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城市一中高二11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城市一中高二11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城市一中高二11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城市一中高二11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城市一中高二11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山西省晋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生长素等物质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内液C.人体内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都是组织液D.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答案】A【分析】手和脚有时磨出的水泡是由表皮被擦伤,组织间隙的组织液渗出造成,主要为组织液;人体内大部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详解】A、淀粉属于多糖、蔗糖属于二糖,都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因此在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生长素等物质,A正确;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B错误;C、人体内大多数的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C错误;D、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正常人的环境中,D错误。故选A。2.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反射活动B.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⑤→④→③→②→①C.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答案】C【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只有保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①→②→③→④→⑤。【详解】A、②属于传入神经,若切断②处,则反射弧的结构被破坏,不能完成反射活动,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①→②→③→④→⑤,B错误;C、传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电信号(局部电流),兴奋传至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时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神经递质),C正确;D、③是脊髓的神经中枢,是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区在脑,D错误。故选C。【点睛】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c。(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3.饮水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机理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B.结合ADH的受体促进①ATP水解过程,为M蛋白供能C.H2O通过③自由扩散过程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D.M蛋白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答案】D【分析】水平衡的调节: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2、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详解】A、ADH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最后由垂体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A错误;B、由题图分析可知,ADH的受体与ADH结合后促进①ATP水解过程,但不需要给M蛋白供能,B错误;C、H2O通过③协助扩散,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C错误;D、M蛋白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D正确。故选D。4.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B.下丘脑参与的血糖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可见其具有内分泌功能D.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从而调节水盐平衡【答案】C【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故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A正确;B、血糖的平衡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如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浓度上升,故下丘脑参与的血糖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C、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C错误;D、下丘脑具有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从而调节水盐平衡,D正确。故选C。【点睛】5.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B.这两种调节方式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均不一样C.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成年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答案】D【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详解】A、不是所有的动物体内都存在神经调节,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形成神经系统,所以不存在神经调节,A正确;B、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作用方式是反射;而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主要作用方式是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B正确;C、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正确;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引起大脖子病,D错误。故选D。6.细胞癌变时,会产生某种特异蛋白A,它可引发免疫反应(如下图所示)。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在免疫过程中癌细胞产生的蛋白A被称为抗原B.蛋白一抗原复合物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后被辅助性T细胞识别C.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后直接将癌细胞杀死D.提取的纯化的蛋白一抗原复合物可用来研制抗癌疫苗【答案】C【分析】据图分析,蛋白质A与某蛋白结合后得到蛋白-抗原复合物,通过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详解】A、在免疫过程中癌细胞产生的蛋白A被称为抗原,能够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A正确;B、蛋白一抗原复合物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后被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可进一步完成免疫过程,B正确;C、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后不能直接将癌细胞杀死,需要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后才能将癌细胞杀死,C错误;D、疫苗属于抗原,提取的纯化的蛋白一抗原复合物可用来研制抗癌疫苗,D正确。故选C。7.初步研究发现,奥密克戎这个突变株有太多突变。研究者在南非发现一名患有AIDS的女性感染了新冠病毒,216天之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才由阳性转为阴性。在216天的时间里,病毒在她体内一代代的接力变异。经采样测序,她体内的新冠病毒发生了32次突变。2021年12月消息,中国科兴实验室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加强针后血清中的奥密克戎抗体阳性率为9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免疫力低下人群清除病毒的能力弱,病毒不容易积累突变B.不应孤立地看待某一种传染病,传染病之间也可能有联系C.加强针的接种可有效提高血清中抗体对奥密克戎病毒株的中和能力D.减少疫区旅行、戴好口罩、注意洗手,是关键而有效的防疫措施【答案】A【分析】1、戴口罩、勤洗手能够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重要方法,加强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建立群体免疫屏障。2、人感染2019-nCoV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时会死亡。为了预防新冠肺炎,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外出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与人接触保持1米以上距离等。【详解】A、免疫力低下人群清除病毒的能力弱,病毒易在体内繁殖,繁殖代数越多,越容易积累突变,A错误;B、不应孤立地看待某一种传染病,传染病之间也可能有联系,如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可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若再感染新冠病毒,就有可能因为新冠病毒长期得不到清除而成为发生变异的温床,B正确;C、加强针的接种可有效提高血清中抗体的数量,增强对奥密克戎病毒株的中和能力,C正确;D、除尽快完成疫苗接种外,减少疫区旅行、戴好口罩、注意洗手,避免个体间的传染,是关键而有效的防疫措施,D正确。