,可从《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去追本溯源。至于“俭德”也是在我国传统思想里讲到修身齐家之本时,都不会忘记的基本德目。例如《论语·学而》之中,孔子一再提到“俭”的重要性——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子贡解释夫子闻政的方法时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又如《荀子·非十二子》解释“俭”的态度时也说:“俭然,自卑谦之貌。”可知“俭德”是我国古圣先贤修身养性,甚至治国平天下所必修的共同德目。由于陆羽充分地了解到茶味的特质和茶所具有的天地灵气。这样的特质和灵气和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和“俭”的德行不谋而合,因此“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好的鉴茶能力,好“鉴茶”陆羽在《茶经》的第二章很详细地讲述茶饼的评鉴方法和等级分类。他以优美的辞藻、丰富的经验,从茶饼的外形、色泽、质感去分辨何者为精纯肥美的上等茶,何者为贫瘠粗老的劣质茶,并以周边可见可知的事物作评茶用语,可说处理得非常巧妙。例如:“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革华者,蹙缩然。牛臆者,廉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此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在此我们不能不赞叹陆羽观察入微及其联想能力之强。再者,陆羽对评茶师鉴茶能力的判断和定位也是极其犀利的。他说: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接着他解释如此定位的理由: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以上文字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推测其意,应该是说制茶过程的好坏,当然是决定成茶好坏的因素。外观固然也可以看得出茶是否制作得当,但是茶的好坏因素很多,而且也不是仅就以上几点就可论定,更非言语所能说,文字所能尽述。因此最后才会说“茶之否臧,存于口诀。”也就是只能提纲契领,其他还是要亲自仔细地不断实验,累积足够的经验,才能成为鉴茶的高手,那时才有资格“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茶的美学一、“伊公”、“注重我国”的历史文字陆羽风炉最大的特色,就是上面所镌刻的铭文。这些铭文除了陆羽对大自然深刻的体会之外,还透露出他忧国爱民的情操,以及对政治的抱负和自我的期许。风炉的三足,所刻的分别为“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另外,在风炉的三足之间开三个窗,各写上“伊公”、“羹陆”、“氏茶”的古文字,也就是“伊公羹,陆氏茶”了。陆羽写上这样的文字,应该是陆羽期许,甚至自认调理“茶汤”的能力,可以比美商之贤相伊尹之调理“鹄羹”。同时也暗示陆羽对政治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一展长才,假使陆羽有机会能把他在茶业上的心得应用在政事上的话,应该也会和伊尹一样吧!另外,风炉内的风炉舌仔“”设有三格,各自有象征“水、火、风”的“鱼、翟、彪”和“坎、离、巽”三卦,许是陆羽的精心设计吧!除了功能之外,陆羽藉此指出煮茶一定要注意“水、火、风”的原理,才能把茶煮好。二、“长其瞳,以守中”是用来煮茶的大口的锅子,陆羽藉着的造型,说出了处世做人的原则——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意思是说耳(把手)是方的,象征端正教令,不偏不倚,严正不阿的精神。的口缘宽广,象征放宽心胸,一心朝向远大的志业而努力。而腹的底部(脐)的中心部分伸长,可以不偏不倚,不变地适中地承受火力。接着陆羽更进一步阐明长其脐以守中的妙用——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沫易扬;沫易扬则其味淳也。意思是说因为脐长,所以火苗顺着中心部位往上平均燃烧,传热较易且快,而且滚沸适中平均。因为滚沸适中均匀,则茶沫容易扬开,茶沫容易扬开,茶味就会清和敦厚。从“长其脐”的器物结构,讲到煮茶的妙用,来阐扬儒家守住“中庸之道”的理念。而且在《中庸》第一章的末段,更可以看出“长其脐,以守中”的成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是吗?水未开,茶未放之际,各自有其先天上的本质(或本性),也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的阶段,而先天的本质或未发的本性就是“中”。