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抒情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朗读、翻译、赏析等方式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二、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教学难点: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词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四、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朗读词作,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翻译法:通过翻译词作,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赏析法:通过赏析词作,让学生感受到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讨论法:通过讨论词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在中国,你随便翻开一本古诗词集,抖一抖,可能会掉下许多“月”字。你看啊,千里之外的婵娟是月,云朵破洞的影子也是月,芦花丛中的深处还是月,千里江水映照着千里的月。这个“月”字,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心中各种各样的情感。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看,在他心中,那一轮明月又有着怎样的情思呢?苏东坡,这个才情横溢的词人,他笔下的“月”,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和感动呢?-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本词奠定基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二、朗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读懂诗歌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咱们分小组,先把注释多读几遍,争取能明白词的意思。如果哪里不懂,就互相交流,看能不能想明白。实在搞不懂的,等会儿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翻译诗歌。-小组内交流,讨论翻译中的问题。-指名学生翻译,教师进行完整翻译并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和讲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翻译:在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痛饮美酒直到天亮,醉得不省人事。于是我写下了这篇词,同时怀念着我的弟弟子由。讲解:这句话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和背景,作者当时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与友人痛饮,怀念着自己的弟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翻译:明月何时出现呢?我举起酒杯向天空询问。讲解:这句话描绘了中秋之夜的场景,作者借酒消愁,向天空发问,表达了对明月的向往和渴望。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翻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是哪一座,也不知道今天是哪一年。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天上的向往和对时间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翻译:我想要乘着风回到天上,但又害怕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因为高处太过寒冷。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情,他向往天上的美好,但又害怕高处的寒冷和孤独。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翻译:我起舞时清影随之摇动,这样的生活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呢?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他认为天上的生活虽然美好,但比不上人间的真实和温暖。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翻译: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无法入睡的我。讲解:这句话描绘了月夜的美丽和作者的孤独感受,他因为思念弟弟和感慨人生而无法入睡。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翻译:月亮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疑问和对离别的感慨,他认为月亮的圆缺和人生的离合都是无法避免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翻译:人有悲伤和快乐,有离别和团聚;月亮有阴暗和晴朗,有圆满和缺损。这些都是自古以来难以完美的事情。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认为人生的离合和月亮的圆缺一样都是自然规律,无法完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翻译:只愿人们能够长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色。讲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希望,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悦和快乐。赏析诗歌作者在歌词里融入了情感和道理,真的让人动情,让人明白。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没错,后人评价苏轼的这首词,说:“中秋节的歌,东坡的《水调歌头》一出来,其他的都不如它。”你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那我们现在就来感受这首词的美吧。-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赏析诗歌。-小组内交流,讨论赏析中的问题。-指名学生赏析,教师点评和补充。-教师讲解和赏析诗歌中的比喻、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用典等,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1.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轼将自己比作“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月亮,表达了自己孤独、无助的感受。同时,他也将新的事物比作“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景象,突出了新事物的生机和活力。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表达了苏轼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2.词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苏轼将月亮拟人化,询问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疑问和对离别的感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思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3.词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这些对仗不仅使诗歌更加工整美观,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诗歌更加易于诵读和记忆。4.词中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苏轼在词中运用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典故,表达了对人们的美好祝愿和希望。这个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诗歌更加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情感表达方面,苏轼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和自己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他通过比喻、拟人、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在主题方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以及对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必然性的认识。苏轼认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他鼓励人们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综上所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价值的诗歌。苏轼通过比喻、拟人、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主题融入到诗歌中,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讨论诗歌-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小组内交流,讨论理解中的问题。-指名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和补充。-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词的艺术价值和美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阕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这首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年)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而在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能让人登上月球,“千里共婵娟”也不是什么难题,所以这句词更多的是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课堂小结苏东坡的这首词,从宋代的千年之前飘到现在,一路上都散发着芳香。它还会继续飘向遥远的未来。我们相信,只要明月不老,经典就会永远流传下去;只要明月不老,我们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当我们遇到人生中的风雨坎坷时,就让我们读一读苏轼的词吧,学着像他一样从容豁达地面对人生。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本词。-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月”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教学反思】在本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朗读、翻译、赏析和讨论四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主要从背景介绍、朗读、翻译、赏析和讨论五个方面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采用了朗读法、翻译法、赏析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方法,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本堂课中,学生表现积极,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朗读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翻译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在赏析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在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词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在本堂课中,虽然学生表现积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朗读环节,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腿刀刺伤护理查房
- 妇科常见急腹症的护理
- 《院校业务介绍伙伴》课件
- 《甘肃省博物馆》课件
- 《外墙观感质量要求》课件
- 在线客服服务培训
- 管理出真金课件
- 华为采购入职培训
- 专题22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五大题型)-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举一反三(2019选择性必修1)(原卷版)
- 出院随访人文护理
- 机电安装单价表
- MSDS(T-09)快干水2x3
- 隧道衬砌环向裂缝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建议
- 浅谈语文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
- 《烧烫伤的现场急救》ppt课件
-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台账
- 危重新生儿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 中国民航数据通信网项目情况介绍
- 旅游景区管理制度
- 五篇500字左右的短剧剧本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工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