故选A。8.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①培育无子番茄②培育无子西瓜③果树整枝修剪④用带芽的枝条进行扦插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⑥棉花摘心A.②⑤ B.②④ C.⑤⑥ D.①③【答案】A【分析】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果树整枝修剪和棉花摘心是解除顶端优势,带芽的枝条扦插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枝条扦插生根。培育无子西瓜是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是降低蒸腾作用。【详解】①培育无籽番茄的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与植物激素有关,①不符合题意;②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与植物激素无关,②符合题意;③果树整枝修剪是消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③不符合题意;④带芽的枝条扦插的原因是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与植物激素有关,④不符合题意;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是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与植物激素无关,⑤符合题意;⑥棉花摘心是消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⑥不符合题意;综上分析,答案选A。【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植物激素的应用及对各种生产措施原理的理解。容易混淆的是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原理。9.激动素是一种植物生产调节剂,干旱缺水环境下使用激动素可影响棉花产量。为探究干旱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激动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棉花生产早期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注:除“水分充足氧”外,其他组均缺水A.激动素直接从横物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B.该实验存在两组空白对照,符合对照原则C.可进一步探究棉花生长不同时期激动素的作用效果D.缺水环境下,激动素的作用未体现出两重性【答案】C【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激动素是一种植物生产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不能产生,A错误;B、根据实验的对照性原则,水分充足组与缺水组对照,激动素0单位与其他单位对照,因此该实验存在两组空白对照,B错误;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干旱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激动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可进一步探究棉花生长不同时期激动素的作用效果,C正确;D、据图分析,与0单位相比,其他单位都表现为促进作用,因此不能体现激动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C。10.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适宜强度的刺激进行如下实验:①只刺激a神经元,②只刺激b神经元,③先刺激a立即再刺激b。结果c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分别为曲线甲、乙、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属于反射B.由图可推知,突触2释放的递质起抑制作用C.适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b神经元不会产生电位变化D.若c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刺激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则c为垂体【答案】B【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①只刺激a神经元,甲出现动作电位,说明突触1释放的递质起兴奋作用,②只刺激b神经元,乙不出现动作电位,③先刺激a立即再刺激b,动作电位减弱,说明突触2产生抑制作用。【详解】刺激a神经元,c神经元产生电位变化,由于不是在反射弧上完成的,不是反射,A错误;由图可知,只刺激b神经元时,c不兴奋,可推测突触2释放的递质起抑制作用,B正确;适宜强度刺激b神经元,b神经元兴奋,会产生电位变化,C错误;若c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刺激能够分泌促激素,则c为垂体,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及动作电位的发生。神经递质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抑制,不产生动作电位。11.“飞蝗蔽天,禾草皆光”。下图表示几种蝗虫分别单独在某时期对同一草场的牧草产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相同时,对牧草危害最大的是亚洲小车蝗B.若4种蝗虫同时存在于该草场,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都是竞争C.当狭翅雏蝗虫的种群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增加D.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宽须蚊蝗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答案】D【分析】分析图示可知,随着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的增大,牧草产量不断降低,降低的速度最快,且在蝗虫密度20只/m-2时,牧草产量降为0;而对于另外3种蝗虫,都是随其种群密度的增大,牧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且在蝗虫密度30只/m-2时,牧草产量均仍大于0。【详解】A、由图示曲线变化可知,牧草产量随着亚洲小车蝗种群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得最快,且最先降为0,因此种群密度相同时,对牧草危害最大的是亚洲小车蝗,A正确;B、4种蝗虫都以牧草为食,故4种蝗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B正确;C、由图示可知,当狭翅雏蝗虫的种群密度处于0~5只/m-2时,牧草产量处于增加的趋势,C正确;D、蝗虫若虫(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D。12.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数量变化如迁入和迁出,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可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C.在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中,其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D.采用每天定时抽样检测的方法,可研究水体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答案】C【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其全部等位基因的比值,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如迁入和迁出可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传染病会在群体中传播,流行程度会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正确;C、在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形)曲线中,其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C错误;D、采用每天定时抽样检测的方法,并最终绘制数量曲线,可研究水体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D正确。故选C。1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一个计数室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并多次计数求平均值C.加样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D.图示小方格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9个【答案】C【分析】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采用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在计数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1)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2)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5)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片刻后,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6)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一般采取的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另两边不计数;(7)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但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详解】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6×25=400个计数室,A错误;B、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混合均匀后,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B错误;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C正确;D、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所以图示小方格的酵母菌数目应计为7个,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图示为情景,综合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掌握试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结合各个选项的描述进行推理,作出准确判断。