等到水开沫扬之际,不就是发挥茶性的时候了吗?茶性能发挥到恰好、适度,不就是“中节”了吗?中节就是“和”。和就是“和谐”、“不乖戾”。煮茶能到这样的境界,不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了吗?陆羽苦口婆心地一再利用“”的造型来阐扬“中庸”在儒家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问题。三、清代社会上所处的一个结论:“有红的色感,则产生了”陆羽在《茶经》第四章,对茶论述甚详,除了举出产制茶的六大名窑——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作了优劣等第的评定之外,他盛赞越州青瓷的品质,并举晋朝杜育的《赋》对越瓷的赞美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另外,关于的颜色,对茶汤的影响也作了精辟简约的评鉴。其中最精彩的是他对于素来被誉为“南青北白”,领先南北两大系的越州青瓷和邢州白瓷的评论。陆羽认为“邢不如越”,提出了三个理由说明他的看法。首先他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古人素来贵玉,以玉比君子,玉温润文雅,纯洁善美,自然不是银所能比的了。事实上,估不论陆羽藉物比喻,就青瓷的色感和质感来看,真的像玉一样。在这个角度来说,白瓷的邢窑就不免逊色。又“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也就是说邢瓷虽然洁白似雪,但却不如越瓷像冰一样的晶莹剔透,这种清澈绝伦,一片冰心的感觉,自然“邢是不如越”了。最后陆羽以茶盛在中所呈现的汤色作为比较,而说“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按照《茶经·二之具》和《三之造》的说法,那时唐朝饼茶应该是接近黄茶的作法,加上煮茶时烘烤到所谓的“炮出培土娄状蟆背”,茶汤应该是金黄色的,又说“其色缃也,其馨也”,因此可确定当时茶汤的标准色泽是黄色的,黄色的茶汤盛在青瓷里,是会呈现绿色的色感。至于邢瓷因为是白色的,而且可能是牙白色的,因此显得汤色偏红。当然陆羽说的“丹”(红)不是色彩上谓的“正红”或“纯红”,而是感性趣味的“有红的色感”。陆羽以上所提的论点,如果是以这三个角度来看的话,的确是无懈可击的评论。但是如果以另一种心情,换个角度来看邢瓷的话,是“邢”真不如“越”了吗?从陆羽的三个论点来看,他对越瓷的厚爱,是属于文人的、清雅、飘逸、唯美的色彩非常的浓。假如我们认为邢的白是内敛的、无心的、不假修饰……的角度去看的话,是否更能感受到一种“和光同尘”的情操呢?四、用词符合“党建”的含义,可将盐巴罐作为家庭环境陆羽在《茶经》之中,对于茶器名字之推敲,显然下了一番功夫。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点体会陆羽爱茶、敬茶的浓厚感情。例如量茶量的茶器称之为“则”,理由是“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又,“瓢,一曰牺杓……”瓢所以也称为牺杓,可能是陆羽取法于牺尊、牺象等具有文采、景仰之义的美称。而这个杓子也可能会雕有纹饰。将盐巴罐取名为簋和瓢取名为牺杓的意义是一样的,显然陆羽喜欢为茶器涂上一层礼器的色彩。从这里可以感觉出陆羽对茶的喜爱、珍惜和敬谨。陆羽也很喜欢用比较文雅的名称来称呼茶器和解释茶器,例如勺盐巴的揭(匙子),他解释为“策”,策可解为竹片,以前的人用竹片编成简策写字。再者,陆羽将储水、放废水、茶渣的器皿,称为水方、涤方、滓方,不知他是否喜欢方形的容器,还是强调方方正正的方。陆羽把清洁茶器的刷子称之为“札”,则又是另一种情怀吧!札本来是用作记载文字的木简,陆羽把用来清洁茶器的刷子称之为“札”不知为何?古人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是对社会贡献最大的三大做人做事的目标,或者陆羽藉着清洁的器皿,标出他著书立言醒世济人的心声吧!再者,陆羽以茱萸木作为制作刷子的材料,也是意有所指吧!茱萸木气味香烈,我国风俗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佩茱萸,以去邪气,避灾殃。煮茶的审美一、日干茶饼是否要烘烤好陆羽认为“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曰干者,以柔止。”意思可能说制茶的干燥过程是用火的话,茶饼就烤到火气熟透为止。若是茶饼的干燥是利用阳光的话,那么茶饼就烤到柔顺酥脆为止。如此说来,日干的茶应该是要烤得比较重一点。至于日干为何要烤得火候重些,可能日干的干燥度,如果不烤重一些的话,碾磨不易。也有可能日干的风味,较不讨好,有所谓“太阳味”,而希望藉着烤茶的“火候香”来修饰一下茶的香气和滋味。