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浅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_第1页
文言文浅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_第2页
文言文浅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_第3页
文言文浅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_第4页
文言文浅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浅析引入:《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知识分布:文言实词:动词、形容词、名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义:语境推断法(利用上下文语境)二、结构推断法三、字形推断法四、联想推断法(联想课文、联想成语)1、远与恢素善。五、语法推断法(位置、词性)除了“倒装句”外,文言文的句子也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根据词语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可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犬:像狗一样(状语)六、通假推断法解答文言实词题的实战技巧1.巧识设误手法判断实词题高考命题者在设置实词释义题时常用的设误手法有:(1)不辨词义:主要是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命题者常常用以“甲义项”代替“乙义项”的方式设置错误。(2)忽略活用:命题者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现象前的词义解释它,设置答题陷阱。(3)以今释古:命题者常借用以今义释古义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4)不看语法:命题者常常会通过故意忽略词间搭配,造成词性错误的方式命题。(5)不明单双:命题者常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当成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来解释,造成释义错误。文言虚词:《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例如: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PS.跨类现象:之:曾子之妻之市1.区分层级,分别对待18个虚词按照其功用大小及考试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三级:一级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为、于。这6个词,必须死死掌握。二级次频虚词:乃、所、且、因、则、者。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三级低频虚词:乎、何、也、与、若、焉。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2.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3.注意“常见”与“特殊”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题目。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所谓高频课文,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词类活用:一般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①名词后带宾语;②名词前面有副词;③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欲”“得”“能”等);④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天雨墙坏:下雨朝服衣冠:穿戴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要有:①时间名词“日”“夜”“月”“岁”等作状语;②方位名词“南”“北”“内”“外”“上”“下”等作状语;③普通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1)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宾语。(2)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PS.数词活用:数词做动词【点睛】使动与意动:使动与意动的区分语意区别。(1)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用法有三种: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②名词的使动用法。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侧重心里的感受。用法有两种: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或状态,可翻译为“认为(觉得)……怎么样”“对……感觉怎么样”。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名词),可翻译为“以……为……”。辨别方法。辨别使动用法的方法。①凡含有“行/走”“兴/亡”“沉/浮”“起/居”“饮/食”“生/死”“震/惊”“阻/止”“进/退”“倒/立”“屈/伸”“归/从”等意思的动词,如果带宾语,一般是使动用法。②凡形容词带宾语时含有增减、强弱之意,也是使动用法。辨别意动用法的方法。①凡表示身份的名词(宾、客、师、侣、友等)带宾语,一般是意动用法。②凡含有“是/非”“曲/直”“高/下”“贵/贱”“美/丑”“奇/异”“大/小”“难/易”“苦/乐”“轻/重”“多/少”“缓/急”“先/后”等意思的形容词带宾语,大多是意动用法。如“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异)。③凡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带宾语,一般也是意动用法。为动:主语为宾语怎么样1、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2、华佗脉之:为……号脉3、履我:为我穿鞋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是: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文言句式:判断句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省略句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省略介词“于”。3.倒装句(以现代汉语语序为标准,翻译时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主谓倒置句: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的句型。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面的介词“于”“以”,“于”通常省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法主要是认准标志,辨清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标志是: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代词,如“之”“余”“尔”等。(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标志是:①疑问句式;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句: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4.被动句(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为”“为……所……”或“……为所……”。②“于”或“受……于……”。③“见”或“见……于……”。④“被”字。(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3)巧借“添”“变”二法。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补充:固定句式: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根据表达语气和表达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1)表陈述语气:“有以”(有可以用来……的办法)、“无以”(不能、没有什么用来……的办法),“有所”(有……用来的人、事、物)、“无所”(没有……用来的人、事、物)等。(2)表疑问语气:“何如”“如(奈、若)……何”,均译作“把(对)……怎么办”。(3)表反问语气:①“何(奚、曷)以(用)……为”“何……为”,可译作“还要……干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②“不亦……乎”(不也是……吗)、“何……之有”(有……呢)、“庸……乎”(难道……吗)。(4)表揣度语气:“无乃(得无)……欤(邪)”(莫非/该不会……吧)。翻译:要求:信、达、雅文从字顺字字落实,语句通顺。翻译基本方法:增删调留换补文言文翻译除采用对译法外,还有“增删调留换补”等方法。增:为了句子结构的完整添加必要的成分,如事情发生的形势;或由原文的一句话增加为两句话,如一句中出现了两个动作行为。删:删除与表意无关、不必译出的衬字和助词。调: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述顺序调整原句的语序,主要指倒装句。留:保留古今含义未发生变化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换:更换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的词语或意义发生变化的词语。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的省略成分;二是为了结构的完整或者语气的需要补充一定的助词,如被动词、介词等。补充:组词法:换词法:课后作业:(一)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8~11题。(14分)世传虹能入溪涧①饮水,信然。熙宁中,予使②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④,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⑤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⑥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⑦。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⑧日所铄⑨,都无所睹。久之,稍稍⑩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沈括《梦溪笔谈》)【注】①溪涧:指山间的水流。②使:出使。③卓帐:建起帐篷。卓,直立。④霁(jì):雨过天晴。⑤扣:通“叩”,靠近。⑥去:距离。⑦绡縠(xiāohú):丝绸和纱的代称。⑧为:被。 ⑨铄:通“烁”,闪烁。⑩稍稍:渐渐,逐渐。8.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⑴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①是时新雨霁()②立涧之东西望()③都无所睹()④逾山而去()⑵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与同职扣涧观之B.久之,稍稍正东C.又复见之D.日照雨则有之9.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说明了虹的变化和形成原理,作者认为虹形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6分)杨氏者,苻承祖①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毎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②其母,谓不供给之,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③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节选自《魏书》)【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yú):抬。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