14.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B.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显微镜C.IV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锥形瓶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锥形瓶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锥形瓶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详解】A、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B、酵母菌个体微小,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需要用到显微镜,B正确;C、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达到K值,也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D、K值大小取决于酵母菌培养液体积的大小,所以Ⅰ和Ⅲ的K值相同,Ⅱ和Ⅳ的K值相同,D错误。故选D。15.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B.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C.在群落交错区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往往与两群落的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答案】D【分析】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在不同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详解】A、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A正确;B、由于生物种类更多,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B正确;C、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与临近群落的环境条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群落交错区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往往与两群落的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C正确;D、群落交错区的某些物种密度不一定大于相邻群落,D错误。故选D。16.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发生严重火灾后依次出现草本、灌木、乔木,该群落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B.只要时间足够长,不管任何气候条件,弃耕农田一定可以演替到乔木阶段C.P/R可以作为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D.P/R接近或等于1,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到较稳定阶级,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变【答案】C【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详解】A、森林发生严重火灾后的演替由于具有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当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即使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也不一定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因为演替过程会受到多因素影响,B错误;C、当P大于R时,说明有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是一个发展的群落,P小于R说明一个衰退的群落,所以P/R比率可以表示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C正确;D、P是群落的总生产量,R是群落的总呼吸量,P/R接近或等于1说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但群落演替仍在进行,物种组成也在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17.谢灵运《登池上楼》有这样的描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下列关于池塘中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B.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该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不会随季节而变化D.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C【分析】由于不同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无机环境不同,所以不同生态系统中包含的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物种组成、优势种、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等。【详解】A、生物与环境是适应的关系,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会受无机环境的影响,A正确;B、研究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该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C错误;D、池塘岸边柳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是针对同一物种的描述,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C。18.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年龄组成的类型为增长型种群B.种群增长过程中D点增长速率最大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为保证可持续发展,渔业捕捞某鱼类后剩余的数量应维持在C点【答案】D【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为A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只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详解】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速率为0,年龄组成的类型为稳定型种群,A错误;B、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该点为C点,B错误;C、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可见虫害的防治应在K/2点之前,C错误;D、为保证可持续发展,渔业捕捞某鱼类后剩余的数量应维持在K/2,也就是C点,D正确;故选D。19.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甲、乙、丙可以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关系C.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D.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甚至死亡,属于竞争关系。【详解】A、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符合甲图信息,A正确;B、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B正确;C、图丙中实验后期,一种生物逐渐被淘汰,另一种生物X占优势,此时两种生物竞争强度减弱,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制约种群数量变化的种内竞争加剧,C正确;D、乙图是捕食关系图,捕食者B对被捕食者A的进化有益,二者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D错误。故选D。20.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以残余鲸尸为栖居环境,啃食尸体,吃骨虫弗兰克普莱斯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是两种新发现的蠕虫,起初科学家只观察到了雌虫,后来发现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化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并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鲸落中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吃骨虫弗兰克普莱斯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的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一种寄生现象C.厌氧细菌和硫化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异养型生物D.硫化细菌、蠕虫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答案】D【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详解】A、结合题意“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组成的群落中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B、寄生是指不同物种间的关系,而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同一物种雌雄个体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寄生,B错误;C、据题干信息“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可知,该生物可以自己合成有机物,故也属于生产者,C错误;D、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内所有生物的总称,硫化细菌、蠕虫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正确。