二、摩擦炭的制备陆羽认为煮茶最好是用木炭,其次才用坚硬的木头。而且炭要干净,不要被膻腻的东西所污染。有气味的木头及朽废的木料也不要用,以免影响茶味。三、煮茶的水陆羽认为山水上,江水其次,井水较差。即使是山水,也要拣乳泉、石池、慢流者。江水要取远离人烟的地方。井水要汲取量频繁而多的。四、准备茶的要点煮茶不可超过三沸。扬弃其他添加物,单留盐味,而加盐的要领,则是要喝不出咸味,而能增益茶汤。五、浸提茶的安重和以意文而显的身份。请看茶的效果,这就是由“陆羽用尽世界上最美好的文辞来形容茶汤。因为是以粉末茶煮茶,所以产生了所谓的沫、饽、花。根据《茶经》对沫、饽、花的解释是这样子的一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陆羽对煮茶可说观察入微,包括茶的沤沫,居然分得这么细。因此才说“凡酌置诸,令沫饽均”。也就是使或薄,或厚,或细轻的汤花能很均匀地倒入每一个茶。陆羽对于茶汤沫、饽、花的观察非常细腻而感性,他形容细轻的花一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迥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这些非常写实而又优美的文字,也只有在不断的观察和用心去喝茶的状况之下,才能写得出来。形容薄的沫——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俎之中。茶清凉潇洒的风味,在陆羽笔下写来,令人神往。接着陆羽更进一步解释产生厚厚的饽的原因,就是用沉淀在底的茶滓煮了以后,滚沸的话,就会产生重重叠叠的汤花,累累的茶沫,这时白苍苍地好像积雪一样。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想像得出陆羽时代的煮茶,茶汤里面一定含有相当多的皂素成分吧!末了,陆羽再次举用《赋》所述“焕如积雪,烨若春”来赞美茶汤,可见古代文人对茶之厚爱。六、“道德品质”以养好茶的“真味”和“真酒”陆羽认为茶不要煮太大锅,所以“盎数少至三,多至五”,假使人数多到十人的话,就分成两炉来煮。喝茶的话,第一和第二是最好的,第三其次,第四、第五之外,如果不是非常渴就不要喝了。陆羽认为茶要“乘热连饮之”,要不然茶中精纯美好的气味就会消散殆尽,而只喝到重浊不清的成分,就不会消化,许是会产生胀气吧!最后陆羽还是强调“茶性俭”的特质,因此说“不宜广”。再次藉著茶所涵育的特质阐述传统修身养性的德目“俭德”的道理。茶的韵味是内敛的,不夸张的,自我约束的,吾人在饮茶的时候,应该心平气和,细细地品饮,才能体会茶中各种不同的风味。因此品饮的环境也务求宁静单纯,一切都不宜夸张,不然的话,就不能体会到茶的“真味、真香”。茶味也就不鲜明了。再者,不宜广,应该也有不宜喝太多的意思,喝多,味觉也跟着麻痹了,自然体会不出茶各个层面的特质,其味就黯澹而模糊了。所以“且如一满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饮酒美学一、从煮茶、烘烤茶饼的工艺上看陆羽认为学茶应该包括九大项目:茶的制作、茶叶的评鉴、煮茶的器具、煮茶用火、煮茶用水、烤茶的方法、末茶的制作、煮茶的诀窍、饮茶的观念。接着陆羽根据这九大项目提出学习上的禁忌。“阴采夜焙,非造也。”这句话可以跟《茶经·三之造》对照研究。“……其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又,“……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如此就可知陆羽认为阴天是不采茶的,而且采了茶以后,要当天就完成制作的工序,不要到了夜晚才焙茶。“嚼味嗅香,非别也。”辨别茶的异同优劣,必须保持味觉的灵敏度。那就是平常就不要吃特别有味道的东西,闻刺激、强烈的气味。“鼎腥瓯,非器也。”用臭的鼎煮茶,以腥臊的茶饮茶,这都不是可以使用的器皿。关于这一点,大凡爱茶、喝茶的人都不能忍受有异常气味的茶器。因为会沾染茶汤,而带有腥味。“膏薪疱炭,非火也。”有树脂的薪柴,贮放在厨房的木炭,都会产生不好的气味,所以不是可以使用的燃料。“飞湍壅潦,非水也。”飞奔的流水,淤积的死水,都不可作为煮茶用水。其实这类的水,不只是不能煮茶,只要是食用,应该都是不好的。“外熟内生,非炙也。”关于这一点,从《茶经·五之煮》对于烘烤茶饼所作的陈述,就可以了解到陆羽对此一步骤重视的程度。外熟内生是烘烤茶饼最必须避忌的,务必使内外熟透。“碧粉缥尘,非末也。”青绿或淡青色的茶末,不是好的末茶。如果以《茶经·五之煮》烘烤茶饼的程度,相信所研磨出来的末茶不会是青绿或青色的,有可能是橄榄色的吧!“操艰搅遽,非煮也。”操作困难,显然不熟悉煮茶的步骤,搅拌急速,个性躁急,也不是煮茶的态度。因为煮茶也是一种修养,并非工作。“夏兴冬废,非饮也。”夏天因为天气热,所以很容易想到要喝茶,冬天天气冷,就不喝了。其实也不只是喝茶,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