故选D。21.橘小实蝇为害多种水果和蔬菜。在治理虫害时,农业技术员先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再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使其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最后引入它的天敌--寄生蜂,进一步消灭橘小实蝇。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应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B.使用性引诱剂不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C.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D.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互利共生关系【答案】C【分析】1、生物防治的方法:引入天敌;散播性引诱剂,干扰正常交尾;引入寄生生物,以毒攻毒。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详解】A、橘小实蝇的幼虫活动范围有限,活动能力弱,应使用样方法估算橘小实蝇的种群密度,对于橘小实蝇的成虫采用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B、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成虫,因此会破坏橘小实蝇的性别比例,B错误;C、根据题意,释放不育雄性成虫与田间雌虫交配,产下不能孵化的卵,因此会降低橘小实蝇的出生率,C正确;D、根据题意,引入的寄生蜂和橘小实蝇形成寄生关系,D错误。故选C。2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对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结果通常要比实际数值高B.减小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同时能降低调查的误差C.黑光灯诱捕法可以用于测量对紫外线敏感的昆虫的种群密度D.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答案】B【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详解】A、由于第一次捕捉并标记过的动物第二次被捕捉时难度增大,所以正常情况下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值高,A正确;B、样方法的大小要根据被调查的对象确定,降低样方的面积不一定就能降低调查的误差,B错误;C、黑光灯诱捕计数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黑光灯诱捕法可以用于测量对紫外线敏感的昆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D、由于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树呈直线分布,所以取样时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D正确。故选B。23.如图所示,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一般个体体型较大、寿命较长B.依据曲线b,人工养殖鲫鱼时种群密度中等较为适宜C.种群密度超过C时,存活率下降与种内斗争加剧有关D.种群密度为C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种内斗争最剧烈【答案】D【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的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详解】A、由图可知,曲线a代表的种群密度越大,其存活率越低,即死亡率越大,故曲线a代表的种群一般个体体型较大,寿命较长,A正确;B、依据曲线b可知,人工养殖鲫鱼时种群密度中等较为适宜,因为此时存活率最高,B正确;C、种群密度大于C时,由于种群密度增加,该种群个体间斗争加剧,死亡率升高,因此会导致存活率降低,C正确;D、种群密度为C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在C点时存活率最高,说明此时该种群个体间斗争不是最剧烈的,而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越来越剧烈,D错误。故选D。24.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别常绿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林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中新种群的引入可能会改变目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某池塘中各个种群的关系和池塘的边界范围等都属干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才能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答案】D【解析】1、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2、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边界和范围、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等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详解】A、区别常绿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林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B、群落中新种群的引入改变种间关系,可能会改变目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C、池塘中各个种群的种间关系和池塘的边界范围等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正确;D、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较低,D错误。故选D。【点睛】25.水资源是九寨沟的灵魂。为保护水资源,对九寨沟某湖泊中的硅藻进行了长期监测,发现每年在春秋季节有两次密度高峰,出现典型的季节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硅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B.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能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D.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答案】D【分析】硅藻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同时还需要充分的无机盐。从图中可知春秋两季的温度和关照适宜,无机物较多,因此硅藻产生春秋两次密度高峰期。尽管有两个高峰期,但秋季的数值比春季低,是由于秋季的无机物积累的较少。【详解】A、调查硅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抽样检测法,A错误;B、据图可知,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不是呈“S”型增长,而是出现了两次密度高峰,B错误;C、硅藻没有性别之分,因此性别比例不能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C错误;D、硅藻的数量变化受水中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D正确。故选D。26.如图表示某草原a、b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该地区为草原,a为羊,则b不可能是牛,也不可能是狼B.a、b两种群可能为捕食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C.a种群的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D.a、b两种群在这段时间内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受环境影响【答案】A【分析】根据曲线图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a种群数量先多于b种群数量,然后a种群数量少于b种群数量,不能判断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b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a种群占优势,随后b种群占优势,并且a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详解】A、牛和羊之间的竞争实力相差不大,应该出现的是此消彼长,而不是一方被彻底淘汰,A正确;B、由图分析可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a种群数量/b种群数量,刚开始比值大于1,说明a种群数量大于b种群,后来比值逐渐下降,直至为0,说明a种群数量最终为0,两者之间关系为竞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任何一种数量一般不为0,B错误;C、比值第二年比第一年大,a种群数量可能增大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D、a种群数量最终降为0,说明a种群在这段时间内并不是一直增长,D错误。故选A。27.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中重要的生物基础,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将会消亡C.若气候适宜,这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D.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答案】B【分析】群落的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详解】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不会消亡,B项错误;C、若气候适宜,群落次生演替的时间变短,C项正确;D、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能加速石头的风化形成土壤,因此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D项正确。故选B。【点睛】注意: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会发生群落的替代,但原有物种不消失。28.下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情况下,甲曲线的DE段和乙曲线的趋势,说明群落演替的方向往往是营养结构从简单到复杂B.甲曲线波折变化,说明甲群落的演替过程比乙群落艰难而漫长C.甲和乙过程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居→竞争平衡D.E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极群落阶段,此时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丛【答案】B【分析】图示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先缓慢增加,然后降低,最后上升并趋于稳定;乙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升高,甲是次生演替的过程,乙是初生演替的过程。【详解】A、自然情况下,甲曲线的DE段和乙曲线的趋势,说明群落演替的方向往往是营养结构从简单到复杂,A正确;B、甲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乙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匮乏演替速度往往很慢,乙群落的演替过程比甲群落艰难而漫长,B错误;C、群落演替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的过程,C正确;D、E点时,群落生物多样性趋于稳定,可代表群落已达顶极群落阶段,但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不一定为森林群落,也可能是灌木丛或其他群落,D正确。故选B。29.下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详解】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故选D。30.科学家以车轴草和粉苞苣为对象,研究植物根竞争和冠竞争的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百分率表示干重百分率)。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单独生长根间竞争冠间竞争根+冠竞争100%

车轴草和粉苞苣的根竞争和冠竞争(左图表示实验设计,右图为以粉苞苣单独生长干重百分率表示的结果)A.两种植物的竞争包括竞争水分、无机盐、阳光、空气、空间等B.两种植物的根和冠都存在竞争,冠竞争所产生的影响更大C.植物对阳光的竞争不会影响根部对无机盐的吸收D.两种植物根竞争和冠竞争的效果是可以积累的【答案】C【分析】据图分析,以车轴草和粉苞苣为对象,根竞争包括竞争水分、无机盐、空间等,冠竞争包括竞争阳光、空气、空间等。【详解】A、根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和无机盐,枝条获取阳光和空气,两种植物的竞争包括竞争水分、无机盐、阳光、空气、空间等,A正确;B、据图可知,两种植物的根冠都存在竞争,其中根竞争干重百分率为65%,冠竞争百分率为47%,故冠竞争所产生的影响更大,B正确;C、植物对阳光的竞争会导致光合作用的差异,而根吸收无机盐是主动运输,需要光合作用提供有机物,故植物对阳光的竞争会影响根部吸收无机盐的能力,C错误;D、从题图中可以看出,根+冠竞争的干重百分率最低,所以植物根竞争和冠竞争的效果是可以累加的,D正确。故选C。二、综合题31.土壤荒漠化是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生态治理,曾经的毛乌素沙漠已被建设成“塞上绿洲”。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经过人工治理,沙漠变为绿洲,这充分体现了(2)“塞上绿洲”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结构的体现。导致该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2点)(3)治理沙漠过程中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往往比草本群落多,原因可能是(4)在乔木林中适当砍伐乔木成树有助于林下的阳生植物的生长,原因是【答案】(1)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水平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3)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获取阳光的能力更强,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更多(4)砍伐乔木成树后,林下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增强,更有利于林下阳生植物的生长【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①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②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详解】(1)通过人工治理,沙漠变为绿洲,从群落角度分析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塞上绿洲”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影响该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的分布不均、光照强度的不同、植被自身的特点等,从而使群落中不同生物出现镶嵌式分布。(3)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获取阳光的能力更强,因此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更多,即治理沙漠过程中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往往比草本群落多。(4)在乔木林中适当砍伐乔木成树后,林下植物接受的光照强度增强,更有利于林下阳生植物的生长,所以阳生植物会增多。32.科研人员为探讨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取玛河流域扇缘带弃耕20年以上的天然盐碱荒地,根据样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不同、综合物种和群落结构等因素,选择了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基本一致的白刺、绢蒿、花花柴、冰藜、梭梭和柽柳6种典型盐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般采用法对6个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在每个群落中应设置3个20m×20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采集5份土壤进行混合,这样做的目的是(2)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方法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有时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因此在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和。(3)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通过其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来衡量,其中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可作为微生物整体活性的有效指标。AWCD值的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如图所示,各群落土壤AWCD值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最终进入缓慢平稳期。从整体来看,梭梭群落利用碳源物质的能力最强,依据是。(4)已知雾滨藜是冰藜群落的优势物种,此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其他群落,且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测定结果显示冰藜群落AWCD值最低,从物种组成和土壤输入碳源高低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藜群落中雾滨藜渐渐丧失优势物种的地位,这个过程属于演替。演替的两种类型是依据划分的。【答案】(1)物种组成样方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避免因取样的偶然性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2)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3)升高梭梭群落土壤的AWCD值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均最大(4)该群落植株矮小,物种单一,因此对于土壤输入的碳源较低,所以微生物群落活性较低次生起始条件【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称为丰富度。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详解】(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对植被调查常用样方法。在每个群落中应设置3个20m×20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采集5份土壤进行混合,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3)由图可知,各群落土壤AWCD值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最终进入缓慢平稳期。通过对实验时间内AWCD值的变化分析可知,梭梭群落土壤的AWCD值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均最大,可见梭梭群落利用碳源物质的能力最强。(4)雾滨藜是冰藜群落的优势物种,此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其他群落,且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测定结果显示冰藜群落AWCD值最低,从物种组成和土壤输入碳源高低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该群落植株矮小,物种单一,因此对于土壤输入的碳源较低,所以微生物群落活性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藜群落中雾滨藜渐渐丧失优势物种的地位,这个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判断的依据是演替的起始条件,若起始存在土壤和一些繁殖体等条件,则发生的是次生演替。3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血糖调节中的关键激素,下图表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甲、乙表示细胞或细胞结构。

(1)结合图示判断甲表示乙表示。图中数字能体现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是。(2)根据甲和组织细胞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中ATP与ADP的比值增大,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